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年级下册第1课 主 题:春景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合唱,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2.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原为电影《苗苗》的插曲,形象鲜明生动、旋律明快优美的少儿合唱歌曲,深受儿童欢迎。歌曲为F大调,八六拍,结构为不带再现的二段式:歌曲的第一乐段由四个弱起的乐句组成,描写了小鸟在树丛中、草地上轻快跳跃的形象。第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具有副歌性质,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活泼流畅。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与模唱歌曲,能够分辨歌曲的弱起节奏。。
2. 能够自信的用自然轻快的声音参与班级合唱,并能够唱准歌曲的任一声部。 评价任务:
1.通过歌曲学习,能够唱准弱起节奏,做到空拍处声断气不断。
2.能够准确分辨歌曲的两个乐段,用抒情优美的声音进行独唱或参与小组、班级合唱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活动一:《春天在哪里》导入 评价要点 1. 师生歌唱问好 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蓬勃2. 聆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分享春天的美景。 向上的精神面貌。 环节二 齐唱第一乐段 (20分钟) 环节三 活动一:聆听歌曲,珍惜美好时光 1. 播放小鸟叫声,引入歌曲《小鸟,小鸟》 2.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和节奏。 3. 聆听范唱,知道歌曲分为两个乐段,并尝试模唱歌曲第一乐段。 4. 听辨前四句的旋律特点,并能够跟琴视唱旋律。 5. 跟琴伴奏,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第一乐段。 6. 跟音频伴奏演唱歌曲,自信的参与小组合作演唱或独唱歌曲第一乐段。 (完成目标一) 能够用自然朴实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第一乐段,参与班级齐唱 (评价目标一) 1. 跟琴学习合唱部分的第一声部,并进行小组齐唱。 合唱歌曲 2. 学生演唱高声部,老师演唱低声部。 3. 学生跟琴学习低声部旋律,并进行班(15分钟) 级合唱。 4. 跟音频伴奏合唱歌曲。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小结 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不但要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更要像小鸟学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负光阴,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能够用欢快的声音准确的进行二声部的合唱,并参与班级合唱。 (评价目标二) 板书设计:
《春雨蒙蒙的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 主 题:欢乐的村寨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合唱,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领域三:创造——创作实践
内容标准: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2-4小
节的节奏或旋律。
2.教材分析
《春雨蒙蒙的下》原是一首电影插曲,因其词曲俱佳,逐渐成为一首的童声合唱歌曲,歌词十分简洁,却又十分优美,如“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等,不仅句式对称整齐,而且色彩丰富,使人由衷的赞美春雨,对春天充满着希望。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与模唱歌曲,能够认识切分音,并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用沙锤为歌曲伴奏,并能够自信的参与小组演唱和表演。 评价任务:
1.能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进行独唱或参与小组、班级齐唱活动。
2.小组配合,用沙锤为歌曲的合唱部分进行节奏创编,并进行班级合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春姑娘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她的使者——春雨也悄悄来了,(下雨声)人们说“诗情画意”在淅淅沥沥的小雨里,今天,让就让我们一起从寒冬走向蒙蒙的春雨。 评价要点 创设情景,铺垫情绪。 环节二 活动一:自由体验,认真感受 1. 欣赏春雨淅沥的图片,模仿春雨的声新曲学唱 音。 2. 出示歌谱,演唱春雨沙沙的旋律(两 个声部)。 活动二:演唱春雨 1.聆听歌曲伴奏,感受春雨滋养大地的画面和春雨下的美景。 2.聆听歌曲原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变化。 3.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齐唱部分的歌词。 4.听歌曲原唱音频,轻声模唱歌曲。 5.跟琴演唱歌曲齐唱部分,在难点位置重点(20分钟) 学习,反复演唱。 (完成目标一) 环节三 合唱歌曲 1. 学习歌曲二声部部分,并尝试进行多种形式二声部合唱。 2. 学生跟琴进行合唱歌曲。 3. 尝试着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沙锤伴奏。 4. 学生跟音频伴奏,并用沙锤,进行合唱歌曲。 能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参与班级齐唱。 (评价目标一) 能够用欢快的声音准确的进行二声部的合唱,并能够用沙锤在合适的位置进行伴奏,参与班级合唱和表演。 (15分钟) (完成目标二)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歌颂春天,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光,不负这春天的“诗情画意”。 板书设计:
《巴塘连北京》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 主 题:欢乐的村寨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合唱,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领域二:表现——综合性艺术表演
内容标准: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 2.教材分析
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称“巴塘弦子”。歌曲为四二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与模唱歌曲,能够认识切分音,并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用藏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跳,参与小组或班级表演唱。 评价任务:
1.能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进行独唱或参与小组、班级齐唱活动。 2.小组配合,用“巴塘弦子”边唱边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出示中国省份地图,讲解藏族的分布。出 示“丁真”的图片,在地图上从理塘找到巴塘,创设情景,铺垫情绪。 引入歌曲。 环节二 新曲学唱 (20分钟) 环节三 唱演歌曲 活动一:走进藏族,认识藏族文化 3. 播放歌曲伴奏,并欣赏藏族民族风情图片,认识藏族文化。 4. 出示课题《巴塘连北京》。 5. 出示歌谱,并学唱歌曲。 活动二:新曲学唱 1.聆听歌曲原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变化。 2.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3.重点解决跨小节连音线的节奏。 4.跟琴视唱歌谱。 4.听歌曲原唱音频,轻声模唱歌曲。 (完成目标一) 能够自信自然的参与班级齐唱。 (评价目标一) 1. 观看弦子舞图片和视频,认识弦子舞。 能够参与班级表演活动,小2. 尝试班级合作,演示弦子舞。 组合作,边唱边演。 3. 班级小组合作,边唱边演歌曲。 (完成目标二) (评价目标二) (15分钟)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歌声、用舞姿来感受民族文化,以后愿大家通过音乐课这条纽带继续品位中华民族渊源的文化。 板书设计:
《迷人的火塘》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 主 题:欢乐的村寨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合唱,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领域二:表现——演奏
内容标准:学习竖琴、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
表现。
2.教材分析 《迷人的火塘》是一首富有鲜明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创作歌曲,歌曲展示了侗家儿童围坐在火塘边放歌抒怀的欢乐情景。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前乐段的两个乐句旋律平稳,缓缓下行,表现了抒情、幽静的意境。第二乐段是复调性质的二声部合唱,仿佛是火苗越烧越旺,最后以舒展的尾声“啊”是侗家的欢乐歌声飘向夜空,久久回荡。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与模唱歌曲,能够用正确的节奏,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任一声部。 2.为歌曲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边唱边做情景表演。 评价任务:
1.能够掌握切分音节奏的变换形式,并抒情优美的声音进行独唱或参与小组、班级齐唱活动。
2.用合适的打击乐器参与小组的情急表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1. 复习演唱歌曲《巴塘连北京》 2. 通过图片欣赏,走进侗族,了解侗族文化。 创设情景,铺垫情绪。 环节二 活动一:复习并认识新的切分音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旋律、内容。 新曲学唱 2.复习之前学过的切分音节奏并学习新的切分音节奏。 3.复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两种切分音,并跟琴视唱切分音的旋律。 活动二:分声部演唱歌曲 1.跟琴视唱歌曲高声部的旋律。 2.跟原唱音频填词,反复演唱高声部。 3.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并进行反复演唱。 4.老师指出重难点的位置,学生进行反复的模唱练习。 5.聆听歌曲,选出歌曲合唱部分的旋律线是如何(20分钟) 交织的。 5.分声部进行二声部的合唱。 (完成目标一) 环节三 表演唱 (完成目标二) (15分钟) 1. 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2. 跟歌曲伴奏,边唱边做情景表演。 能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参与班级齐唱。 (评价目标一) 能够用欢快的声音准确的进行二声部的合唱,并参与班级合唱。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同学们提出传承民族音乐的期望。 板书设计:
《小白船》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 主 题:飞翔的梦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领域三:创造——创作实践
内容标准: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2-4小
节的节奏或旋律。
2.教材分析
《小白船》是一首朝鲜童谣。歌曲优美抒情,描写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歌曲采用3/4拍,生动的表现了“船儿”在河中摇曳的形象。全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前后两个乐段均为16小节构成的规整乐段。第一乐段的后两句对前两句稍作变化进行重复,整个曲调流畅、优美,节奏平稳、舒展, 给人以轻舟荡漾、恬静舒适的感觉。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象,进一步抒发了人们在这美好意境中所激起的内在情感。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与模唱歌曲,能够用舒展、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与同伴合作,用唱、奏、舞的形式,合作表演《小白船》。 评价任务:
1.能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进行独唱或参与小组、班级齐唱活动。 2.小组配合,合作表演歌曲《小白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儿歌导入: 1. 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小小的船》儿歌朗诵。 创设情景,铺垫情绪。 2.歌曲创作背景介绍。 环节二 新曲学唱 (20分钟) 环节三 合作表演歌曲 活动一:自由体验,认真感受 1. 初听歌曲,理解歌词,感受歌曲情绪。 2. 复听歌曲,有意识的思考歌词。 3. 再听歌曲,体验节拍。尝试用简单的声势表现四三拍歌曲的强弱关系。 4. 视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并尝试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5. 学习二声部的演唱,用柔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填唱歌词,有感情的、富有想象的演唱歌曲 (完成目标一) 能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参与班级齐唱、合唱。 (评价目标一) 1. 运用教科书中的打击乐伴奏谱,为歌曲伴奏。 2. 分组即兴为歌曲创设情景,用打击乐伴奏并演唱。 3. 分小组设计演唱、伴奏和舞蹈形式,合作进行表演。 (完成目标二) 能够用欢快的声音准确的进行二声部的合唱,并参与班级合唱。 (评价目标二) (15分钟)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白船是一首优美而抒情的儿歌,描绘的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同学们正视这首歌曲。 板书设计: 《编花篮》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 主 题:百花园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2. 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流行于河南的一首小调,歌词内容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制花篮的情景。曲调为齐声宫调式,较多地运用前倚音,使其显得情调轻松、风趣活泼、闲适愉快。整个曲调依照河南方言行腔,与豫剧唱腔有明显的联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曲前五个短句每乐句为两小节,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法构成,后两个乐句匀为三小节,节奏紧凑,一气呵成。编花篮的曲调建立在七声音阶、调式的基础上。第六、七句加入了表达情感的衬词、衬句,因此,扩大了乐句的长度,变为每乐句六小节,与前五乐句形成了对比。第七乐句结束句综合运用了前面几个乐句的衬词“哪哈依呀嗨”使之具有了浓郁的河南梆子豫东调的韵味,散发着中原泥土的清香,深受人们的喜爱。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编花篮》,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节奏型练习,能够用双响筒和铃鼓为歌曲伴奏。 评价任务:
1. 学生能够小组合作并展示用河南方言读歌词,并能够自信自然的参与独唱、班级齐唱或小组齐唱。
2. 小组分工合作,在音频背景下,唱演奏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1.展示花篮的图片和编花篮的视频,导入课题。 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手工劳动的不易。 环节二 学唱歌曲 (20分钟) 1. 提问带着花篮去旅行,你想去哪里?想在花篮里装点啥?导入河南和牡丹(用河南话); 2. 出示牡丹花的图片,欣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3.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浓郁的地方特色; 4. 小组合作,尝试用河南话读一读歌词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 5. 再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旋律,并进行模唱; 6. 分组分乐句学唱歌曲,小组之间进行歌曲接龙; (完成目标一) 学生能够小组合作并展示用河南方言读歌词,并能够自信自然的参与独唱、班级齐唱或小组齐唱。 (评价目标一) 小组分工合作,在音频背景下,有唱有演有打击乐伴奏进行展示。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1. 老师知道学生分两组练习歌曲下方的伴奏型。 为歌曲伴奏 2. 分小组进行节奏型练习后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 播放音频,学生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5分钟) 4. 找两组或两个学生,用双响筒和铃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演唱。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国关于花的民歌还有很多,陕北民歌《兰花花》、江苏民歌《茉莉花》、歌《送你一朵玫瑰花》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民歌,了解更多的民歌文化。 板书设计:
《爱的人间》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 主 题:爱满人间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
内容标准: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
落,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2.教材分析
歌曲《爱的人间》是四集儿童电视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
曲。歌曲旋律抒情委婉,歌词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达内心真切的情感,形象地刻画了盲童心中的美好世界。歌曲为三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优美流畅的旋律,使人听来倍感亲切,像是盲童诉说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二乐段以六度大跳进入,加上每个乐句的开头都采用附点节奏,使人的情感在涌动,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愿望的呼唤;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与模唱,能够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 2. 能够参与小组合作,为歌曲设计表达爱的情怀与愿望的情景表演。 评价任务:
1. 通过班级齐唱和小组合作演唱等形式,检测学生演唱歌曲的情况。 2. 通过小组展演的形式,检测学生情景表演的完整性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呼唤爱 (3分钟) 教学活动 1. 歌曲创作背景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 揭示课题 评价要点 环节二 感受爱 (10分钟) 1.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2. 复听歌曲,跟音乐默读歌词,感受歌词的美; 3. 反复聆听歌曲,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乐段); 环节三 学会爱 (15分钟) 1. 反复聆听,分组分乐句学唱歌曲第一乐段; 2. 分组分乐句演唱歌曲,教师及时发现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3. 班级齐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4. 用上述方法,学习歌曲的第二和第三乐段; (完成目标一) 通过小组或班级齐唱等形式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用优美自然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爱的人间》。 (评价目标一) 环节四 1、分小组为歌曲设计不同形式的演唱方式,小组合作为歌曲设计情景表演,表达爱的情感与表达爱 愿望。 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段,领略残疾人的(12分钟) 精彩人生。 (完成目标一) 通过小组展演的形式,学生能够设计完整的情景表演,并通过表演分享爱、歌颂爱。 (评价目标一) 板书设计: 《爱的奉献》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 主 题:爱满人间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
内容标准:能够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
内容标准: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格调健康的
流行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教材分析
《爱的奉献》创作于1988年,由黄奇石作词,刘师召谱曲,最早是为电视台《人
与人》栏目中的一个故事而作。歌曲用两段体结构加尾声组成。第一乐段节奏舒缓沉稳,曲调平缓,委婉。歌词中以“人间的春风”、“生命的源泉”等比喻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渴望;第二乐段曲调起伏,情感激越,赞美中带着一种呼唤之声,尾声的“呵”以感叹词拖腔出现,是第二乐段明朗激动情绪的保持和延续。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歌曲,能够指出1、2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变化。
2. 通过聆听能够跟歌曲音频进行分析模唱,并分享对歌词的理解。 评价任务:
1. 通过提问,准确回答歌曲的第一乐段委婉而深情,第二乐段情感激越。 2. 通过班级跟音频齐唱或小组齐唱等形式进行模唱,并通过提问回答歌词中表达的对爱的呼唤和美好愿望的憧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图片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1. 在《爱的奉献》音频背景下,展示一些大型公益活动的照片。 2. 导入课题《爱的奉献》,并对歌曲创作背景做简单介绍 评价要点 环节二 聆听歌曲 对比情绪 1、聆听歌曲,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知道歌词表达的主题。 2、复听歌曲,为歌曲划分乐段; 3、再听歌曲,比较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完成目标一) 通过聆听,学生能够准确表达歌曲的第一乐段充满着爱的呼唤和对美好愿望的憧憬;第二乐段情绪更加饱满激越,明朗激动。 (评价目标一) (15分钟) 环节三 模唱歌曲 分享感受 1、学生跟歌曲音频进行模唱; 2、分小组有感情朗读歌词; 3、同桌之间交流对歌词的理解,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4、分句分小组进行接龙和齐唱相结合的方式演唱歌曲。 (完成目标二) 经过多遍聆听和交流,学生能够自信的向其他同学分享对歌词的理解,理解的主题围绕互助友爱,为爱奉献等方面。 (评价目标二) (15分钟) 环节四 课堂小结 《爱的奉献》如今已经是各种公益活动的音乐标志,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爱,也希望大家能够满怀爱心奉献,满怀真心感恩。 板书设计: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 主 题:爱满人间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二:表现——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
内容标准: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
落,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2.教材分析
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为1999年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歌,是一首从众多
应征歌曲中脱颖而出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歌曲采用4/4拍,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写成。两个乐段分别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的第一、二乐句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第三、四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基本重复。第二乐段步伐式的节奏和跳动的旋律,加上移高半音的段落重复,给人朝气、活力和力量,表达了人类在同一阳光下为共同的艺术牵手,共织艺术花环的情谊。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又面临变声期,所以在演唱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跟琴练习,视唱歌曲的前八小节。
2.通过聆听与模唱,能用亲切和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唱出歌曲色块部分情绪上的变化。 评价任务:
1.通过提问,检测学生跟琴流畅自然的视唱歌曲的前八个小节。
2.通过小组齐唱和班级齐唱活动,检测学生能否用欢快自然的的声音演唱歌曲,在色块部分演唱时情绪变化准确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1.简介歌曲,导入课题《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知道歌曲是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歌,形象地描绘了国际性的合作和交流。 环节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主题; 2、再听歌曲,听出相同的乐句和段落; 旋律视唱3、在老师琴声的伴随下,视唱歌曲前面八小节(15分钟) 旋律。 (完成目标一) 环节三 学唱歌曲 1、分乐句分组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2、小组齐唱所学乐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唱; 3、齐唱歌曲第一乐段。 4、以同样的形式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5、班级齐唱歌曲。 6、分小组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通过聆听歌曲和老师琴声伴奏下,能够准确、自然歌唱歌曲的前八小节。 (评价目标一) 通过小组齐唱和班级齐唱活动,检测学生能否用欢快自然的的声音演唱歌曲,在色块部分演唱时情绪变化准确明显。 (评价目标二) (20分钟)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同学们越长越大,学习经历越来越丰富就会就觉得地球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艺术没有国界,让我们共同牵手,共织艺术的花环。 板书设计:
《大爱无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 主 题:爱满人间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
内容标准: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能够听辨歌唱中不同类型的女生和男生音色,说出人声的分类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律动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反应。
教材分析
《大爱无疆》选自我国著名作曲家关峡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而创作的大型交
响合唱《大地安魂曲》的第三乐章。乐章交织了乐队与独唱、合唱的表演形式,通过委婉深情、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丰满凝重的音响,展现了面临巨大灾难、人们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充满真情大爱的感人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浪漫写意的手法营造出波澜壮阔的爱之海。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学生听辨《大爱无疆》中两段旋律的主奏乐器。
2.在哼唱中感悟“大爱无疆”的情感,从最能感动自己的地方感知音乐要素的作用。 评价任务:
1. 通过教师提问,能够准确回答主题1主奏乐器是长笛,主题2主奏乐器是双簧管和小提琴。
2.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出这首曲子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教学活动 图片记忆 老师带领同学们坐上时光列车回到2008年5月12日,讲述地震过程以及地震后,还原汶川地震真实情形。 评价要点 观看图片,地震灾难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并真切感受大灾难来临时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了解到人间大爱。 环节二 1、初听乐曲,想象音乐的情景。 结合图片,认真聆听,分2、复听音乐,引导学生认真聆听第一第二主辨两个音乐主题片段是用什么聆听乐队演题,通过对音色的学习对比,能够分辨出两个乐器主奏的。并且说出乐器的奏部分 乐段是用什么乐器主奏的。 音色特点。 3、听主题2,用“wu”随音乐哼唱主题,边唱(15分钟) 遍随着旋律的起伏划旋律线。(完成目标一)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合唱部分 1、聆听合唱部分,理解歌词表达的主题。 2、复听,听出合唱中的人声分类。 3、分男女声轻声跟录音模唱“沐浴阳光圣洁的洗礼,天地间回荡起一个声音”这两句歌词,体会歌词表达的主题。 4、完整聆听乐曲,静心聆听,听后说出乐曲的表现形式。 (评价目标二) (20分钟)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课堂小结 (2分钟) 今天我们聆听了《大爱无疆》交响合唱曲, 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爱的同时愿我们的明天更加幸福、快乐。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