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培育真诚、健康的友谊
那是发生在越南的一个孤儿院里的故事,由于飞机的狂轰滥炸,一颗被扔进了这个孤儿院,几个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员被炸死了。还有几个孩子受了伤。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流了许多血,伤得很重! 幸运的是,不久后一个医疗小组来到了这里,小组只有两个人,一个女医生,一个女护士。 女医生很快的进行了急救,但在那个小女孩那里出了一点问题,因为小女孩流了很多血,需要输血,但是她们带来的不多的医疗用品中没有可供使用的血浆。于是,医生决定就地取材,她给在场的所有的人验了血,终于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血型和这个小女孩是一样的。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因为那个医生和护士都只会说一点点的越南语和英语,而在场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只听得懂越南语。
于是,女医生尽量用自己会的越南语加上一大堆的手势告诉那几个孩子,“你们的朋友伤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们给她输血!”终于,孩子们点了点头,好像听懂了,但眼里却藏着一丝恐惧!
孩子们没有人吭声,没有人举手表示自己愿意献血!女医生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他们不肯献血来救自己的朋友呢?难道刚才对他们说得话他们没有听懂吗? 忽然,一只小手慢慢的举了起来,但是刚刚举到一半却又放下了,好一会儿又举了起来,再也没有放下了!
医生很高兴,马上把那个小男孩带到临时的手术室,让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着躺在床上,看着针管慢慢的插入自己的细小的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液一点点的被抽走!眼泪不知不觉的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医生紧张的问是不是针管弄疼了他,他摇了摇头。但是眼泪还是没有止住。医生开始有一点慌了,因为她总觉得有什么地方肯定弄错了,但是到底在哪里呢?针管是不可能弄伤这个孩子的呀!
关键时候,一个越南的护士赶到了这个孤儿院。女医生把情况告诉了越南护士。越南护士忙低下身子,和床上的孩子交谈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
原来,那些孩子都误解了女医生的话,以为她要抽光一个人的血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想到不久以后就要死了,所以小男孩才哭了出来!医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没有人自愿出来献血了!但是她又有一件事不明白了,“既然以为献过血之后就要死了,为什么他还自愿出来献血呢?”医生问越南护士。
于是越南护士用越南语问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回答的很快,不加思索就回答了。回答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却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他说:“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寻求友谊,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渴望友谊,但只有懂得友谊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建立真挚的友谊。充分认识友谊的内涵与特征,努力培养同学之间的真挚的友谊,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这样形容友谊:友谊像春天温暖的阳光,夏天清澈透明的溪水,秋天凉爽的秋风,冬天纯洁的白雪。
互动:说出关于友谊歌曲?(《 朋友》《干杯!朋友》《友谊地久天长》《永远是朋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朋友别哭》《让我们荡起双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友谊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深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安慰。”——邹韬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马克思
一、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朋友之间在共同理想、志向、爱好、利益等基础上形成的情感依恋,是一种美好的亲密情感。它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一种美好的社会性情感,它产生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之中。
(一)友谊是一个历史范畴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在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和美好感情。个体之间的友谊一般是由于彼此间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以及自我提高的交往频率促成的。友谊是人们之间联系的精神纽带和寄托。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互相尊重、真诚相待的基础上。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友谊是一个历史范畴,历史范畴主要指某个概念是发展变化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或存在形态。所以友谊是会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和自然灾害,不得不居住在一起。结成最原始的友谊,所有的人都为了生存下来产生友谊。当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人在奴隶社会时期,孔子倡导“仁者爱人”的思想,开始提倡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也反映了那时候的人们对友谊的真诚向往。封建社会也有很多感人的友谊故事。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三国里面的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个人之间的坚定谊确实是非常让人感动的。封建时期的朋友关系,大都是以这种结义的形式出现的。到了资产阶级出现的时候,又发生了变化。大家知不知道资产阶级进行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社会把人变成金钱与利益的关系。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就迫使无法生存下去的工人联合在一起组成了最坚固的联盟——无产阶级。在我们中国,无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获得了平等、自由。我们现在的友谊不再是为了生存,也不为金钱和结成联盟推翻另一个阶级,更强调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友谊发展的一个高级的阶段。 (二)友谊在顺境时给人以鼓舞与鞭策,在逆境时给人以力量与支持
友谊是人生的需要:在人生道路上友谊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遇到挫折和痛苦时,友谊能够给人激励、支持、温暖和抚慰;遇到成功时友谊能够给人鼓励和分享胜利喜悦。人们珍重友谊,古人有句话说,士为知己者死。鲁迅摘录清代何瓦琴句,形容知己的宝贵:“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因此,友谊是人生的需要。友谊就是朋友之间在共同理想、志向、爱好、利益等基础上形成的情感依恋,是一种美好的亲密情感。友谊是人与人在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纯洁而美好的情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能无法选择交往对象,但却可以选择朋友。友谊是双方深层交往后双向选择的结果。友谊表现为朋友间精神和情感上的相互鼓励,物质上的相互帮助,心灵上的平等交流。它使我们把自己与他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朋友同呼吸,共患难。所以,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是人类美德化为情感的无偿赐予。
1、友谊是治愈孤独的良药,它可以使愤懑得以宣泄。当遇到不当情绪时,可以找自己的好友进行倾诉,得到他的同情、开导和安慰,友谊可以使快乐增倍,忧愁减半。 2、友谊可以缓解焦虑、减轻压力 3、友谊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
只有好友才能给你说真心话,忠言逆耳利于行!
4、友谊是生活的依靠,事业的助力器——“朋友是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体” 5、友谊可以丰富情感,使道德向社会扩张 (三)需要友谊是大学生的显著特点之一
青年人都渴求友谊和看重友谊。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分析表明,青年时期的朋友,相互之间往往能形成超过与父母和老师的密切关系。可以说,努力追求友谊,在精神和人格上模仿并有意识地吸取朋友的长处,是青年的一大特征,也是青年人的一种社会心理需要。友谊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大学生的友谊,不仅仅具有青年期的情感依恋和人
际交往的一般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大学同窗友谊在心理上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友谊将促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和理解别人,从而推动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发展。大学同窗友谊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在于,它能促进大学生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品德上互相砥砺、在思想上互相启迪,从而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大学同窗友谊在人的一生中是极其独特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学期间培育的友谊,不仅能支撑一个人愉快而充实地度过大学时代,而且能伴随其一生,使其永远感到大学同窗的温情和力量。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待、平等相处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记住:To have a friend, be a friend要想拥有一个朋友,先要成为一个朋友
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必须奉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别人的心。——Socrates 苏格拉底 二、真诚友谊的标志
(一)以正确的奋斗目标为基础的友谊。
共同的目标是友谊的前提。人生最重要的是事业的追求。因此,共同的奋斗月标和方向是建立友谊的前提条件。道不同则人难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质相同的人总是容易聚会在一起。无论是以同道为朋的君子,还是以同利为朋的小人,都强调目标的一致性。这是友谊发展的规律之一。志同道合是指彼此志趣思想一致,或所从事的事业相同。
牛津大学较早的一位名人:“我敢断言,我从我的朋友们那里学到的为人处世的学问、所得到的知识财富远比我从书本上寻章摘句得到的多。一位正直而富有才学的朋友是一座圣洁的图书馆,只要你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就随时可以进入到这座圣洁的图书馆中。” (二)以共同的思想和情趣爱好为基础的友谊。
心灵相通是友谊的桥梁。心灵相通是交往的双方具有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志趣和思想方法相近的结果。心灵相通,是走向完美友谊的桥梁。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悟出高山流水的境界,双方达到了心灵相通。还有李商隐诗句所说“身五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反映了情到深处,加深了理解度。情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情感态度。相投是指双方的价值观念相似、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一致。知音——高山流水: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很高的一个官职)俞伯牙,有一珍贵的五弦琴。乘船中秋游览江山之时弹起,琴弦忽然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后发现是有人在岸上听琴。于是招此听琴人上船,见他是一个樵夫,便很轻视。没想到这个樵夫其实胸装才学无数,对他所弹的曲子、所弹的琴都了如指掌,于是说:“你对于音乐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弹一曲,心中想着事情,你能知道吗?”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想着高山,弹了一曲,樵夫赞道:“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着流水弹了一曲,樵夫又赞道:“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施以宾客之礼,问樵夫姓名,知道叫钟子期,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俞伯牙终于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尽孝道而不肯,于是两人结为兄弟,伯牙赠子期黄金48两,约来年仲秋再见,洒泪而别。 到了来年仲秋的时候,俞伯牙又在江边等钟子期,却等不着。他弹奏一曲,发现商弦凄切,感到子期未来的原因,不是父丧,就是母亡。于是询问着找到了子期家,见一老者,是子期的父亲。老者哭着说,子期用所赠黄金,买书攻读,日夜辛勤,却心力耗费,染病于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非常悲痛,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却被周围不识音律的观看的人所耻笑,它们只知道琴声是用来取乐的。俞伯牙于是割断琴弦,将琴摔向祭石,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弃官到江边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三)以讲原则分是非为基础的友谊。 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养成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
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对外界事物所持的态度的情感体验也不断丰富起来。这时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比较单纯,喜欢交往,注重友情。在同学的交往中,这种感情是最真挚的。但也不排除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同学缺乏明确的道德观念,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甚至把“江湖义气”当成交朋友的条件,而使自己误入歧途。
“哥们义气”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封建道德观念。它视几个人或某个小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它信奉的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士为知己死”、“有难同当,有富同享”,即使是错了,甚至杀人越货,触犯法律,也不能背叛这个“义”字。因而,它与同学之间的真正友谊是截然不同的。友谊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友谊使你赢得朋友。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会无私帮助,如果有了烦恼和苦闷时,可以向朋友倾诉。友谊是有原则、有界限的,友谊不能违反法律,不能违背社会公德。而“哥们义气”源于江湖义气,会为“哥们”私利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诚然,友谊需要互相理解和帮助,需要义气,但这种义气是要讲原则的,如果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胁插刀,甚至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不是真正有友谊,也够不上真正的义气。 三、培养真诚的友谊 (一)尊重和信任
互相尊重是友谊的保证。互相尊重是在友谊的发展过程中维系和加强友谊的要素。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意见、习惯和个性,不能以自己的个性要求对方或强制对方。这是思维方式和人格具有开放性的表现,也是具有设身处地理解人的胸怀的表现。相反,以个人为核心,自私自利,一切围绕自己的私利着想,就决不会尊重交往的对方。这样的友谊,也就难以为继了。信任离不开互相尊重,信任是保持长期人际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从始至终洋溢着纯洁和高尚。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长达近40年的合作中,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起草主义同盟纲领——《党宣言》;马克思家境困难时,恩格斯经常给他寄上解救贫困的英镑。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花费了10多年时间帮助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使《资本论》二、三卷得以问世。
照一般人的评判,倘若没有恩格斯这一朋友的自我牺牲的忠诚,他已经败亡于各种斗争之中。他们的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虽然历史能够夸耀许多有名的交道:朋友们的终身事业是那样密切联结着,以至不能再分为你的我的,然而那其间总不免有勉强或固执的痕迹,
甚或不过是隐忍着完全抛弃个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却毫无种种勉强的痕迹。 在外貌上他们是很不相同的。恩格斯是德国人,有着英国人的风度,另一方面,他的态度是随便的;作为为一家操劳的父亲,却超然于那大都市的商业生活之上;他把他自己消耗在精神劳动上,几乎废寝忘食,损坏了他的身体;他是一个不倦的思想者,思想对于他是最高的娱乐。差别如此之大,难怪两个人在第一次见面时都没有什么好印象。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进行了第二次见面。在巴黎相聚的那些日子里,马克思和思格斯彼此都给对方以高度评价,作为科学家来说,两人相得益彰,彼此以各自专门研究领域中的知识相互帮助,互相促进。更使他们感到由衷高兴的是,彼此在一切理论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这次会晤以后,就开始了两人几十年的毕生创造性的合作,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联盟。正如列宁后来所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土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另外,在马克思的很多论文中,有一大部分是出于恩格斯的手笔,这些文章多数都以马
克思的名义发表,而恩格斯从来没有署过名。为了及时完成翻译或撰写一篇文章,恩格斯常常工作到深夜。
两位朋友在一个星期内不曾通信的情况是少有的。从曼彻斯特到伦敦以及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书信往来有时是一天一封或一天数封。有一次通信中断,马克思不能理解事情的原因时,就忧心忡忡地立刻写信询问说:“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还是在笑?是在睡觉还是醒着?最近三个星期,我往曼彻斯特寄了各种各样的信,却没有收到一封回信。” 一切使他们焦急不安的事情,必须商量解决的事情以及必须加以深思熟虑的事情,从穷困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到思想中最大胆的飞翔,全都在这些书信中得到反映。在两人的生活和思想上,没有一个领域不曾在书信中谈及。因而这些书信(由于写信者本人和他们的遗嘱执行人妥善保存,得意留传后世)无论在撰写传记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头等重要的历史文献,成了他们的伟大人格和友谊联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科学遗产的宝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所写的书信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一千三百多封。即便经过一百年以后,这些书信对于读者来说仍然是关于人类友谊的一种非常动人的见证。这两位朋友之间真是无话不谈。就是这样,马克思坦率地把自己的心里话向他的战友披露,倾诉生活中那些不断降临到他的家庭的新灾难,以及自己摆脱穷困的种种打算又如何常常落空。往往剩下的惟一希望就是恩格斯了。
他们两人在没有事先征得对方同意之前绝不做出任何重要的科学上的评价,绝不做出任何重大的政治决定。他们已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没有一部手稿不是经过彼此阅读并提出意见以后才拿去付印的。互相忌妒和自私自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是找不到它们的一丝影子的。这一个人的思想和理论也同样是属于另一个人的。尽管两人都各自保有别具一格和的个性,但在思想、感情和志向上他们是一个人。两个人相得益彰,因为,彼此都是献身于同一事业,都为工人阶级和世界上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求;两人都献身于同一主义,都为那主义做了不相同的而相等的伟大牺牲,并无丝毫怨望或夸耀的痕迹。如果说有什么友谊曾经要求过忠实和勇敢,要求坚定、真诚和原则性,要求随时准备做出牺牲,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能舍己为友,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就是如此;如果说有哪一种友谊曾如此出色地经受了这些考验的话,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当之无愧;因此种种理由说明他们的结合是历史不能显示第二例的无双的联盟。
我们在面对友谊的时候,还要胸怀广阔。正确地对待朋友跟我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意见,有句话说的是,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其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还有对朋友的进步不能嫉妒,可以把它当做我们追求进步的动力,共同进步。此外,若朋友袒露心中隐秘,我们应该为其保守秘密,不辜负朋友对我们的信任。
猎人、儿子和狗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很久之前,在恒河之滨,有个三口之家——猎人、他年幼的儿子和一条忠诚的狗。他们之间亲密无间,过着美好的生活。每当猎人外出打猎,狗就在家看护着他的儿子,从不懈怠。有一次,猎人刚回来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儿子不见了,只看到那条满嘴是血的狗。他突然有一种天塌地陷般的悲痛:无限信赖的朋友背叛了自己,它吃掉了自己的儿子!怒火燃烧着他的胸膛,他颤抖的双手举起了猎,对准那条似乎有些疲惫的狗。可怜的狗,它来不及哼一声就倒下了。这时,儿子从床底爬了出来,哭叫着说:“爸爸,你走后,有一条大蟒窜到屋里,我好怕啊!幸好有我们的狗保护我,它们开始打架,后来,可怕的大蟒终于被它咬死了”“什么?你说什么?!”猎人陷入深深的懊悔和痛苦之中。为了纪念他的忠心的朋友,他在河滨修了一座塔,把狗埋在塔的下面。但是,从这以后,他和他儿子再也见不到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了。 (二)真诚和热情
以诚相待是友谊的基础。诚实是待人之本。诚实的人朋友遍天下;虚伪的人最终是孤家寡人。友谊是心灵的寄托,诚实是友谊的核心。没有以诚相待,友谊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以
诚相待,友谊之树就会根深叶茂;缺少真诚,友谊就会枯竭。
人们建立友谊,是为了在人生和事业中寻找志同道和的合作者和支持者。获得朋友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自己首先成为别人的朋友,只有用友爱之心才能换取友爱之心。友谊是相互的,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友谊。“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人际交往中,热情的人必然会得到别人喜欢。主动是热情的直接表现,主动能解除朋友一时的顾虑和犹豫,能换来对方热情的回报。抱怨朋友难交,时常因孤独而苦恼的人,大多缺少主动交友的意识和勇气。同时在交往时必须坦诚相待,这样才能使朋友的情谊日益深厚和牢固。真正的朋友应该相互关心爱护,分享快乐,共担忧愁,对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心甘情愿,不计回报。被关心、被帮助的一方则应心存感激,懂得致谢与回报。这样才能建立平等持久的友谊。但这与庸俗的实用主义毫无共同之外。有些人缔结友谊,纯粹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他们以对己“有用”还是“没用”的势利眼光来择人交友。若某君能给他带来好处,他便投其所好,频频交往,还美其名曰“感情投资”。一旦认为该人对他没有用处了,就疏于交往,“友谊”也就告吹了。这种所谓的友谊,只不过是庸俗而卑劣的“人情交易”,是对友谊一词的玷污。
总之,友谊需要我们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谅解去护理,用原则去培养。 人云:“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只有播下真诚的种子,才能结出友谊的果实。友谊的诚挚,首先表现为对朋友的推心置腹,向朋友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如此,才能缩短心灵的距离,成为交心的朋友;其次,友谊的真诚,还表现为敢于及时指出朋友的错误。我们常常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却能接受朋友的规劝,因为我们信赖朋友,知道朋友的批评是出于爱护、关心。只有相互磨砺,相互帮助与批评,才能使友谊之树更加枝繁叶茂。那种以珍惜友谊为借口,明知不对也不指出的朋友,不是真诚的朋友。 (三)胸怀宽阔(P40)
朋友之间相处久了,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分歧。真正的朋友应该能克已容人,互谅互让,不为非原则性的小事而斤斤计较。旧中国时赵国蔺相如以宽容大度感动了廉颇,演出了“将相和”这一至今为世人所称颂的故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朋友向你表示了歉意,就该既往不咎,宽大为怀。若是自己对不起朋友,则应主动、及时地向对方道歉,争取朋友的谅解。宽容还表现为朋友间能求同存异,当出现不同意见时,能接受朋友不同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蛮横霸道,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雨果说过,世界上有比大海宽广的胸怀,友谊的船儿就会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宽容的美国总统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可以说,他是一个付出最多而得到最少的总统,他阻止了国家的、挽救了联邦,并且解决了从美国产生以来的那天起就已经潜伏着的奴隶制危机,而他自己却因此而殉职。
林肯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农家孩子,通过努力,最后登上了总统的宝座。除了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和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和毅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己的性格,那就是世人皆知的善良、幽默和宽容。林肯的宽容主要表现在对待他的政敌上。
西摩尔是民主党人,他曾经在州长就职演说中声称林肯发表的《宣言》是违反的,并要求“在华盛顿身居高位的救国无策的之辈(指林肯)下台。”林肯得知后,他曾经写信给新当选的纽约州州长西摩尔:“你我素不相识,我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好的相互了解。眼前,我是正处于危机存亡之际的国家首脑,而你是这个国家最大州的一个州的首脑。为了履行我的职责,正如我需要其他州的合作一样,我也需要你的州的合作。事实上,这种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当西摩尔收到林肯坦诚的、平易的、直白的信以后,立即就被打动了。他很快成为总统及联邦的忠实的支持者。
交友原则:与人为善,以心换心;宽容大度,善于原谅;谨慎择友,严于律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