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理论-111
(总分:14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 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____ (分数:2.00)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为指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 解析:
2.实行“自觉纪律”教育的社会是 ____ 。 (分数:2.00)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 解析: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在 ____ (分数:2.00) A.1949年 B.1950年 √ C.1951年 D.1952年
解析:[解析] 建国后,为了使教育适应新的需要,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新中国学制沿革脉络要进行理解记忆。 4.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____ 。 (分数:2.00) A.军事体育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地理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 解析:
5.学生在参加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时所体现的特点是______。 (分数:2.00) A.灵活性 B.自愿性 √ C.实践性 D.全体性
解析:[解析] 因为讲的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所以应该是“自愿参加”。 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分数:2.00) A.陶冶教育 √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解析:
7.课外校外活动经常在教室、校园以外进行,目的在于 ____ (分数:2.00) A.实践课堂的知识 B.扩大学生活动领域 √ C.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 D.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解析:[解析] 课内校内的范围相对狭窄,只有到广阔的校外去体验,才能够扩大学生视野。 8.“掌握学习”教学法的首先提出者是 ____ (分数:2.00) A.卡罗尔 √ B.皮亚杰 C.布鲁姆 D.根舍因
解析:[解析] “掌握学习”教学法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的卡罗尔首先提出,认为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快慢之分,但只要给足够的时间,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掌握”课程要求的各项教育内容,后经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发展创立了“掌握学习”的教学法。 9.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______ (分数:2.00)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 B.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C.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D.指导班委会的工作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班级德育工作的好坏,对班级整个工作的质量、对学校整体教育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
10.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 ____ (分数:2.00) A.课程计划 B.教学方法 C.教材
D.学科课程标准 √ 解析:
11.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 ____ (分数:2.00)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 D.高等教育制度 解析:
12.反映对立统一规律的德育原则是______ (分数:2.00) A.知行统一的原则 B.现实性与方向性原则
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解析:[考点] 德育原则
[解析] 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矛盾观。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德育原则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
13.教育制度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错误。教育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该观点忽视了教育制度的广义涵义,因此是错误的。
14.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答案要点] 不准确或错误。
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
15.教育的相对性是指什么?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法有哪些?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7.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作“船”,把教师比作“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而忽略了学生还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眭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
也无法真正实现。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
18.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任务。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同,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②教学内容。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不同。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③学牛的年龄特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知识水平等年龄特征。
(2) 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①综合性。要求教学方法本身不仅能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而且应有利于能力和品德发展,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②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不拘泥于书本教条。③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把握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 七、选择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9.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 (分数:2.00) A.应激 √ B.激情 C.热情 D.心境 解析:
20.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____ 。 (分数:2.00) A.合乎法则的 √ B.不随意运动的 C.遗传获得的 D.知识经验的 解析:
21.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活动方式是 ____ (分数:2.00) A.动作技能 √ B.智力技能 C.练习 D.能力 解析:
22.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____ 。 (分数:2.00) A.卡特尔 √ B.霍兰德 C.斯普兰格 D.弗洛伊德 解析:
23.人的能力有“早慧”和“大器晚成”的表现,这反映了能力哪一方面的差异? ____ (分数:2.00)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遗传素质的差异
解析:[解析] “早慧”和“晚成”是能力的发展在时间上的反映,反映出能力的发展速度的差异,能力的差异是入的个性差异的主要方面。 24.社会态度包含的三种成分是 ____ (分数:2.00) A.需要、动机、认识 B.认知、情感、行为 √ C.需要、情感、行为 D.认知、动机、行为
解析:[解析] 所谓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他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所以应选B。 25.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 (分数:2.00)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中间科学 √ D.应用科学 解析:
26.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个性心理动力 ____ (分数:2.00) A.气质 √ B.需要 C.动机 D.兴趣 解析:
27.下列哪个选项是韦氏智力量表中言语分量表的项目 ____ (分数:2.00) A.完成图片 B.排列图片 C.实物组合 D.数字推理 √
解析:[解析] 韦氏智力量表分言语和操作两方面,每个方面的大概内容要了解。
28.一名5岁(CA)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MA)是6岁,他的智商应该是______。 (分数:2.00) A.83 B.100 C.120 √ D.110
解析:[解析] 此题较难,除了记住公式外,还要了解智力计算的含义。 29.一个人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不易被暗示所动摇,是指思维的 (分数:2.00) A.广阔性 B.灵活性 C.逻辑性 D.批判性 √ 解析:
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
30.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正确。心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较长,少则数日,长则数年之久。而且它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它并不指向特定对象。[解析] 掌握心境的概念从时间、强度和对象性三个方面理解。
31.马戏团里的动物能够根据驯兽员的指令做出各种动作,这说明动物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错误 [考点] 第一、二信号系统
[解析]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独有的。
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
32.简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
(2)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33.简述遗忘的规律以及遗忘原因的衰退说。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遗忘的规律是:一般说来,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就是说,刚学过之后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比较快、量比较多;随着时问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忘了。
(2)遗忘原因的记忆痕迹衰退说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的结果。 34.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
35.试分析态度的理论。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恢复认知平衡:①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③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 [考点] 态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