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会计准则下盈利能力评价的思考
摘要: 新会计准则和就会计准则在利润表的理念,计量基础、利润表列报的变化,这样在新开机准则下盈利能力的评价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以及特点,然后介绍了理论表的变化,接着在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在新会计准则下对盈利能力的评价,重点从真实性、持续性、成长性三个角度进行了说明,最后对结论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利能力,评价
Reflect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profitability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bstract: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the income
statement of philosophy, the basis of measurement of changes in the income statement presentation, so that profitability in the new boot criterion evalu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the table changes, and then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focus from authenticity, sustainability, growth the three perspectives are described, and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Keyword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fitability, evaluation
1
目录
对新会计准则下盈利能力评价的思考................................................................................ 1 1.新会计准则 ................................................................................................................. 1
1.1新会计准则概述 ................................................................................................... 1 1.2新会计准则的创新 ............................................................................................... 1 2.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 2
2.1理念的变化 .......................................................................................................... 2 2.2计量基础的变化 ................................................................................................... 4 2.3利润表列报的变化 ............................................................................................... 4 3.新会计准则下盈利能力的评价 ....................................................................................... 5
3.1真实性—基于现金流量的分析 .............................................................................. 5 3.2持续性—基于利润结构的分析 .............................................................................. 7 3.3成长性—基于时间变动趋势的分析 ....................................................................... 9 4.结论 ............................................................................................................................ 10 5.参考文献 ......................................................................................................................11
1
1.新会计准则 1.1新会计准则概述
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 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旧的会计准则的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迫切需要顺应国际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具有可比性的清晰透明的财务信息,以便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更加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旧会计准则的完善迫在眉睫。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2006年我国最终构建了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小型企业除外)的各项经济业务、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与2006年2月15日由中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开始实施,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的公司。
新会计准则由39项企业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3具体准则)和2个应用指南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准则体系,分为三个具体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准则,处于整个准则体系的指导层,涉及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3具体准则起指导作用,各项具体的准则都来自基本准则,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精神;第二层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3具体准则,用来指导各个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具体的会计准则分为一般经济业务准则、特定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大类;第三层是 2项准则应用指南,它是根据1项基本准则和3具体准则制定的,用于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各会计准则的实质内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很明显的国际趋同性,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但趋同并不等于相同,我国新会计准则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又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史上的新突破。 1.2新会计准则的创新
1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有以下四个创新点:(1)体系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对会计准则体例、准则规定、准则分类和编号等诸多方面尽可能系统化,基本做到科学 规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构建了完整协调、有机统一的准则体系,基本准则层、具体准则层和应用指南层三层层次分明、框架清晰、体系完整。(2)理念的 创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了面向市场经济的理念,强化了要对投资者和社会 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3)国际趋同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各 会计准则的实质内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很明显的国际趋同性。如,关于金 融资产的四项分类与相应计量,源于《国际会计准则第 39 号》;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变以往表外披露为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可以采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满足严格的前提条件。当然,会计国际趋同不等于相同,而应当考虑各国特殊的国情,做到求同存异、趋同化异,其结果是减少分歧并对一些明显的差异有更清晰的理解。(4)内容上的创新。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旧准则的偏重工商企业的 17 项准则扩展到跨多经济领域和各行业具体经济业务的39项准则,覆盖了除小型企业之外我各种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在新的国际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处理规定的空白。
2.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2.1理念的变化
新准则体现了准则制定理念由收入费用观开始向资产费用观转变,相应地,全面收益观也得到了应用。
首先来看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
2
而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基本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2比较来看,旧准则的会计目标过于笼统,没有实际的指导性,并且侧重的是一种受托责任观,即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相对明确,并且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理念,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这种会计目标的变化体现的也正是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一种转变,因为,在收入费用观理念的指导下,侧重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一种受托责任,而在资产负债理念侧重的正是决策有用观。
第二,新准则将原来的“一般准则”改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直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规定,这也是体现决策有用性要求的一种变化。除此之外,原来的12项一般原则中删除了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划分收益性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纳入到具体准则之中,把一致性归入可比性原则中,并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等重要原则。如前所述,收入费用观是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角度来计量收益,所依赖的正是“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删除体现了对收入费用观的弱化,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交易和事项实质的重视,这也是资产负债观理念的一种体现。
第三,再来看新准则对要素的定义。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引入了“利得”和“损失”概念,这也是与国际趋同的一个表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3“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4这也是资产负债观的一个体现。
全面收益观反映了权益的变动,新准则下,随着利润的计量理念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那么相应的利润的内涵向全面收益观过渡,比如新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利润要素中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己实现的和未
2
贺志东.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
3
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都被纳入利润的范围,这就突破了狭义的收益的观念,体现了利润的多种来源。公允价值的运用也突破了传统收益观对历史成本的悟守。这些都反映了全面收益观的理念。 2.2计量基础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计量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公允价值再次被纳入计量基础中,其反应的是现时的价值,对经营者或投资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会计处理中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是资本公积,但是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是未实现的损益,那么其必将对利润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对企业的利润质量进行分析时,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分析就有其必要性。 2.3利润表列报的变化
通过比较新旧准则下利润表的列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主要变化: 首先,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统一为营业利润,不再加以区分。这种变化源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已经很难界定,同时,这种分类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经营都趋于多元化,主营 和非主营业务也不是都难以区分,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生产经营多数还是单一化的,那么对于报表分析者而言,这种变化无疑会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在对企业的成长性分析中,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判断就显得比较重要。 第二,投资收益被纳入营业利润中。
也就是说,营业利润的口径变大。这也是和企业经营的多元化有关的,伴随着企 业的做大做强,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企业利润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这种口径的变化,牵涉到盈利模式的变化,必将对利润的质量分析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将“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项未实现损益单独列示。 将这两项未实现利得损失单独列示纳入利润表,更清晰地揭示了企业的财务业 绩,并且资产减值损失的列示和不可转回也降低了通过计提秘密减值准备来操纵
4
利润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两项反应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揭示了企业的资产质量,增加了利润真实性的评估,使投资者能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的经营业绩。这两项的列报对利润质量的评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单独列示。
将营业外支出中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单独列示,可以说是对资产负债观的一个典型的体现,通过此项,可以考察企业资产的变化和质量状况,可以单独考察其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从而考察其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
通过第三、四点可以发现利润的含义和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将未实现利得和 损失列入利润表,是对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的一种挑战,摒弃了先有收入费用,后有资产价值的观念,通过资产的市场状况来估计资产的现实价值,从而确定损益,更加注重交易的实质,而淡化形式,这是资产费用观得以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五,增加了“每股收益”项目。
众所周知,影响股市命运,率先吸引投资者视觉的无疑是每股收益,将每股收益 单独列示与利润表并分别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更清晰直接的给予了投资者想要的信息,这正是投资这需要的,与投资者的决策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这种列报的增加显示了信息披露的全面性,体现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也是决策有用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3.新会计准则下盈利能力的评价
在新会计准则下对盈利能力评价的主要财务指标的设计和构建是从真实性、持续性和成长性三个角度出发的。 3.1真实性—基于现金流量的分析
真实性是利润的基本要求,是分析盈利能力的基础。它是从利润的固有属性来说的。企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客观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为基础,严格遵守相关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有据可依、数字准确、资料齐全可靠等,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5
利润的真实性取决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记录到核算再到报告都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当然,利润的真实性还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准则或制度上的弹性空间、企业或部门的利益驱动、企业产权结构上存在的缺陷等等。在这里,刨去这些外部因素,仅从利润核算的角度来探讨利润的真实性。那么,对于利润分析者来说,尤其是外部利益相关者,要获得各个环节的资料来考察利润的真实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首先资料获取艰难,其次工作量浩大。因此,只能从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中进行大致的分析,如何分析就关系到分析指标的设计。而对于真实性而言,能获得现金的利润的真实性是最好的,因此,考察利润的真实性,本文从现金流量出发,设计出一些指标来分析利润的真实性。具体来说分别从利润来源与现金的关系、资产获得现金的程度、资本获得现金的程度等角度来分析,指标如下:
(1)销售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
该指标反应公司销售的收现水平,由于权责发生制下,观念上的收益并非真实的现金收益,即有些收入并没有形成现金流入,而只有应计现金流入成为实际的现金流入时,才表明真正实现。
若该比率大于1,即本期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大于本期营业收入,则不仅当期销售实现了全部变现,前期部分的应收款项也被收回,说明应计现金流入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的能力比较强,收入的真实性较强。
若该比率基本等于1,即本期销售收现与营业收入基本一致,资金周转良好,收入真实可靠。
若该比率小于1,即本期销售收现小于营业收入,说明账面收入比较高,应收款项增多,变现能力较低,可能有虚增收入,要关注其债权和资产的质量以及信用的变化。
(2)经营利润收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值/调整后的经营利润 调整后的经营利润=经营利润十固定资产折旧+其他长期资产价值摊销+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
在这里,之所以对经营利润进行调整,用“调整后的经营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进行比较,而不是直接拿经营利润比较,是因为经营利润在
6
计算时己经扣除了当期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额(无形资产摊销)、财务费用,但是没有扣除所得税费用。而在现金流量表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没有当然也不可能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额和无形资产摊销额,但是其扣除了缴纳的所得税,对于企业所支付的利息费用,在现金流量表上是作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项目。因此,为了保持口径上的一致性,只有将经营利润调整为同口径的利润,才能更确切地进行比较。
若该比率基本等于1,那么表明经营利润的变现性较强,调整后同口径的经营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数据基本相同。因而,利润更加真实可靠。
若该比率远小于1,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小于调整后的经营利润,则表明企业收款不正常,或者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若该比率远大于1,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于调整后的经营利润,则表明当期利润能够全部变现,并且以前年度的应收款项也给予收回,企业资金运作良好。
(3)投资收益回收率=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投资收益
如前所述,投资收益己经成为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金额仅代表权责发生制下按长期投资会计处理确认的收益,在关注投资收益规模的时候,应同时关注其产生的现金流量。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变为现金的投资收益比较多,投资收益质量越高。
在成本法下,一般在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时才确认投资收益,所以两者基本相同,此时比率接近于1。在权益法下,只要被投资公司实现税后利润,投资公司就会按其持股比例确认当期的投资收益,而不是收到现金股利时给予确认,那么不能引起企业现金回收的部分,将形成泡沫利润,相对应的形成泡沫资产,即长期股权投资(权益变动),由于未来的不可确定性,这些泡沫利润和泡沫资产极有可能成为投资损失和不良资产。借此指标可以观察投资收益的变现含量,从而关注利润和资产的状况。
3.2持续性—基于利润结构的分析
7
较高的利润水平并不一定代表着较高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在当今资本市场信息失真平凡的情况之下,但是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却与盈利能力分析密切相关,盈利能力是利润获得持续性的前提,它与利润的结构比率一起影响着利润的持性,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因此,对于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利润表结构的财务比率来分析获利能力,然后结合利润的结构比率分析盈利能力。
(1)获利能力分析
对获利能力的分析,本文从收入、成本费用、资产的获利能力三个角度来设计指标进行分析。
①经营利润率=经营利润/营业收入
该指标指一元钱收入能带来多少经营利润,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山于经营利润是全部利润构成中的核心利润,是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也是持续性利润构成的项目,因此对它的分析尤为重要。该指标越大,说明盈利能力越好。
②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该指标反映了利润取得与代价付出之间的关系,是从生产消耗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获利状况的。显然,该指标如果较高,则说明企业获利所付出的代价就较小,成本费用的控制和利用较好,获利能力较高,当然也说明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这种情况下,利润的持续性就较好。该指标与盈利能力是正向关系。
③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该指标反映了一元资产所获得的净利润,是从资产利用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表明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该指标越高,说明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比较高,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公司的管理和营运水平较高,利润的持续性较好,盈利能力较高。
(2)利润结构比例分析
由于利润的来源各异,有些项目的持续性较强,有些项目的持续性却较弱,所以利润的结构比例会影响利润的持续性,从而影响着盈利能力。那么,在分析
8
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后,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利润的结构比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利润的持续性。
① 经营利润比重=经营利润/利润总额
当经营利润>0,利润总额>0,即同向且为正,且此比例接近于1,则表明利润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的持续性就较强,盈利能力比较好。
当经营利润>0,但是此项比率却为负值,或者说此项比率结果远大于1,则说明企业有可能投资失败,亏损严重,或者是营业外的亏损较大,或者是二者兼有,此时利润的持续性受到挑战,对盈利能力的评价就要较为谨慎,有可能的话要进一步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如果说管理当局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或者说修正了经营策略,那么对利润前景可以给些乐观的态度。
当经营利润<0,然而利润总额>0,则说明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外投资或者是营业外收益,亦有可能来源于未实现的利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那么利润的持续性就较为薄弱,持续性较差。
当经营利润<0,同时利润总额<0,则说明企业经营失败,不容乐观,持续性较差,利润质量较低。
3.3成长性—基于时间变动趋势的分析
利润具有持续性并不代表其具有成长性,持续性只是说明了企业有持续获得利润的可能性,但是成长性却是在持续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比原来更好,具有发展的潜力。利润的成长性也是衡量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本文主要从收入增长程度、占据核心地位的经营利润的增长程度、利润的最终表现净利润的增长程度三个方面来考察成长性。
(1)营业收入增长率=(本期营业收入-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营业收入的不断增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该指标如果大于0,说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比率越高,则增长速度越快,市场前景越好;若该指标小于0,则说明产品销量不好,或其他方面的问题,使得所占市场份额萎缩,成长性不容乐观,盈利能力不高。
9
(2)经营利润增长率=(本期经营利润一上期经营利润)/本期经营利润 按照本文前述所给的经营利润的范围,设计了经营利润增长率,它反映了企业的日常活动实现的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经营利润增长得快,说明企业的资源利润合理,经营效益良好,扩张能力增强,利润具有成长性;反之,增长率较小,说明企业业务发展基本停滞、扩张能力弱,利润的成长性受到了挑战。
(3)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
虽然说经营利润是企业利润的核心部分,但是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未实现利润也有可能对利润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净利润的增减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以便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整体结果进行把握。净利润增长率是企业成长性的基本表现。增长率越大,说明企业的收益增长的较多,经营业绩突出,市场竞争力比较强,有发展前景,利润具有成长潜能;反之,说明收益增长较少,经营业绩不佳,市场竞争力较弱,发展前景渺茫,利润的成长性较弱。
(4)资本积累率=本年股东权益增长额/年初股东权益
马克思《资本论》中阐述到,资本积累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能力的大小代表着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分析利润成长性时,要对资本积累率进行分析,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保证。若该指标大于零,则该指标值越高就说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越大,随之,利润的成长性就越大;反之,若该指标小于零,则说明企业资本减少,股东的利益有可能受到了损害,这时候应该给以充分重视。
4.结论
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体系、理念、国际趋同和内容四方面的创新,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利润表出现了理念、计量基础、利润表列报三方面的变化,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创新,在这一准则下对盈利能力的评价成了一项研究课题。
文章第三部分从衡量盈利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的真实性、持续性、成长性三个角度对现金流量、利润结构、时间变动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出了许多用于衡
10
量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继续执行,在这一准则的指导之下,上市公司会计实践的不断深入,对盈利能力的评价必将出现更多完善的理论和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 史敏.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和分析[J].会计之友,2008,9 [2] 董火鲜.新旧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对比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7 [3] 彭宏超,马广奇.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利润表之变化分析[J].财会学习,2007,2 [4] 迟丽华.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8,4 [5] 张莉芳.当探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J].财会月刊,2006,11
[6] 万平.关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7] 陈朗.企业收益质量评价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7,1 [8] 苟开红.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综合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4 [9] 余姗姗.对新会计准则中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1
[10] 国艳萍.新会计准则对净利润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7,15
[11] 王雅娴,张松启.新会计准则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与对策[J].理论界,2006,6 [12] 李延梅.浅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影响[J].商业现代化,2006 ,25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