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2期 总第97期 2012年6月 ..I 高职院校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沈 健,王 杨,王若军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北京100102)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总结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的国际经验,并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为基础,构建 了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理实“三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的职业素质培养形 式,全程实训管理,突出管理素质的课程结构。 【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22(2012)02—0056—0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管理人才。目 前,全球300来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北京、上海等地投资或管理高星级酒店,每年对高素质旅游业管理 人才的需求都数以万计。如何适应旅游业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旅游业经营管理技能融 汇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之中,是对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面对旅游业管理型人才新的需 求,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构建了有特 色的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理实“三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的职业素质培养形式,全 程实训管理,突出管理素质的课程结构。 一、高职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旅游业所需 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掌握现代旅游业新型商业模式和旅游业核心服务技 术与管理方法的劳动者。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突出办学特色出发,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为北京市旅 游业培养“具备较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层通用管理能力、精通旅游企业岗位操作技能和业务 流程”的管理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借鉴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旅游业管理人才 一定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钻研、磨练,从而提高其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精准掌握隐性知识和隐性技术, 收稿日期:2012 O5 1O 作者简介:沈健(1974一),男,安徽省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学生辅导员; 王杨(1971一),女,河北省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王若军(1966一),女,河南省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 56— 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国外旅游教育类的知名院校,都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提倡产教结 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资源和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过程,获 得扎实的专业基础、服务能力和管理素质。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表1 国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大学 模式 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 实训 专业交流技巧、信息技术、餐饮烹 实践教学设有操作性的练习课、 将专业理论、应用 饪实践、客房管理与营销、前台理 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 瑞理论以及教育理论 论实践、客人分类账管理、服务市 课。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学完一 一 士洛桑酒 店校合店管理学院 有机结合,注重基 场营销、设备管理、金融管理、酒店 个门类的课程,就要在模拟实践 础,强调实践,突出 运作法律、资产发展规划、服务操 场所进行一段时间相应的实践, 创新 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环境 然后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在企 旅游等 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带薪实习 依照职业岗位所需 的能力设计了以能 酒店概论、餐饮服务概论、服务运 设有美国康奈尔 力为本位的课程体 营管理、餐厅管理、服务业量化分 有statler酒店和会议中心,设 150间客房。学生既可以在酒 大学酒店管 产教结合 系,以商业课程为 析、组织行为学与人际关系、人力 店的不同部门转换,也可以在同 核心,课程量多,涉 资源管理、烹饪原理与实践、服务 理学院 部门由基层做到主管职位。所 业微观经济学、酒店营销管理、战 有学生都必须在酒店的某及面广,学生能够 略管理相关 很好地构建专业知 酒店发展与计划、酒店设 部门工作满800小时 备操作等 一一、识网 商务语言及交流、信息系统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的专 会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 (三年600学时),单 澳大利亚格 学习一实 养为核心的课程设 等基础课程和职业方向性课程,如 里菲斯大学 践一再学 置,有很强的市场 俱乐部和游戏管理、会议和功能管 次实训时间短(一或两周),多次 业细分和以能力培 为学、澳大利亚城市,以及经济学 实训总量大习一再 旅游学院 实践 针对性;设置课程 理、食品和饮料、高管职位、客户服 课堂学习和实训间隔循环进行; 包制度实训管理规范,考核为就业提供 为学生职 务、企业酒店管理培训、旅游与酒 业生涯多样化发展 店管理、体育管理、大型事件管理 依据 ,打下基础 等,课程设置灵活实用,并不断 更新 资料来源:根据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网站、康奈尔大学网站、格里菲斯大学网站资料整理。 (一)基于企业真实的实训场所 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主楼内设有实验旅馆(Statler Inn),每学期可供200名学生实习。实验旅馆以 大学教职员工、有社会关系的各类客人和国内外来访者为服务对象。该旅馆已成为展示旅馆标准服务的 “窗口”。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设有7间不同风格的餐厅,这些餐厅既可为学生提供用餐服务,又是教学场 地。餐厅没有一名正式的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则在一旁现场指导和 授课。除了校内实训场所,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每年有半数以上在校生在世界各地的酒店中实习。格里菲 斯大学旅游学院也与五星级酒店建立有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二)兼顾职业发展的课程设计 从表1可以看出,三所大学的课程设计不但考虑到服务层面的操作技巧,还设计了经营领域的财务 57— 第27卷第2期 总第97期 2012年6月 ..I 计量、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的内容;既考虑到专业技能培养,还考虑到素质培养,注重满足 学生成长性需要。 (三)组织严密的教学实训管理 首先,较多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高技术的教学模拟软件,在仿真环境中提供酒店、旅行社管理 的各项功能和流程,通过系统模拟操作,使学生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想有直观的了解。其次,与 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企业真实环境中,以严格的课程设计和管理体系,保证学生的知识升华和理论 深化。 三、高职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结合行业用人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方向,根据管理专业群建设整体思 路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主要培养旅行社和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基层综合管理岗位 人才,具体包括旅行社计调、旅行社外联、酒店大堂副理、酒店客户关系主管等。依照人才素质的“三结 构”——业务、管理、文化,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业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理实“三循环”的人才 培养模式,校企融合的职业素质培养形式,全程实训管理,突出管理素质的课程结构,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一)理实“三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基层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为根本,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 密结合,根据现代服务业基层管理岗位群的需求和岗位任职要求,以项目为载体,坚持“紧贴行业,深入企 业,明确岗位”,通过理实“三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高职学生人 职业务能力与终生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为行业输送稳定、适用、长效的人力资源。 “三循环”具体是指:(1)理实一体化课程内业务技能的校内微循环;(2)五个综合模拟性训练的开放 性校内外循环;(3)6个月顶岗实习的真实性校外大循环。让学生的技能训练从单项到多项,从静态环境 到动态环境,从局部模拟到整体仿真进而到在企业的真实场景中真刀真地操作。职业能力的训练过程 中,工作任务难度逐渐增加、学习场所不断贴近企业、学生操作技能逐步增强,并且不断贴近企业实际中 的基层管理问题,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岗位。 (二)校企融合的职业素质培养形式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北京丽都维景酒店签订了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协议,还与珀丽酒店、北京 国际会议中心、北京青年旅行社总社、北京天合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深层次的融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除了专业课程内的单项技能点训练(微循环) 外,还设计了每学期“16周+2周”的“中循环”课程组织,学习地点在学院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在学院学 习一段时间以后,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经过实训、企业的实践活动,可以 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意识、业务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就使学生回到学校学习 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每届学生还要在丽都酒店完成一学期的教学实习(大循环),完成五门实践课 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成为校企融合“三循环”模式中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企业文 化、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特有的工作流程和方式都在此期间得以吸收和固化。这种工学结合的“三循环” 模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 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贯穿始终的全程实训管理体系 1.职业性课程体系 校企联合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体系。通过到企业调研和邀请企业专家座谈,针对真实的工作 过程,校企共同探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科 学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将导游证、饭店等级英语(初级)、餐厅服务(中级)、前厅 58— 客房服务(中级)、旅游业务操作师、旅行社计调师和旅游酒店管理师等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校企 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建设中实施,在实施中建设,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行业 标准统一起来,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2.校企共管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与企业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为基本原则,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实现 深层次的产学共赢。为了保证实践教学顺利、有效进行和企业经营秩序,我院工商管理系与丽都酒店人 力资源部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学生管理机制。校方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并负责在学生顶岗实习中, 巡视学生所在各个工作岗位,了解学生状况、协调与企业部门的关系,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企 业方委派管理人员负责企业文化、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各部门服务与管理规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制定 了《校企合作实习生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考勤、纪律、奖励和过失惩罚办法。通过对学生 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有效提升了实习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旅游教研室指定专任教师负责 实习的业务管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岗位职责,通过了解岗位技能、职级、薪级, 建立职业责任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初步建立酒店管理领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求学生“半年熟悉一线 工作技能,两年成为业务能手,三年岗位独当一面,五年承担管理职责”,用朴素的语言和明确的目标引导 学生了解岗位的工作领域和与之匹配的工作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在实习中除了师傅交给的工作外,我们 睁大眼睛在认识每个岗位和业务流程”。 3.环节控制措施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旅游企业认知。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设置旅游企业认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看企业、了解企业、 了解职业、了解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要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讲解工 作,各主要部门经理与学生进行交流座谈。北京丽都维景酒店是中国第一家集客房、餐饮、公寓、商业楼、 体育俱乐部、娱乐休闲场所和国际学校、幼儿园于一体的四星级酒店。学生通过对各类型客房、餐厅和酒 吧、健身中心等30余处场所和设施的参观学习,在企业经理和培训教师的详细讲解下,对酒店企业有了 充分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一次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教育。 (2)岗前培训。在学生进入酒店实习之前,设计细致的培训计划,明确实习实训目的。采用企业资料 投影、实习动员、实地参观、企业人员操作示范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实习的意义,不仅要熟练必要的岗位技能,还要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运行模式、岗位设置、工 作性质和特点等基本内容,了解职业前景,明确就业方向,建立职业感。 (3)特殊时期管理。实习生的周期性情绪波动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活不适应期;第二 阶段为工作不适应期;第三阶段为工作倦怠期。从而可以看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是非常明 显的。因此,我们建立校企联系制度,安排实习小组长在带队老师离开后定期与学校联系,汇报实习生工 作和生活情况,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职业习惯、职业心 理的发展是在对企业不断的认识中形成的,磨砺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4)总结激励。实习结束后,学校与实习生、企业管理人员召开实习座谈会,对学生实习工作进行总 结,听取实习生的实习感受、实习收获,与实习酒店交流思想,了解实习生和酒店对实习过程的意见。实 习总结不仅仅是一个考核环节,更是一次提升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学习。我们设计了学生总结的程 序、要件和教师总结提纲,并和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表彰。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在下次实习中注意提高 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我们与北京五洲大酒店人力资源部联合对实习生设置了“全勤奖”、“最佳服务质量 奖”、“合理化建议奖”。 (四)突出管理素质的课程结构 管理人才的管理素质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借鉴国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结合高职学 生的就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加入基本管理素质课程和经营管理课程。基本管理素 59— 第27卷第2期 总第97期 2012年6月 ..1 质课程包括:商务文书与办公技能、管理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等;经营管理课程有:中小企业创业、旅行社 门市运营实务、经济型酒店运营实务。由于目前国内酒店业高端企业大都为国际化集团管理方式,在运 营模式上各有其特点,我们特开设旅游集团商业实践课程,熟悉包括万豪、洲际、喜达屋、希尔顿在内的多 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紧贴行业发展潮流,以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管理型人才。 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课 程设计,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涉及行业热点问题研究,通过软件操作、案例分析、外部调研 以及思考、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 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品牌,办出专业特色,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我们将在“广度”和“深度”上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六个十”校企合作工程,即计划用3年时间,与旅游业企业合作建立10个深度 合作、有机配合的实训基地;10个精细管理、系统设计的综合实践项目;10个核心课程校企专业教师合作 对子;10组贴近行业、职业素质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包;10个面向企业、提升管理的旅游管理培训项目。 形成学生、企业、校方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管理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1]严宽荣,张晓明,史术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探索E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4). [2]柴福洪.何谓“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 E3]杨慧敏.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E4]杨益新,韩,王杨.澳大利亚旅游酒店管理教学特色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5]毕志辉.高职学生酒店实习的全程管理[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6]何建民.我国饭店人才培养问题及其治理[EB/OL].http://www.fzslyxh.com/newsdetail.asp?ID=296,2011—05—11. An exploration on th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maj 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EN Jian,WANG Yang。WANG Ruo—jun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of Beij 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100102,China) Abstract:Firstly,the paper illustrated the orient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tourism maj 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condly,the paper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for talent training approaches--“three circulations”mode.school—industry CO— operative vocat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mode,total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process,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quality in its curriculum structur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ourism management;talent training model (责任编辑何耀琴) 6O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