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进入小学教育领域,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自身优越性。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自己的教学课“锦上添花”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孩子们突破视觉的,多角度地观察,从而有助于孩子们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但是与此同时,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使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被耗散了,让多媒体的优势大大降低。因此,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必须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悟。
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
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使老师和学生从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⑴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⑵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 ⑶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堂课一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又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这种情感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
品味到的。只有品味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品味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实施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固然重要,但那种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先要求学生自己看课件中的电影片断后,再仔细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詹天佑》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詹天佑、外国使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2、学会发现质疑有人说,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发现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也是至关重要的。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的教学片断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黄山奇松风景的录像后,问:你们对黄山奇松如何评价?有的说,我发现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有的运用课文语句说,“黄山之美始于松。”。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发现作者重点描述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并且作者在用词造句
上也是很讲究的。写出了黄山松的“奇”,作者还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学生的这种发现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发现不了作者的这么多值得吸取的东西。3、注重探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强,这说明老师对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接受,对新的标准的理解比较到位。比如在教学《长城与运河》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长城修建和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艰辛与智慧,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有学生指出了长城设计中选址不合理的地方,说:“长城的选址应该人口多的地方”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兴致勃勃,自由讨论,纷纷为设计者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长城选址计划。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选址输入电脑演示在地图并连接起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劲头。
三、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海岛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岛及海洋的知识。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事先搜集有关宋庆龄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
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这些多媒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都是我在自身实践探究中得到的一些个人见解,总之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必定会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更好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摸索。一句话语文教学不是封闭的学科,开放性是保障它充满活力的源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定能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