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发区第九中学
张世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部分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是一场由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
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叶剑英为代表的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3、【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家的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
第二部分:学习新课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从“”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 【教师活动】 :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并回答 5、 【教师活动】 : 6、 【学生活动】 通过讲解, : 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 【教师总结】 :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第二代领 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 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 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 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 历史转折” 。 (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 【教师活动】 :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 【学生活动】 :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 1979 年开始, 从 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 第三,评价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 【学生活动】 :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 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 第四部分: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第五部分:课堂练习: 《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 页 1——9 题。 第六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 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 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 “”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 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 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 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 一个星期后交。 教学反思部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 探讨,总结有以下五点。 一、语言方面: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 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 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 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 教
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 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 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 立思考, 分组讨论, 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问题的解决,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 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 甚至修正历史结论, 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 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 、 “论从 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 还能够提高人 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 司马光修纂 《资治通鉴》 的目的就是为了 “鉴 前世之兴衰,考当今
之得失” 。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 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 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 提高人 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 的实现以上目标, 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 即从一个知 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 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 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 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
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思考,让学生在历 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兼顾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师生 (1)(2)两度合作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开始教师主导,逐渐 学生主体,教师声音由大到小,最后三分之二学生能够记忆,学生要 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知识储备。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 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实践证明: 要上好每一节课, 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 这样, 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 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 学习课改精神,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 学习方式, 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地去改进 之, 完善之。 在此, 我们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 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