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0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2015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
一、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三、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四、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是靠生命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五、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六、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2.人类与水圈
3.人类与土壤圈 4.人类与岩石圈 5.人类与生物圈
七、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功能 5.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八、感恩教育
一.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种不同的环境问题。因而,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内容、任务和重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是有区别的。当前,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促 使 经 济 稳 步 发 展 的 同 时 , 运 用 各 种 措 施( 包 括 行 政 的 、 法 律 的 、 经 济 的 、 教 育 的 、 科 学 技 术 的 ) 保 护 自 然 环 境 和 自 然 资 源 ,防 治环 境 污 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三.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 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2、 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 :大气圈又称为大气层,是调节地球\"体温\"的外衣,使地球从太阳得到的热量不易散失,而适宜的温度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圈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体存在方式不同,其作
用方式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包括地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积雪,以及地下水、大气水。
土壤圈:由瑞典学者马特松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岩石体的总称,是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部分构成的连续圈层。地壳是岩石圈的主体,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各种岩石组成。
四.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1),球距离太阳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的光照适中,植物可以自如地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当素食动物吃植物时,这种被储存的能量便到了素食动物体内,当肉食动物吃素食动物时,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体内......就这样,是太阳的光能开动了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机器,使动植物子孙兴旺、生生不息。
(2),地球上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植物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
作用。
(3),地球有大气层保护,这对于栖息在它上面的生命而言,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大气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空间的强烈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大气层挡住了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地球表面才没有像月球表面那样坑坑洼洼;大气层就像一床厚厚的棉被,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不会散发到太空中去,地球上的温度才不会剧烈变化;假如没有大气层保护,地球上就不会有刮风下雨,也不会有江河湖海,地球将是一个死寂的荒凉星球。 (4),地球上有繁荣的生命,这与它是一颗岩石星球也不能截然分开。地球的核心是融融的岩浆,岩浆的主要成份是铁。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铁质核心产生了强烈的磁场。这种磁场包绕着地球,保护着地球。当太阳风暴,也就是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向地球猛烈袭来时,这种包绕着地球的磁场把它挡在了太空,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五.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地球形成---46亿年前:炙热的大火球,没有圈层的分化,外层包裹着原始大气:H2、CH4、NH3、水蒸气。
水圈形成—38亿年前:地表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下雨,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
大气圈形成—16亿年前:海洋中出现生命,细菌发酵产生CO2,逐渐改变原始大气组成;20亿年前,出现细菌和蓝藻,光合作用,出现O2;逐渐形成含氧大气圈CO2、H2O、O2、O3。 生物圈形成:12亿年前出现真核细胞;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前,顶囊蕨登陆;2亿年前,出现哺乳动物;至今,多姿多彩生物圈。
土壤圈的形成:生物将CO2转移至岩石圈,形成碳酸盐岩石,岩石风化物和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土壤。
六.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层对地球起着保护的作用,里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如囟、臭氧、等等,关键它能阻止阳关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害,伤级人类的皮肤。如今大气层受到人类的破坏,如 冰箱中的\"佛立扬\"是最傀祸首之一,没有了大气层对人类来说简直不感想象,细菌的扩散病毒的蔓延,以及来来自外太空的\"垃圾\"都随时威胁着地球,威胁着人类生活,爱护自己的地球自己的家园,人人有责。 2.人类与水圈
人类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 (1)兴建大型水库: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修建库容以亿立方米计
的大型水库,迄今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已达2000km3,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但是,水库也常常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态效应,甚至触发地震。 (2)大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水源。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乃至地下含水层的枯竭——地面沉陷,造成地表渠道与地下管线损坏;道路与建筑物破坏等。 (3)小河流渠道化:
浚河筑堤和河道裁弯取直是自古就有的水利工程。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一些高度工业化国家以其巨大的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小河流渠道化工程。所谓渠道化(channelization)就是为了防洪的目的把整条小河流或某一河段取直、加宽、挖深。渠道化的最大利益就是有利于排水防洪,使两岸农田和城镇,免遭洪水威胁。河道取直以后留下原来的河曲形成一些小湖沼,可能具有娱乐价值或可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但是,渠道化改变了河流的物理特性,并有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影响。近自然河流的改修(多自然型河流) (4)湖泊的泯灭:
从地质学角度看,湖泊的存在只是一种过度现象。因为它终究会被流入的泥沙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残体充填,逐渐演变为沼泽直至最后消亡。但,这种自然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加速了。
3人类与土壤圈
人类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活动仍然伤害到土壤圈。
人类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水浇地约占世界耕地的18%,其单产常比旱作高一、二倍。世界粮食产量有1/3来自水浇地。盐渍化和水涝是水浇地上普遍发生的土地退化现象。
一般,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时,作物生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渍化土(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 = 次生盐渍化过程)。当土壤含盐量达到2%以上时,大多数作物无法生长,这类土壤就是盐土.次生盐渍化影响范围广泛,而且仍有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当前世界水浇地的14%受盐渍化影响。常常与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种现象是水涝(沼泽化)。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据世界观测研究所估算,盐渍化与水涝使世界粮食减产1%,每年减产粮食达100×104t之多。 4人类与岩石圈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毫无困难地把人送上10 km的高空,把少数人发射到月球上作短暂的停留,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在轨道上作环球飞行,少数航天器甚至飞向火星和更遥远的星系。然而人
类向地球内部的进军却困难得多,迄今只有少数钻孔能达到10 km的深度,可谓\"上天有路,人地无门\"。但是人类的种种活动毕竟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在某些地方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 5人类与生物圈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与生态系统其它各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生物和人类互为环境,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和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应当存在和谐的依存关系。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生产资料性质、生产力的分布、构成、组织形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是由人类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可以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进步都须臾离不开环境。同样人类也改造着自然界的面貌,甚至改造自然小环境。目前一些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
过度放牧、填湖造地等破坏着生态平衡, 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有的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因此,谨慎地对待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七.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系统是一般系统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共同栖息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体。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TANSLEY,1935)首先提出来的。它强调系统的各个成员之间(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功能上的统一体。所以,生态系统是一种功能单位而非生物学的分类单位。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1).整体性。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指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和功能都表现出一个统一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有三个论点:
(1)整体大于它的整体之和,不同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发生了不同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尤其是出现了新质,这是各个单一要素所没有的。
(2)一旦形成系统,那么各个要素不能分解成的要素而孤立存在。
(3)各个单一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是不起作用的,
各个要素是整体性的基础,整体性的作用要在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
2).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开放系统为维持自身的稳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输入能量,而不可能是自给自足或完全的。同样,系统也需要不断向环境中输出一些能量。开放系统总是把其所得能量转化为可用能量;同时,输入能量在得到重新组织转化的同时,还会做功。
3).系统事件具有周期性。开放系统的能量交换形式具有循环性,系统输入环境的产品,为系统重复事件提供能量。强化事件循环的能量可以来自循环活动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外部环境的某些产品交换过程。
4).信息输入、负反馈和译码过程。系统中的输入不仅有能量,还有信息,包括环境和与环境有关的其自身运转情况的信息。信息输入的最简单形式是负反馈过程,信息负反馈可以校正系统错误。可以说,反馈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生态系统是一种反馈系统,能自我调节并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系统是不断通过反馈进行调整,使自身维持和达到稳态,没有反馈的系统不可能成为稳定的系统。
5).稳态与动态平衡。能量输入减缓了负熵产生,保证了系统能量交换的稳定性。因此,开放系统常以一种稳态为特征。但是,稳态并非一种绝对静止的平衡,而只是系统特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比率以及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开
放系统的最简单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以保持系统特征的稳定,而复杂的稳态是系统生长膨胀过程中的系统性质的稳定性。 6).分异。开放系统总是向一种分异和复杂的方向发展,统一的形式与功能将被某些特化成分所取代。
7).同结果性。开放系统也满足同结果性原理。即,一个开放系统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束状态。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生态系统。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过程。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4.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5.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八.感恩教育
这次的选修课是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声情并茂的为我们再现了地球的美丽,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提高了很多,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O(∩_∩)O
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经济活动提供物质资源, 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
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 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全世界有许多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征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 精神愉快, 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 更有效地工作经济越增长, 对于环境舒适性的要求就越高。
生态环境提供人类话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一定社会主体的人以及人的生产劳动, 总要有一定空间和各种物质的、能量的资源,只有劳动向自然界结合, 才能创造财富, 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大自然慷慨地提供给我们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生态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时, 就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 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 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相反, 环境保护好了, 就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 就有可能水远利用这些资源,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与此同时, 保护自然环境需要经济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的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
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世纪60 年代,人类开始关注生态危机。1972 年6 月5 日,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大会”召开,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80 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找新的文明形态。1992 年,第二次“世界环境大会”召开,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与扬弃。尽管人类还生存在工业文明其间,但工业文明越来越走向绝路,生态文明已经以其巨大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包括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天然资源和能源,人类须依赖这些资源能源才能生产和生活;二是生态环境吸收和净化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从而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以维持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然而,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和使用,恣意污染环境,必然会使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减弱,而且使生态环境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能力不断削弱,从而危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与生态环境并不是矛盾的,人类社会若要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把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 联系 起来。为此,笔者认为须处理好如下关系:一是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需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人们应当自觉或强制利用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来开展满足
自己需要的各种生产活动;二是人类在从事生产生活时必须自觉保持或强制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运动及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重建生态平衡, 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生态环境具有自净功能。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土地、江河、森林、矿藏等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资源, 但自然界不能赐给人类产品。正如列宁所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经济活动在提供给人们所需产品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限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这些副产品一时不能被利用而被排入环境,成为废弃物。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化、生物反应来消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 体现了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功能, 人类将无法生存。
回归到我们中国,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人用30 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高速惊人的发展,也被世界称为中国增
长的奇迹。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7 年,世界银行和中国合作完成《中国污染代价》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该报告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用的流行病学模型,发现中国每年约有75 万人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过早死亡。2009 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50 亿立方水受污染。在全球20 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 个。
2.资源短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 亿亩红线。《2011 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3 年为6%,2012 年高达56.7%。石油储备不足30天,日本65 天,美国180 天。石油是国家战略资源,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我国石油进口大部分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又被美国控制,也就是说,仅石油一项资源就严重影响。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20 年内,我国就剩6 种主要矿产能自给,绝大部分都不能自给。我国45 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值得50%,400 处主要矿区因资源枯竭面临关闭。下面是我国部分资源可使用的年限统计表。
到2020 年,我国45 种可开发的主要资源就剩下14 种,如煤、稀土、錂镁矿等。据专家推测,本世纪内地球基本上地下无矿可采了。
面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与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进行下去。
(2)加强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环境质量的变坏,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在经济活动中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增加环保投资。第三要明晰资产权关系。
(3)合理布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在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工业布局,规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变革,从被动应付环保法规和标准向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发展,大力推行“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工艺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物的排放,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
(5)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在农业方面,要继续推广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和
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逐步建立集约化农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把草原建设与防沙、治沙结合起来,防止沙漠面积扩大;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大力开展节水和旱作农业,重视创造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经验。
(6)降低能源消费,开发利用水资源。在能源消费方面,要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通过节能措施发展能源新技术,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要推行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增殖并重的,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运用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7)强化行政管理,深化环境教育。总量控制与绿色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环境目标实现的两大举措,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总负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重视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严格管理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减少“三废”及噪声污染。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迄今,生态
环境日益恶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