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园地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牛 浅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敦明’杨巧凤2 (1.汤头乡文化站,福建泉州362506, 2.三班镇文化站,福建泉州362501) 摘要:泉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底蕴文化特色,在泉州璀璨的文化中,有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珠 经过/-.Zr]的发现和发扬而呈现在世人面前。文章对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述,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270—01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公布和我国、各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走人到群众的视线当中。泉州作为 公布的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古城中的一座,以其丰富的、高品 文化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够再生,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损失 和历史的遗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文化 的代表,因此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泉州非物质文 化遗产主要的保护措施有:通过科学的论证做出保护规划,努力 保持文化的继承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能够保持生存的原始环境,成为“活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 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服了世人的眼球。泉州还是文化部正式 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 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聚集着丰 富的闽南文化遗产。 一产传承人进行保护,并积极培养新的民间大师,将技艺传授给下 一代,确保技艺能够继承并发扬;起到主导作用,调动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 为文化强市的重点核心内容;通过媒造宣传效应,提高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普及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非物质义 化遗产,在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中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有效的 2003年l0月17日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 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 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 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些 方面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来创造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更多的 传承人,但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问题。 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泉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 名城之一。在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融合了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 四、总结 泉州文化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了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 外文化,成为了我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泉州深厚的文化 海外文化,使得泉州文化具有了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特色,拥有 底蕴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泉州出现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 可以看到泉州文化的丰 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有两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产,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项是2009年9月30日入选人类非 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的泉州木偶唱 富多彩,可以看到我国文化的形式多样。我们要直面泉州非物质 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带来的遗憾,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泉州南音,一个是2012年12月4 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避免泉 主角的“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这也是我国唯一入选该名 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世界中也只有十三项。泉州有1 1 项人选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地 级市中入选最多的,到现在为止前后共有28项人选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有75项入选了福建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而在泉州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 134项。 参考文献: [1]李小萍.浅谈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途径lJ1_福建省 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3(14):24—26. 【2]宋俊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Ⅱ1..‘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02(21): 2l一23. 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政 [31:E心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传承与立项保护——以浙江文成 府的保护措施不完善,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传统文化 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冲击,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濒临灭绝;随 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古朴的村落被拆除,艺人们失去了生机; 传统艺术多为手工艺术,面临着没有后继人的尴尬。 270 县太公祭为个案[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3,33(19):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