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三、习——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 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D.盛以锦囊(省略句)
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议——师生讨论、分析: (一)自读课文,思考:(5分钟)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二)再读课文,思考:(10分钟)
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4.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六、悟——拓展研读、小结(10分钟) 1.画蛇添足?
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文不对题?
释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明确: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3.领悟要义:
释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学生联系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
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七、练——迁移训练、巩固(3分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 依你之见,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
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本课结语:(照应导语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问答)(2分钟)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最后,让我用这几句话与在座各位共勉: 满招损,谦得(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设计:
盛——得——兴——→忧劳 伶官传序 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衰——失——亡——→逸豫
资料补充: 1.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2.写作背景:
100多年后,北宋王朝建立,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案 2006-02-27 手机版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
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识 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 ,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 ①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 ; jì(打结)
B、词类活用 ①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 其:副词
①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语气 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揣测语气 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反诘语气 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婉商语气 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 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 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 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九、 附板书设计:(投影片二) 论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盛(得天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忧劳可以兴国
叙史 :庄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天下) 身死国灭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浏阳二中 熊晓燕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自主赏析文章。本单元
均是古代散文学习。单元学习目标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习重点为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学习方法主要有“提要勾玄”与“因声求气”。《伶官传序》首先是一篇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伶官传序》又是一篇选修教材中的自主赏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伶官传序》与《六国论》一样,是一篇结构严谨、说理严密,论证充分的议论文。文言作品的语言虽然和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说理议论的方法总是一致的,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本文的议论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新五代史·伶官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认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重要意义,从而养成关注细节,提高素养,树立理想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当然文章提出的观点如果能更客观辩证地去认识,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耐心也不够,较多学生华而不实,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为意,所以要特别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利用本文让学生明白“事在人为”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提要钩玄,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史论以史带论,以史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因声求气,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且富于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行文的匠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4、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文章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同类比较,由浅入深,因事而明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教学过程: 伶官传序
一、 导入:我们从六国论的学习中学到鉴赏文章的方法:提要钩玄、因声求气。今天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伶官传序》,进一步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释题:看预习资料【关于五代】以及课文注解一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在史书上有记载。庄宗自己会谱曲子,“御制”的歌曲到处都是,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
李天下。庄宗李存勖有多宠伶人呢?有一次,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俘虏了。后来庄宗灭了梁,把周匝救了出来。庄宗非常高兴,忙着赐周匝财物,犒劳他说他兴苦了。周匝说他是被陈俊、储德源(两个伶人)救出来的,要赐两个州给他们。庄宗当场就答应了。后来,有大臣说有战功的将士还没受封就封伶人,这样会失去民心的。庄宗就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我没脸见他们。 最后还是封了这两个伶人为州刺史。 庄宗宠爱伶人可见一般。 三、 读文章,梳通字词,课堂解疑: 1、 一生朗读课文(刘露),请同学们将预习中的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稍作整理,请小组组长代表提出(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答。 重点:预习检测题第3小题与第4小题相关内容。 附:难句译注。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黄婵、刘威蒙)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谢维) 夫: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陈萍)
与,给。尔,你。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乃,你的。之,的。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5、其后用兵,则遗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6、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四、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人吴楚材和吴调侯评点这篇文章说:“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请同学翻译此句。(并朗读)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明确: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
诵读指导:反问句要重读反问词、强调的观点。开篇感叹,表明作者对此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了。作者内心郁结之情深到了极点,不得不发,却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因此,读书人一声长叹,多少惋惜,多少感慨!此句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呜呼”一词以无比的惋惜、感慨口气来读,语速放慢,“呜”字后要有稍长时间语音的延长,延长中语调要有低沉到感慨的过程。
(3)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请同学翻译此句。
明确: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明确,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二)再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1、学生齐读第二、三段,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庄宗的哪些事? 2、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庄宗的哪些事? 教师利用课件整理。教师黑板板书关键动词。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再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3、 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4、“忧劳”体现在哪里? “忧”:→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5、“逸豫”体现在——宠爱伶人,沉溺声乐。
6、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 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指出相应的句子并朗读相应的句子) ——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
7、教师引导朗读第三段: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再引导齐读。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在赞叹中含有轻蔑;又为下文张本。昂扬激越 “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沉痛凄怆
作者对庄宗得天下时的盛,以昂扬的情调、激越的笔势记录了自己对此事的情感态度。但是仅3年的功夫,庄宗就仓皇出逃,君臣相顾,泣下沾襟,场面是多么的悲惨,结局是多么的可怜,“何其衰也”,笔试至此迂回,情调低沉凄怆,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充分传达出作者对此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
8、 在写庄宗的“盛”与“衰”时详略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自由发言。)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 小结:教师完善板书。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1、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呜呼” (惋惜感慨) 2、论证: 得天下(受/藏/告/请/盛/负/纳/还) “意气之盛”(昂扬激越) → 忧劳 详
失天下(仓皇/不知/身死/国灭) “何其衰也”(低沉凄怆) → 逸豫 略 3、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拓展提高。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视为格言警句?选择其中一句,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它对你的启示。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参考提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不一而足。终于导致农民大,国破家败,身死部将之手。继之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古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实为忧劳兴国之典范。
明末农民领袖闯王李自成通过大小几百战,虽然其间有过挫折,有时甚至只剩下几十人,终于推翻了统治了200多年的明王朝,可是进入北京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不和军纪涣散,最后竟败于他手下败将吴三桂手里,叫后人扼腕长叹。 其它:
庄宗继承晋王遗志,为了报仇雪恨,发奋图强治国,终于消灭了仇敌,平定了天下。之后,庄宗没有了奋斗目标,无所事事,整天只跟宠爱的伶官、伶人在一起,纵情声色,朝政日非。一个武夫兵变,四方响应,连父亲养子的矛头也指向自己,庄宗岂不身亡国灭?所以,为人须心中时时有志向,要始终给自己留下一点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不能沉迷于享乐,须时时奋进,处处小心,防微杜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成了欧阳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吴王打败,献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负重替吴王做了几年的奴隶,才获得回国的权利,且要年年向吴王进贡。几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极讨好吴王,使吴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吴国的种子全是从越国进贡的种子中挑选的。次年他们就进贡了熟的种子;吴王用了,颗粒无收,国内大乱。越王趁机讨伐吴王,大获全胜。
曾记得《湖南人口报》登过这么一篇报道:岳阳湖畔一个女孩,父亡母病,身负重重债务,还要供两个弟弟生活、学习。每天她起早贪黑,田里种水稻还养鱼,多种立体作业,家里鸡鸭成群,肥猪十几头,她的感情、她的智慧全都投入进去。多种的作业让她几乎没有太久的休息时间,但迎来了每年的大丰收。几年后,她不但还清家里的巨债、送两个弟弟读大学,而且储蓄十几万。同样在农村,别人种田只能养家糊口,谁不羡慕她的成功?但谁又曾付出她那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呢?谁又有她那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呢?
动画片《爱迪-奥特曼》中,冰雕艺术的迷人被心魔利用,它把人迷住并唆使人们自相殴打,连护卫队队员也忘记消灭心魔的任务。只有奥特曼克服心魔对他的心理召唤,最终战胜心魔。其实“心魔”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有时是来自外部的,有时是源自我们自己,它就是我们的弱点,它就是其他阻碍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因素。所以,希望我们都象奥特曼,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顽强的毅力,不懈地努力,事事有成。
【教后反思】
《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本文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两个内容:一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梳理。二是文章结构的梳理与情感的体验。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设计时,自我感觉还不错,觉得抓住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提要勾玄”与
“因声求气”。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刚开始引导学生读“呜呼”一词,激起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开启了他们对文章情感体验的心门。在对比朗读“意气之盛”与“何其衰也”中,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课堂学习达到高潮。
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所以上课表现积极,回答问题也比较活跃,整堂课也上的比较流畅,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难度不大,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但在梳理重点字词时,虽有设计学生提问,师生答疑的过程,但教师过于谨慎与担心,还是利用课件与学案把5个重点句子挑出来逐一地讲。因而字词巩固环节稍长了,导致最后总结环节只能草草作结。连带的结果是,对全文的论证结构与方法的讲解,没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概括。成为最大的遗憾。
反思本堂课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到教学节奏把握的艺术性,想到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如果在字词梳理时能放开手脚,那么可能不仅省下了时间,而且获得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思想的火花,课堂的生成将可能更加绚烂。
如果在分析文章的论证部分时,不把问题细化,而是以“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证的?”一个问题带动对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那么课堂节奏不仅更紧凑了,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与表达能力的锻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便深刻了。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每上一堂公开课,就是一次蜕变的机会。教学探究的路,正在延伸„„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高中选修教材的讲与学、引与拓是新课标要求解决的难点。教师个性解读,创造性地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探异求新,追求创新,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第二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要钩玄,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盛、系、函、等实词和“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个性理解感悟的能力和创新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三句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虽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但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领会作者的情意,感受作者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导读法;3.学生自主学习法;4.讨论法等等。
通过“因声求气”,“提要钩玄”,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进一步研究作者表达情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段背景:电视剧《西施》中的片段,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三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于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一个人的正常健康喜好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为什么庄宗宠信伶人会身死国破呢?
设计目的:能让历史画卷重新活起来,历史惊人相似,如果不引以为戒,将使后人复哀也。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分组竞赛解释个别字词义,说明特殊用法,古今词义。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
①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
①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
⑤兴、亡:使动用法。人事——人力的作用
前驱:古义乃走在前面,向前跑。今义是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
至于:古义为到了、结局;今义是表示另提一事或引进另一话题
从事:古义一般属官;今义 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
成功:“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成就功业,把大功告成的消息禀告先王。《乐羊子妻》“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 ,就丧失已成的功绩。
C、虚词一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揣测语气 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 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何其:多么;其(语气词表程度)衰:衰败
以上设计从文言基础出发,巩固知识,掌握文言虚词,学会灵活运用。
六、“因声求气”,“提要钩玄”
1.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七、深入探讨
三句名言警句之间有何关系,对三句话进行翻译,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穿插讨论一事一议文章特色之所以有说服力,史论的特点,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先是正面例证:后唐庄宗得天下, 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得天下,在人事。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失天下,在人事。
正反对比总结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三句千古名言之间的关系)。
启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设计思路:深入探究文章,从三句名言入手,合作探究它们之间内在关系,同时领悟对比论证的说服力。 八、拓展
1.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2.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①有些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为满足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贪欲”是伶人)
②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 (“吃喝”是伶人)
③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享誉学界。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 (“狂妄”是伶人)
联系个人实际: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伶人”那样的角色。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
设计目的:发散思维把触觉向外延伸,感悟作者塑造“伶人”形象的意义。了解读史的真正意义,培养联想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九、布置作业
同学们能从本文中得出怎样的教训?
归纳得出如下: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北宋: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设计目的:培养相关联想能力、概括能力,学会选取课本典型范例作写作素材。
(作者单位:南丰一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10-8-15【我要加点】
推荐文章 新初一学生辅导班入口(免费试„ 推荐文章 新初二学生辅导班入口(免费试„ 推荐文章 新初三学生辅导班(免费试听) 推荐文章 初中生视频辅导入口(免费试听„ 推荐文章 更多初中(自选)辅导课程>> 推荐文章 新高一学生辅导班(免费试听) 推荐文章 (免费)2014年度新高二全科„ 推荐文章 新高三学生辅导班(免费试听) 推荐文章 高中生视频辅导入口(免费试听„ 推荐文章 更多高中(自选)辅导课程>> 推荐文章 新高三第一轮复习辅导班 推荐文章 初高中免费答疑直播讲座 推荐文章 2015年高考语文第一第二轮总„
设计人:吴爱红?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
2 通过分析全文结构特点,明确文章思路,落实单元重点。
3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都有所好,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好到了痴迷的程度,就变成了“沉溺”,走向了反面。
(让学生列举历史上此类的例子。)如宋徽宗好书法、绘画;李煜好诗词;明末皇帝爱炼丹;五代时的庄宗爱戏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二 读
抽一学生读,师生正音、看句读。
学生读课文 2 遍
三 通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意浅显,又以叙事为主,所以可要求学生通译全文(课前布置),课上教师抽一些易错句点评。
例如: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2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燕王,是我拥立的皇帝;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遗愿。
4 盛以锦囊——用锦囊盛着。
5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军臣之首
6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比较以下三种翻译,讨论那种更合适
(1) 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
(2) 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3) 他是多么意气风发,可称得上雄壮啊
7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败的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8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四析
1 根据我们前几篇课文的心得,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 本文哪些语言可以作为格言警句?你有什么感受?
五 赏
1 结构
(一) ( 1 )提出论点和论据
(二) ( 2 )庄宗接受遗命、执行遗命(扬)
( 3 )盛衰对比,引出中心(抑)
(三)引申论点,古为今用
全文紧扣“盛衰”二字而写,并挖掘其内在原因“忧劳”和“逸豫”,对比鲜明,中心突出。
2 语言
重点赏析第三段
赏析点:( 1 )多用对偶又错落的短句,盛至其极,衰亦至其极。
( 2 )用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资料】
后梁的建立与灭亡 : 公元九 ○ 七年,朱全忠逼唐哀帝逊位,建国称帝,改名晃,史称后梁。其时以汴梁为东都,号开封府,为中国历史上以开封为都之始。后又改洛阳为西都,称河南府。后梁可谓五代中建国最早,但国土最小,维持时间却最长的王朝。后梁所辖版图,为五代中最小的,它只辖有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平卢、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成德、魏博、武定等二十一个节镇的全部或一部分。朱全忠在位五年,后于公元九一二年,为其子朱友硅所杀。次年,朱友贞又杀了朱友硅,是为梁末帝。公元九二三年,唐主李存攻拔开封,梁亡,始末仅历十七年。
后唐:公元九二三年,李存乘后梁争夺皇位而兵戎相见之机,在魏州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唐庄宗,尊其父李克用为太祖。庄宗即位后,本想大举伐梁,一举灭之。不料中途却遇到了顽强抵抗,尤其是李嗣昭之子李继韬,以潞州投降了后梁,由是对后唐大为不利。然而庄宗排除它议,决计进兵,结果直取汴梁,后梁灭亡。在灭梁之前,后唐已辖有天雄、成德、义武、横海、卢龙、大同、雁门、振武、河东、护国、晋绛、安国、昭义共十三个节镇;并辖有魏、博、贝、澶、相、郓、洛、磁、镇、冀、深、易、祁、定、沧、景、德、棣、瀛、莫、幽、涿、檀、蓟、顺、营、平、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忻、代、岚、石、宪、麟、府、并、汾、慈、隰、泽、潞、沁、辽共五十个州,灭梁以后又取得了梁的辖境。不久,更进军剑南,并岐,灭前蜀,由是取得到了汉中及两川之地,为五代之中版图最大的王朝。
后唐庄宗虽长于战事,但却不善治国。他猜忌功臣宿将,就连贤臣郭崇韬也被杀害。此外庄宗又宠任伶官,沉缅于声色,横徵暴敛,弄致民不聊生,最后终于众叛亲离。公元九二六年四月,侍卫亲军「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作乱,庄宗中流矢死。后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到了东都,先称监国,后称皇帝。其时仍用唐为国号,并改元天成,改名,是为后唐明宗。明宗即位后,革除了庄宗时不少弊政,由是赢得了小康局面。公元九三三年,明宗去世;次年,末
帝李从珂夺取了闵帝李从厚的帝位,后唐又陷入了混乱。九三六年,从珂不敌石敬瑭,在洛阳。后唐亡,共历十四年。
后晋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九三六年,后唐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得后唐的政权,甘当「儿皇帝」,向契丹称臣,彼此约为「父子国」;他又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予契丹,由是得以在太原称帝,并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敬瑭即位后不久,即攻下洛阳,并开始了在中原的统治。石敬瑭重视选官、宽刑,同时又注意「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因而农、商业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恢复。然而,石敬瑭为了讨好契丹,由是每年均要向契丹输送大批银、绢。此举不仅加重了人民负担,也损害了民族自尊,百姓日益不满。公元九四二年,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贵继位,是为晋出帝,也称少帝。
晋出帝有心摆脱「藩臣」地位,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辽太宗决意伐晋,于会同七年 (944 年 ) 春,发兵大举攻晋。晋出帝亲统大军拒敌,接连在戚城、马家口两地 ( 今河南濮阳北 ) 挫败契丹军。随后,两军战于澶州 ( 今河南濮阳 ) ,契丹军战败后撤。次年春,契丹军再次伐晋,兵围邢州 ( 今河北邢台 ) ,分兵攻州、磁州。契丹军进入邺都 ( 今河北临漳西 ) 境。晋军且战且退,引契丹军至榆林店 ( 今河北临漳西南 ) 会战,晋军步骑力战,击退契丹军。不久,辽太宗亲率八万大军第三次伐晋。契丹军进至阳城 ( 今河北安国东南 ) 被晋军击败,辽太宗险些成为俘虏,乘骆驼逃回幽州。契丹会同九年 (946 年 ) 冬,晋出帝命大将杜重威统军攻契丹,但杜重威却率军降敌,契丹乘势第四次攻晋。会同十年 (947 年 ) 正月,契丹兵至开封,晋出帝投降,后晋灭亡。
后汉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九四七年,契丹灭晋后,中原呈现了「无主」的状态。沙陀人刘知远遂利用他身为中书令,又任后晋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掌兵的便利,于公元九四七年,在太原称帝,并改名刘,是为高祖,国号汉,史称后汉,建国初仍用后晋的天福年号。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左右便病死了,时次子承继位,是为汉隐帝。隐帝即位后,重用苏逢吉、史弘肇、杨、王章等酷臣,残害百姓。其时邺都留守兼枢密使郭威控有兵权,隐帝乃密谋翦除之。郭闻讯即先发制人,以「清君侧,洗冤诬」为名,率兵南下,直逼汴京。公元九五一年,隐帝为乱兵所杀,后汉亡。后汉前后仅历四年,为五代中最短命的王朝。
后周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九五一年,原后汉枢密使郭威,在自己留汴家属惨遭杀戮、自己又面临被杀的情况下,起兵反汉。他先称监国,后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是为周太祖。郭威即位后,致力改革后汉的弊政,并对契丹和北汉采取有限度的御敌守势,以求稳定局势,发展生产,由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元九五四年,郭威病死,其养子内侄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世宗即位后,恢复原姓,故也称柴世宗。世宗一改过去军事上的守势,主动四面出击,筹划统一的战争。他先取得了秦、凤、成、阶四州,又恢复了淮南十四州;可惜还未把契丹驱逐出长城以外,北汉仍未灭掉,年仅三十九岁的周世宗柴荣便于汴京病逝,其时为公元九五九年。世宗卒后,他的儿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次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北伐时,发动了「陈桥兵变」,由将士皇袍加身,旋即发兵返京,灭亡后周。中国历史上纷争烦乱的五代,从此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