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来源:九壹网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 17, No. 5, 990–99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罗 静1,2 王 薇1,2 高文斌1,2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 要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通过对留守儿童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家庭与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在多个学术领域宏观呈现与微观分析的“22N”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目前干预措施实施不利的情况下,以保护性因素作为突破的新进展。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方面提出: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自身具有发展与成长的心理资源,而且留守儿童研究的纵深趋势与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必须是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背景。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保护性因素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人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口的流动。同时,为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户籍制度明显松动,有效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据2006年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统计(研究室课题组,2006),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 亿人左右,这个数字还以每年约3000万在增长。农民工中16 至40 岁的占到84%,41 岁以上的仅占16%。他们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靠出卖体力劳动为生。因其工作时间长,生活条件差,工资收入低,加之城乡二元的,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

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们称为留守儿童。据调查,全国14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290.45万人,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的中小学生平均占全体学生的47.7%(周福林,2006),有的省份(例如,湖南省)比例达到6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近几年来,留守儿童表现出的问题已经引

起了各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出3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将逐渐转为非农业人口,这将涉及数亿人口、持续数十年,与此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并演化。第二,缺乏教育引导方针。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将逐步成为真正意义的“非农业人口”,儿童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与引导将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地成为市民。第三,时间紧迫,负面作用已经显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已经步入青春期和青年阶段,而且还会不断的有孩子加入“留守阵营”,他们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可能会越来越大,根据各地系统对2003~ 2005年的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类犯罪统计,留守儿童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县城中甚至有60%以上的案件是留守儿童作案。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性一步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不仅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城乡稳定与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留守儿童意义不仅在于呈现和剖析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更在于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顺利完成社

收稿日期:2009-03-2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00113)。 通讯作者:高文斌,E-mail: gaowb@psych.ac.cn

990 

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

第17卷第5期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991- 

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探寻其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内在机制,挖掘和发展留守儿童在既有缺失环境下的保护因素,这将是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2 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2.1 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

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并不统一,虽然大家都认同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但是仍存在许多争议,主要在于: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如何限定;留守经历持续多长时间才算留守儿童;过去有过留守经历现在已不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是否算留守儿童;对父母双方均外出与父母一方外出的儿童是否作一定的区分等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包括16岁以下、6~14岁、6~18岁、0~14岁、18岁以下等多种不同算法(罗国芬,2006)。关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调查发现(段成荣,2005),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情况在有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另外,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儿童只占10.5%。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0%以上。关于留守经历的持续时间,有以半年为界(周福林,2006;郝振,2007),也有没有明确限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吴霓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吴霓,2004),并没有限定留守经历的持续时间。

留守儿童概念上的分歧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研究者取样的当地实际情况。许多研究是基于某一地区典型留守情况的调查。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民外出打工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已有文献中所取留守儿童大多没有明确的留守时间,有一方外出打工即算,最小年龄9~10岁,最大年龄16~17岁。概念的分歧一方面说明留守现状的复杂性,同时也拓宽了研究的范围。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缺失,我们即认为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留守条件成立。当然如果父母双方均离开,留守的样本是最纯粹的。所以自2004年以来,研究者们根据具体地区留守儿童的情况,按照各自的理解,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家庭生活方面等进行了较多的横断面研究。但是相同的研究内容,却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所以从应用的角度

来看,统一概念是必要的。概念的统一不但关系到后续研究的比较和延伸,更关系到国家的制定与推广。面对群体庞大的留守儿童,国家是否科学有效,是惠及留守儿童的终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者,尤其是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准确、具体的研究结果。 2.2 留守儿童的研究

与留守儿童概念类似的研究多见于西方学者对移民的相关论述中。研究表明移民家庭中的儿童会感到孤独,愤怒,悲伤,躯体化反应,更多犯罪行为(Magwaza, 1994; Baptiste, Hardy & Lewis, 1997; Burke, 1980; Adams, 2000; Jones et al, 2004; Pottinger, 2005a)。随父母一同移民去国外的儿童与忠诚品质的养成、自我同一性发展、自律性和权威性、孤立、拒绝与反拒绝、疏远、抛弃、幻想等问题有高相关(Baptiste et al., 1997b; Glasgow & Gouse, 1995; Gopaul, 1998; Lashley, 2000; Carola, Irina, Josephine, 2002; Panksepp, 2005; Pottinger, et al., 2008)。我国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论有类似之处,主要结论集中在:

(1)心理健康方面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在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问题上的得分较高(王东宇,2005),且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小学留守儿童,高中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好于初中留守儿童,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女留守孩的SCL-90量表的总均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留守孩(王东宇,2005),男生的症状强于女生(黄爱玲, 2004)。

(2)自我意识方面

留守儿童自尊较低(郝振,2007),有严重的自卑感(范芳,2005),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赵红, 2006),而事实上,留守儿童在聪慧性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范芳,2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刘霞, 2007)。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解决问题和自责是他们依次采取的应对方式。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男生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使用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而女生却呈增多趋势(段玉香,2007)。此外,倾向于对事件的结果做外归因(郝振,2007)。有盲目反抗心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范先佐, 2005)。  

-992-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 

(3)情绪与社会支持方面

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王东宇,2002),孤独感是他们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王良锋,2006),委屈难过(刘霞,2007),状态焦虑(刘正奎,2007)和抑郁(高文斌,2007)明显地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女生的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王极盛,2003),留守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张丽芳,2006)。社会支持较少,尤其是主观支持低(高文斌,2007),主要是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周宗奎,2005)。

(4)社会行为方面

留守儿童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刘霞, 2007),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较突出(黄爱玲, 2004),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王良锋, 2006;张顺,2007)。有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检测出较突出的交往问题包括放任与自暴自弃,受欺负与攻击等(张德乾, 2007)。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抽烟,酗酒,,抢劫等,有些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范先佐, 2005)。

(5)人格方面

相关研究较少,主要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王东宇,2002),具有下述一些人格特点: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范芳,2005)。

(6)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

研究表明由于父母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学业成绩确有显著下降(吴霓, 2004)。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学习习惯不良者较多(庄美芳, 2006;马艳琳, 2007)。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叶敬忠,2005);学习兴趣不高(范先佐, 2005;周宗奎,2005)。辍学现象严重(曹春华, 2007),逃学、厌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也比一般儿童严重(黄应圣,2004;王玉琼,2005)。研究发现在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在完成初中教育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周福林,2006)。另外,留守儿童在不和谐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以及校园暴力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以小学生为重(高文斌,2007)。

(7)家庭与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相对疏远(叶敬忠,2006),亲子关系上出现父母的榜样作用缺失,父母监控机制弱化(迟希新, 2006)等问题,家庭的亲密度、情

感表达性、文化知识性、娱乐性较低,矛盾性突出,性相对较强(范芳,2006)。家庭教养方式多为诸如惩罚,干涉等消极方式(黄艳萍, 2006)。留守儿童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常常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黄应圣,2004)。此外,与农村一些三无青少年,即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的“问题少年”的交往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3 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与干预

现有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表现出“22N”模式。即两种方式,两种工具,多个领域。两种方式是指宏观呈现式和微观分析式。宏观呈现是指对留守儿童背景、现状,成因,问题、解决方法的现象呈现;微观分析是指对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学业方面、生活方面等具体内容的数据分析。两种工具是指在研究留守儿童时多采用个别访谈与问卷测评的方法。社会学、教育学多采用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报告个案研究的具体细节。心理学多以问卷测评为主要研究工具,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及发展问题,比较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N表明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都在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及其衍生效应。诸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人口学、医学等等。

研究的视野是开阔的,每个领域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心理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诸如心理健康,情绪,躯体化反应,自我意识,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人格及社会支持等。社会学更多研究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取向(高中建,2008),社会化功能以及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等;教育学探讨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特定,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困境(程方生, 2008)等;法学(周鑫, 2007)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和法律保护成为焦点;留守儿童贫血患病情况及饮食习惯(文育锋,2008)成为医学领域关注的问题,而人口学是最早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领域。

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的地方在于:研究者们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基于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在现有不变的大背景中提出了一些缓解或改善现状的建议。家庭方面,建议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父母的认识,增加联系的方式,强化联系的纽带(王秋香,2006)等;学校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朱俊芳,2006),建立所在学校与留守儿童父母之间制度化的信息沟通

 

第17卷第5期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993- 

机制(卢德平, 2006),加强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李正平,2006);社会社区方面,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动员全社会的爱心(周全德,2006),培育农村社区的教育组织(李根寿,2005),加强对农村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罗仕芳,2004)等等。一些主要移家,譬如美国的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干预方法,例如团体咨询和治疗,开设父母教育课程,加强学校之间的连通性,给儿童推荐书籍以及提供生活上的“代理妈妈”等(Bond, 1998; Murray, 2003; Tully, 2007)。

干预措施的提出,一是为了利用社会的资源补偿代替留守儿童缺失的关爱和帮助,二是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教育资源,这也是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但留守儿童是否是问题儿童并无定论。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朱科蓉,2002),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史静寰,2001)。留守儿童在聪慧性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范方,2005)。以留守儿童非问题儿童为出发点的相关研究少之甚少,但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最根本的需要。只有基于留守儿童内在成长力量为动力的解决方法才是根深蒂固,可持续发展的。近年来,研究向纵深延展。以时间为轴,探寻亲子分离造成儿童情绪人格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是留守儿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越小时外出打工,对儿童的焦虑水平影响越大。父母早期离开孩子,甚至会深刻地影响儿童的特质焦虑(刘正奎,2007)。父母在儿童2 岁或2 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水平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高文斌,2007)。留守半年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抑郁或烦躁。与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不同的是,高文斌等人开始探索和研究留守儿童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这将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提供根本依据。

4 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文中提到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干预措施,多限于理论层面的思考,对其实证效用的检验尚无系统的研究,也未见相关干预措施实施的研究报告。而且层面的干预居多,行动层面的干预较少。这也反映出理论水平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更系统,才

具有对制定干预措施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因此,改进理论研究的不足尤为重要。

第一,已有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时存在大量的带“有色眼镜”去研究和分析问题现象,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且把一些表现或者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简单归因为留守状态。就目前的文献来看,认为留守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有极大负面影响的远远多于正面影响的。有不少学者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就用消极的词语描绘农村留守儿童,不少文章拿极端的个别案例去说明问题。特点不等于问题,现状也不等于问题。如果留守儿童是问题人群,我们就很难找到他们愿意“改变”的动力。

第二,忽略了留守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尽管遭遇相同的境遇,但不同的留守儿童已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华社记者对2000多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叶敬忠,2005)。在四川宜宾三中,一个国家级师范高中里,优秀的留守学生很多,他们在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上都表现的很出色。这表明尽管亲子分离确实为留守儿童带来了不少的问题,但个体自身内在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同时,个体差异的研究也为我们的干预提供了内在依据。

第三,研究缺乏发展性,片段式的呈现问题,分离式的研究特点。横断面的研究常常夸大或缩小一些关键因素的作用。加之研究工具上的局限,统计方法的不规范,综合分析方法的欠缺,单一视角的出发点,使得一些后续研究陷入了错误的境地,即留守儿童问题是的,而且这些均由亲子分离造成的问题是严重的。这就忽略了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留守儿童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的适应不良也许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就会适应。因此用发展的、连续的视角来探索不同时期相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描绘出一条反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变化的动态曲线,从而为不同时期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实证依据(刘红, 2008),这才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第四,忽视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前期研究表明亲子分离年龄段、分离时间长短、性别差异、沟通方式与频度等因素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养成有着重要影响,也有研究表明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李永鑫,2008),其中一些正是我们需要的“保护性因素”。研究和 

-994-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 

验证“保护性因素”,掌握其中的心理机制,将已有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切入点,将儿童个体自身的优秀素质外化为健康成长的动力,将已经成为破坏性的外部因素减少到最低,这是保护留守儿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保护留守家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干预措施缺乏系统化、标准化和操作化。当前,在农村大的教育环境和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立足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设计具体可行的综合干预和教育方案,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迫切的任务之一。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也会持续存在,干预措施就不能是片段的、割裂的。而且在不清楚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内在机制的前提下的干预很可能是效果甚微的。系统的、可操作的干预措施是需要视观全局,统筹安排的。所以尽管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过干预方案,但几乎没有可以推广的方案。干预措施的制定需要多方力量的整合;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更需要打开思路,开放头脑,大胆创新。

5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现象也必然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留守儿童不但为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一个特殊的样本群,而且日益得到各个学术领域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深度的拓展,新的研究视点的挖掘,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必然会成为下一阶段心理学研究的方向。理论的研究终究是为实践服务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可以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为留守儿童守住未来。 参考文献

曹春华. (2007).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 当代教育论坛, 5, 73–74.

程方生. (200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 教育学术月刊, 6, 37–39.

迟希新. (2006). 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 江西教育科研, 2, 29–32.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

段成荣,周福林. (2005).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人口研究, 29, 29–36.

段玉香,阎平. (2007). 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 331–333.

范芳,桑标. (2005).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心理科学, 28, 855–858.

范先佐. (20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时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78–84.

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王香玲. (2007).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

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6, 238–240.

高文斌,王毅,王文忠,刘正奎. (2007). 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 791–794. 高中建,孟利艳. (2008). 论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的培养.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1, 4–5, 14.

研究室课题组. (2006).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郝振,崔丽娟. (2007).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心理科学, 30, 1199–1201.

黄爱玲. (2004).“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5, 351–351, 353.

黄艳萍. (2006).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硕士毕业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

黄应圣,刘桂平. (2004). 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教书育人, 22, 29–30.

李根寿,廖运生. (2005).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 前沿, 12, 163–165.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 (200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 48, 13–18.

李正平,王朝勋. (2006). 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监护网中做什么.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2, 75–76.

刘红. (200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1, 102–104.

刘霞, 范兴华. 申继亮. (2007).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98–102.

刘霞,武岳,申继亮,邢淑芬. (2007).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 325–327.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王晔. (2007).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 177–179, 182.

卢德平. (2006).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美中教育评论, 3.

罗国芬. (2006).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 青年研究, 3, 8–14.

罗仕芳,杨剑. (2004). 农村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教育导刊, 12, 22–24

马艳琳. (2007). 对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3, 83–85.

史静寰课题组. (2001).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 “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专项课题研究. 王东宇,王丽芬. (2005). 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 28, 477–479.

王东宇. (2002). 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 健康心理学杂志, 10, 354–355. 王极盛,丁新华. (2003). 北京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19, 868–869.

王良锋, 张顺. (2006). 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学校卫生, 27, 853–855.

王良锋,张顺. (2006).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5, 639–0.

王秋香. (2006). 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文史博览, 7, 71–72

王玉琼,马新丽,王田舍. (2005). 留守儿童问题. 中国统计, 1, 59–60.

文育锋, 王金权, 刘荣强, 姚应水, 金岳龙, 赵存喜. (2008). 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35, 690–692.

 

第17卷第5期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995- 吴霓,丁杰,唐以志等. (200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教育研究, 10, 15–18, 53.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 (2005).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农业经济问题, 10, 73–78.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 (2006).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 中国农村经济, (1), 57–65.

张德乾. (2007). 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2, 3714–3715, 3728.

张丽芳. (2006).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育方式的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3, 368–370.

张顺,王良锋,孙业恒. (2007). 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现代预防医学, 3, 441–443.

赵红, 罗建国. (2006). 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 633–634.

周福林,段成荣. (2006).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人口学刊, 3, 60–.

周全德,齐建英. (2006).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 中州学刊, 1, 117–120.

周鑫. (2007). 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 《法治与社会》编辑部, 10.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200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71–79. 朱俊芳. (2005).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贵州教育, 10, 23–24

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 (2002).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 教育科学, 18, 21–24.

庄美芳. (2006).“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现状调查报告.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11, 15–17.

Adams, C. J. (2000). Integrating children into families separated by migration: A Caribbean-American case study. Journal of Social Distress and the Homeless, 9, 19–27.

Baptiste, D. A. Jr., Hardy, K. V., & Lewis, L. (1997b). Family therapy with English Caribbean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sues of emigration, immigration, culture, and race.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19, 337–359.

Bond, M. (1998). Advocating for Children of Separating Parents.Children & society, 12, 12–24.

Burke, A. W. (1980). Family stress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psychiatric disorder: A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immigrant West Indian and native British patients in Birmingh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26, 35–40.

Carola, S., Todorova, I. L. G., Louie, J. (2002).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The experience of separation and reunification among immigrant families. Family Process, 41, 625–4.

Glasgow, G. F., & Ghouse-Shees, J. (1995). Themes of rejection and abandonment in group work with Caribbean adolescents.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7, 3–27.

Gopaul-McNicol, S. (1998). Caribbean families: Soci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Distress and the Homeless, 7, 55–73.

Jones, A., Sharpe, J., & Sogren, M. (2004). Children’s experiences of separation from parents as a consequence of migration. Caribb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 –109.

Lashley, M. (2000). The unrecognized social stressors of migration and reunification in Caribbean families.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37, 203–217.

Magwaza, A. S. (1994). Migr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South African black migrant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5, 283–291.

Murray, J. S. (2002).Collaborative practice: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separation during war.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Pediatric Nursing, 2, 127

Panksepp, J. (2005). Why does separation distress hurt? Comment on MacDonald and Lea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224–230.

Pottinger, A. M. (2005a).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loss by parental migration in inner city Jamaica.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4, 485–496.

Pottinger, A. M., Stair, A. G., Brown, S. W. (2008). A counseling framework for Caribbean children and families who have experienced migratory separation and reun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ing, 30, 15–24.

Tully, L. (2007).Earl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8 to 14 years. Research report. NSW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s.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LUO Jing1,2 WANG Wei1,2 GAO Wen-Bin1,2

(1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rural China is a special group whose parents or only father/mother went

out to the urban and leave their children behind in the hometown. They generally have been taken care of by the other person even by themselves. The present study summarize literatures ab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some conclusion on their mental health, self-consciousness, emotion and social support,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chie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school, family and life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er researches appear the “22N” model which has some problems. It certainly has some shortcoming and limitation of practice. As a result, new ideas of theoretic research and intervene strategy are: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not the problematic group, and they have individual difference. Most of important is they hold psychological resource of development and mature. However, the correlated researches and intervene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social need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rural China; psychology; intervene; protective factor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