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反思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本课课标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课程内容,本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其二,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有何影响?其三,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有哪些?其四,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至此,中国的经济成分由鸦片战争前的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演变成包括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四种经济成分,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取的是问题导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了情景再现的形式。突出洋务运动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在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虽然这课整体处理还可以但是在细节上还欠缺。第一,在处理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时,由于学生不能把世界史的知识和中国近代史有机结合,理解较困难,处理的有些生硬;第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处理的较仓促。第三,在把握三维目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出现以上现象我认为主要因为:一是对课标把握不到位。二是没有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差,学情调查还有欠缺。三是课堂能力还有待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