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保护和开发古镇的几点思考

保护和开发古镇的几点思考

来源:九壹网


保护和开发皤滩古镇的几点思考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旅游成为了追求精神满足的最好途径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疲乏于现代化的景观、景物的人们开始追寻古文化自然淳朴的踪迹,使得当前古镇旅游成为热点。皤滩是古代食盐交易中的盐路明珠,到明清时已成为“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的商贸重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一、 地域文化底蕴

自从2000年2月被省核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以来,皤滩古镇在整个浙江旅游界声名鹊起,以龙形古街、桐江书院为代表的皤滩旅游资源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具体来说,皤滩古镇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皤滩乃永安溪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即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又黄榆坑同点汇入永安溪,故皤滩有夜观五月(指五个月亮倒影)之景。皤滩古镇拥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仍完整地保持了原有古老格局。沿着老街可到贻厚堂、何氏里、春花院、胡公殿、陈氏祠堂等古老建筑,品味雕塑绘画,观赏雕梁画栋。古镇的选址符合自然,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完整,形式奇特,实属少见。因而每条小巷,每个院落,每处建筑,都会给你不同的感觉,都是一幅旖旎的山乡风情画。古镇是进行历史研究的“活标本”,有“江南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交汇点”,“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结合点”盛誉。

2、科考审美价值。古镇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的民风民俗,恬淡悠闲的生活方式对久居于钢筋混凝土修筑而成的喧闹的现代化都市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皤滩古镇很好地保留了当时的民居风格,青砖黛瓦、石灰粉檐、古色古香,造型精美,结构精致,力学巧妙。

经过百年沉淀传承的民间传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提供了考察研究的范本。旅游者们在古色古香中回顾历史,在鹅卵石小路上体验到一种安宁和娴静,感受古镇朴实自然的生活场景风味。通过品味古镇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体会历史的沧桑之美。近年来,《外婆的古镇》、《神奇侠侣》等影视剧组先后来皤滩拍摄。

3、休闲观赏价值。皤滩古镇不仅有其特色的古建筑及精美的雕刻供人们观赏,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还可使人们一览山水风光感受闲适生活。不仅可以品尝当地油圆、烧饼、泡鲞、柴叶豆腐等传统美食,还可以参观当地“卷地龙”、“杠灯”民间活动,深入当地人中间体会古镇人淳朴的民风民俗。对长期身居都市的人来说,古镇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如果在当地的民居住上三五天,品品茶,散散步,与乡邻拉拉家常,更能体会到都市中所不能体会的闲情,达到身心放松、舒缓心情、愉悦心灵的目的。今年初,桐江书院景区和国强建设集团举行桐江书院景区开发经营权承包项目签约仪式,成为我县首例经营权转让的旅游景区。国强建设集团表示,要把桐江书院景区建设成为一流的旅游景点,建造宾馆楼、配套住宅小区等,让游客“游在皤滩、玩在皤滩、住在皤滩”。

二、面临的挑战

在皤滩古镇民俗文化旅游热刚兴起的时候,因为旅游规划管理的滞后,导致旅游开发与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配套设施不健全。目前皤滩乃至仙居的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够合理,缺乏旅游购物环境和氛围,因而造成许多游客游在仙居住在周边的现象,我们赚的仅仅是门票钱,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被挖掘和发挥。

2、规划滞后。旅游开发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复兴”了传统文化,给其保护和传承创造了前

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容易导致传统文化的变异与消亡。

3、外来文化加速了皤滩古镇传统文化的变异。旅游开发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大量旅游者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的进入,打破了原来的文化封闭氛围,加速了服饰、语言、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也导致某些传统民族文化特征被同化或消失。

三、开发的思路

对仙居而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景观却相对欠缺,皤滩乡正好是全县人文资源集中的一个“亮点”。在古文化旅游开发中,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1、坚持真实性原则。在古建筑物的保护方面,旅游者对古镇的向往是在于古镇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韵古色,而直接冲击人们视野的便是古镇的古建筑群。古建筑是古老的见证,鹅卵石为街与青砖黛瓦、白墙灰檐的古建筑构件出的乡土气息,使旅游者渴望踏上这片土地并为之驻足。如果这些建筑遭到破坏或者被拆毁对于旅游者来说便没有观赏的价值和意义。皤滩古镇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民居的特色,但由于民居建筑材料大多采用木质而建,大部分民居随其悠久的历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古建筑保护极其紧迫。在修缮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保持古建筑的原结构和原貌,尽量做到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

2、坚持特色性原则。在无骨花灯保护方面,我们专门建造了乡花灯研究中心,传承发扬皤滩无骨花灯精湛的工艺。由于制作的程序非常麻烦,无骨花灯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十道主要工序,学习者要经过长时间耐心的学习才可能掌握,现在正面临着手艺失传的危机。乡、把花灯文化作为皤滩的特色文化来抓,从1984年至今的20余年里,皤滩乡共挖掘、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计10大类27个

品种。2006年3月,无骨花灯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2006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龙凤灯于2006年被国家邮政总局入选为“中国灯彩”特种邮票,在台州属首例。2009年春节、2010年春节,以及上海世博会前后,“仙居皤滩花灯”分别选送到、美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参展,较好地展示了我们“盛世唐灯”的风采。

3、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在制订保护开发的措施时,我们强调所在居民利益性,让他们成为利益的主体,使群众支持古街的开发,并让这些古建筑的所有者安心地住下来,主动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成为景点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到开发保护两不误。在桐江书院景区开发中,由于该景区紧靠永安溪,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尤其是永安溪两岸,适宜高效生态农业产品的开发。因此,乡、主要设想就是在该地建立耕读文化旅游农业生态园,集中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结合皤滩古街民俗旅游的辐射性,形成以古街、仙居碗及桐江书院为中心,集农业观光、果园采摘为一体的农家乐特色区,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