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2015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九壹网
海洋⾃古是⼈类⽣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也是近现代⼈类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纵观历史,⼀个⼤国的崛起⽆不同海洋有着紧密联系,近现代⽂明的发展从⼀定意义讲就是海洋⽂明的发展。2003年⾸次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海洋经济以⼀个整体新领域进⼊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党的⼗⼋⼤提出 “提⾼海洋资源开发能⼒,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同时要求加强⽣态⽂明制度建设,这预⽰国家将⽣态⽂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海洋局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和⽣态⽂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于2013年2⽉下发了《关于开展“海洋⽣态⽂明⽰范区”建设⼯作的意见》,就推动沿海地区海洋⽣态⽂明⽰范区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和⽬标。

  根据国家海洋局有关意见和通知要求,我市制定了《威海市海洋⽣态⽂明⽰范区建设规划》,为威海建设海洋⽣态⽂明⽰范区提出了总体的思路和框架。2013年3⽉,威海市成为国家⾸批海洋⽣态⽂明建设⽰范区,这是国家海洋局对威海市海洋⽣态⽂明建设⼯作的肯定。创建海洋⽣态⽂明⽰范区,不仅可以促进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式的转变,提⾼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且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叫响“蓝⾊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

  ⼀、海洋⽣态⽂明⽰范区建设现状及重要意义

  (⼀)海洋⽣态⽂明⽰范区建设现状。威海位于⼭东半岛最东端,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依海⽽建,是我国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是⼀个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岸之⼀。威海陆域总⾯积5797平⽅公⾥,海域⾯积1万多平⽅公⾥,海岸线985.9公⾥,占⼭东省的1/3、全国的1/18;⼤⼩海岛185个,其中500平⽅⽶以上98个,较⼤海湾35处。近海⽣物资源丰富,海岸线为基岩、砂质、岬湾交错,具有丰富的深⽔岸线资源。

  近年来,威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4.4%,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830亿元,占全市⽣产总值的⽐重达到32.6%。其中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45%,万元GDP标准煤消耗为0.72T,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五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柱产业。

  与此同时,威海市始终将海洋环境保护作为海洋综合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海洋⽣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环境质量始终是全国的城市之⼀,海洋环境成为全市⽣态环境的核⼼优势。总体上,威海市所辖海域环境质量优良,⽣态保护良好,近海污染防治有效。⽣态环境与⽣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良好,建⽴了8处海洋类保护区和15处省级以上渔业保护区。近岸海域以湿地修复、⽣物资源恢复等项⽬为主,陆源污染防治以源头控制为主,全市近海功能区⽔质达标率100%;⾃然岸线保有率约为66.8%,远⾼于全国约40%左右的平均⽔平,使威海长远发展具有巨⼤的潜⼒和空间。

  (⼆)海洋⽣态⽂明⽰范区建设的意义。威海作为国家⾸批海洋⽣态⽂明⽰范区,承担着重要的⽰范责任和模范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开展海洋⽣态⽂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威海经济发展⽅式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中各类资源开发利⽤活动深度和⼴度将不断拓展,海洋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将越来越⼤,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态系统间的⽭盾也将越来越凸显,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对海洋环境安全造成威胁,也不利于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

  《关于开展“海洋⽣态⽂明⽰范区”建设⼯作的意见》(国海发〔2012〕3号)提出:“深⼊开展海洋⽣态⽂明⽰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态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海洋⽣态⽂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海洋经济要得到长⾜的发展,必须⽤⽣态⽂明建设的理念、⽅法,协调和缓解经济发展与⽣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盾,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

  海洋是威海的资源优势,海洋特⾊不能丢,⽆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要围绕海洋做⽂章。因此,建设海洋⽣态⽂明⽰范区是实现我市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蓝⾊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标。2011年1⽉,批复了《⼭东半岛蓝⾊经济区发展规划》,⼭东半岛蓝⾊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既是⼭东半岛蓝⾊经济区七个重点城市之⼀,⼜是胶东半岛⾼端产业聚集区四个重点城市之⼀,在⼭东半岛蓝⾊经济区“⼀区三带”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作⽤举⾜轻重。

  《威海市蓝⾊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全域性海洋⽣态保护,做好海洋⽣态保护与建设,建⽴海洋⽣态保护区络,完善海洋⽣态环境保护机制,为加快海洋⽣态⽂明建设、促进蓝⾊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开展“海洋⽣态⽂明⽰范区”建设也是落实党的⼗⼋⼤提出的关于“⽣态⽂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全省第⼗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建强⼤的蓝⾊⽣态屏障“的⼀项关键举措。建设海洋⽣态⽂明⽰范区,进⼀步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态利⽤和有效保护,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和⽣态修复,实现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正是蓝⾊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标所在。

  3. ⽣态市建设的持续化和提升。当前,威海市⽣态⽂明建设不断深⼊,在2003年,威海市编制了《威海⽣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在2005年发布实施,基于“⽣态⽴市、环境优先、⼈与⾃然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威海坚持⾼标准规划,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避免⾛“先破坏、再补救,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态市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5⽉,威海成为全省⾸个通过省级验收的⽣态市,所辖的荣成、⽂登、乳⼭也是全省仅有的3个⽣态市(县)。  尽管威海在海洋⽣态⽂明建设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海洋环境形势依然⼗分严峻,各种累积性环境⽭盾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环境压⼒依然较⼤。海洋⽣态⽂明⽰范区建设将进⼀步拓展威海⽣态⽂明建设的领域和深度,为海洋⽣态⽂

明建设探索新模式,为全国海洋⽣态⽂明建设提供⽰范引领作⽤。  ⼆、海洋⽣态⽂明⽰范区建设⾯临的问题

  (⼀)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难度⼤。整体来看,现阶段威海海洋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制约海洋经济快速转型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海洋经济总量相对偏⼩,产业层次不⾼,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海洋⼆、三产业⽐重偏低,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临港⼯业、临港物流业刚刚起步,⽰范区转型升级短期内将⾯临更加严峻的要素制约和融资难题。

  (⼆)海洋⽣态环境状况依然存在问题。威海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能较好的满⾜海域使⽤要求,但⾯源污染的不断加重使全市沿海排污(河)⼝均存在超标排放现象,需加强监督管理的C级排污(河)⼝占监测排污(河)⼝的57%,近岸海域出现氮、磷营养盐⽐例失衡现象等等,近海海洋环境⾯临⾚潮、绿藻等旺发的危险。

  与此同时,伴随着威海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涉海⾏业对海域、海岛、海岸带的开发利⽤的⼴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致使局部海域的⽣态环境受到⼀定损害,破坏了海洋⽣态平衡。主要表现在:⾃然岸线不断减少、部分岸线受到损害、沙滩遭到侵蚀、部分海岛受损、局部海域⽣态质量下降等,海洋资源配置效率不⾼等,这些问题是海洋⽣态⽂明建设亟需关注和解决的。

  (三)海洋⽣态⽂化氛围不够浓厚。⽬前,威海在⽣态⽂化建设总体上尚处于起始阶段,市民对海洋⽣态⽂明建设的认知度也还不⾼,海洋“蓝⾊国⼟”观念不强,对海洋⽂化的研究、宣传、教育以及对海洋科技的探索尚未引起⾜够的重视。

  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惜以资源能源⼤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短期发展企业;部分群众缺乏绿⾊⽣活消费观,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营造全社会深厚的海洋⽣态⽂化氛围任重道远。

  (四)海洋⽣态⽂明⽰范区建设机制尚待进⼀步完善。当前,威海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但预报减灾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亟需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的制度、海洋环保产业和相关配套制度仍存在不⾜;海洋科技研究⽀撑不够,中⼩微企业⾃主研发投⼊资⾦压⼒较⼤,亟需国家、省对关键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给予进⼀步资⾦⽀持。推进海洋⽣态⽂明建设的机制急需不断创新和完善。  三、建设海洋⽣态⽂明⽰范区的对策与思考

  保护海洋⽣态环境、维护海洋⽣态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威海海洋⽣态⽂明⽰范区的建设已经取得⼀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在充分认识优势与不⾜的情况下,更好的落实党的⼗⼋⼤精神,落实“海洋强国”、“海洋强市”的理念,为其他⽰范区的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及⽰范作⽤,还要从以下⼏个⽅⾯着⼿:

  (⼀)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推进⽰范区转型升级。根据党的⼗⼋⼤报告关于“⼤⼒推进⽣态⽂明建设”中“优化国⼟空间开发格局”和“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做好“⼀核”、“⼀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将核⼼区、海洋保护带及组合型城镇集群发展统⼀于建设的⼤局中来。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升海洋⽣态⽂明建设的科技⽀撑。积极与⼤学、科研机构合作,进⾏海洋⽣态⽂明科技开发能⼒及转化能⼒研究,加快推进“褚岛国家海洋试验场”建设,发挥海洋观测仪器与海洋能装备⾼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聚集效应,提⾼我市在海洋⾼新技术领域的地位,实现威海海洋科技⼒量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端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势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传统海洋产业⾼端化发展,以海洋船舶⼯业、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体增长极,以海洋⽣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新能源为重要增长点,推动海洋产业跨越提升提质增效。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业⽣产和结构布局调整。通过⽣态循环农业⽰范基地建设,⽆公害农产品、绿⾊⾷品和有机⾷品认证,组织企业通过清洁⽣产审核、参加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试点企业评选等⼿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降低能耗。

  (⼆)坚持陆海统筹,实施陆海污染综合治理。陆源污染⼀直是海洋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建设海洋⽣态⽂明⽰范区⾸先要严控陆源污染。对重点企业、⽣活排污、港⼝污染等进⾏监管,提⾼城市污⽔综合排放达标率,强化城市河道治理,突出源头控制。加强农业⾯源污染的管理,逐步消减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品的⼊海。加强对全市沿海排污(河)⼝的检查⼒度,严禁超标排放,避免海洋富营养化现象发⽣,逐步构建海陆⼀盘棋的共组格局。

  推⼴清洁⽣产,强化资源利⽤,控制企业污染排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在全市推⼴鱼粉⼚废⽔的治理经验,对重要海湾污染物排放总量进⾏控制。严格执⾏环保第⼀审批权和⼀票否决权,在项⽬建设上,严守“产业红线”,严把环保审批关,严格控制⾼污染项⽬,宁肯牺牲⼀时的发展速度,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

  与此同时,要做好海上污染的控制与防治。通过营造海底森林,推⼴清洁⽣产,防治、减轻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海洋倾倒等⼿段,加强对海上污染的监管和把控,保证海上环境清洁。

  (三)强化海洋⽣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态安全。海洋综合环境是海洋⽣态⽂明建设的载体,海洋环境承载能⼒是海洋⽣态⽂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海洋⽣态保护与建设,就要加强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海洋⽣物的多样性。

  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按照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海岸带管理与保护的意见》,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完善海岸带管理和保护的制度框架。依据《关于进⼀步加强围填海管理的意见》,从规划、论证、预审、监管等各环节⼊⼿,加强对围填海项⽬的把关,对围填海实施最严格管理。切实加强海域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加快渔政、海监⼈员参公管理进度,提⾼⼯作热情,改善执法装备和管理⼿段,保障执法经费和装备需要,提⾼依法⾏政⽔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