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美育● 201LI.日断诨jl导警 浅谈中国画用水技法的教学 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 贾 锋 摘要中国画特别讲究用墨,用墨之妙,皆在于用水之多少。传统所谓“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就是靠用水 调出来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画用水的技法,是值得美术教师去探讨和研究的。 关键词 中学美术 中国画 用水技法教学 中国画是融诗文、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 是心灵的艺术,是人生精华的集聚,是丰富的情感吐纳。中 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 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 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诗 文、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美”和“三绝”之称。中国 画的独特魅力也源于此,这也许就是中国画教学之所以在 中学美术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原因吧。 中国画干湿、浓淡、渗化等效果都是随着水量条件变化 而迅速多变的,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对初学 者而言,如果用水不当,常会出现干涩或者跑形的现象,从 而导致绘画的失败。用水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个人经验积 累的结果,因为笔端水分的多少,不同纸性对水的不同反映 等问题相当微妙。因此,要教学生画好中国画,可以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教学: ■ 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进而学会如何用水 (一)水与毛笔之间的关系 中国画最基本的作画工具就是毛笔。但同样都是毛 笔,为什么有的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有的人使用起来却 难以下笔呢?一方面,是由于基本功不扎实,缺乏驾驭毛笔 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毛笔使用不当而导致作画的失败。 毛笔以质地来分,最常用的有狼毫和羊毫。狼毫质地较硬, 与羊毫相比,吸水性差,不易蓄水,故作画一般用于一些效 擦技法,不适合大面积上墨或上色。而羊毫则不同,它质地 较软,吸水性强,故可用来大笔融作画,大面积上色或上墨。 (二)利用含水量的多少与色、墨的渗化关系进行运笔 笔端含水之多少,会关系到色和墨的渗化程度,但也并 不完全成正比,因为运笔过程中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如运 笔速度的快慢,笔在画面上停留时间的长短,笔力的轻重, 用笔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虚实不一等等,都直接影响到笔痕 的枯、湿、润。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因素去掌 握笔痕,利用水分。 (i)注意水作画位置、形状、墨色浓淡的关系 水在某种程度上可使墨色与纸面上的位置、形状、浓度 发生变化。如有的同学在作画时产生了笔误,超出了估计 范围,可以适当修正一下笔触的大小和位置,即可利用下水 量将色或墨赶回去或赶出去。又如有时笔触渗水不足,则 可趁湿在原笔触加水,以扩大原来痕迹。再如有时色泽略 浓了些,也可略加水。再用宣纸吸去,在吸走水分的同时会 带走颜色而使笔触淡化。如果用水先占领宣纸、着色或着 墨后,就会因为水有排他性而留有花纹和笔痕。 二、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比较。也可以发现 用水与用墨方面技巧会有所不同 有的作品虽然年代久远,但仍可以从中读出水气弥漫、 充满生机的气息;而有的作品虽然刚刚完成,且画中又有小 溪、河流,但毫无生机,缺乏水的滋润。这,便是作者在用水 技法上熟练程度和高低之分的表现。 三、认真鉴赏名家作品。也是提高用水水平的一个好 方法 同样是名家,如张大干与齐白石的画,要研究两者对水 与墨的使用有何异同,哪一幅看起来水气更浓、更重些,为 什么会这样。通过思考,从中得到启迪。 四、用水的技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积累经验。 不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国画这门艺术,它的奥妙之处,全在作者平心静气地投 入创作。即使第一、二次作画时用墨、用水不很恰当,也不 要急躁。因为用水技法是国画教学中的难点,要在课堂上 完全教会学生,掌握好这种技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我鼓励学生在课余多练笔、多揣摩。用心去体会,去认 真比较,看看第二幅中的用水效果与第一幅有哪些细微差 别,两者优劣在哪里。经过反复地练习,久而久之,在作画 时用水的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五、处理好中国画水、笔、墨这三个基本要素 中国画传统积淀之浓厚,相当程度表现在水、笔、墨的 艺术形式之上。历代画家即使是革新画家。也没有把水、 笔、墨“革掉”,而是着意在用水、用墨上出新。当代成功的 山水画家在新的艺术形式上,也没有削弱水、墨的总体功 能,反而视之为民族艺术的优秀成分和完成艺术整体的重 要一环。加以强调、深化、扩张,使之成为民族性、个性的艺 术特征。中国画用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顺逆、简繁和所产 生的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纵横的变化,用墨的枯 湿、浓淡、清浊、鲜宿和留白的变化,成了中国画不可替代的 鲜明特性。但是,水、笔、墨的运用与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它 与大形式之间的关系何处服从,何处突现,要视具体情况而 定。处理得当,画面就既具视觉的震撼力,又具细细品味的 感染力,艺术效果就不同凡响了。 “水”是中国画笔墨的灵魂,水的变化又是无穷无尽的, 要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就必须花毕生精力去探索。作为 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和 常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作画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他 们的开拓创新精神,为使中国画这门独特的艺术长青于世 界艺术之林,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