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南国农

南国农

来源:九壹网


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学家

一、 第一次大发展

1、1936-1947年 诞生了第一代领军人物孙明经、舒新城等。1936年的中国正值国难当头,襁褓中的电化教育(影音教育)伴随着民族危难危在旦夕。“救亡”、“强国”成为当时有良知的全体中国人的最强音。救亡,必须“唤醒民众”;强国,必先进行国情调查和科学考察。(1)随着金陵大学早期电化教育实践历史资料的挖掘,孙明经的成就与事迹开始为今人所知。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孙明经提出了“活”的电教观、信息资源媒体观、集体教学观、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观、蕴含e-Learning思想的空中座谈会的具体倡议,他身体力行,硕果累累,为我国电化教育勾勒出一幅健康、美好、高效的发展蓝图.

(2)]舒新城先生则从大教育的视野切入电化教育领域,为早期电化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重要理论家。朱敬、蔡建东总结了舒新城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两大贡献:第一,扼制技术万能倾向,努力维持早期电化育的教育定位和走向。第二,提出电教建国,彰显时代与民族需求

二、 第二次大发展

1、70年代末-80年代,诞生了第二代领军人物南国农和萧树滋先生

(1)南国农

谈起中国现代的教育技术发展,就不得不提到南国农先生,他对于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不仅对我国电化教育(教

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我国教育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后,他与萧树滋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萧先生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下面主要介绍一下他的主要思想。

1、 我国电教重新起步后,亟需有正确思想和理论指导电教事业发展和电教学科建设,

他深入研究了我国的电教实践活动,博采众长,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他还提出了“大电教”的概念,大电教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系统,它由四个系统构成:即普通学校电教系统、广播电视教育系统、卫星电视教育系统、计算网络教学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构成了新型教育形式,对抢劫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南国农先生为推动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电教育理论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和关注

电化教育实验。他全面总结了实验的经验与规律,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要求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所谓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四种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学习时空观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种教育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一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三种传播理论:拉斯威尔“ 5W ”理论、施拉姆的双向传播理论、贝罗的SMCR理论。使用三种技术是指:现代媒传技术、现代媒体技术、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是: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

3、 南国农先生通过多年的电教实践与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以研究和利用现代教育媒

体为核心的电教理论体系。它由七论组成,即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管理论。在这七论中,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是核心,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

4、 南国农对传播学的引入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教育心理学和传播学是电化教育

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比较有的三种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模式和韦斯特莱模式。在这一节内容的最后,南先生进一步强调:“传播理论与电化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传播理论主要是阐明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规律,而电化教育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在电化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中,常常需要传播学的理论援助。”

5、 参照这四种传播模式(香农一韦弗的传播模式、贝罗的传播模式、坂元昂的教育传

播模式、海曼一弗朗克的教育传播模式),建立起来了三种电化教育过程模式:(1)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模式;(3)以问题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

6、 南先生强调教育技术的定位是教育技术的关键,因为,定位决定方向,方向决定

程,课程又决定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他不赞成采用“全部物化形态+全部智能形态”技术定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因为,这种定位把整个教育领域都当作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它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就难以存在下去了。南先生赞成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不赞成采用“全部物化形态+全部智能形态”技术定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因为,这种定位把整个教育领域都当作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它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就难以存在下去了。

南先生赞成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南国农先生为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艰苦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我们要学习他的创业和敬业精神,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继续把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学科建设搞好,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萧树滋

1、在《人民日报》,1981年3月22日,提出了电化教育的概念:“所谓电化教育,主要是指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做教学工作,以提高学习效率,用的除视听工具外,还要辅之以相应的电气的嗅觉、肤觉、味觉等工具,以获得最大效果”。在电化教育的初创阶段给人们指出了开展电化 教育的努力方向。

(3)南国农先生和萧树滋先生的电化教育理论思想的主要贡献

1.界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概念,电化教育的实质是:强调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重心,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不同时期对电化教育阐述的内容和提法虽有所区别,但实质从没有改变。

2、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并不断充实完善。中国的电化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适应着我国的国情,走着自己发展的道路和,即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3、强调电化教育理论要与具体学科教学应用相结合,注重电教实验和实践,所有的电化教育研究结果都要经过实验验证,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要能够解决具体学科的问题。

两位先生认为,电化教育实验是要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多种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使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去实现。在开展电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并能优化教学过程。

三、 第三次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诞生了第三代领军人物何克抗、李克东、桑新民和祝智庭等

1、 何克抗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其贡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何克抗教授在长期从事其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观点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的教改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运用这种理论可以深刻、清晰、明确地解释并指导所出现的现实问题。该理论目前已成为我国住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指导思想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正在引领国内“整合”的方向与潮流。

(2)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在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并结合其多年进行中小学教改初三的丰富经验,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他开发出适合该模式、方法的丰富教学资源,从而使这个理论得以尽快应用于实际。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他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主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并根据当时国际上对建构主义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次较系统地总结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

2、 李克东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模式。李克东先生一直都坚持“专题讲授”、文献译读、主题作业、作品创作、作品评价、成果交流等教学策略。他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注意四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功能的转变”“教学进程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课本内容的讲解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导演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