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嗜肺军团菌毒力基因、致病性 及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 胡朝晖 综述摘要朱庆义审校 嗜肺军团菌是引起军团菌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关于军团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近来研究发现,军团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因子和铁代谢等相关。本文对嗜肺军团菌的毒力因子及其作用、致 病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军团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普遍存在于天然淡 水和人工水域环境(自来水、热水淋浴器、空调、 和溶解巨噬细胞。嗜肺军团菌在血红素(heme)利用 过程中含有一个特殊的基因座rcp基因,编码蛋白 冷却塔水等)中或在原生动物(阿米巴)胞内寄居,是 引起军团病的重要病原体E 。目前已知军团菌有 42种64个血清型 ,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约有20种, 常见的有嗜肺军团菌、麦氏军团菌、长滩军团菌、博 氏军团菌、菲氏军团菌、杜氏军团菌等,其中嗜肺军 团菌是引起人流行性、散发性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的重要病原菌 J。嗜肺军团菌有15个血清型,其中 1型在人军团菌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 4 J。关于军团 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 与沙门菌肠炎血清变种鼠伤寒的pagP基因类似,具 有抗阳离子抗生素肽(CAMPs)的作用,是促进细菌 在细胞内感染和毒力所必需 J。嗜肺军团菌有2个 转座子插人基因IspK、aroB以及cycK、traA基因座。 ispK基因位在Ⅱ型分泌系统编码部分,是嗜肺军团 菌的主要分泌蛋白(Msp)分泌的一种38×103 Zn一 金属蛋白酶,具有酪蛋白溶解和溶血活性;aroB基因 编码有一个有关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代谢酶, 类似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色素C的生源蛋白CycK (ccmF基因),在厌氧呼吸和氮的生物合成以及亚铁 血红素组成成分脱辅基细胞色素共价连接中起重要 现,军团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因子和铁代谢等密切 相关E5,6]。 一、毒力因子及其作用 作用。嗜肺军团菌aroB基因,通过芳香族氨基酸途 径能导致细菌毒力减弱,是由于细菌不能获得芳香 根据嗜肺军团菌DNA序列分析,军团菌变种 NU216R转座子插人位置有2个基因操纵子iraAB, 第1开放阅读框架(ORF)iraA编码272个氨基酸蛋 白,类似转甲基酶序列;第2 ORF iraB编码501个氨 基酸蛋白,类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2一,3.肽运载 蛋白。iraAB基因座大多限于嗜肺军团菌和其他致 病性军团菌中。iraA与嗜肺军团菌的毒力有关,是 细胞内感染所必需;而iraB基因编码推定为肽运载 蛋白,可以促进铁的摄取。铁是嗜肺军团菌毒力和 细胞内生长所必需 6,7 J。嗜肺军团菌产生各种毒力 因子,包括外膜孔蛋白,巨噬细胞感染增强蛋白(又 称mip蛋白),Ⅱ型、Ⅳ型分泌系统,Ⅳ型菌毛蛋白 (pili),鞭毛,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以及众多的 族氨基酸和合适的生态环境。嗜肺军团菌变种的其 他5种毒力基因:d0tB、dotF/icmG、dot0/icmB、icmX 和proA,这些毒力基因负责非巨噬细胞相关毒力, 可用信号标记技术测定肺部病原体 J。 二、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 军团菌在单核一吞噬细胞的吞噬体内繁殖而不 被多核白细胞杀死,其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力以及 铁的摄取和利用有关。军团菌产生的两种因子能抑 制吞噬细胞的活性:其一是军团菌的细胞毒素阻碍 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其二是菌细胞中所含的磷酸 脂酶阻碍刺激中性粒细胞超氧化物阴离子产物,使 中性粒细胞内第2信使编排陷于混乱。细胞毒素和 磷酸脂酶是促进军团菌侵袭细胞或在细胞内生存和 繁殖的两种毒力因子E5 J。嗜肺军团菌Ⅱ型蛋白分泌 的pilD因子,是一种前菌毛蛋白肽酶,可促进细菌 对人体的感染;Ⅳ型分泌系统、小孔形成毒素、Ⅳ型 25 dot、icm、errd、mil、pmi基因座E 6l。嗜肺军团菌的katB 过氧化氢酶一过氧化物酶基因编码与大肠埃希菌(简 称大肠杆菌)的katG过氧化氢酶一过氧化物酶相类 似,在细菌对数生长期起抗过氧化氢作用,延缓感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菌毛、鞭毛和其他众多的毒力因子促进了嗜肺军团 菌的毒力Ⅲj。此外,嗜肺军团菌被巨噬细胞摄取 后,吸附在C3bi表面,然后与靶细胞CR3受体结合。 胞内菌进人宿主细胞需要侵袭素启动细胞内吞作 用,然后侵袭素与整合素分子结合,诱发吞噬机制。 被吞噬菌在宿主细胞溶酶体内生存和繁殖,经6~8 h的迟缓期和18 h的对数生长期,滤泡中的溶酶体 相关膜蛋白(LAMP一1)和组织蛋白酶D抑制了吞噬 体内滤泡的酸化作用和成熟。细菌在溶酶体内大量 繁殖,直至巨噬细胞溶解,子代成批释放,再侵人新 的巨噬细胞u 。嗜肺军团菌侵人人肺部,通过主要 外膜蛋白(MOMP)、补体C3b和iC3b以及其他相应 受体的中介作用进人肺泡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胞中 含有军团菌的吞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被阻止,细菌 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在嗜肺军团菌的各种毒 力因子中,脂多糖(LPS)是重要的免疫显性抗原和 血清分型的基础。由于嗜肺军团菌LPS异常的化学 结构,可以适合各种环境的变化。嗜肺军团菌LPS 不同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它的脂质A部分是由长 链脂肪酸组成,可能是弱内毒素分子。O特异性链 是由a一(2_4)互连5一乙脒一7一乙酰氨一8—0一乙酰基3,5, 7,9—4脱氧一I厂甘油一D一半乳糖一军团氨酸同聚体组成。 这种与众不同的糖分子完全缺乏游离OH基团,因 此非常疏水。此外,军团氨酸的异构体假定是LPS— O链的末端糖,使嗜肺军团菌持有疏水细胞表面,可 支持细菌在气溶胶中的浓度,以便粘附到宿主细胞 上。嗜肺军团菌的毒力因子、鞭毛和菌毛的表达,有 助于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某些基因如mip、dot、 icm等可增强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和繁殖[ J。嗜 肺军团菌的毒力和致病性与铁代谢有关,在低铁化 学合成培养基(CDM)中需氧生长时,能分泌一种非 蛋白质而具有高度亲和力的铁螯合物,后者能与铬 天青S染料(CAS)产生反应。嗜肺军团菌的铁载体 同类活性只有在CDM培养基或缓冲酵母浸液中,接 种高浓度细菌培养过夜,在对数生长期或早期才能 获得。嗜肺军团菌的CAS反应物耐受煮沸和蛋白 酶处理,不是一种典型的邻苯二酚和羟胺军团菌铁 载体,可能是一种新的结构,是嗜肺军团菌铁载体军 团菌素。铁是嗜肺军团菌细胞外繁殖、细胞内感染 和毒力要求的关键。已知其蛋白编码与羟胺合成酶 非常类似,嗜肺军团菌铁调节基因是嗜肺军团菌合 成的铁载体。此基因使嗜肺军团菌在细胞内生长受 阻,但不影响细胞外生长,推定铁载体的功能只在宿 主细胞内。关于军团菌素的产生受特殊方式调节, 26 多数军团菌在细菌开始生长的对数期和较早期,而 不是在后期获得军团菌素。军团菌分泌的GAS反 应物是军团菌素,军团菌素的发现证实军团菌像其 他许多细菌一样,铁的同化作用有多种机制。铁载 体的产生受铁的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军团菌利 用血色素同化作用、铁负载肽、细胞质和外周质还原 酶、运铁蛋白降解酶、含铁色素和ABC运载蛋白产 生铁载体。铁载体对于嗜肺军团菌的毒性具有重要 意义[13j。 三、实验室诊断 嗜肺军团菌是引起流行性、散发性和医院内获 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近来的研究发现,嗜肺军 团菌可引起肺外其他器官如心脏、肾脏、肝脏、胃肠 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还可引起窦炎、 蜂窝织炎、胰腺炎、腹膜炎、肾盂肾炎、肝炎和类风湿 关节炎等。关于嗜肺军团菌病的实验室诊断常用的 有细菌培养、直接荧光抗体染色、军团菌尿抗原测定 和PCR试验等多种方法ll ll 。 1.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嗜肺军团菌检测的 金标准。培养军团菌要求特殊培养基,常用的培养 基是含有缓冲碳末酵母浸膏和a一酮戊二酸、 一半胱 氨酸以及抗生素的BCYEa和BMPA选择性培养基。 标本预先经酸和加热处理,能提高细菌分离阳性率。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嗜肺军团菌,作为军团病的早诊 诊断是最敏感的方法。培养基中铁含量对军团菌毒 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l6 J。近来有用细胞培养和阿米 巴培养检测嗜肺军团菌的报告,Scola等应用 ECV304和HEL细胞株,离心沉淀/I,-fL细胞培养法, 从肝和肺脓肿组织中分离出嗜肺军团菌血清工型。 Polesky等应用阿米巴细胞培养法,进行嗜肺军团菌 变种及其毒力的研究,并从慢性白血病患者中分离 出茴香军团菌(L.ardsa)ll 6_。细菌培养法作为检测 嗜肺军团菌的金标准,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需特殊培养基,价格昂贵,并 且要3~5d才能形成小菌落,费时,是其不足之处。 但对嗜肺军团菌生物学特性、毒力、耐药性、基因分 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免疫血清学方法常用酶免疫法(EIA)或间 接免疫荧光法(IDFA)检测病人血清中嗜肺军团菌 抗体I ,具有简便、快速之优点,对疾病的早期诊 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敏感性较培养法低。采用 单克隆抗体检测病人血清中嗜肺军团菌抗原,能提 高阳性检出率。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IgG总抗 体,可作为嗜肺军团菌疾病的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且具有重要意义 。 5.DoMing.IN,Saha AK and Glew RH.MMBR,1992; 3.尿抗原检测 检测尿中嗜肺军团菌抗原是 一56(1):32~60 6.Viswanathan VK,Edelstein PH,Pope CD,et a1.In— 种廉价、快速的诊断试马佥L15 J。常用的有放射免疫 法(RIA)、EIA、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免疫层析法 feet[nlInun,2000;68(3):1069~lo79 7.PoDe CD,O Connell W and Cianciotto NP.Infect Im— (ICA)等多种方法_1 。敏感性达70%,特异性接近 100%。如尿液经超滤法浓缩处理,敏感性可提高到 80.4%;而且尿中嗜肺军团菌抗原可存在1年,因 此,检测尿中嗜肺军团菌抗原具有简便、快速、特异 之优点,可作为临床常规诊断军团病的一种试验方 法。 mtln,1996;64(2):636~639 8.Robey M.O Connell W and Cianciotto NP.Infect Im— mtln,200l;68(7):4276~4286 9.Edelstein PH,Edelstein MAC,Higa F,et a1.Miero— biology,1999;96(14):8190~8195 10.Swanson MS and H,Binnler BK.Annu Rev Microbio1. 4.PCR检测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PCR基因诊 断技术,用于检测尿液、支气管肺泡液、血液和痰液 2000;54(1):567~613 等临床标本中的嗜肺军团菌DNA基因。特异性较 高,但敏感性不如培养法,因为痰和某些血液标本中 l1.Stu晒ll-Koszyeki S and Swanson MS.J Exp Med, 2000;192(9):1261~1272 12.Luneberg E,Zahringer U,Knirel YA。et a1.J Exp 存在抑制PCR的物质,影响试验的敏感性。近年 来,应用荧光实时PCR(VQ—PCR)和发光一PCR(LT- PCR),以及PCR与DNA探针杂交技术相结合 加l, Med,1998;188(1):49~60 13.Liles MR.Viswanathan VK and Cianciotto NP.J Bae— 检测各种临床标本中嗜肺军团菌,大大地提高了试 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检出2.5~1 000 CFU/ml标 本中的军团菌,整个试验可在90 min内完成。PCR terial,2000;l82(3):749~757 l4.Szenasi Z,End0 T,Yagita K,et a1.Oev Hetil,2001; 142(20):1035~l043 15.Stout JE and Yu V L.New Engl J Med,1997;337 (10):682~687 16.Seola BL,Michel G,Raoult D,et a1.J Clin Micro —技术与探针杂交、DNA序列分析相结合,不仅可作 为嗜肺军团菌疾病的临床常规诊断,更重要的是可 用于军团菌毒力基因检测、军团菌新变种鉴定、对军 团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等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 文 献 biol,1999;37(3):785~787 17.Bazovska S,Spziekova M,Kmety E,et a1.Epidemiol Microbiol[nlInunol,l998;47(4):141~144 1.Belyi Y.Int Microbiol,1999;2(3):145~154 2.Benson RF and Fields BS.Semin Respir Infect, 18.Helbig JH,Uldum SA,Luck PC,et a1.J Med Micro— biol,200l;50(6):5o9~5l6 19.Rantakokko—Jalava K and Jalava J.J Clin Microbiol_ 1998;13(2):90~99 3.Cloud JL,Carroll KC,Pixton P,et a1.J Clin Micro— 200l;39(8):2904~2910 biol,2000;38(5):1709~1712 4.Breiman RF and Butler JC.Semin Respir Infect, 20.Hayden RT,Uhl JR,QiaJ1 X,et a1.J Clin Micro —biol,200l;39(7):2618~2626 (2001年l1月23 It收稿;2002年4月16日修刚) 1998;13(2):84~89 (上接第8页) 4.Horling J and Lundkvist A.Viesr Res,1997;48(1): 89~l00 1994;68(5):3000~3006 8.Park JM,Cho SY,Hwang YK,et a1.J Med Viro1. 2000;60(2):189~199 9.Heiskanen T,Lundkvist A,Soliymani R,et a1.Vi— 5.Ennis FA,Cruz J,SPiropoulou CF,et a1.Virology. 1997;238(2):380~390 6.E1gh F,Lundkvist A,Alexeyer OA.J Viml Me— rology,1999;262(2):321~332 10.Van Epps HL,Sehmaljohn CS,Ennis FA,et a1.J Viro1.1999;73(7):5301~5308 (2000年lO月8 Et收稿;2000年l1月22 Et修回) thods,1996;59(1—2):161~172 7.Jenison S,Yamada T,Morris C,et a1.J Virol,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