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藏文字母r的语音价值

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藏文字母r的语音价值

来源:九壹网
语言本体研究 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藏文字母r的语音价值① 口史淑琴 摘要:在敦煌藏汉对音中,藏文r经常出现在音节尾,对应传统 切韵》系的韵尾一t。一个世纪以来,人 们已经熟知了文献中r的这种用法,并多次对其进行讨论。而r在音节开头和音节中间的用法罕为人知。笔者注意 到,音节开头的r一仅出现在特定句末语气助词中,对应(《切韵》系声母卜,而音节中间的一r一只限于少量的二等 韵中。后者的例子显示有r音化的可能。 关键词:藏语藏缅语敦煌藏汉对音文献语音 一、藏语韵尾一r 里。在这些语气助词里,藏文r一可能表示汉语语音/1/,由 在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藏语字母r出现在音节尾较为 于受旬末语调的影响,这里/1/已经呈现出颤音的特点。因 常见。这种用法,对应的是《切韵》系的韵尾一t。例子如 此,这里的汉语语气词可能为/la/和/lo/。 下@: 这一时期语言中出现的/la/和/lo/,值得我们进一步 研究。在明清时期标准官话里,句末语气助词“了”读作 脱( 切韵》系thugt)thwar 八((《切韵》系pw t)par “1ioo”,声调为上(sh6ng)声。以韩语和西方字母转写 为代表的南方官话读音(即所谓的南音)和出现在韩语、 西方和满族转写里的北方读音(即北音) 都是如此。南方 官话在其整个历史中一直有读音1 i5o。但是北方官话直到 月( 切韵》系ngjwut) ‘gwar 钸((《切韵》系t siet)tset 骨((《切韵》系kuat)kor 另一方面,藏语韵尾一d(可能在藏语里标音作[t]), 很少作为《切韵》系一t的转写。下面只有一例: 骚(《切韵》系pjwot)phad,‘phwad,‘had l9世纪中叶才发生变化。因为在标准语(即所谓的北京官 话或真官话)里,正确读音仍是li6o。但是在北京城的方 言(称为京话或私话)里,不仅有1i5o,而且还有其它两 在敦煌文献中这个同样的音节也译音作phar、‘pharSg 个语气词——西方人转写作la和1o。这是经艾约瑟(Joseph ‘pher。这里所用藏语韵尾一r的原因可能是,这个辅音在 Edkins,1864:217)和托马斯・韦德(Thomas Wade, 汉语里的潜在形式是颤音,而不是塞音。对转写中韵尾一r 1867:Pt.III,pp.7、85)证实的。似乎这个北京口语读 的作用研究颇多,它也是那些文献中藏文r的最易理解的用 音已经渗透到一些说话者的标准官话里了。直到2O世纪早 法 第一个注意到它的是2O世纪初伯希和的几篇文章。较 期,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像1e的音,现在lido只存在于剧 早详细研究的是罗常培(1933;60 ̄68),他充分参考了 本、流行歌曲和某些生硬的表达和结构里,如“d61i o得 伯希和及其他人前期的文章。陈国(1960:119)重新认真 了”和“billiao不了”。 考虑了这个问题,高田时雄(1988:156~160)也讨论了 这个问题。 二、藏语声母r一 比较明清官话和唐五代藏汉对音形式,在较后转写 的汉语文本里,“了”字通常译音作藏语le’u。然而, 在上文提到的方言文献里最常见的是句末的ro和ro(ro” o)。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和较晚的官话类似。在实际讲话 与韵尾一r不同,藏语声母r一在对音材料中极为罕见。 它仅用于少量的方言文献中。首先,它出现在敦煌藏汉双 中,句末语气助词通常为/la/或/lo/。但较正式的读音是 语的语言手册或短语手册里,这些手册用藏文@记录了甘 le’u。早期西北的/la/和/lo/与艾约瑟、韦德注意到的19 肃走廊实际所说的汉语。它只出现在两个句末语气助词ro 世纪北京口语里的la和10,很可能是相关的。如果这个 和ro”o中。第二,在所谓的伦敦“长卷”(英国图书馆, 假设成立,那么明显的问题是是否方言转写文献里rfl和ro Ch.9.II.17)④方言系统中也有r一,用在语气助词ro和ro 表明是完成体(perfect aspect,注意不是“perfective 2012.05  aspect”!),即与文中其他谈话内容(通常指说话时 参考文献:I】李方桂.上古音研究….清华学报,1971,(1、2). 间)相关动作的完成,在汉语中,表明与现在相关的状 [2】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国立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 态。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谈到的所有文献的语 [流分析。目前问题是文本的准确释读,分析的第一步是公 刊甲种之十二,1933. 3许宝华,潘悟云.释二等[3】J】.音韵学研究,1994,(3). 布带有临时翻译的原始文献。这项工作超出本文的范围,但 【4】郑张尚芳.上古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M】 我们公布的目的正是为了不久的将来进行研究。或许一旦这 [样做了,就可能中肯地提出ra/ro体功能的问题。 [5】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Bodman,N.C(包拟古).Historical Lingui stics(Ⅸ汉语历 三、藏语介音-r- 在藏汉对音中,藏语音节中间的一r一甚至要比末尾的r一 史语言学》).In Lingui stics in East Asia and Southea st 更罕见。仅在伦敦“长卷”中发现了它们,例如: 正面 Asia【Current Trends in Lingui stics,2】(《语言学趋向: 东亚语言部分》第二卷),ed by Thoma s Albert Sebeok, 3~58.The Hague and Pari s:Mouton,1967. 209行 楝( 切韵 系k/ ̄n:)‘gran(1x),gran(4x) 255行 [7】Cobl in,W.South(椭南).Studies in Old Northwest Chinese ( 西北地区古汉语研究》).Jou rna1 of Chi ne s e Lingui stics Monograph Seties No.4,Berke1ey:Project on Lingui stic Analysis,1991. 涯(《切韵 系ngai)‘gra 反面 【8】Cobl in,ms The Vernacular Pa s sages in the London Long 158行 Sere11(《伦敦“长卷”的方言变迁》).Onpubli shed. 【9】Csongor,Barnaba s(陈国).Some Chinese Text s in Tibetan 成((《切韵》系Y m) ‘hram 这些音节中有三个属于韵图中《切韵》系二等韵, 大部分早期汉语音韵学的学者们认为这类音节的特征是中 可能在6世纪晚期至7世纪早期已经发生了r音化或者r色 变(水谷真城,1960:蒲立本,1965;包拟古,1967: Scri Pt from Tunhuang(《敦煌一些汉语文书的藏文注音 本》),Acta Orientalia Hung【Budapest】,1960,10.97—140.  0】Edkins,Joseph(艾约瑟).A Gram ̄r of the Chinese Col loquial 古早期介音*-T-。有趣的是许多专家认为这种相同的音节 [1Language Commonly CaIled the Mandarin Dialect(Ⅸ官话 文法》).Shanghai:Presbyterian Mi s sion Pres s,1864. 11】Mizutani Shinj 6(水谷真城).Bongo‘soti shita’boon o 21~22;柯蔚南,1991:34~38)。可能这种特征保存 [在唐五代时期二等韵音节里了,藏语转写者试图用藏语 介音一r一来表示。在现代某种山西方言双音节组合第二个 云(1944:l24~125),潘悟云(2000:292)、沙加尔 (2001)、郑张尚芳(2003:l13)均提出了这个问题。现 arawasu kanji(《梵语‘二, 舌’母音扫表 t)亨汉字》). Gengo Kenky d(((--K语研究》),1960,37.45~55.-  音节中的辅音[1]前可能存在较早的¥一r一,许宝华和潘悟 [12】Pulleyblank,E.G(蒲立本).The Transcription of Sanskritk and kh in Chine se(《梵文k和kh的汉语转写》).Asia Major,1965,11.199~210. 代汉语方言中的这些表现与中古后期西北汉语是否直接相 [1 3】Sagart.Laurent(沙加尔).Vestiges of Archaic Chinese 关,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DerivationaI Affixes 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 s(《古 汉语派生词缀在现代汉语里方言中的遗留》).In Hi1 a rY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 01 1#-度 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88】。) 附注: ChappeIl(ed.),Sinitic Grammar(《象形语法》),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 s,2001,123—142. 【14】Takata Tokio(高田时雄).Tonk6 shiry6 ni yoru Chd goku shi no kenky (《敦煌资料【:上 中国语史0研究》). Linguisticsofthe Tibeto-BurmanA,∞(《藏缅语区的语言 Tokyo:Sohunsha,1988. ①本文译学》),Volume 32.2--October 2009,原文题目作ThePhonetic [1 5】Takata Tokio.Chibet to mej i shosha ‘Cho ken’no kenky n Values 0fmc TibetanLetterr T两e托 Chinese Tran ̄ription Textsfrom (《于 文字书写r长卷J 0研究》)T O h 6 gakuh 6 DuⅡhuang。f ̄W.SouthCobin. (《东方学报》),1993,.65.3.31 0~1 35. 【16】Wade,Thomas F.(韦德,威妥玛).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 st the Student of Col loquia1 Chinese a s Spoken in the CaPita1 and the Met ropo1itan ②例子中的《切韵》系音是经李方桂(1971)修订的高本汉对古代 汉语的拟音。关于该系统的准确性和历史地位尚未考证。这些形 式仅可作为传统语言学体系的参考。 ⑦查阅这些文献的原始资料最方便的是高田时雄(1988:195~227), 他完全地重构并注解这些资料。在此之后,是详细的词汇目录索 引,讨论词汇和语法问题。 ④该文献完整的重构和转写见高田时雄(1993)。 Department(《语言自选集》,张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London:Tr诅brier&Co,1867. (史淑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730020) 2012.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