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加上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从对我国人民的饮食情况的调查可知。  2.1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卫生部2006年2月13日通报2005年第四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中报告:“家庭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的44.4%、死亡人数的89.7%,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野生毒蕈、河豚鱼等有毒动植物”,它反映了人们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极其贫乏的现实。  2.2 饮食习惯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饮食习惯中的陋习,没有随着现代科学的发现得到及时的根除,我国国民日常的饮食安排,主要是依靠传统习惯。人们的饮食习惯从以前的科学知识和生活条件来看,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照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我们的传统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因素。例如现在好多国民爱吃大量经过腌、炸、烤、燻的食品。现代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告诉我们,上述食品中的亚盐、苯并芘严重超标,如果摄入此类食品,就易患癌症。这样就反映了国民饮食习惯没有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时俱进。  2.3 忽视慢性食品中毒
从卫生部关于食物中毒的统计科目来看,急性食物中毒是被、社会和人们重视,但慢性中毒由于对人身体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其发病期滞后,发病机理又复杂,往往被人们忽视,所以在我国发生的慢性食品中毒事件则更多,对人民健康威胁更大。  2.4 饮食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中发现,我国国民只注意食品质量和口味,而忽视了食品安全摄入数量,饮食结构不合理。人们普遍地不知道任何食品都有安全摄入量的要求,任何营养食品如果长期超量摄入,都会给人体造成危害。如1997年在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年分别为18.5%和2.2%。与农村相比,城市的患病率更高(28.6%∶17.0%),特别是大城市,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去15年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每年平均增加0.93个百分点,约相当于每年增加1 200万超重和肥胖的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在上升,这影响了我国国民的体质。  2.5 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状况令人勘忧
大部分集体就餐的学生、企业员工以及在城市的农民工,他们的饮食安全是极容易受到威胁。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对他们健康起决定因素的食品,大都是由只经过简单操作培训,而没有经过严格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培训和食品安全法教育的人员生产的。卫生部通报2005年第四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中报告:“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44.4%,主要中毒原因是食物加工不当。”这些特殊人群的食品安全事故是具有一次性中毒人数多,社会影响大,预防和治疗难度大的特点。如2004年9月14日发生在南京市汤山镇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者达200多人,并造成38人中毒死亡。
我国的城镇居民的食物和原料都是市场供应,他们的食品安全都依赖食品生产者、食品加工者和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他们的食品安全极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危害。在保证自己的食品安全方面,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阜阳劣质奶粉、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以及含有雕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的面粉……,也反应这一现状。
2.6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食品卫生监管不力
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
不全。一些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在于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却很少对食品的内在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查和分析论证其安全性。监管还没有与发达国家接轨,在发达国家,每一种食品的产地、时间批次等信息在条形码上都清清楚楚,查处有问题的食品就不至于像我国只能从销售上层层反查下去,增加了执法难度,也给造假者带来了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