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备教辱旎 我对《世间最美的坟墓 的三度设计 ◎周世媛 在最近一次浙江师范大学和我校结对的师资培训活动 五人分家之后,他成为拥有一千四百七十俄亩土地和三百三 中,笔者被推荐上一堂公开课,课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 个男性农奴的大地主。约三十年后,他凭其文学天才又将 《世间最美的坟墓》。初次'发计的思路大致如下: 自己的财富翻了两番。他的身躯似乎是上帝在心情最好的时 1.师配乐朗读,生闭眼静听,而后从文中寻找直接描写 候特别制作的。罕见的坚实、灵敏、健康。“游泳像一条 坟墓的句子,说说坟墓的特点。这‘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 鱼,骑马像一个哥萨克,收割像一一个农民”,七十岁穿着冰 体验坟墓的朴素和美。 鞋灵活地飞驰在滑冰场;七十六岁好奇而兴奋地学骑白行 2.问题引导,材料补允,进一步理解体验坟墓的美。设 车;八十二岁,即将与死神共舞,还威风凛凛地扬鞭驰骋。 计两个问题: 他拥有身份、地位、财富、健康、天分、成就、声誉等 (1)如果选用文中一个词作为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 等,他幸福吧?幸福。可托尔斯泰拥有这一切,他并不感到 征,你会用哪一个?(朴素) 幸福,因为对幸福,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他说, (2)如此朴素的一个坟墓为什么成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对幸福的渴望”是“构成我的生命之本质,但这幸福不是 从两个角度解读,两点理由: 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世界的”,“幸福有两大类,即乐于行 理由一,因为躺在这个坟墓中的是卢名鼎盛、著作等身 善者的幸福和爱好虚荣者的幸福。前一 类幸福来自善行,后 的伟人托尔斯泰。 一类幸福来自命运”,“只有爱和自我牺牲才是真止不受环 理由二,因为它包孕着托尔斯泰一生对幸福的独特理解 境影响的惟一幸福”。 和追求。可从原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他当即表示愿意 然而托尔斯泰并没有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幸福。晚年他劝 将来埋骨于那 他亲手栽种的之下”这段文字中得到启示。 说妻儿子孙放弃财产,打算将庄园和土地分给农民,始终没 补充材料: 能得到家人的理解。于是,在极度痛苦中,八十二岁的高龄 托尔斯泰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庄园。十九岁,兄妹 老人离家出走,在途中感染肺炎,在 一个车站死去。按照老 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悲哀,无疑就把学 对作品的人物性格、主题、表现于法、艺术风格等的把握与 生的解读引向了广博与纵深。 解读不同,续写扩写的更会异彩纷呈。如在《我的叔叔于 除了教师的课堂引导,我们还可以利用图书和网络资 勒》教学之后,大多老师的教学环节都设计了“续写”练 源,引导学生搜集查阅相关作品书评资料,了解他人特别是 习,有的学生抓住作品围绕于勒“穷——富——穷”的变化 文学“大家”的理论评价,开阔学生思路,积累文学理论和 线索,设计 “于勒”锦衣而归(富);有的抓住小说人物 欣赏评价方法,是把解读引向广博和纵深的有效途径。 悲惨命运,设计出“于勒”孤独寂寞而终;有的依据“菲利 5.重视“重读”和“续写改写”,使文本解读“常读常新” 普”夫妇的恐慌心理,设计出精神的折磨;有的从“二姐” 一次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过了约半个月,语文课代 对象着眼,设计了金钱婚姻的悲剧,有的透过“我”(若瑟 表,对笔者说: “老师,这篇课文我重读了六次,才稍稍读 夫)眼睛,设计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等等,这些都 懂了。”这充分说明对文本“多读”“熟读”的必要和重 是学生对课文多元解读的结果。 要。随着学生在“ 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挖掘程度的加深,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断的深化。特别是随着人的知识的积累、 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但一一定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在 认识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丰富, 我们“重读”旧作时,会 多元解读中学会学习、学会思维,『F确认识和判断作品的社 对作品中人物、主题、艺术价值等都有新的认识。这也恐怕 会功能,汲取作品中的人类文化精髓,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 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为什么不断出现 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审美观。 重复学习内容的原 吧。 至于“续写改写”,是文本的多元解读的再创造,基于 (哈洪林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初级中学064407) 201 0.O2 , 备载辱脱 人的遗愿,托尔斯泰被安葬于儿时栽种的树底下,借助于自 托尔斯泰墓没有 ,\灞- 却有 己的坟墓,托尔斯泰终于实现了生前没有实现的“幸福”理 想——彻底平民化。 这是一个能深亦能浅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彩 的:托尔斯泰墓没有人守护,却有大树的荫蔽;托尔斯泰墓 3.问题讨论,于比较中彰显托尔斯泰高尚的人格,进一 没有墓碑,却有美丽的鲜花、和暖的阳光、温柔的白雪;托 尔斯泰墓没有名字,却有人们的永远的敬意:托尔斯泰墓没 步体验墓主人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托尔斯泰不仅死后遁迹于自然的安抚,生前亦逃遁人 有奢华的装饰,却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借助这个问题,品读 世,隐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逃离功名和世人的目光,独自 文中直接描写坟墓的文句,扑面而来的朴素和庄严不由让人 认真又深刻地剖析自己的灵魂——或者说,全人类的灵魂。 托翁遁去的背影,勾勒出了世间最美的坟墓,也揭示了文化 界的一类现象——文人的逃遁。文人逃遁有多种形式:或深 对这位世界顶尖级文豪产生敬意。如此学生不仅领会到托尔 斯泰墓的朴素的外在美,又能感悟到其崇高的内在美。刘勰 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 居简出,隔断与世俗的交流,如竹林七贤:或寄身自然,远 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批文”是途径,“入情”才是归宿。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 离尘嚣而倾听天籁,如陶渊明:或者是自杀,如海子。托翁 的逃遁与上述文人的逃遁相同吗?为什么? 师生讨论,总结:上述文人的逃遁,实际上是对自身不 公平命运的无力反抗和消极对峙,除了给后人留下高蹈出尘 的清明形象或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外,世界上的一草 一问:文中写“没有”所用的笔墨要比写“有”所用的多得 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引导学生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玄 妙,即作者意欲以诸多外在的“没有”来衬托墓主人崇高的 内在的“有”以及自己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敬意。 作为拓展,三度设计保留了二度设计时的第三个问题, 即假如托尔斯泰的坟墓很豪华,这会影响你对托尔斯泰的看 法吗?为什么?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认为托 木也许并未改变。而托尔斯泰,他的遁去源于另外一种崇 高的本源——悲悯全人类,改造全世界。这种遁去,超脱了 个人利益的牵绊,怀抱着全人类的明天:这种遁去,不囿于 清高但无用的自我标榜,切实地追求世界的焕然一新。 教后反思: 尔斯泰的坟墓是他的子孙后人的意志,笔者就引导学生从文 本中寻找答案,关注文章的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开头的“启 这个教学设计有两个明显的缺点:1.老师讲的多,学生 示”和“愿望”两个词,从而很快得到正确的理解:托尔斯 被老师“牵”着走,读、思、说的少,这不符合新课改的精 泰墓完全是按照他本人的意志处理的,而坟墓本身正体现了 神;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最后一个环节关于文人逃遁现象 托尔斯泰对幸福的独特理解和执着追求,而这也正是托墓成 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一个重要原因。 的讨论,有架空文本的嫌疑。 有了上述的思考,在第二次设计教案时,为有足够的学 生接触文本和问题讨论的时间,笔者在第‘一环节增加了学生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诵读,并且将第三个环节讨论的问题设计 成:假如托尔斯泰的坟墓很豪华,这会影响你对托尔斯泰的 看法吗?为什么? 声名也是相匹配的。而且对一个人的评价是根据他生前的所 这样,笔者的第三次教学设计就由这么两个主问题架构 起来了。运作之后,感觉比前两次的设计要好:首先,它可 以让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更多一些,用文本的东西解决文本问 题,能够贴着文本“飞行”,而不会架空文本;其次,以这 两个主问题架构课堂,能放开去,也能收回来,可以给教师 好地开展。 A.不会。因为即便是坟墓盖得很豪华,这与托尔斯泰的 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课堂的空间,使师生的对话得以更 作所为来评判的,至于死后如何安葬,是活着的子孙后代的 行为。 《世问最美的坟墓》的三度设计给了笔者两点启示: 1.用心品读语言,深入解读文本,阅读教学才能贴着文 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 有在潜心品味、把玩语言的过程中,师生才能于字里行问窥 见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的玄妙,领略其文字背后的精彩,体 B.会。因为如果坟墓盖得很豪华,托尔斯泰仍不失为一 本“起飞”。有~句话说得好:“课文是教学之本,课 个伟人,但多少会打上点富贵的烙印,不能免俗;而托尔斯 泰选择了这样一种简朴乃至简陋的方式安葬,充分显示了 是课文。”语文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主要通过“文”。只 托老的思想境界,使得他成为“最伟大人物当中”之最最 伟大者。 这个假设的问题给了学生 个较大的开放空间,学生们 各抒己见,表现出非凡的思想深度和辩证思考的能力。学生 的思、读、说的时间多了,但整个课堂流程呈现出的还是教 味作者表情达意之精妙。 2.设计少、精、活的课堂问题,能够带动学生对课文整 体的解读。课堂问题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主 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 师引导的线性结构。 在第三次设计教案的时候,笔者保留了教师朗诵、学生 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 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娃现 静听这一环节,把前面两个问题都砍去。原因是关于坟墓的 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余映潮)。它不仅可以简化教学 基本特征的第一问很简单,学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没有作 头绪,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语文课堂 为主问题的必要,而第二个问题,即朴素的坟墓何以成为最 美的,难度大而开放度小,学生想展展不开,欲深又力所不 及,课堂容易出现在同一个平面滑动的状况,最后只能由老 的主人,而且可以将课堂教学弓l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 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 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 师代劳解决问题。在斟酌再三的情况下,笔者将第三次设计 的第一个主问题设计为: (周世媛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 004) 2O1O.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