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带电作业用屏蔽服的专用试验方法,需与GB 6568.1-86《带电作业用屏蔽服》配合使用。
1.1. 2 试样1.1.2.1 取样 试样可在大匹布料处剪取。如需在大匹头上剪取时,则必须离开布端至少2 m以上处取样。 试样的中心点必须在样品布料的45度对角线上,试样上不得有影响试验结果的严重疵点及整理剂浸轧不匀等。试样面积 根据试验操作要求决定。 1.1.2.2 试样的准备 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剪取尺寸为180mm×180mm的方形试样,共计3块。
1.1.2.3 试样的处理 试验前需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45%~55%的环境中24h以上,以适应试验环境。
1.1.3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及相对湿度为45%~55%的环境中进行。
1.1.4 试验安装 1.1.4.1 将下列部件按顺序放置在一个水平支架上: a.直径为400mm的圆形绝缘板; b.直径为300mm的圆形金属板; c.直径为400mm的合成橡胶板; d.最小尺寸为120×120mm的试样; e.电极装置(放置位置不允许超出试样边缘)。
1.1.4.2 将下列端子连接在一起并接地: a.电压发生器的低压端; b.电极装置的接地部分; c.电压表的低压端。
1.1.4.3 将下列装置连接在一起并对地绝缘: a.电压发生器的高压端; b.直径为300mm的金属板的连接柱; c.电压表的高压端。
1.1.5 试验程序 a.在没有试样的情况下,将频率为50Hz的600V电压有效值施加到测量设备的高、低压部分之间, 在测量仪表上读出电极输出端的电压值,此值即为基准电压,用符号Uref表示; b.取出电极装置,将试样紧贴在电极下面压平,并按1.1. 4.1所述的顺序同时放人试验装置中,读出电极输出端的电 压值,用符号U表示。
1.1.6 试验结果 取3块试样屏蔽效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衣料的屏蔽效率。 屏蔽服衣料的屏蔽效率必须大于标准规定值。 屏蔽效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SE--屏蔽效率,dB; Uref--基准电压(没有屏蔽时),V; U--屏蔽后的电压值,V。
1.1.7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衣料的型号、名称、制造厂和制造日期; b.试样的形状、尺寸和数量; c.试样处理条件; d.试验设备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e.试验数据和结论; f.试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g.试验日期及试验人员。
1.2.1 主要设备 a.一台直流稳压稳流电源,其输出电压为10V,负荷电流为2A; b.一台精度为0.2级直流双臂电桥; c.一个圆柱形四端环形电极,其四个圆环用厚度为15mm的有机玻璃圆盘装配在一起,底面加工成同一水平面,并镀以5μm厚的黄金。电极总柱高为53mm,有效测试面是一个内圆直径为44mm、外圆直径为114mm、宽为35mm的环形面。电极 材料选用黄铜,自重2.8kg,附加重量20kg(电极尺寸详见图2 a,电极附加重块尺寸见图2 b)。 1.2.2 试样 a.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剪取尺寸为240mm×240mm的方形试样,共计3块; b.取样方法同1.1.2.1; c.试样的处理同1.1.2.3。 如系使用中的旧衣服,则在衣服不同部位测试,不必剪样。
1.2.3 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45%~55%的环境中进行。 1.2.4 试验程序 a.连接双臂电桥与测量电极之间的连接线,电极内、外两个圆电极为电流端,中间两个圆电极为电压端; b.将试样用绣花框绷平以尽量减少试样折皱,然后放在光滑平整的绝缘板上,绝缘板上垫有5 mm厚毛毡; c.测量电极放在试样上,使之接触良好,然后将电极附加重块20kg压在电极上。此时电桥指示值即为测量的电阻值。 每块试样分别在5个不同位置测试,3块试样共测得15个数据。
1.2.5 试验结果 在3块试样的15个测试数据中去掉最大读数值及最小读数值,取中间的13个读数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衣料电阻值。 屏蔽服衣料电阻值必须小于标准规定值。 1.2.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1.1.7。
1.3 衣料熔断电流试验1.3.1 主要设备 a.一个用绝缘材料构成的电极支撑架(见图3),用来固定测试电极和试样; b.四块用3 mm厚的黄铜板做成的测试电极板,在电极支撑架的两端各由两块电极板构成测试电极。每块电极板的尺寸 为20mm×90mm,与试样的接触面积为20mm×20mm。电极极板表面要求光滑平整; c.一台输出电流为0 ~ 100A的大电流发生器; d.一台容量为 l kVA的交流稳压电源; e.一台量程为0 ~ 100A的交流电流表; 1.3.2 试样 a.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分别按经向和纬向各剪取3块尺寸为200mm×25mm的矩形试样,共计6块,然后 精确修整边纱,使其宽度为20mm(公差为1/2根); b.取样方法同1.1.2.1; c.试样的处理同1.1.2.3。
1.3.3 试样安装 将试样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测试电极的两块铜板之间,铜板两端用直径为10mm的螺栓固定,如图3所示。 将安装好试样的电极支撑架置于防风试验柜中,试验柜放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45%~55%的环境中。
1.3.4 试验程序 1.3.4.1 对A型衣料的试样,先加3A试验电流,停留5min以后,按每级1A试验电流分阶段上升,每阶段停留5min, 直至试样熔断为止。记录试样的熔断电流和熔断时间,并记录各阶段的试样变化情况。
1.3.4.2 对B型和C型衣料的试样,先加10A试验电流,停留5min以后,按每级5A电流分阶段上升,每阶段停留5min, 直至试样熔断为止。记录试样的熔断电流和熔断时间,并记录各阶段的试样变化情况。
1.3.5 试验结果 取6块试样熔断电流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衣料熔断电流。 衣料熔断电流必须大于标准规定值。
1.3.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衣料的型号、名称、制造厂和制造日期; b.试样的形状、尺寸和数量; c.试样处理条件; d.试验设备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e.试验数据和结论,试样的变化情况; f.试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g.试验日期及试验员。 1.4 耐电火花试验1.4.1 主要设备 a.一台76-1型电火花真空检测器,其工作电压为220±20V,电源频率为50Hz,输入功率不大于60W,火舌长度不小 于25mm; b.一块直径为140mm的园盘形平板电极; c.一块秒表。
1.4.2 试样 a.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剪取尺寸为180mm×180mm的方形试样,若3块; b.取样方法同1.1.2.1; c.试样的处理同1.1.2.3。
1.4.3 试验程序 a.将试样置于圆盘形平板电极上固定,使试样平整舒展不起皱,并将该圆盘形平板电极接地; b.将电火花真空检测器的发射极置于与平板电极垂直的位置,试样距电火花发射嘴的距离为6±l m m; c.启动电火花真空检测器并开始记时,2min以后停止电火花,记录试样变化情况并测出炭化破坏面积。 在每块试样上测试5个点,3块试样上共测试15个点。要保证燃弧部分离试样边缘20mm以上,每点间隔40mm以上。
1.4.4 试验结果 a.试样在电火花的作用下应无明火蔓延,仅炭化; b.取15个测试点的炭化破坏面积的算术平均值来表征衣料的耐电火花性能,单位为平方毫米。 衣料耐电火花性能必须符合标准规定; c.试验数据处理: 允许最大相对误差不大于平均值的20%。最大相对误差以百分数表示,并按下式计算: 当计算结果超过允许相对误差时,去掉误差最大的观察值,然后将剩余的观察值再接上式计算直至符合规定为止。舍去的 观察值的个数不得超过测试点数的40%,否则应重新取样试验。
1.4.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1.3.6。
1.5 耐燃试验 1.5.1 主要设备 1.5.1.1 试验柜 试验柜由1.5mm厚的钢板构成,柜内壁涂成黑色。 试验柜的结构如图4a和图4b所示: a.柜的前后两面由两块钢板组成,分别
开有尺寸为116mm×440mm(高×长)通气孔一个; b.柜子的前面一块钢板的通气孔的上部装有一个玻璃门,以供进出和观察; c.柜子的顶板开有一个直径为200mm的孔,一块尺寸为300mm×300mm的钢板架设在此孔的上方,构成挡板; d.在试验柜中安装一副垂
1.5.1.2 试样夹具 试样夹具用于试验中夹紧试样,它由两部分组成,如图5所示: a.一个夹具支撑件\"1\",其上固定有两根厚度为5mm、相距150mm的金属棒\"2\" b.两根厚度为5mm的活动金属棒\"3\",用卡钳或钢夹固定在金属棒\"2\"上。棒\"2\"和棒\"3\"之间夹上试样,以达到 很好地悬挂试样的目的。
1.5.1.3 附件 a.标准点火布样,其成分为65%聚脂、35%棉纱,比重为110g/m2左右,为未漂白且未经修整的平纹聚脂棉纱织物; b.卡钳或钢夹两个; c.秒表一只; d.尺寸为600mm×350mm反光镜一块,将其放在试验柜内的后壁上,用以观察试样背面的燃烧情况。 1.5.2 试样 a.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分别按经向和纬向各剪取3块尺寸为300mm×190mm的矩形试样,共计6块,在 固定到试样夹具上以后,其试验面积为300mm×150mm; b.取样方法同1.1.2.1; c.试样的处理同1.1.2.3。
1.5.3 试验程序 1.5.3.1 准备标准点火布样 a.剪取一块尺寸为80mm×25mm的聚脂一棉纱条,其长度方向与经纱方向一致; b.将该聚脂一棉纱条在长度方向上折叠成尺寸为20mm×25mm的长方块,两端折叠在里面。
1.5.3.2 夹紧标准点火布样 如图6所示,将标准点火布样夹在试样下端的中间,夹子成水平状固定,使标准点火布样在试样的前后两侧各有2层,并 使标准点火布样的末端比试样的下端低10mm。
1.5.3.3 耐燃试验 先将试样固定在垂直吊挂在试验柜内的试样夹具上,使其下端与夹具的下端在同一水平线上,且标准点火布样必须与夹具 的两根垂直棒的距离等同,;然后划一根火柴,将标准点火布样下端的中间点着(点火时间为 2s ),立即起动秒表并关上试验 柜的玻璃门;标准点火布样正常燃烧25~35s ,观察试样在试验期间的燃烧情况,并记录以下结果: a.熔断情况; b.变形情况; c.冒烟情况; d.侍试样上的明火消失时,记录下明火燃烧时间; e.侍试样上的残
1.5.4 试验结果 试验所取的6块试样均须满足下列条件: a.试样的烧坏面积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b.试样的烧坏面未扩散到试样夹具的垂直部位,同时也未扩散到试样的上端边缘,即试样的炭长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1.5.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1.3.6。
1 .6 耐洗涤试验 为了确保在多次洗涤以后,屏蔽服的电气性能和耐燃性能不会出现过分的损坏,必须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洗涤。如果不适用 这种方法洗涤。制造厂必须相应地作上标记,并注明所采用的洗涤方法。
1.6.1 主要设备 1.6.1.1 洗衣机 洗衣机应具备以下技术条件: a.洗衣机的正常搅拌速度为300~500r/min,每个方向交替旋转30s; b.洗涤时间的调节在0~15min 间,最小调节时间为1min; c.脱水速度:正常情况下为940~1450r/min。
1.6.1.2 洗涤剂 采用的洗涤剂不得含有漂白剂。 可采用国产30型洗涤剂。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可参照IEC456《家用电气洗衣机性能的测定方法》附录1表Ⅱ 规定的\"标 准洗涤剂,,中的无过硼酸盐的洗涤剂(Ⅱ型 )的配方。
1.6.1.3 等效负载 比重约为110g/m2的织好而未染色的聚脂一棉纱纤维布。
1.6.2 试样的准备 a.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按经纱和纬纱垂直方向剪取尺寸为260mm×260mm的方形试样,共3块,沿四周 边缘缝进毛边; b.取样方法同1.1.2.1。 1.6.3 试验程序 a,洗涤:将3块试样放入洗衣机内并加入一定量的等效负载,使干织物的总重量等于2kg;往洗衣机内注入40±4L 水, 使水温达到50~70℃,并把洗衣机操作在\"正常\"洗涤位置(如果试样的重量超过2kg,则水量应按比例增加);加上足量的 洗涤剂并搅拌成皂
水,开动洗衣机洗涤2min。 b.漂洗:放去皂液,开动洗衣机继续运转进行漂洗,共漂洗3次,每次2~3min。 c.脱水:将试样和等效负载一起放到脱水桶里进行脱水,时间为1~2min。 d.在最后一道脱水工
1.6.4 试验结果 经过10次\"洗涤-烘干\"试验后,衣料的电气性能和耐燃性能均应符合标准规定。
1.6.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1.3.6。
1.7 耐汗蚀试验 1.7.1 设备和材料 1.7.1.1 主要设备 a.恒温干燥箱一个,能保持37±2℃的试验温度; b.玻璃皿两个,其高为30mm,内径为240mm以上; c.试验板四块,其为厚约3mm、面积为250mm×250mm的玻璃板或丙烯酸树脂板; d.精度为1mg的天平一个。 1.7.1.2 试验用化学剂 a.L―组氨酸1―氯化氢1―水合物(C6H9O2N3•HC1•H2O); b.氯化钠(NaCl),化学纯; c.磷酸氢二钠十二水合物(Na2HPO4•12H2O),化学纯,或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Na2HPO4•2H2O),化学纯; d.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NaH2PO4•2H2O),化学纯; e.氢氧化钠(NaOH),化学纯。
1.7.2 试样 a.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剪取尺寸为240mmx240mm的方形试样,共计6块); b.取样方法同1.1.2.1; c.试样处理同1.1.2.3。
1.7.3 试液的配制 用蒸馏水配制,现配现用。 碱液每升含: L―组氨酸1―氯化氢1―水合物(C6H9O2N3•HC1•H2O)0.5g 氯化钠(NaCl ) 5g 磷酸氢二钠十二水合物
(Na2HPO4•12H2O) 5g或 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Na2HPO4•2H2O) 2.5g 用0.1N氢氧化钠溶液调整试液酸碱
1.7.4 试验程序 a.在浴比为20∶l的酸、碱试液里,分别放入3块试样,使其完全浸湿,然后在室温下放置30min,必要时可稍加揿压和 拨动,以保证试液能良好而均匀地渗透; b.取出试样,倒去残液,把酸、碱两组试样分别放在两块试样板上,用玻璃刮去试样上过多的试液,然后将试样分别夹 在两块试样板中间; c.把分别夹有酸、碱两组试样的试样板平放在恒温箱里,在37±2℃温度下放置2h; b.拆去试样夹板,展开试样,并将其悬挂在温度不超过60℃的空气中直至干燥为止。 这
1.7.5 试验结果 分别耐酸性汗蚀和耐碱性汗蚀后的衣料电阻值均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1.7.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衣料的型号、名称、制造厂和制造日期; b.试样的形状、尺寸和数量; c.试样处理条件; d.试验设备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e.试验溶液的成分、名称; f.试验数据和结论; g.试验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h.试验日期及试验员。
1.8 耐磨试验 1.8.1 主要设备 a.一台改型Y522圆盘式织物耐磨试验机,其工作盘直径为140mm,砂轮磨擦轨迹宽24mm,选用砂轮规格为150粒碳 化硅砂轮; b一副求积仪。 1.8.2 试样 a.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按经纱和纬纱垂直方向剪取尺寸为240mm×240mm的方形试样,共计3块; b.取样方法同1.1.2.1; c.试样处理同1.1.2.3。 1.8.3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45%~55%的环境中进行。 1.8.4 试验程序 a.修整砂轮,使砂轮出新磨擦面,并用砂纸手磨砂轮棱角。砂轮每使用500转后,需要重复修整一次,以保证试验的正 确性; b.将试样放在工作盘上固定,使试样平整舒展,并给试样表面加上一定的压力,其大小为250g加砂轮自重(g); c.启动耐磨机,同时启动吸尘器,并用毛刷清扫砂轮,保持砂轮上无粉未吸附,每磨擦200转停机一次,观察试样的表 面变化,并按1.1节所述的方法测量试样的屏蔽效率,按1.2节所述的方法测量试样电阻,直至磨擦到试样的耐磨转数为止。
1.8.5 试样耐磨转数的确定 试样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的转数即为试样耐磨转数: a.试样5个位置测量电阻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标准规定的1Ω时; b.屏蔽效率小于或等于标准规定的30dB或28dB时; c.出现网格状损坏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6cm2时; d.出现个别洞眼的面
积大于或等于2cm2时。
1.8.6 试验结果 a.取3块试样耐磨转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衣料的耐磨转数。 衣料耐磨转数应不小于标准规定值。 b.试验数据处理 允许最大相对误差不大于平均值的40%。最大相对误差以百分数表示,并按下式计算: 当计算结果超过允许相对误差时,舍去误差最大的试样的测量值,重新补充试样试验,直至符合规定为止。 1.8.7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1.3.6。
1.9 透气性能试验 1.9.1 主要设备 一台Y561型织物透气仪或织物中压透气仪。
1.9.2 试样 a.取样方法同1.1.2.1; b.试验可在整段样品布上进行,试样可不必开剪。如需开剪时,则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50mm处,至少剪取尺寸为400mm ×全幅的试样一块,试样的各边分别与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一致。所取试样不应折皱,也不能烫平。 c.试样的处理同1.1.2.3。
1.9.3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45%~55%的环境中进行。 1.9.4 试验程序 a.将试样平放在透气仪的进气孔上,套上适当的夹圈并固紧试样; b.缓慢调节吸风电机的速度并逐渐抽真空,使试样两侧达到147Pa固定压差,即时读取垂直压力计的液面高。如某些织 物达不到上述压差时,可采用其他压差,但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使用的具体压差; c.根据垂直压力计的液面读数,从仪器提供的压差一流量表格中查出试样的透气量; d.在试样上随机选择10个位置,重复a~c项程序一共进行10次透气性能试验。 对于涂层类织物或胶合织物均不宜用此方法试验
1.9.5 试验结果 以试样10次透气性能试验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验衣料透气性能的指标。 衣料的透气量以L/m2•s为单位,其值应不小于标准规定值。 1.9.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1.1.7。
1.10 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试验 1.10.1 主要设备 织物断裂强度试验机一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断裂强度应以公斤为单位; b.上下夹钳间距离为20cm; c.下夹钳未载荷时下降速度为10~11cm/min; d.选定的载荷重锤,应使试验数据在刻度盘指示读数的20%~75%的范围内为宜; e.预加张力重锤夹有0.25,0.5kg和1kg三种。 1.10.2 试样 1.10.2.1 取样 取样方法同1.1.2.1。
1.10.2.2 试样的准备 在样品布上距布边至少100mm处,分别剪取长度方向与经向一致和长度方向与纬向一致的矩形试祥各3块,共计6块; 试样的宽约55mm,长度随试验仪器类型而定(约300~380mm),然后精确修整边纱,使试样宽度为50mm (公差为1/2根)。 1.10.2.3 试样的处理 试样的处理同1.1.2.3。
1.10.3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45%~55%环境中进行。 1.10.4 预加张力悬挂重锤的规定 断裂强度不超过1961N者悬0.5kg;超过者悬1kg。 1.10.5 试验程序 a.试验前应先校正断裂强度和刻度盘上的\"0\"点位置; b.先放下夹持器,固定上夹,并将试样一端置入上夹钳内,夹于中间位置,稍加拧紧,再将试样另一端置入下夹钳内, 悬挂张力重锤,将上夹钳略加放松,使布条由重锤作用稍下降而垂直,再行拧紧上夹钳,随即放松夹持器,拧紧下夹钳,移去 重锤; c.开动强力机,使下夹持器下降,直至试样断裂为止。记录试样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厘米数及断裂伸长率。如无伸长 标尺装置者,则需量取断裂时试样伸长厘米数,并行记录,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1.10.6 试验结果 a.试样的断裂强度系指50mm×200mm的布条断裂时的荷重,单位为公斤。各以经向及纬向的3块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 平均值小数二位,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一位,作为衣料经向及纬向断裂强度的指标。 b.衣料经向断裂强度和纬向断裂强度均不应小于标准规定值。 c.各以经向及纬向的3块试样断裂伸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衣料经向及纬向断裂伸长率,以百分数表示,其值均应小于 标准规定值。
1.10.7 试验注意事项 a.在试验中,如试样滑脱或在夹钳口断裂时,应重换试样试验; b.在
试验中,如发现有试验读数不准或机构故障等现象,应及时停止试验,检查原因,。校正后方可再行试验; c.操作时,防止夹口内试样扭转歪斜; d.强力机应定期校验,加强机构保养,并应经常观察强力刻度盘\"0\"点,如有移动及时纠正; e.悬挂张力重锤时,必须与夹钳相平行,不得有歪斜。
1.10.8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1.1.7。
2.1 上衣、裤子电阻试验 2.1.1 主要设备 a.一块量程为0.1~20Ω的电阻表,其误差小于或等于1%; b.两个带接线柱的黄铜电极,每个电极重1kg,底面接触面积为1cm2,详见图7。
2.1.2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及相对湿度为45%~55%环境中进行。
2.1.3 试验程序 a.在试验台面上铺一块厚为5mm的毛毡,将上衣及裤子平铺在毛毡上,其内衬垫一层塑料薄膜,使上衣及裤子各布之间 隔开,避免层间电气短路; b.将试验电极分别置于上衣或裤子的两个最远端点上,测量上衣或裤子各最远端点之间的电阻。测试点应距各接缝边缘 和分流连接线3cm以远。
2.1.4 试验结果 上衣、裤子各最远端点之间的电阻均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2.1.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试品的型号、名称、制造厂和制造日期; b.试验设备的名称、型号、序号和规格; c.试验数据和结论; d.试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e.试验日期及试验员。
2.2 手套、短袜电阻试验 2.2.1 主要设备 同2.1.1。
2.2.2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及相对湿度为45%~55%环境中进行。
2.2.3 试验程序 a.在试验台面上铺一块厚为5mm的毛毡,将手套及短袜平铺在毛毡上,其内衬垫一层塑料薄膜,使各布层间相互隔开, 避免层问电气短路; b.将一个试验电极压在手套的中指指尖处或短袜的袜尖处,另一个试验电极压在手套或短袜开口处的分流连接线上,用 欧姆表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阻。
2.2.4 试验结果 手套、短袜各处的电阻均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2.2.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2.1.5。
2.3 鞋子电阻试验 2.3.1主要设备 a.一块量程为1~1000Q的电阻表,其误差小于或等于1%; b.一块尺寸为300mm×200mm的黄铜平板电极和直径为30mm、高为50mm带接线柱的圆柱形黄铜电极; c.直径为4mm数公斤。
2.3.2 试验程序 将鞋子平放在平板电极上,然后将圆柱形电极放在鞋里的底面上,并装上直径为4mm的铺在电极周围,以将整个鞋 底盖住并达到20mm深(如图8所示,在脚后跟处测量),用电阻表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阻。 对装有分流连接线的鞋子,将鞋子平放在平板电极上,其内装人直径为4mm的达20mm深,可在分流连接线与平板 电极之间测量电阻。 2.3.3 试验结果 鞋子电阻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2.3.4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2.1.5。
2.4 整套衣服电阻试验 2.4.1 主要设备 a.一块量程为0.1~50Ω的电阻表,其误差小于或等于1%; b.两个黄铜电极,每个电极重1kg,底面接触面积为1cm2; c.一套普通布料服装; d.一个模拟人。
2.4.2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及相对湿度为45%~55%环境中进行。
2.4.3 试验程序 a.先给模拟人穿上一套普通布服,然后外面再穿上一套被测屏蔽服,并将其躺卧在试验用条桌上; b.将两个黄铜电极分别垂直平放在各被测点上,检测手套与短袜及帽子与短袜间的电阻。测点位置应距接缝边缘及分流 连接线3cm以远。 2.4.4 试验结果 整套衣服任何两个最远端点间的电阻均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2.4.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2.1.5。
2.5 整套衣服内部电场强度试验 2.5.1 主要设备 a.一条500kV模拟线路,其杆塔、绝缘
子、导线、金具等均按实际线路情况布置; b.1~2块量程为0~30kV/m的场强表,其误差小于或等于1%; c.一个可挂在导线上的载人绝缘坐椅; d.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模拟人; e.一副望远镜; f.一台400kV以上工频试验变压器及其配套件(应符合GB 311.2~6一83的要求)。
2.5.2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及相对湿度为45%~55%环境中进行。
2.5.3 试验程序 a.将绝缘坐椅挂在模拟导线的悬垂绝缘子串下面,并将穿好被试屏蔽服的模拟人安放在绝缘坐椅上,场强表悬挂在模拟 人的胸前部。场强表应屏蔽良好; b.在场强表探头分别置于屏蔽服帽子下头顶处及屏蔽服内胸前、背后等3处位置的情况下,按规定的使用电压等级,在 模拟导线上施加最高运行相电压(试验电压标准见下表),然后用望远镜分别读取3个数据; c.在场强表紧贴模拟人裸露的左面颊和右面颊的情况下,按规定的使用电压等级,在模拟导线上施加最高运行相电压(试 验电压标准见下表),
2.5.4 试验结果 分别取各测试部位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屏蔽服内人体各处的体表场强和裸露面的局部体表场强。 屏蔽服内人体表面处任何测点的场强和人体裸露部位的局部体表场强均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2.5.5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2.1.5。
2.6 整套衣服内流经人体电流试验 2.6.1 主要设备 a.一块屏蔽良好的数字式微安表,其精度为0.1μA; b.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模拟人; c.一套试验用屏蔽服及一套普通布料服装(或塑料薄膜绝缘服); d.一个高度为4m以上的绝缘平台; e.一条模拟500kV线路结构的试验导线; f.一台400kV以上工频试验变压器及其配套件(符合GB 311.2~6一83的要求); g.一副望远镜。
2.6.2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及相对湿度为45%~55%环境中进行。
2.6.3 试验程序 a.先给模拟人穿上一套导电良好的屏蔽服作模拟人体表面用,并从此屏蔽服腰部引出一根屏蔽导线作电流测量引线用, 然后在外面穿上一套普通布料服装作绝缘用,再穿上一套被测屏蔽服作试验用; b.按图9所示布置试验现场,连接好测量电流I1的连线和其他试验连线后,将屏蔽良好的微安表悬挂在模拟人的颈上; c.按规定的使用电压等级,在模拟导线上按上表的规定施加试验电压后,用望远镜读出电流I1,此电流即为流经屏蔽服 和人体的总电流(测量原理见图10); d.降低试验电压
2.6.4 试验结果 取3次I2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为模拟状况下屏蔽服内流经人体的电流。 屏蔽服内流经人体的电流不得大于标准规定值。
2.6.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2.1.5。
2.7 整套衣服通流容量试验 2.7.1 主要设备 a.两副3mm厚的黄铜平板电极,每块尺寸为20×90mm,两端用Φ10mm螺栓固定,电极有效接触面积为20×32mm(参 见图3); b.一台50A电流发生器及一台调压器; c.1~2台半导体点温计或其他测温装置; d.一套普通布料服装; e.一个模拟人。
2.7.2 试验条件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及相对湿度为45%~55%环境中进行。
2.7.3 试验程序 a.给模拟人先穿一套普通布料服装,再穿一套被试屏蔽服后,将其放坐在椅子上; b.用黄铜平板电极分别夹在手套手指部和短袜足尖部,并将电极接入试验回路;电极夹接位置应距接缝部位和分流连接 线3cm以远; c.对A型屏敝服先通以5A试验电流,对B型和C型屏蔽服先通以30A试验电流,经过15min热稳定以后,仔细检测屏 蔽服上最热点温度同时记录试验环境温度; d.按每级lA试验电流分段上升,每阶段停留15min后,继续检测屏蔽服上最热点温度,并记录环境温度;
2.7.4 试验结果 屏蔽服温升小于或等于允许温升限值时的最大试验电流即为屏蔽服通流容量。 屏敝服通流容量不得小于标准规定值。
2.7.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同2.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