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体育《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

小学体育《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

来源:九壹网
小学体育《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

本课是一堂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篮球技术教学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篮球能力和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这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篮球技术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研究了小篮球的运球技术,但还未接触过传接球技术。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和“康第一”指导思想。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本堂课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本课程也旨在提高学生在探究研究和合作研究活动中解决练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三)学生特点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研究兴趣更为广泛。在情感上,同学们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

发展,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此外,男女生在生理上有所差异,女生上肢力量较弱,可能会在传球时出现不到位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认知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初步掌握“原地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技能目标是通过视频教学、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使70%的学生在传球时能做出“胸前翻腕”的动作,并蹬腿伸臂向前上方发力;接球时能做到紧盯来球主动伸臂迎球。学生能做到连续胸前传接球4-6次不掉球。情感目标是在练和游戏活动中体验群体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研究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准确的手型及传球的伸展和接球的缓冲动作。难点在于解决传球中的胸前翻腕、向前上方发力和接球时的伸臂迎球技术。

六)教学结构

本节课程设计了以篮球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惯。在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和多媒体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和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尝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利用示范建立概念,利用讲解加深印象,利用练体会技术。在评价方式上,把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的点评相结合。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巧妙的安排游戏,培养学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练兴趣。

在本节课的基本部分中,教师介绍了两个篮球传接球的动作,分别是“持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动作,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对于“持球”动作,教师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牢记双手大拇指成“八字形”,并通过互相纠错的方式解决手型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设计了“较远距离传接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最佳的传球方法。

对于“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教师借助教学视频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一个最直观而又整体的初步轮廓,并通过传球和接球的口诀归纳了动作要领。随后,教师让学生在尝试性模仿练中初步感知原地胸前传接球的动作,并在练中发现自己或同伴遇到的各种困难。最后,教师通过探究、合作研究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练中存在的困难,并安排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设计了“听口令传接球”和传接球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传接球的技巧。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篮球传接球的基本动作,还培养了对篮球的兴趣和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

单调的传接球练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我们可以通过比赛来代替传接球练,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技术动作。在比赛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调整间距,相互协调合作,提高速度和灵敏度。这种方式不仅注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作为本节课的结束部分,我们可以设置“双人背背夹”游戏,既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场地器材方面,我们需要准备一台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幅投影幕、一块篮球场和20个篮球。

在教学预设方面,我们预计学生的心率平均为130次/分钟,最高为170次/分钟,出现在32分钟左右;练密度为38%~40%;运动负荷为中等。

在课后反思中,我们发现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同时也提供了更充足的研究时间。然而,在学生掌握程度上,男生表现要比女生好,多数女生在接球时动作存在变形。尽管我们通过讲评指出了问题,但学生的改进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最后的游戏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不佳,有些甚至故意让别人接不住球。虽然我们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控制不够。在运动强度和密度设计上,我们也需要更加重视,确保学生在主要部分能够有足够的运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