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量方法基本公式

数量方法基本公式

来源:九壹网
《数量方法》基本公式

第一章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

m1n 加权平均数 (频数组中值)的和1viyi x1平均数=mni1频数的和v1.平均数 平均数=全体数据的总和

数据的个数x1i2. 中位数:将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 3.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4.极差:R=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5.四分位点:把数据等分为四部分的那些数值。用Q1Q2Q3表示 6.方差:

xi2nx2 或(加权公式)21n2(xix)ni1n2(xx)vv2iii

7.标准差:2 8.变异系数:

Vx100%

第二章 随机事件及概率 1.古典概率的计算:

P(A)NA; 2.广义加法公式:对于任意的两个事件A和B,P(AB)P(A)P(B)P(AB) N3.减法公式: P(AB)P(AB)P(A)P(AB) 4.乘法公式:P(AB)=P(A)P(B|A),P(A)≠0; 5.逆事件概率: P(A)1P(A) 6.性事件概率:P(AB)P(A)P(B) 第三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数学期望

E(X)xipii 2.方差

22DxE(xEx)2(xiEx)2pi DxE(x)(Ex)

i3.数学期望性质:Ecc, EabXabEX ; 4.方差性质: Dc0, DabX记法 EX期望 DX方差 (ba)2 122 bDX5.常用连续型随机变量:

名称 均匀分布 X~U[a,b] ab 21 指数分布 X~E() X~N(,2)X~N(0,1) 1 2正态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 μ 0 2 1 6.标准化定理:设X~N(,2),则Z=X~N(0,1)

7.随机变量的线性组合:1.E(aX+bY)=aEX+bEy; 2.D(aXbY)a2D(X)2abCov(X,Y)b2D(Y) 第四章 抽样方法与抽样分布 抽样方法:

一、 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有n个单元,从中抽取r个单元作为样本,使得所有可能的样本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中。有放回抽样的样本个数为n;无放回抽

样的样本个数为Cr。

nr二、 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将总体单元按照某种顺序排列,按照规则确定一个起点,然后每隔一定的间距抽取样本单元。 三、 分层抽样:在抽样之前将总体划分为互不交叉重叠的若干层,然后从各个层中地抽取一定数量的单元作为样本。

四、 整群抽样:在总体中由若干个总体单元自然或人为地组成的群体称为群,抽样时以群体为抽样单位,对抽中的各群的所有总体单元进行观察。

1.样本均值:x第五章 参数估计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置信度1-α)

总体分布 正态分布 样本量 大样本 σ已知 σ未知 XZ21n1xi; 2.样本方差:S2n111(xix)2; 3.样本标差:SS2nn

XZ2ns n小样本 Xt(n1)2S n非正态分布 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大样本 XZ2s n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置信度1-α) 样本量 抽样方式 有放回抽样 大样本 无放回抽样 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置信区间(置信度1-α) 总体分布 样本量 大样本 用S2代替σ2 正态分布 小样本 σ已知 σ未知 用S1代替σ1 置信区间 PZ2P(1P) nPZ2P(1P)Nn nN1XYZ212n122n2 XYt(n1n22)S合211 n1n2用S1代替σ1 非正态分布 大样本 用S2代替σ2 大样本,两个总体比例之差(

p1p2)的置信区间,置信度(1-α):

PP12Z2PP(1P2) 1(1P1)2n1n2样本容量的确定(置信度1-α): 抽样方式 有放回抽样 (或抽样比<5%) 总体比例置信区间 总体均值允许误差 样本容量 XZ2n Z2nZn(2)2 PZ2P(1P) nZ2P(1P) n2ZP(1P)n 2 2不放回抽样 总体均值X总体比例Z2nNn N1Z2nNnN1先算出有放回抽样的样本容量n0;然后:PZ2P(1P)Nn nN1Z2P(1P)Nn nN1nn0n10N

第六章 假设检验

一、 当检验的统计量~N(0,1)时:

H0:μ=μ0 H1:μ≠μ0 双假检验:|Z左侧检验:Z|Z2 H0:μ=μ0 H1:μ<μ0 Z H0:μ=μ0 H1:μ>μ0 右侧检验:ZZ 二、 假设检验的五个步骤:

1) 2) 3) 4) 5)

提出原假设与备选假设。原则:1、把含有等号的式子作为原假设;2、从样本做出猜测而希望证实的问题作为备选假设; 选取统计量。通过选取适当的统计量来构造小概率事件; 按P(拒绝H0/H0真)=α确定拒绝域; 计算统计量的值;

做出判断:当样本值落在拒绝域内,小概率事件发生,拒绝H0;当样本值不落在拒绝域内,小概率事件没发生,接受H0。

三、 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已知条件 H0 H1 检验统计量及其分布 拒绝域 X~N(μ,σ) σ=σ0, 已知μ=μ0, 或大样本 2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ZX0H0为真0n~N(0,1) |Z|Z 2ZZ ZZ H0为真X~N(μ,σ) σ未知,小样本 2tX0|t|t(n1)2 n~t(n1) tt(n1) tt(n1) 拒绝域 三、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

已知条件 H0 H1 检验统计量及其分布 p大样本 p0 pp0 Zpp0p0(1p0)nH0为真|Z|Z2 ~N(0,1) pp0 pp0 ZZ ZZ 四、 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假设检验: 比例

已知条件 X~N(,1)21H0 H1 μ1≠μ2 μ1<μ2 检验统计量及其分布 拒绝域 Y~N(,222),σ1,μ1=μ2 ZXYH0为真22|Z|Z 212~N(0,1)n1n2ZZ 0) ZZ σ2已知,或大样本μ1>μ2 (设12X~N(Y~N(,122221) μ1≠μ2 |t|t(n1n22) 2,),σμ1=μ2 1μ1<μ2 t,σ2未知,或小样本 μ1>μ2 XY ~t(n1n22)11S合n1n2H0为真tt(n1n22) tt(n1n22) H0为真P1P2Z~N(0,1) ˆ(1Pˆ)(11)Pn1n2p1p2 大样本 |Z|Z2 p1p2 p1p2 p1p2 ZZ ZZ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简单线性相关系数

rnxy(x)(y)nx2x2 2.回归方程

2yib0b1x b1ny2yb0(xx)(yy)nxyxy

nx(x)(xx)ybxii222in1nSSRb2lxx3.判定系数:rSSTlyy2lyyb2lxxSSE 4.估计标准误差:Syn2n2y21ayibxiyin2

5.给定

Xx0,置信度为1-α,x0的预测区间与Ey0的置信区间:

y0的点估计: y1(xx)abx0 x0的预测区间: y0t(n2)Sx10022;

nlxx2E(y0)的置信区间: y0t(n2)Sx1(x0x)2

nlxx6.线性关系的检验: 提出假设

H0:线性关系不显著

SSR/1,F统计量服从F1,n2,

SSE/n2检验统计量F确定显著性水平

,根据两个自由度df11,df2n2查F分布表,找到相应的临界值F

作出决策。若FF,拒绝H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若FF,不能拒绝H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7.回归系数的检验: 提出假设,假设样本是从一个没有线性关系的总体中选出的,即

H0:10,H1:10

b1计算检验的统计量t值:tsb1根据自由度df,其中

ttn2,sb1是b1标准差 sb12syxxi2 n2查t分布表,找到相应的临界值,t2

tt2,拒绝H0,表明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显著的,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tt2,则接受H0,表明x对y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线性关系。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 序时平均数:绝对数时期数列:算术平均法 YY1Y2YnYi1ni

nnYY3YYnY1Y2)T1(2)T2(n1)Tn1绝对数时点数列:首末折半法 其中:T1,T2,,Tn1是时间间隔长度 222YT1T2Tn1(如果

T1T2YY1Y2Yn1nTn1,则: Y22

n11)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Yab

二、 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1.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期水平; 2.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期水平;3.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 4.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 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前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5.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环比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前期水平;

=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1基期水平前期水平定基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1固定基期水平6.平均增长量=各个逐期增长量的算术平均数=

逐期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7.平均发展速度=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累积增长量Yr-1观察值的个数nYn Y08.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三、 季节变动分析:

季节变动得测定:按月(季)平均法;计算同月(季)平均数(消除随机影响);计算总月(季)平均数(全体数据的和);

数据个数计算季节指数(同月(季)平均数);四季季节指数之和=400%;平均数=100%;全年指数的和=1200%;平均数=100%

100%总月(季)数第九章 指数 拉式指数:

p10pqpq1000 ;

q10pqp0q100qpqpq000q100;

帕式指数:

p10pqpq1011pq1;

1q10p1p1q1pqpq11;

101p0基期总量=数量“拉式”要蹲基;质量“帕式”快报告。销售额=价格×销售量; 总量指数=报告期总量pqpq11 总指数=指数×指数。

00指数体系: 1.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销售量指数;总量指数 =质量指数×数量指数;

2.加权综合指数体系:

pqpq1100pqpqpqpq110101

pqpq110000(p1q1p0q1)(p0q1p0q0);

003.加权平均指数体系:

pqpq11pqp111100p1q1qpqpq000q1

p0pqpq1100(p1q11p1p0p1q1)( q1p0q0p0q0)q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