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5年高三年级模拟训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和答题卡三个部分。答案一律写 在答题卡上,考生只交答题卡。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3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是某日日照图(部分),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昼。读图回答1-3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 A.23°26′S,0° B.23°26′S,90°W C.23°26′N,0° D.23°26′N,90°E
2.此时地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区域是(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 3.此时,(70°S,90°E)处的太阳高度是() A.43°26′ B.3°26′ C.23°26′ D.20° 读下面等高线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四处最大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500 B.499 C.300 D.299
5.下列针对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两支流,a支流水能资源相对丰富 B.影响图中居民点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C.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水土流失
D.较适合该地用材林种植的树种是马尾松、茶树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读下图,回答6—9题。
6.E地的主要农作物是 ( )
A.玉米 B.小麦 C.棉花 D.甘蔗
7.F地的稻米生产采用旱地植播技术,主要是为了( ) A.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B.实现机械化耕作 C.提高产品质量 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8.近年来,F地的蔬菜外销量逐年增大,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因素变化 B.国家的调整 C.交通运输的发展 D.网络通信的应用
9.图中蔬菜输送没有利用海洋运输,主要是考虑 ( ) A.运量 B.运价 C.时效性 D.连续性 结合下表判断10-11题。 公式(一个国家) 中国是美国的 人口 5倍多 人力资本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3.2倍 人力资源 劳动力×劳动生产率 44.3%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人力资源较美国丰富 B.人力资本取决于教育水平
C.美国的人力资本约为中国的31% D.年龄结构对人力资源不产生影响
11.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对新一代健康成长具有无 可替代的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作用,从文化扩散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属于( )
A.文化传承 B.刺激扩散 C.等级扩散 D.传染扩散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各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史实中最能突出反映中华民族具有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C.元朝设置宣政院 D.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13.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即使在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统治半个中国的时期 ,在蒙古 人、满族人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汉人依然在中国史上起着主导作用。”汉人在中国史上始 终起着主导作用的原因是( )
A.汉族的人口最多 B.汉族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文明 C.汉族的历史最悠久 D.汉族建立政权最多
改革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历史上既有经济上的改革,也有政治上的创新。据此回答14 ~17题。
1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又有利于商品交流的是( ) A.市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
15.明朝张居正改革措施与清朝雍正帝的赋税改革措施,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 的特点是( )
A.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B.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6.戊戌变法中,切中时弊、对统治者震动最大的措施主要是( ) A.裁汰冗员,废除 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D.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据此 回答18-21题。 18.战国时期,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
A.用法律代替君主个人意志 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19.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曾出现过几部,下列中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是( ) A.《钦定大纲》 B.《中华临时约法》 C.《中华约法》 D.《中华》 20.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石应该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共同纲领》的制定与颁行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颁布与实施 D.开国大典的隆重举行
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多党合作制度 ⑤人民直 接选举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据此回答22—23题。
22.看以下反映19世纪30—40年代日本对外的漫画,选择正确的一组是( )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A.与亚洲各国睦邻友好、扶植伪满国、与美假友好真备战
B.奉行、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与美国结盟友好 C.奉行、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与美假友好真备战 D.奉行、扶植伪满洲国、与美假友好真备战 23.近代、现代调整国际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A.发动战争B.发展经济C.召开国际会议D.增强军事力量
水是生存之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2004年全国一半以上 的城市上调水价,有专家指出,水价上涨表明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据此回答 24-26题。
24.以调高水价为手段,刺激居民节水,表明( ) A.国家的宏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价格对供求具有制约作用
C.联系是可改变的,因而不具客观性 D.完全依靠价格手段调节一定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5.浪费、污染是“水荒”的两大“元凶”。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荒”的根 本出路。 对此,一些专家开出的药方:一是涨价节水;二是要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经济;三 是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上述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 A.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C.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6.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加大治理污染力度,要求地方和领导
①进行机制和方法创新 ②严格依法行政 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④把治污作为当前工作的 中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中部崛起”列入2005年经济工作的 六项任务。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 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的又一个举措,表达了试图尽快解决这个焦点问题 的决心。回答27~29题。
27.下列说法中属于“中部塌陷”的经济学原因的是( )
①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②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③中部地 区国企多、效益极差及私营经济不发达 ④中部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严重、资金和技术缺失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8.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现在“中部崛起”的提出 ,这一变化过程所体现的哲理是( )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29.解决“中部崛起”问题的决心表明( ) A.党和坚持对人民负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B.解决“中部崛起”问题已成为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C.党在履行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国家法》。《反国家法》的出台,受到拥护祖国统一的海内外人士的喝彩,也引起了“”分子 的极度恐慌。一致认为:该法的出台是顺乎之举,是对“”分子的当头棒喝, 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尖兵利器。据此回答30-31题。 30.制定反国家法,把国家有关对工作的方针法律化( )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标志着反独促统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理 性化的新阶段②是针对变本加厉、日趋公开化的“法理”活动的有效武器③是对某些外国势力插手事务、干涉中国内政的有力回击④能够有效维护包括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1.《反国家法》的颁布是适时、适宜、适度的。它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把文化作为战略资源,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争夺”文化资源 的现象。据此回答32~33题。
32.梁祝故事在我国的浙江、河南、甘肃、安徽、山东、江苏等10多个省、市广为 流传。国 家邮政局发行《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时,众多省、市都认为自己是梁祝 故事的原发地,因此纷纷要求举办邮票首发式。材料表明( ) A.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 B.市场经济具有滞后性
C.文化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D.举办邮票首发式就能拉动经济发展
33.经过严密的史料考证和实地勘察,国家邮政局确定宁波为首发式主会场。并在 浙江省的 宁波、杭州、上虞,河南省的驻马店,江苏省的宜兴,山东省的济宁等6个城市同时举行首 发式。这表明( ) A.国家履行政治职能B.国家履行文化职能 C.国家履行经济职能D.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稳定。2004年我全生产总体上相对稳定 ,但部分行业和领域事故上升,重大、特大事故仍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回答34-35题。
3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十分必要。这其中蕴 涵的哲理是( )
A.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
B.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有利于正确指导我们的行动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D.能否作出科学的预见是实践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35.2004年12月30日,安全生产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的高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全全生产形势的稳 定好转。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之所以如此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是因为 ( )
①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②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保障的权利 ③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 ④安全生产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3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36分)
(1)Q处形成世界著名的大峡谷,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4分) (2)简述L湖的水文特征。(4分)
(3)L湖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10分) (4)P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评价该地农业的发展条件。(10分)
(5)A城主导工业连续东移,其总部已迁至B城,试分析影响其转移的主要原因。(8分) 37.(32分)美国和西欧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
材料一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 。)西方一评论家说 ,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的政治 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思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在美国的策动下,联合国主持召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 有利于美国的“布 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并大大有利于美国 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 (二战期间美国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法案)停止实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危机。1945年12月 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战后美苏对峙的形势下,西欧诸国被迫依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附于 美国,又屈从地接受了马歇尔计划……——《世界史》
材料三 1970年美国和英国、西德、法国、日本在工业生产总值、出口 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方面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工业总产值 37.8 6.5 10.1 6.5 9.45 出口贸易 5.2 6.8 12.2 6.4 6.9 黄金外汇储15.5 4.7 14.6 5.3 5.2 备 ——《世界史》
材料四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其中包括增加1 0%的进口附加税 。这项措施将共同市场(欧共体)对美国出口的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了一倍,对此,西欧 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 必要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 的建议。
——西北大学等编《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威尔逊的思想是否征服了美国?为什么?(6分) (2)二战后初期,美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四反映西欧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有何重大变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何 表现?(12分)
(4)上述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8.(32分)十六届三中全会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确定深化经济改革的 目标和主 要任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2004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2004年我国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 别为:煤碳31%, 发电量13%,钢材30%,铜19.7%,水泥40%,棉花32.7%。我国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总数 为900万人,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5.48倍、9.45倍和13.4倍,但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 是上述三国的31.6%、50.6%和98.1%。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能耗比世界平均先进水平高出 30%。 材料二:2005年1月14日《人民日报》载调,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 短缺、生态环境相 对脆弱的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2)如何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8分)
材料三: 、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相继就资源节约、 严控土地供应、深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收紧房地产信贷、清理钢铁、电解铝和水泥投资项 目等作出具体部署。七部委派出督导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江苏铁本钢铁公司违 规建设钢铁项目受到严肃查处,当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被追究责任。
材料四:2004年1至4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过快势头 有所遏制,房地产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势头开始回落,粮食价格趋稳,重要生产资料价格 涨势减缓。根据对中国经济的预测,这次宏观的结果有望实现“软着陆”。 (3)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经济意义是什么?(4分)
(4)我国在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12分)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材料五:2005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总 主持座 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 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 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各项工作。
(5)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说明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全 面进步的关系?(6分)
39. (60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的三大经济区域。
材料一 : 对于大运河的开凿,统一的隋王朝有出于政治、军事和心理因素 的考虑。但毫无疑 问,日趋明朗的经济因素也是其开凿的重要原因之一。……元、明、清三代,这条内陆漕运 最繁忙的交通大动脉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政治、经济、军事、心理因素和意义。(5分) 材料二 : 上海、天津开埠以后,社会商业化程度日益加强,西学渐多,民主风 气渐浓。正因 为如此,上海和京津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救亡图存运动的中心,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 (2)概要分析上海和京津地区成为近代民主政治、救亡图存运动中心的原因,试以近代前 期的史实举两例说明两地“一南一北”如何“遥相呼应”的。(10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 地区开始真正意义的经济腾飞。简要分析两地经济腾飞的主要因素。(5分)
(4)京津唐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从自然因素分析相同的区位优势。(8分)
(5)能源紧张是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障碍因素之一,试分析环渤海地区和长江 三角洲能源紧张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12分)
材料三 : 中科院区域发展与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樊杰接受南方周 末记者访谈(节选 ):南方周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环渤海的发展?就目前和长三角、珠三角比,环渤海的差 距在什么地方?
樊杰:从空间结构上,环渤海和另外两个经济圈有很大不同。像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地区,在 产业或技术协作上有很多联系,比如技术工人的扩散,大企业产品的配套等。在珠三角,广 州和深圳在创新上,总是走在全国前列,从而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都很大。
环渤海地区天然的中心是北京,因为它是首都。但是在经济上,和同区域内的其他地方就没 有这种紧密的联系。从产业结构上,三省两市趋同现象非常突出,导致企业间横向联系也就 很少。比如环渤海内有十几个港口,这种竞争势必导致资源的浪费。
另外,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 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臵还相对较弱。在创新上,与他们相差很大。区域经 济合作,真正最具有活力的,首先还是企业层面上的合作。在这方面,环渤海也还是差距很 大。 (6)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道理,说明应如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9分 )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发展犹如一趟快速列车不断地向前飞驰。 但在浙江省吕 祖善看来,浙江经济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如果不冷静面对并加以解决,浙江这趟列车很 有可能会减速、失衡甚至停滞。他认为,“浙江的要素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允许继续 沿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浙江这趟快速列车将有跑不动的一 天。”“如果不确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浙江很可能出现低档产品做不过人家,高档产品又做 不了的局面,浙江经济这趟快速列车也难以持续平稳地奔驰。”“如果经济发展了,人民群 众的总体生活却未能改变,或者差距越来越大,我们这趟快速列车总有一天会脱轨,这 决不是危言耸听。”
(7)在新世纪新阶段浙江省要实现新跨越,吕祖善的上述讲话有什么哲学警示意义?(1 2分)
黄冈市2005年高三年级模拟训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参
1.B 2.C 3.B 4.B 5.C 6.A 7.B 8.D 9.C
10.C 11.D12.D 13.B 14.A 15.B 16.A 17.D 18.C 19.B 20.B 21.A 22.C 23.C 24.B 25.A 26.C 27.A 28.D 29.A
30.A 31.A 32.C 33.B 34.B 35.B
36.(1)位于我国二、三阶级阶梯交界处,地壳上升受河流侵蚀作用而成。(4′)
(2)我国第二大淡水湖;(1′)水位年变辐较大;(2′)与长江径流有互补调节作用。(1′)
(3)生态环境问题:洪水调蓄功能减退;生态破坏与污染;富营养化日趋突出;生物多样性 下降;血吸虫病疫情回升。(5′)
治理措施:流域内植树造林;退耕还湖;禁止乱捕滥猎;禁止污水排放和污染处理;依法治 湖。(5′)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4)有利条件:光热条件好,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冲积平原,土壤肥 沃;农业基础雄厚;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6′)
不利条件: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或旱涝)频繁;生产规 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4′)
(5)A城(十堰)交通不便;A城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相对匮乏和不足(答B城优势亦可);B 城(武汉)接近汽车主要消费市场和口岸,可以降低采购营销成本;B城提供一系列优惠 。(8′)
37. (1)没有。美国妄图利用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 霸世界的 目的,但由于英法的联合反对,遭到失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国联盟约》,反对加入国联 。(6分)
(2)政治上;雅尔塔体系形成,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西欧被迫服 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 义货币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将西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8分)
(3)美国与欧共体国家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要求与 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同 美国在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政治开始奉行相对的外交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12分) (4)二战后初期,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美国成为资 本上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上义世界美 、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影响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6分)
38.(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低效益”来实 现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粗放运行的局面。(2分)
(2)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 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2分)②采用现代管理 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2分)③规范市 场准人机制,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顺应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因 势利导,培育优势产业。(2分)
(3)可以有效地制止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1分)可以稳定 物价,解决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1分)调整经济结构,稳定金融秩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秩序;(1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发展。(1分)
(4)①国家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国家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解决投资过热的问题,稳 定经济。(4分)②依法行政。中国目前的经济过热是投资过热(出于政绩的考虑),因此 ,各级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做到依法治国。(4分)③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 后性的弱点,这就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以经济手段为主、以有关法律为依据,辅之以 必要的行政措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4分)
(5)第一,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客 观联系,否认这种客观联系,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分)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具 体认识事物的联系。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表面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经济增长、环 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联系,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2分)第三,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 的,要把握联系的不同条件,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具体联系,做到趋利避害。经济增长、环境 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这种联系又是不同的。因此, 必须把握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不同联系,才能作出正确决策。(2分)
39.(1)政治因素: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巩固统治。(1分)
经济因素: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1分) 军事因素:解决远征高丽的军资运输问题。(1分) 心理因素:满足隋炀帝巡游江南的要求。(1分)
意义:沟通了南北联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1分)
(2)原因:较早辟为商埠,自然经济较早瓦解,民族资本有较快发展;西学东渐,西方民 主思想传入,先进知识分子比较集中;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发 展资本主义。(6分)史实: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综合复习版〉
①维新运动;②新文化运动;③五四运动等(举其中两例即可 ,史实说明略)(4分)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创新;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和经济一体化进程;重视科技、资本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原有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 础;国家的倾斜等。(5分)
(4)地形平坦(1分),气温适中,雨热同期(2分),既有天然河道和京杭大运河供水和 运输(2分),又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2分),对外联系腹地宽广。(1分)
(5)原因:工农业发达(1分),城市众多(1分),人口稠密(1分),缺乏常规能源(2 分),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1分)
措施:①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节约能源;(2分)②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2分);③跨 区域调入天然气、石油、煤炭或电能。(2分)
(6)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区域合作;(3分)②发 挥宏观规划和协调的作用,加快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3分)③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 体的作用,形成区域合作的企业群体。(3分)
(7)①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或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浙江的要素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不允许继续沿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要坚持和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道路。(3分)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浙江经济要实现新跨越,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提高产业和 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3分)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或要树立群众观点,为人民 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浙江要学会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3分)④要善于发现矛盾并及时解决矛盾,警惕矛 盾双方的转化。深入分析浙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就能确保浙江这趟快速列 车持续平稳奔驰。(3分)
中国教育开发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