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石 油一机械 44一 CHINA PETROLEUM MACHINERY 2008年 第36卷 第5期 ..应用技术 超深井高气油比复合举升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民轩 (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摘要针对超深井高气油比油藏的生产问题,研究了复合举升技术。该技术在目前机采技术 的基础上,把电潜泵和柱塞泵同时安装在同一生产管柱上,进行“接力”采油。为解决2套泵之 间的协调问题,加装了蓄能器;同时采用沉降管技术有效地分离了大部分游离气,满足了机采泵 对入口气液比的要求。试验表明,有杆泵和电潜泵之间能够协调工作,气体分离效果明显,有效 解决了超深井单一举升方式存在的技术难题,并大大降低了高气油比对泵的影响。 关键词 超深井 高气油比 复合举升 生产气油体积比为100~1 000的油藏通常称 为高气油比油藏,这个气油比范围对常规机械采油 方式的工作稳定性和系统效率有极大的影响。为解 决高气油比油藏的生产问题,国外研制了2种类型 的电潜泵。一种是美国雷达电潜泵,配有专利产品 AGH气体处理器。该处理器由潜油电动机带动, 明,国内外生产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一般为 45%~65%,电潜泵即使在泵入口处加装油气分离 器的情况下,当气体体积分数为18%~20%时, 就会出现严重的汽蚀现象,甚至出现气锁情况。 柱塞泵是一种容积式泵,气体的存在会使其性 能显著变差。试验研究和应用表明,抽油泵入口含 以2 X 10 r/min的速度高速旋转,将气体分子击碎 气体积分数在7%~8%的条件下,泵效为28%~ 32%;泵入口含气体积分数在15%~16%的条件 下,泵会很快产生气锁现象。含气体积分数的增加 会造成泵的充满度和排量系数降低,使泵的效率大 溶于水中,同时将其加压灌入泵中,有效地解决了 气体对泵的干扰,其油气分离装置已将泵吸入口的 允许气液比增大到50%~70%。另一种是螺旋轴 流式多相混输增压泵 』,该技术结合了离心泵和 大降低,并伴有汽蚀现象的发生,造成泵寿命降 低。不论是电潜泵还是柱塞泵,当含气体积分数增 加时,其扬程会显著降低。因此.当气油比高且动 液面深时,解决这类井的生产问题,采用高效油气 压缩机两者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是在结构上介于两 者之间的一种新型多相混抽泵。国内在高气油比举 升技术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上却对这 类技术提出了应用要求。在一些油田,气油比高, 动液面深,国内目前的机采技术下,泵深度不能满 分离技术把含气体积分数降到7%~8%以下,再 加两级复合举升泵提高扬程是可行途径。 足生产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在现有机械技术基础 上,通过复合技术配套,解决了超深井高气油比油 藏的举升难题。 技术方案、原理与特点 1.技术方案、原理 技 术 分 析 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当离心泵入口气体 高气油比复合举升管柱主要由电潜泵机组、沉 降管、柱塞泵和蓄能器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电潜泵机组在井下安装,自上而下分别是离心 体积分数为7%一8%时,离心泵的最高效率将在 10%以下;当离心泵入口气体体积分数增大到 泵、分离器、保护器、潜油电动机。在保护器上安 装沉降管,把分离器和离心泵包围在其巾,沉降管 10%左右时,离心泵将产生气锁。模拟试验研究证 下端与分离器底座密封联接,使井液不能直接进入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超深井举升采油工艺技术研究”(P0504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 第36卷第5期 王民轩:超深井高气油比复合举升技术研究与应用 --——45--—— 分离器吸人口;沉降管上部敞开,这样井液就从沉 降管的上部开口进入沉降管与离心泵外壳所形成的 沉降室,井液流向在沉降管内为自上而下。沉降管 与离心分离器形成了三级复合油气分离器。 图1 复合举升管柱结构示意图 1一;2一抽油杆;3--套管;4一柱塞泵;5 一蓄能器;6一电缆;7一沉降管;8一离心泵; 9一离心分离器;1O一保护器;11一潜油电动机 (1)减压分离 含气流体在沉降管外向上流 动过程中压力降低使溶解气析出。同时,原来的游 离小气泡体积增大,气泡所受浮力增加,向上运动 的加速度也相应增加,因产生速度差异而分离。 (2)重力分离 液体自沉降管上端进入,沿 其内壁下行。由于气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很大,加 之同时存在的气泡所受浮力,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 气体和液体之间存在着速度差,部分气体便向上流 动而溢出沉降管。 (3)离心分离 流体进入离心分离器,由于 气液密度差异产生离心分离。为防止气体和井液混 合重新进入分离器,在分离器排气孔处,用专门设 计的排气管与之相连,将气体引到沉降管上部。 通过上述三次气体分离,进入离心泵中流体的 气液比就会显著降低,从而能使离心泵正常运转。 为使气体在沉降管中更多地分离出来,可增加沉降 管的长度,同时减小沉降管内的外径尺寸,这 样沉降管与之间的环形空间面积增大,井液向 下的流速降低,有利于气体溢出。室内试验证明, 通过以上措施,电潜泵处的气液比由原来的不超过 3O%上升到8O%,泵也可以正常工作。 离心-I泵是连续抽油泵,而柱塞泵是非连续抽油 泵,为解决这一矛盾,加装了蓄能器,这样既可以 减小柱塞泵人口处的压力波动,还可以保证柱塞泵 的吸人充满度。蓄能器是在柱塞泵外加装的一层套 管,其下部连接电潜泵管柱,上端与柱塞泵出口油 管相连且密封,柱塞泵下在这层套管内生产。蓄能 器内容积基于对2套泵的排量确定,蓄能器与柱塞 泵之间环空内的气体起到2套泵的生产协调作用。 2.技术特点 (1)举升管柱在已有电潜泵和柱塞泵的基础 上配套而成,技术基础成熟,配套后可行性强。 (2)运用沉降管与分离器组合,大幅度地提 高了油气分离效果,技术相对简单,可靠性高。 现 场 试 验 为验证柱塞泵一电潜泵复合举升工艺技术在超深 井条件下的适应性,在室内研究与试验的基础上, 自2006年4月以来,在胜利油田河口、临盘采油厂 做了3井次的现场试验,施工成功率达100%(见 表1)。试验中,有杆泵和电潜泵之间能够协调工 作,气体分离效果明显,使3口原来不能正常生产 的井恢复了生产,并显著提高了产量。 表1现场试验井数据 结 论 (1)超深井高气油比复合举升技术有效地解 决了超深井单一举升方式泵挂浅、漏失量大、气油 比高、泵效低等技术难题,降低了高气油比对泵的 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技术原理可行,管柱结构简单,工艺可 靠,为高气油比超深井生产增添了一项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薛承瑾,杜广义,戴相富,等.人工举升最新技术 综述(II).石油机械,2003,31(1):42—45. [2] 薄启炜,张琪,林博,等.螺旋式井下油气分 离器设计与分析.石油机械,2003,31(1):8—10. 作者简介:见本刊2008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8—01—21 (本文编辑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