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师 电 子 备 课 本
科 目 数 学
班 级 四年级四班
执 教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本期所教的四年级,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本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本册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目标要求:
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
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
1、数位顺序表 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教学改进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课时安排
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计划
周 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课 时 3课时 4课时 4课时 3课时 3课时 4课时 3课时 3课时 3课时 4课时 4课时 2课时 3课时 3课时 4课时 4课时 4课时 4课时 课 题 《四则运算》(一) 《四则运算》(二) 《位置与方向》 《加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简便计算》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生活中的小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三角形》 《图形的拼组》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统计》 《数学广角》 《总复习》 期末质量监测
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主备人 苟 斌 本单元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2)使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获得发展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本单元训练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本单元训练难点:
(1)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
(2)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总课时: 7课时
分课时:
第1课时:加减法混合运算 第2课时:乘除法混合运算 第3课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第4课时: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5课时: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第6课时:关于0的运算 第7课时:第一单元复习
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课题 四则运算 共 六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加减法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热爱体育运动的教育,结合冬奥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应用加减法和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明确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情景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 学会通过应用加减法混和计算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分步列式到综合列式的转换。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体图:同学们,我国的冬奥会的选手在每届冬奥会上都有出色表现,今年的冬奥会正在进行,让我们一同为他们加油,我们全民健身也在积极踊跃的展开,看,人们多投入呀! 二、新课 1、看图的信息 看看人们都在干什么呢?在这“冰天雪地”中,分为了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 请各位同学现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例1 出示题目。 多媒体:课本中的主题图 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这里是滑冰区,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呢? 你想怎样解决呢? 两人交流一下。 请你们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根据是什么? 出示分步和综合算式。 说说这两种方法,每步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对比一下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将分布运算进行综合。 你觉得在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那么我们怎样将分步计算改成综合算式呢?在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学会提问。 你能不能编出这样的加减法混合的应用运算题来呢? 小组内合作试着编出四道题来。 三、总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分步改成综合你会了吗?要注意什么? 四、练习:做一做第一题 加减法混合计算 分步:72-44=28(人) 混合:72-44+85=113(人) 28+85=113(人) 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不可改变) 6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二 课 时 加减法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热爱体育运动的教育,结合冬奥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应用乘除法和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明确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明白解题思路。 学会通过应用乘除法混和计算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将分步计算转化为混合计算,并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继续到冰天雪地去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问题,请你读读题目,说说“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同桌相互说说。 今天我们用画线段图来进行分析。 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6天接待多少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呢? 你们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和同桌交流一下。(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请那位同学将你画的图画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通过这个图,你思考一下,个个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请你们自己来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写在纸上。你能否用综合算式来列式。 你发现今天和昨天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题 2、解题思路 出示学生的解题方法。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运算顺序 出示例1的加减混合题目和例2的乘除混合题目,看看他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共同点? 4、编应用题 你能编出这样的应用题来吗? 三、总结 巩固练习: 一箱橙汁12瓶,共48元。方方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元?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谁来总结一下?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乘除法混合运算 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三 课 时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热爱体育运动的教育,结合冬奥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和顺序格式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通过以前对运算顺序的了解,正迁移到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进行归纳概括。 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格式。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12×4 25×3 16×6 100÷4 91÷7 12×3÷6 25×8÷10 36÷6×12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25+67-31 12×24÷6 31-18+19 22+28+35 259-123-23 13×33×3 25÷5×16 125÷5÷5 二、新课 1、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去玩,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要学生先读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解释半价:儿童票的价钱只有成人票的一半。 可以先要学生用分步算式解决: 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比较学习运算顺序 9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想一想:这里的算式与上节课的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应该怎样计算呢?思考,然后板书: 24+24+24÷2 24×2+24÷2 24×2+24÷2 =48+24÷2 =48+12 =60(元) 答:购买门票需要60元钱。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怎样列式计算? 100-25×3 =100-75 =25(元) 答:应该找回25元。 学生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提出,鼓励他们用综合算式计算。 归纳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总结全课: 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更深的思考与期望吗? 板书设计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去玩,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4+24+24÷2 24×2+24÷2 24×2+24÷2 =24+24+12 = 48+12 =48+24÷2 =48+12 =60(元) =48+12 =60(元) =60(元) 答:购买门票需要60元钱。 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1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四 课 时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掌握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格式。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掌握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格式。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 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2+26÷2 36+14-10 35×2÷5 16+20÷2 16×2-32÷2 18×3-26 2、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新课: 1、出示例4: 读题,弄清题意。要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然后想一想,该怎样做? 请你先列分步算式在列综合算式。说出每一步的意思。还可以怎样做? 270-180=90(位) 90÷30=3(名) 列成综合算式: (270-180)÷30 =90÷30 =3(名) 答:下午比上午要多派3名保洁员。 11
多媒体:例4主题图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想一想,这里不加括号行吗?为什么?这里要充分讨论。 你认为这里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比较练习:18-12÷2 (18-12)÷2 完成做一做1,完成练习2 第一题。 2、归纳一下,如果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1)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12+18=30 30÷2=15 24-16=8 80÷8=10 120÷2=60 300÷60=5 24×5=100 1000÷100=10 45+55=100 239-100=139 (2)计算:100×(25-50÷10) 三、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有更深的思考与期望吗?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友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比上午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70÷30-180÷30 =9-6 =3(名) (270-180)÷30 =90÷30 =3(名) 答:下午比上午要多派3名保洁员。 如果有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五 课 时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按顺序去做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课 1、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画出顺序线)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请你看书回答。 13
多媒体:例题相关图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2、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我反问一句,四则运算指的是什么呢? 做一做: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40÷(20-5) (37-15)×(8+14) 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三、总结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120-100=20 20×4=80 32÷2=16 80÷18=5 270÷3=90 8×90=720 12×3=36 24÷2=12 36÷12=3 100+25=125 125÷25=5 40-26=14 20×14=280 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更深的思考与期望吗?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
1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六 课 时 关于0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明白0不能做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在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中理解知识。 明白0不能做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明白0不能做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 (4)154-0=(5)0÷23=(6)128-128= (7)0÷76=(8)235+0=(9)99-0= (10)49-49=(11)0+319=(12)0×29= 二、新课 口算卡片 1、分类0的运算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1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2、0能否做除数 请你们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有关0的运算。 你知道那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0+50= 20+0= 12-0= 12×0= 0×12= 0÷234= 注意:0不能作为除数。 想一想为什么? 三、总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教学反思 16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七 课 时 第一单元复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运用多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本单元所学知识结构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出来。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1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什么是四则运算? 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 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板书设计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教学反思
1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主备人 苟旭东 本单元教材简析:
单元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本单元训练重点: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训练难点:
能正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总课时: 4课时
分课时:
第1课时:定向运动 第2课时:绘制平面示意图 第3课时:看地图 第4课时: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衅
19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课题 位置与方向 共 四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定向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面感受和体验周围事物,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性描述以及学生方向意识、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提升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师用指南针,三角尺。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20
学具:直尺、量角器每人一把,练习资料每人一份。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三、练习: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四、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二 课 时 绘制平面示意图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学会概括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位置,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绘制方式,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多媒体:课本例题图 2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在平面上确定位置与方向的关键 (1)确定好观测点及单位长度; (2)方向要找准; (3)线段上每一段的长度要与图例中的单位长度统一。 2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三 课 时 看地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多媒体:课本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教学反思
2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四 课 时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1、山地越野赛:描述行走路线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3、开放题:公园游览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开放题:公园游览 教学反思 2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主备人 宋友良 本单元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3、简便运算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训练重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本单元训练难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总课时: 10课时
分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 2课时 2、乘法运算定律„„„„„„ 2课时 3、简便运算„„„„„„ 5课时 4、营养午餐 „„„„„„„ 1课时
26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 共 二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27
多媒体课件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板书设计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2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二 课 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29
多媒体课件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板书设计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
3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课题 乘法运算定律 共 二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灵活性。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行一些简便运算。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过程与方法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比较、交流、概括等活动探索新知,熟练运用乘法交换律和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法、探究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 实物投影仪 课本例题图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3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板书设计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3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二 课 时 乘法分配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方法 对比法 自主探究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观察法 归纳法 小组合作 多媒体课件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3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板书设计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3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课题 简 便 计 算 共 四 课时
第 一 课 时 连减、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教学方法 比较法、探究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小组合作 实物投影仪 课本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解答。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3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 板书: a-b-c=a-(b+c) 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 133-(36+)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2)1275-(1+36)(3)480-82-18 (4)673-84-71-45(5)81÷3÷3(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连减、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 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b×c)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6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二 课 时 加减计算的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通过讨论、对比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等活动发现简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方法 对比法 自主探究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观察法 归纳法 小组合作 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3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三 课 时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的简便算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比较法、探究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 实物投影仪 课本例题图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3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板书设计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教学反思 39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 四 课 时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方法 对比法 探究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法 练习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实物投影仪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4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板书设计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教学反思 4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主备人 宋星辉 本单元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训练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本单元训练难点:
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本单元总课时: 11课时
分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4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2课时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4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课题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共 二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理解小数的意义 掌握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以自主探究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课件、卡片、米尺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 (出示课件)让学生说。 2、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产生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学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请同学们利用学具盒中的米尺分组测量课桌、书本、黑板的长与宽。表格记录数据。 从测量的结果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从日常生活和测量中,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小数来表示。小数也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比世界其他国家早1000多年。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研究小数的意义。 2、理解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图: 图中把1米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分米,写成分数是( )米,1/10米还可以写成( )是( )米。 (板书: 1分米 1/10米 0.1米) 表示其中的7份是( )分米,写成分数是( )米,小数是( )米。 (板书: 7分米 7/10 米 0.7米) 1/10米与0.1米,7/10米 与0.7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教师板书: = 红笔 ) 1/10米与0.1米表示的是同一数量,只是用不同的形式。 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数和小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十分之几的分数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引导。 教师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猜想一下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2)认识两位小数 观看放大图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写成分数是( )米,1/100米还可以写 4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成( )是( )米。 (板书:1厘米 1/100米 0.01米) 表示其中的39份是( )厘米,写成分数是( )米,小数是( )米。 (板书:39厘米 39/100米 0.39米) 你能总结出什么? 教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想一想:下面老师要将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 (3)认识三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毫米?„„. 根据刚才的分析,各小组进行交流,看哪组能总结出规律来? (学生小组汇报:1毫米 1/1000米=0.001米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想一想: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表示什么? 师:真聪明!根据黑板内容,回忆我们探究的过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4)小数的计数单位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两位小数表示什么?计数单位是多少?三位?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用小数写作0.1、 0.01、0.001 练习:1里面有( )个0.1 ,0.1米里面有( )个0.01米 , 0.01米里面有( )个0.001米。 那么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三、巩固练习 1、对口令游戏 2、在每个图的右面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表示阴影部分。 3、填空 0.4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0.08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0.019里面有( )个0.001. 10个0.01是( ) 0.1比0.01多( )个0.01 4、判断 1. 25个0.01是2.5。 ( ) 2. 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 ) 3. 所有小数都比1小。 ( ) 5、小游戏 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爱帮助别人。请同学们帮售货员找一找手套。看看哪两只是一副手套。 0.047 0.13 47/1000 0.0001 13/1000.9 1/10000 9/10 小结: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 四、作业:预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分米 1/10米=0.1米 1厘米 1/100米=0.01米 1毫米 1/1000米=0.001米7分米 7/10米=0.7米 39厘米39/100米=0.39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0.1 0.01 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4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读写小数。 教学方法 对比法 自主探究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观察法 归纳法 小组合作 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4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出下面各数:234 7093 31 10000 350 0.7 2.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什么?(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整数的计数单位依次是什么?(一〈个〉、十、百、千) 3.试着读出下面的数:2.78 55.2 0.46 35.9 你是怎样读的?这些小数表示什么? 4.导入: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①教师提问:看整数数位顺序表,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什么位置上?(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 ②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位置叫做十分位,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③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④教师提问: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 百万分位——百万分之一„„) ⑤ 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2.学习小数的读法。 教师出例2:读出下面的小数: 6.5 0.04 160.073 教师提问:你能读出下面这些小数吗? 教师总结: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整数部分不是“0”的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板书) 分组讨论:每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吗? 46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师讲解:六点五表示六又十分之五; 零点零四表示百分之四; 一百点零七三表示一百又百分之七十三。 3.学习小数的写法。 出示例3:写出下面小数: 四点三九 零点四零八 三十点零一五 教师提问:写小数时应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点,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点三九写作:4.39 零点四零八写作:0.408 三十点零一五写作:30.015 学生讨论:每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吗? 4.39,表示四又百分之三十九; 0.408,表示千分之四百零八; 30.015,表示三十又千分之十五。 三、巩固练习。 1.填空: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 )位。 2.说出24.375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两人一组先说一说,然后汇报) 3.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4.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米。 (2)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四万零七十五点六九千米。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5.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 ) 6.提高题。 (1)有一个数,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读作()。 4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2)小华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丢了,结果读成了四万五千零一.原来的小数读出来只读一个零,原来的小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在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整数部分不是“0”的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在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点,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五、布置作业。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我国科学荏复登山运动员,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米。 (2)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四万零七十五点六九千米。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教学反思 课题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共 三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小 数 的 性 质 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过程与方法 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 4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观察法 合作探究 课件、数位顺序表、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数学学科的学习一直与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咱们最熟悉的是什么数呢? 老师这有一个数(课件呈现:1),我们把它加工一下(出示:10、100) 这3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学生想出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等)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寻求规律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使它们相等的方法,真不简单。老师这里还有三个数,看它们相等吗?(出示0.1、0.10、0.100)。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之后,老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小组同学分工进行,然后组长组织进行比较。 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比较的结果是什么?(纸条都相等) 2)每张纸条表示的是多少?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尺上指出其长度。 3)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如果没有纸条,你能说说0.1米、0.10米、0.100米,它们为什么相等吗? 4)从左往右?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呢?根据你两次的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普遍探究、得出结论 1)是不是所有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随意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验证一下,他们的大小是否不变?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选择课前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等来帮助你验证。(学生可能会写出许多不同的数。) 2)学生活动(预想学生可能会采用的验证方法) a、画图法 如利用正方形图验证:0.30=0.3 ,0.3=0.30 ,通过涂色,明显看出0.30=0.3 b、 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 从小数的意义入手来说明0.30 = 0.3 c、给小数赋以单位名称,进行单位间转化来说明理由 3)把学生写出的不同小数、验证的不同方法充分展示出来,以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4)这么多组不同的但是都相等的小数向我们解释出了小数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什么?(学生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规律我们就称它为小数的性质。 5)引导学生比较: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有什么变化? 3、应用 (1)教学例2: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三、巩固练习. 49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3、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近似却不相等. 4、判断.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中的0去掉或者在小数中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小 数 的 大 小 比 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理解、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购物的策略,并使学生认识全面考虑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的多样性,熟练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观察法、图示法,比较法 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 两张空白卡片、一支水彩笔。 5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为新课做铺垫。
1、师:“五一”长假陈老师想买一台海尔小冰箱。于是逛了3家超市,分别记录了冰箱的价格,大家一起来看看。
小黑板出示:海尔小冰箱各超市价格:好又多 1000元 沃尔玛 5元 永辉超市 915元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又想对陈老师说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这种做法可以用“货比三家”来形容。 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问:刚才很多同学建议陈老师去沃尔玛买冰箱,为什么?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引导同学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师:体育节快到了,同学们都需要买点体育用品,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体育用品店——、“丁丁体育用品店”、“豆豆体育用品店” “奇奇体育用品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体育用品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2、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乒乓球拍到哪家体育用品店买便宜呢?先选择其中2家乒乓球拍的价格比比,谁贵谁便宜? 根据 “丁丁体育用品店”的乒乓球是8.元,“豆豆体育用品店”的乒乓球是9.1元,“奇奇体育用品店“的乒乓球的价格是8.98元。 学生会出现3种比较 :
① 8.元○9.1元 ② 8.98元○9.1元 ③8.元○8.98元
导入课题:那同学们想知道小数该如何比较大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
师:先想想怎样比较8.元与9.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8.元=8元8角9分, 9.1元=9元1角,9元1角大于8元8角9分 策略二:8.元比9元少。 9.1元比9元多。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也就是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
引导:在整数大小比较中先看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大小比较能不能根据位数多的来判断呢? 小数比较大小不能根据位数的多少来判断,因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而要按数位顺序逐位比较。 (2)同样依照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的方法求出8.98元<9.1元。
(3)师:奇奇体育用品店的乒乓球拍的价格是8.98元“丁丁体育用品店”的乒乓球拍是8.元,他们又应该怎样比较呢?8.元<8.98元
小结: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师:同学们把他们3家乒乓球拍的价格从小到大排列?选出到哪家买最便宜。
小结:同学们通过货比三家比较得到了丁丁体育用品店的乒乓拍球拍是最便宜的,并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3、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这3家提供的信息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5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生1:我要买一个羽毛球到哪一个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毽子便宜? 生3:“豆豆体育用品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体育用品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2、完成书上的例4及“做一做”。 学生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激趣小游戏,进一步应用小数的比较大小方法熟练的进行比较。 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 1、请在卡片上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数,同桌比较大小; 2、再每人写一个小数和同桌继续比较大小; 3、同桌2人组成的四张卡片,两人每人抽出1张,比一比谁的大。 4、把同桌2人组成的四张卡片,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比赛那对同桌排列的最快(评出最佳同桌奖) 5、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8张卡片,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 (评出最佳团体奖)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货比三家——小数的比较大小 8.元<9.1元 8.98<9.1 先比整数部分 8.<8.98 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 8.<8.98<9.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小 数 点 移 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归纳法,比较法 游戏巩固法 5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出示课题。 课件出示商店老板因为生意不好而采取的一个减价甩卖的场景:488元的衬衣降价到48.8元。商店的衬衣很快就卖完了。问学生:为什么衬衣很快就卖完了?数字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商品价格中小数点的位置。 师:同样是三个数字,不同之处在哪儿?为什么一个小数点就让价钱便宜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第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小数大小变化的知识表象。 出示课本上的主题连环画,呈现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景。 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一下0.009米的长度吗? 随着孙悟空的金箍棒越来越长了,再问:表示金箍棒长度的小数有了什么变化呢? 师:刚才大家把表示金箍棒长度的小数都化成整数来观察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 第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通过以上两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学生已经可以很充分的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这一规律了。但是此时学生的认识还不够完全,这时候我会继续出示主题图并问:孙悟空用9米长的金箍棒打死了妖怪,难道继续搬着大铁棒去西天取经么? 1、金箍棒要重新放入孙悟空的耳朵该怎么办?表示金箍棒长度的小数的小数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任意的一个小数,移动他们的小数点,他们的大小会发生什么样大变化呢? 3、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第三,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刚才每个小组都发现了小数点不仅仅可以向右移动,而且可以向左移动,大家也发现了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时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能把这个规律填在表格上,并且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吗?看看你的发现和别人有没有不同的地方。然后把你发现的规律展示给大家。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解决我们碰见的数学问题 5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吗? 1、出示课本练习十T8和填空题、判断题。 2、游戏,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卡片组成的小数,请一个同学上讲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并请其他的同学回答原来的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 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又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4、 马虎是银行的职员。老师到马虎哪儿存入2356.25元,马虎给老师输入的是23562.5元,假如你是这个银行的行长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4)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小数点移动 板书设计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向右 0.09米=90毫米 移动→数扩大→用乘法 0.9米=900毫米 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 9米=9000毫米 左边→数缩小→用除法 教学反思
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生 活 中 的 小 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5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归纳法,比较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多媒体课件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5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教学反思 课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56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观察法、归纳法,比较法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 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 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 5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流程 激情引趣、知识回顾——整理知识、形成网络——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5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幻灯片,师有感情地朗读: 在我们刚刚经历的2008年,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元月的雪灾、五月份的地震、八月份的奥运会每件事都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下面请看这样一段文字(出示幻灯片): 我们永远都忘不了这个日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国人民迅速集结,在短短的0.8小时里就营救出1.37万幸存者。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我校于16日进行捐款, 李捷同学捐出15.50元零花钱„„ 2、通过刚才老师的讲述,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我发现每句话里都有小数。„ 3.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四单元小数意义和性质 (二)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1、整理知识点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第四单元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小数的读、写法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的位置移动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过渡:刚才我们选用相关知识进行了精彩的诠释,那大家能不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读一读 写一写 出示信息: (1) 读出短文中的小数(几名男生读,代表总结小数读法) (2)请同学写出六万七千九百点五 指着红十字会的这两个数据,问:这两个数据你能利用相关知识点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吗? 展示学生解决的问题并加以评价 59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刚才我们练习了小数的读、写,以及改写,你能运用下面的信息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2、比一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世界各国纷纷捐来物资,据统计,其中菲律宾6.48吨,约旦6.63吨,新加坡3200千克 看到这些数据,你想提什么问题呢?(哪个国家捐赠的物资最多) 请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3、练一练 判断 (1)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越大。( ) (2)大于0.57而又小于0.59的数只有0.58。( ) (3)一个整数的末尾有几个0,读数的时候只读一个零。( ) (4)把2.345扩大1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 ) 请同学说说理由。 刚才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进一步明晰了相关知识。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个问题。 4、猜一猜 (1)星期天,小冬帮妈妈卖西瓜。妈妈告诉小冬西瓜每斤1元钱。于是小冬先帮妈妈写好标价,然后不停的叫卖。结果一个西瓜都没有卖掉。请你猜一猜,这是为什么? (2)灾区一袋饼干,比7元贵一些,比8元便宜一些,这袋饼干的价格可能是多少? 请3-4个同学说,能说完吗?为什么? 看来!解决问题还得联系实际,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用我们的笔来描述我们的生活吧! 5、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出示四个数字:415.38 13 8.0 请同学们把这四个数字连起来写一段话,送给灾区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写得最有创意,谁写的语言最优美? 结束语:一份幸福乘13亿得到13亿份幸福,而一份痛苦除以13,痛苦却是微不足道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主备人 安 杰 本单元教材简析:
6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动手实践法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本单元训练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学会按角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本单元训练难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画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本单元总课时: 6课时 分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2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1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课时 图形的拼组„„„„„„ 1课时
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 共 二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识与技能 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城镇变化很大。瞧,这是正在建设的一幢楼房。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2、谁能说出生活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引入课题:同学们,为什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实验操作,探索特性 (一)三角形特征 1、请同学们画三角形,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要求: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板书):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同桌互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试在刚才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来。 4、判断练习:下面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让学生说) 5、阅读课本80页,理解什么叫做三角形。 6、定义中关键词的理解: “三条线段”、“围成”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1、学生动手拉一拉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汇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4、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图片。 (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62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实验法 观察法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三角板、直尺、木制三角形、四边形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打开课本81页,阅读三行文字。老师引导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 2、学生讨论: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3、师生小结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4、画高练习: 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样,这个三角形就叫三角形ABC。 6、看书质疑。 三、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 (1)三角形有( )条边,( )个顶点,( )个角。 (2)三角形有( )条高。 (3)三角形具有( )性。 2、请你当小法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2)三角形有三条高,三条底。( ) (3)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小结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 6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边。 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过程与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探究活动中验证“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验证“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观察法 归纳法 小组合作 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小棒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可以怎样走? (2)为了描述方便,我们把这几条路线分别标上号,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一说理由) 2、说一说,为什么选中间这条路最近呢?(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但对学生的说法,教师不作过多的评价,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请同学看一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走了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一:用在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出的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二: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每个小组用准备好的三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小组合作完成) (2)课件出示记录表,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记录。 (3)观察记录表的操作记录,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生汇报后,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在上个环节的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得出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其中任意两根的和都大于第三根。) (5)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6)观察得出的结论,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重要?(让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释疑,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完成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的第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让学生掌握了比较快捷的判断方法,从而使知识得到了新的拓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和5㎝的小棒。 (1)用长度为3㎝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可能是( )㎝。 四、反思回顾: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课题 三角形的分类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6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过程与方法 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能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三角形的特征。 观察法,操作法,自学引导法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中,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获取知识的方学法指导 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我们学过哪几种角?(指名口答)下面的角是什么角?(指名口答)多媒体出示下面三种角 同学们知道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并且它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现在我们分别在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得到两条线段,再将这两点连起来得到三条线段,并把多余的线擦去(配合多媒体演示这一过程),请看现在得到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2、生活中的三角形(多媒体课件演示) 欣赏完刚才的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应用、拼组精美图形) 3、揭题板书: 是啊,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学,今天我们就来给众多精美的三角形分分类。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给三角形分类 1、按角把三角形分类 三角形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所以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学具袋) (1)操作感知 让学生打开学具袋。(内装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纸片各2张并编上序号),以小组为单位,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并按要求填写记录表。 66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直尺、学具袋(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合作要求:①拿出编了号的三角形,分工合作,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②小组长负责做好记录。注意:分工完成即可,无需每人挨个量;指定一人做好记录。 实验探索记录表 图 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展示、交流 指名说一说量得的结果后,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出示填写好的记录单,和学生对照检查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可以组内相互说说,再在班上说。)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认识三类三角形的关系(多媒体出示)理解三角形的关系图。 2、按边把三角形分类。 (1)操作感知。 让学生再次用学具袋中的三角形进行操作。以小组为单位,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并做好记录。(一个合作小组中的同学,两个同学分别拿出2号、3号图形,其实同学在剩下的图形中任取一个,量一量它们的边,看看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告诉本小组的伙伴们。) (2)小组交流:通过测量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自己或他人的发现。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①建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②介绍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课件演示) ③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让学生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想一想,通过测量,发现了什么? 学生测量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是60度。 ④分别拿出3号、7号图,在小组内讨论,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再量一量它们的边,看看又有什么发现?(拓展到时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腰钝角三角形。) 67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⑤举例说明:你知道哪里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红领巾、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三、课堂练习 1、经过刚才的研究,大家也一定很辛苦了。下面我们就来轻松一下,玩个小游戏。 猜一猜: 用一个物体将三角形的一部分遮挡住,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根据这一个角猜测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直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直角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钝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钝角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锐角: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在这里让学生明确判断是哪类三角形时,看角只看一个锐角三角形要看三个,看边要看三条,才能够确定是那类三角形。)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84页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先看一看,再用三角尺比一比,说一说它是什么三角形。 3、补充练习:用学具中的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②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③画一条线段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④画一条线段反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怎样得来的? 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设计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两底角相等) (每个角都是600) 教学反思 课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 6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过程与方法 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观察法,操作法,自学引导法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中,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获取知识的方学法指导 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引思 1. 分小组分别量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2. 每小组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已量的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迅速”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 设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 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呢? 三角形还有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 量一量:每个学生将自已刚才量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相加,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 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使之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正方形4个角内角和的一半,也就是360的一半,即180度, 初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 拼一拼:学生先动手剪拼所准备的三角形,进一步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4. 师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过程. 5. 验证:演示三种三角形割补过程 发现1: 通过把直角三角形割补后,内角∠2,∠3 组成了一个()角,等于()度,∠1等于90度。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发现2:通过把钝角、锐角三角形割补后,三角组成了一个( )角,而( )角等于( )度。所以锐角三 69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直尺、学具袋(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6. 小结:刚才能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三. 应用练习,拓展提高 1.书例5后”做一做” 思考:为什么不能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两个钝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的三角形?) 2、下面哪三个角会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1)30、60、45、90 (2)52、46、54、80 (3)61、38、44、98 3.走向生活: (1)那天,老师去买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我拿着玻璃,刚到校门,一不小心,碰在门上了,摔成这几块(撕),哎,只有再去买一块,但尺寸我记不得了,该怎么办,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我凭哪块碎片能再去配一块和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吗? 四全课总结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设计 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各是180° 验证:测量法 撕拼法 折叠法„„ 应用: 教学反思
课题 图形的拼组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图形的拼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 7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过程与方法 操作、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观察法,操作法,自学引导法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中,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获取知识的方学法指导 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二、新课学习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 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 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 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 学生汇报。 (2) 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 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 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 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 (1) 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 71
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 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图案。 (3) 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 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 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 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 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三、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有时间的同学可以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图形的拼组 板书设计 想: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吗? 拼一拼: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主备人 陈香华 本单元教材简析:
7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本单元训练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本单元训练难点:
小数加、减法计算中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得数末尾有“0”该怎样处理。
本单元总课时: 6课时
分课时:
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课时
练习十六„„„„„„„„„„„„„„„„„„„„„„„„„„„„„„„ 1课时 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练习十七„„„„„„„„„„„„„„„„„„„„„„„„„„„„„„„ 1课时 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 1课时 练习十八„„„„„„„„„„„„„„„„„„„„„„„„„„„„„„„ 1课时
课题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7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 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 教授新课 1、 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 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 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 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 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 小数点对齐 74
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计算方法 退位减法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实物投影仪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2) 数位对齐 (3) 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 复习巩固: 1、 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 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 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 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反思
课题 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7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的思想。 1、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知识与技能 2、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过程与方法 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 4.06+15.9 13.68-3.9 让学生计算后,再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笔算:1425+617+3198 三个数连加应怎样列竖式? 二、新授 1、教学例3 (1)投影出示例3 让学生根据其情景编一道加法或减法题,然后解答。 (2)让学生试着自己列出算式,解答书中的问题? 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讨论: 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正确进行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实物投影仪 76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 2、教学小数两种不同方法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计算: (2)引导讨论:该怎么写竖式? (3)教师小结:三个数(或几个数)连减的,要分步列式计算。 3、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七 1、第2题 2、第3题 3、第6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七第1、4、5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39.5+98.8) 165+80.7+99.4 483.4-39.5-98.8 =483.4-138.3 =245.7+99.4 =443.9-98.8 =345.1(千米) =345.1(千米) =345.1(千米) 教学反思
课题 小数的加、减法的简算 共 二 课时
第 一 课 时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7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知识与技能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口算:(投影片或口卡) 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 85-(15+) 3、 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 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 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 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78
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正确的进行简算。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实物投影仪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 34(秒) (2)8.42+8.46+8.54+8.58 = (8.42+8.58)+(8.46+8.54) = 17+17 = 34(秒) 4、 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 复习巩固 1、 练一练 4.36+14.8+5.+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完成,组内交流思路. ⑵指名汇报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 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 (8.42+8.58)+(8.46+8.54) = 25.42+8.58 = 17+17 = 34(秒) = 34(秒)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练习课: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79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1、 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 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准确的进行简算。 观察法,尝试法,比较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 简算练习 1、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 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 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主备人 马六一 8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本单元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单元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本单元训练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本单元训练难点:
初步学会用折线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总课时: 1课时
分课时:
认识和绘制折线统计图„„„„„„„„„„„„„„„„„„„„„„„„„ 1课时
课题 统 计 共 一 课时
第 一 课 时 认识和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8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知识与技能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实物投影仪、未完成的统计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也可用书上的例题作为材料)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统计表 奥运会届数 金牌 24届 5枚 25届 16枚 26届 16枚 27届 28枚 28届 32枚 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8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主备人 苟斌
8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本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探索不封闭线路上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 二是探索封闭线路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三是综合应用。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练习,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本单元训练重点:
探索并认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本单元训练难点:
引导学生对不同现象中的规律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
本单元总课时: 4课时
分课时:
例1„„„„„„„„„„„„„ 1课时 例2„„„„„„„„„„„„„ 1课时
例3„„„„„„„„„„„„„ 1课时 复习„„„„„„„„„„„„„ 1课时
课题 数学广角 共 四 课时
第 一 课 时 植树问题(一) 8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认识不封闭曲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知识与技能 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曲线路上间隔过程与方法 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有一块长20米的绿化带,老师要在里面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1.出示题目 这条绿化带长20米,每4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20÷4=5(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85
教学目标 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练习法 实物投影仪、每个同学准备几面小旗或几根小棒。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20÷4=5,这个5并不是表示可以栽5棵树,而是指共有5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这条绿化带长20米,每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可以载多少棵树? ① 学生试解答 ② 用小棒检验 ③ 说一说你的想法 ④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如果两端都要栽,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3.出示例 ①学生解答 ②全班交流 三、应用规律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书P118,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画一画:在一条线段上任意画几个点,数数点的个数与分成的线段,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植树问题 板书设计 全长÷间隔=间隔数 两端都栽:间隔数+1=植树的棵数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植树问题(二) 86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点主题 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理解植树问题中线段两端都不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练习法 实物投影仪、小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植树问题(师板书)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8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段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书第119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 3、书第119“做一做”第2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想一想:平均分成5段只需锯几次? 师问:为什么要减1?这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种情况? 4、完成第119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1、在两栋教学楼中间有一条50米的小路,在小路的两旁每隔5米放一盆兰花(两头都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在一条全长3千米的公路两端装路灯(两端不要安装),每隔2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植树问题 板书设计 全长÷间隔=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植树问题(三) 8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累想。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规律的提炼和实际应用。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练习法 1、每个学生准备一副围棋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主题 2、教师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 今天我们将利用围棋来探讨相关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 1、探索每边放3粒棋子的方法 (1)出示3×3格方格纸,最外层每边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学生试答 (3)动手验证:两人一组动手摆一摆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①直接数 ②3×2+2=8 ③3×3-1=8 ④2×4=8 ⑤3×4-4=8 2、探索每边摆4粒棋子的方法 (1)出示4×4格方格纸。要求最外层每边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摆放,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问: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探索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出示5×5格方格纸。要求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摆放,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3)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问: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总结规律 (1)师:如果我要求棋盘的最外层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摆放多少棋子? 你觉得用棋子摆方便吗? 根据自己的经历,填写下表 每边放的个数 3 4 5 „„ 19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四、运用规律 1、 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0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200个呢? 2、 做一做 P121 五、作业设计: 1、 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某校四年级同学排成一个方阵参加体操表演。外层每边有8人,里层一共有多少人?这两层一共有多少人? 每边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 植树问题 板书设计 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单元复习 90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心和求知欲,认识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观点。 进一步认识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中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感受过程与方法 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 从实际问题几乎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教学重点 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课题 有关植树问题我们已经研究3节课了,这3节课中你都遇到了几种类型的问题,能给它们归归类吗?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认真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下面就有这么几个问题等待大家找到正确答案一起来试试吧!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1 学生完成 汇报交流 明确:敲钟的用时问题,钟敲响5下,实际中间共有__个间隔。 2、练习二十2 学生完成汇报交流,巡视间辅导,对有困难的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规律的提炼和实际应用。 观察法,尝试法,自学引导法 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练习法 实物投影 91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表示什么意思? 3、练习二十3 16根电线杆排列起来,间隔是多少段呢? 解答 汇报交流 4、练习二十 4 画一圆圈,任意点几点数数点的个数与分成的段数。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道题与前面3题相比点数与段数的关系有区别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练习二十 5 找一找题目中的哪些数量发生了变化。 6、练习二十 6 观察插图,明确题意:小组交流 7、练习二十 7 桌子并在一起了还是每张桌子坐6人吗?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小新把贝壳放在桌上,每5厘米放一颗到20厘米处,可以放几颗? 2、小新把7颗贝壳放在桌上,每两颗之间距离是5厘米,从第一颗到第七颗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四、拓展练习 小新在桌上等距摆了8个贝壳,已知第1颗到第8颗的距离为56厘米,求每两颗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五、总结 应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探索过程及交流情况,进行全方位评值,肯定同学们得到的有价值的知识,指正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活动中出现的错误。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92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主备人 苟斌
本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一、小数
二、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三、空间和图形 四、统计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本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训练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训练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总课时:7课时
分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 1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1课时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课时 三角形„„„„„„„„„„„„„„„„„„„„„„„„„„„„„ 2课时 位置与方向 „„„„„„„„„„„„„„„„„„„„„„„„„„„1课时 统计 „„„„„„„„„„„„„„„„„„„„„„„„„„„„„„1课时
93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P51、P52、P61、P73的概念。 2.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复习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61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94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二课时: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复习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复习过程: 一、练习以下几种类型的题 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课本P125小数 P128 1、2、3
95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三课时: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复习过程: 一、口算: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1、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 (4116)() (375+3116)() 2、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3、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96
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四课时:三角形 复习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复习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复习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97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五课时:三角形的练习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98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
第六课时: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第七课时:统计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过程: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