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视觉下的中国画多元图式演进的思考 文/王娟娟 摘要:提及当代中国画,人们想到的不再是传统的水墨趣味以及固定的中国画程式。而是一些新奇多样的绘画 作品。当下的视觉传播特点以及美学原则决定了人们的审美取向,中国画的图式在人们的审美取向下不断发展。近百 年来,审美要求的多样性让当代中国画坛更为-t-- ̄。就具体的图式变异形态而言,有侧重于细腻的材质表现.也有则 钟情于新鲜的视觉效果,还有少量的画家乐衷于复归传统,继续走富有哲理性的绘画形态道路。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多元 一 当代中国画与当代的视觉传播 分析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环境的研究,同样,研究当代 中国画,理应从其视觉传播环境人手,当代的视觉传播特点为: 注重视觉快感、追求奇观展现、推崇世俗趣味、重视视觉传达效 率。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 今的人们每天面对数以千计的形象轰炸,拟像、仿像等图式取 代了真实的生活,整个人类生活开始视像化,读图时代的来临, 让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古老的姿态“敬而远之”使得一些视 觉冲击力强、新鲜的画面大受追捧,这种审美要求,影响了当代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于是有一些作品开始追求强烈的视觉效 果,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审美需求,中国画由此就衍生出了形态 各异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除了彰显出绘画的当代性之 外,还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 二、当代中国画多元图式的特征 十九世纪前,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其固定的 绘画程式,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绘画过程以及所采用的绘画 材料大体相同,就算略有变动,仍属中国画的内部发展,是一个 很自然的蜕变的过程。然而在当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 画所凸显出来的艺术特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对传统绘画韵味的保留。当代中国画坛虽说是面貌 万千,但是,人们往往一眼就能认知这是中国画,由此不难发 现,当代的中国画是保留了传统的绘画韵味的,也就是说当下 多元的艺术形态对中国画种姓是没有做变更的。其二:对传统 绘画理念的变更。传统绘画的理念要求画家创作出目的相同 (为政治服务、维护统治、、抒发情感等)面貌相近,风 格相似的绘画作品,且有特定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固定的绘画 理念指导下,艺术家很难创作出同绘画理念不同的作品,即便 是有,在当时也会被当做“异端”了。当代绘画的绘画理念同以 往则大不相同,单单从绘画的目的上来讲,艺术家完全处于一 种自由的创作状态,可以是感悟生命、赞美生活,也可以是批判 社会现实。这种绘画理念的变更,致使当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多样,表现风格迥异,同样,审美标准也从较为单一向多元化转 变。 三、当代中国画多元图式的形态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在变更后的绘画理念指导下,呈现出 了繁盛的艺术现状,若将其粗略的做统计归类,大体有以下几 种:新写意型、新表现型、形式抽象及混成型、新文人画型、新工 笔型等。赵梅生,新写意型绘画在当代有代表性的画家,鲁慕迅 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赵梅生的绘画作品“梅生的画,重内涵,富新 意,造型生动,笔墨娴熟,技法全面,深得中国画之三味,有自己 独特的面貌和个性。它不离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时有新变却又 不是为新而新。” 新表现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青年画家受西方表现主 义艺术的影响,其绘画作品构成的较为成熟的图式,另一种则 是一些极端的和破碎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二种多属年轻的艺 术家为探索新的绘画方式过程中的某些艺术成果,第一种较 为代表性艺术家是海日汗。海日汗的作品淡出了传统画的写 意规则,也淡化了传统的笔墨技巧因素与学院式的素描造型 因素,而以大面积色块的互相组合构建出巨大的形体动态,表 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城市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柔媚格式的雄朴 画风。 形式抽象及混成型的代表艺术家为关玉良。关玉良的艺术 表达从形式上说分空间艺术和平面艺术两大类,空间艺术包括 圆雕和环境雕塑;平面艺术有水墨和油彩等。由此可知在关玉 良的精神世界中,他是视广度甚于深度的,同样,其绘画作品多 为抽象及混成型。 新文人画的代表就比较多,除了“新文人画展”的发起者王 和平、边平山、王孟奇、方骏以及霍春阳等,还有像朱新建、刘二 刚、王镛、徐乐乐、朱道平、陈平、田黎明、江宏伟等艺术家,这些 艺术家在艺术见解和艺术追求上有许多的共同之处,尽管绘画 面貌不尽相同,但是,核心要表达的艺术理念实属同类。关于新 工笔画的含义,顾平先生这样讲:‘新工笔’是当代中国画的新 现象,其特点主要有两点。首先它倾向于工笔的表现手法,“新” 中包含着变化,虽由传统演绎而来,但都是地道的新绘画;第 二,它是当代工笔绘画的代名词,传统的技法加上当代的观念, 与传统的工笔画拉开了距离。新工笔画的代表艺术家有;徐华 翎、金瑞、何灿波、宋彦军、张见等。 四、结语 当代视觉的要求以及绘画理念的变更,促进了当代中国 画多元的艺术形态的发展,为新的艺术形态提供了很好的创 作环境,中国画在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中,除却添加了新 元素之外,仍然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韵味,遵循了中国画的 原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