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学教育史

数学教育史

来源:九壹网


《数学教育史》考查

班别:综合理科教育14级 学号:21 姓名:黄艳盛

一、叙述时期数学教育制度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要求。

1912年,辛亥胜利,不仅推翻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而且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成立伊始,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辛亥的胜利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发展。从1912年到1949年期间,中国数学教育从向日本学习转为向欧美学习,事实上,在数学教育思想、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诸方面日本的影响一直在起作用。

1、“壬子癸丑学制”的数学教育

中国清末实施新学制以来,显示模仿日本制定“癸卯学制”,后有受德国的影响制定“壬子癸丑学制”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增长生活必需之知识,兼使思虑精确。初等小学校首宜授十数以内之数法、书法、加减乘除渐及百数以内,更进至通常之加减乘除,并授小数之读法、书法及其简易之加减乘除,兼授本国度量衡币制之要略。高等小学校首宜就前项扩充之,渐近授以整数、小数、诸等数、分数、百分数比例,并得酌授日用薄记之要略。算数宜用笔算及珠算。

教学方法要求;教授算术、务令解释精审.运算纯熟,又宜说明运算之方法理由。在初等小学校,尤宜令熟习心算。算术问题宜择他课目已授事项,或参酌地方情况切于日用者用之。

2、“壬戌学制”的数学教育

“壬戌学制”受美国学制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模仿美国采用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六三三制,即小学学习年限为六年,初中和高中学习年限分别为三年。新学制去掉了“壬子癸丑学制”的双轨制痕迹,表现了单轨制的民主性,并强调了职业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数量方面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己能寻找解决方法。能计算正确并敏速。

教学方法要求:宜注意从学生生活中使学生发生需要工具的动机。计算宜注意练习,以便正确迅速的习惯。问题以切合学生生活的为主。方法与原理的教学,宜用归纳的建造,不宜用演绎的推广。

3、1929年《暂行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

①1929年《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教学目标:助长儿童生活中数量的常识和经验,养成儿童解决日常生活里数量问题的实力,练成儿童日常计算敏速和准确的习惯。

②1932年《小学算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增进儿童生活中关于数的常识和经验,培养儿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计算能力,养成儿童计算敏速和准确的习惯。

③1936年《小学算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增进儿童生活中关于数的常识和经验,培养儿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计算能力,养成儿童计算敏速和准确的习惯。

④1942年《小学算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增进儿童日常生活中关于数的常识和观念,培养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计算能力,养成计算敏速和准确的习惯。

⑤1948年《小学算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指导儿童了解日常生活中关于“数”的意义,有“数”的正确观念,指导儿童解决日常生活中关于“数”的问题,培养其理解思考的能力,养成儿童计算正确迅速的能力和习惯(包括心算、笔算、珠算)。

二、叙述新中国成立后数学教学改革的六个阶段及其特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多次数学教育改革。大致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8年),学习苏联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1年),教育大时期;第三阶段(1961—1966年),“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时期;第四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时期;第五阶段(1976—2001年),稳固发展时期;第六阶段(2001年至今),全面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学习苏联时期(1950—1958年)

1949—1952年,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这个时期我国数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规范了教材,公布了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

1、规范教材,统一大纲

制定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和规范各地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解决各地中小学教科书版本不一、供应紊乱等问题。

2、明确目的,学习苏联

1952年7月,教育部成立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明确规定了中学数学教

学的目的,使教师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使用当时苏联相应课本的编译本或改编本,对于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消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文化的影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存在的问题是,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在我国12年制学校搬用苏联十年制学校的经验,取消解析几何,降低了程度,这种消极的影响长达十多年。

3、重视思想教育,注意全面发展

4、吸取苏联成果,联系我国实际

2、第二阶段:教育大时期(1958—1961年)

1958年,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贯彻这个方针,在教育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成为“教育大”。改革的出发点是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突破苏联经验的局限性,这是积极的方面。同时,由于生产劳动与政治运动过多,忽视了课堂教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总的来说,当时在全国教育系统内,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毛病,新的教学内容增加过多,基础知识大大削弱,教学质量有所降低,使用的教材受到不少批评。

3、第三阶段:“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时期(1961—1966年)

1961年以后,中国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1961年和1963年相继修订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恢复了中学平面解析几何课程,重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和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还指出了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原则性要求。在此期间,中国数学教学质量开始稳步的提高。

1、提出“双基”的观点

2、简明三大能力观点

3、精心编写教材,受到广泛欢迎

4、第四阶段:“文化大”时期(1966—1976年)

“文化大”时期,数学教育也遭到了破坏。在中学数学里削减了大量的数学基础课程,大大降低了中学数学知识水平,造成了数学教育的大倒退。学科教育的质量,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都下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点。

5、第五阶段稳固发展时期(1976—2001年)

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方面随着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6、第六阶段:全面改革时期(2001年至今)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一个多元化、有弹性、照顾个别差异的数学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数学课程设计不仅关注数学的进展和应用价值,体现数学本身的逻辑顺序,而且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相吻合,关注学生的成长。数学课程不仅继续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且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进步,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