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工传热综合实验1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1

来源:九壹网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其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关联式Nu=BRem Pr0.4中常数B、m的值。

4. 测定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内容:

1.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用图解法求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2. 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用图解法求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3.同一流量下,按实验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Nu、Nu0,计算传热强化比Nu/Nu0。 三、实验原理:

1.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1) 对流传热系数i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i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因为i<<o ,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iK,K(W/m2·℃)为热冷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且Ki/tmsi,所以: ii (1)

tmSi式中:i—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 Φi—管内传热速率,W;

Si—管内换热面积,m2; tm—管内平均温差,℃。

平均温度差由下式确定: tmtwtm (2)

1

式中:tm—冷流体的入口、出口平均温度,℃;

tw—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所以tw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 SidiLi (3)

式中:di—内管管内径,m;

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由热量衡算式: iWicpi(ti2ti1) (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WiVii (5) 3600式中:Vi—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 / h; cpi—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ρi—冷流体的密度,kg /m3。 cpi和ρ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tmti1ti2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i1,2ti2, tw, Vi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2)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uiARei其中: NuimnPri (6)

cudidi Reiiii Pripii iii物性数据λi、cpi、ρi、μ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i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0.4 NuiAReiPr (7) im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i与Nui,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和m值。

2

2.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

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了实验导管内部添加螺旋线圈的强化方式。

其中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3mm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

图1 螺旋线圈强化管内部结构

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与管内径d的比值以及管壁粗糙度(2d/h)为主要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 其他强化方式请参见相关文献!

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NuBRem Pr0.4的经验公式,其中B和

m的值因强化方式不同而不同。在本实验中,采用实验1中的实验方法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i与Nui,用线性回归方法可确定B和m的值。

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式是:NuNu0,其中Nu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0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NuNu0>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评判强化方式的真正效果和经济效益,则必须考虑阻力因素,阻力系数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换热性能的降低和能耗的增加,只有强化比较高,且阻力系数较小的强化方式,才是最佳的强化方法。 四、实验装置及设备参数

1.实验设备流程示意图见图-2

3

图-2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

1- 液位计;2-储水罐;3-排水阀;4-蒸汽发生器;5-强化套管蒸汽进口阀;6- 光滑套管蒸汽进口阀;7-光滑套管换热器;8-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 器;9-光滑套管蒸汽出口;10-强化套管蒸汽出口;11-光滑套管空气进口阀; 12-强化套管空气进口阀;13-孔板流量计;14-空气旁路调节阀;15-旋涡气泵 ; 16-蒸汽冷凝器 实验装置流程简介:

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两根平行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实验的蒸汽发生釜为电加热釜,内有2根2.5Kw U型电加热器,用200伏电压加热(可由仪表调节)。气源选择XGB-2型旋涡气泵,使用旁路调节阀调节流量。蒸汽空气上升管路,使用三通和球阀分别控制气体进入两个套管换热器。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

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由另一端蒸汽出口自然喷出,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2.实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4

表1 实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实验内管内径di(mm) 实验内管外径do(mm) 实验外管内径Di(mm) 实验外管外径Do(mm) 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m) 强化内管内插物 (螺旋线圈)尺寸 加热釜

(1)空气流量计:

①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空气流量由公式(1)计算。

Vt1c0A0丝径h(mm) 节距H(mm) 操作电压 操作电流 20.00 22.0 50 57.0 1.20 3 40 ≤200伏 ≤10安 2Pt1 (1)

其中:c0-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c0=0.65; A0-孔的面积, m2 A0=

 d02 4d0-孔板孔径, d0 =0.0165 m ; P-孔板两端压差,Kpa;

t1-空气入口温度(即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3。 ②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m3/h)需按下式换算: VVt1273t (2)

273t1其中,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3/h;

t -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

t1-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 (2)温度测量:

5

①空气进、出传热管测量段的温度t ( ℃ )均由Pt100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

②管外壁面平均温度tw( ℃ )由数字温度计测出,(热电偶为铜─康铜)。 (3)蒸汽发生器:

是产生水蒸汽的装置,使用体积为5升,•内装有一支2.5kw的电热器,用165伏电压加热约15分钟后水便沸腾,为了安全和长久使用,建议最高加热电压不超过200伏(由加热电压表调节)。旁边配有方型水箱,为连续向蒸汽发生器给水用,每次实验前先检查水箱中液位,水箱中水不可低于水箱高度的四分之三,否则容易导致加热器干烧。

(4)气源(鼓风机): 旋涡气泵XGB─12型。

(5)稳定时间:是指在外管内充满饱和蒸汽,空气流量调节好后,过3--5分钟,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可基本稳定。这段时间称为稳定时间。 3.实验装置面板图:

图3 仪表面板示意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实验前的检查准备

(1)向水箱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

6

(2)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14是否全开(应全开)。

(3)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5(6)和空气支路控制阀12(11)是否已打开(应保证有一路是开启状态),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畅通。

(4)合上总电源开关,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2. 实验操作

①打开加热开关,仪器按设定好的加热电压自动控制加热电压,蒸汽发生器内的水经过加热后产生水蒸气,并经过空气冷却器冷凝后冷凝液回到储水槽中。

加热电压的设定:按一下加热电压控制仪表的键,在仪表的SV 显示窗中右下方出现一闪烁的小点,每按一次键,小点便向左移动一位,小点在哪个位子上就可以利用

、键调节相应位子的数值,调好后在不按动仪表上任

何按键的情况下30秒后仪表自动确认,并按所设定的数值应用。

②换热器壁温上升并稳定后,打开旁路调节阀14后启动风机(一般开到最大),用旁路调节阀14来调节空气的流量并在一定的流量下稳定3—5分钟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和管壁温度,由温度巡检仪测量(1-光滑管空气入口温度;2-光滑管空气出口温度;3-强化管空气入口温度;4-强化管空气出口温度),换热器内管壁面的温度由温度巡检仪(上-光滑管壁面温度;下-强化管壁面温度)测得。然后,在改变流量稳定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 壁面温度后继续实验。

③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风机和总电源。一切复原。 六.实验数据记录 No. 普流量计压差(Kpa) 通T1(℃) 管换T2(℃) 热器 Tw(℃) 强流量计压差(Kpa) 化T1(℃) 管换T2(℃) 热器 Tw(℃)

7

1 2 3 4 5 6 7

七.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计算过程 (以一组数据为例)。 实验数据计算过程示例。

孔板流量计压差P=0.54Kpa、壁面温度tw=100.8℃。 进口温度t1 =22.9℃、 出口温度 t2 =69.5℃ 已知数据及有关常数: (1)传热管内径di (mm)及流通断面积 F(m2): di=20.0(mm),=0.0200 (m);

F=π(di2)/4=3.142×(0.0200)2/4=0.0003142( m2). (2)传热管有效长度 L(m)及传热面积si(m2): L=1.200(m) si=πL di=3.142×1.200×0.0200=0.075394(m2). (3) t1 ( ℃ )为孔板处空气的温度, 为由此值查得空气的平均密度t,

1例如:t1=22.9℃,查得

t=1.12 Kg/m3。

1(4)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平均物性常数的确定.

先算出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t (℃)为简化计算,取t值为空气进口温度t1(℃)及出口温度t2(℃)的平均值:

即tmt1t222.969.5=46.2(℃) 22 据此查得: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 ρ=1.12 (Kg/m3);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 Cp=1005 (J/Kg·K);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导热系数 λ=0.0279(W/m·K);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粘度 μ=0.0000194(Pas); 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普兰特准数的0.4次方为: Pr0.4=0.6960.4=0.865 (5)空气流过测量段上平均体积V( m3/h)的计算: 孔板流量计体积流量:

8

Vt1c0A02Pt1

20.5410001.12=0.65*3.14*0.01652*3600/4*=15.02(m3/h)

传热管内平均体积流量Vm: VmVt1平均流速um:

273t27346.215.02=16.2(m3/h)

273t127322.916.2/(0.0003142umVm/F36003600)=14.32(m/s)

(6)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Δtm (℃)的计算: tw= 100.9(℃)

tmtw(7)其余计算: 传热速率(W)

t1t2100.846.254.62(℃)

VQmtCptt3600

16.21.121005(69.522.9)236(W)

3600 iQ236/(54.60.07539)57 (W/m2·℃)

tmSi传热准数 Nuidi/570.0200/0.027941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流速:um雷诺准数 Re

14.32(m/s)

0.020014.321.12 =1.6518×104

0.0000194diu(8)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中的系数。

9

Nu0.0221Re0.7911Pr0.4

(9)重复步骤(1)-(8),处理强化管的实验数据。 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NuBRem Pr0.4中的系数。

Nu0.0153Re0.8662Pr0.4

2.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中的系数。 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NuBRem Pr0.4中的系数。 3. 数据结果整理

数 据 整 理 表 (普通管换热器) No. 流量(Kpa) T1(℃) ρT1(Kg/m^3) T2(℃) Tw(℃) at(℃) ρat(kg/m^3) λat*100 Cp at μat*100000 dt(℃) dat(℃) Vt1(m^3/h) V(m^3/h) u(m/s) qc(W) αi(w/m2·℃) 1 2 3 4 5 6 7 10

Re Nu Nu/(Pr^0.4) 数 据 整 理 表 (强化管换热器) No. 流量(Kpa) T1(℃) ρT1(Kg/m^3) T2(℃) Tw(℃) at(℃) ρat(kg/m^3) λat*100 Cp at μat*100000 dt(℃) dat(℃) Vt1(m^3/h) V(m^3/h) u(m/s) qc(W) αi(w/m2·℃) Re Nu Nu/(Pr^0.4)

1 2 3 4 5 6 7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