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

来源:九壹网
第12卷第1期2010年2月Vol.12No.1Feb.2010

 73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

张建刚,王新华,段治平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 要: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涉及了产业融合的概念、识别、动因、过程、影响等多个方面,这对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讲,关于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于产业融合实践的飞速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发展动因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99(2010)0120073206

ABriefReviewoftheResearchonIndustrialConvergenceTheoryZHANGJian2gang,WANGXin2hua,DUANZhi2ping(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510,China)

Abstract:Asannewlyemegringeconomicphenomenon,industrialconvergenceisprosperinginglobalarea.There2searchaboutindustrialconvergenceinvolvestheconcept,identification,motive,procedureandeffectofindustrialconvergence,whichhashadasignificantandprofoundimpactonthedevelopmentofmodernindustryandindustrialeconomictheories.However,itlagsbehindtherapiddevelopmentofindustrypracticesandneedsmorein2depthandsystematicstudy.

Keywords:industrialconvergence;industrialstructure;developmentmotive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加深,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在信息、金融、物流、能源等领域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产业融合给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日益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产业融合现象的理论研究也是当今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之一,给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产业均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分类与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信息产业、物流产业、能源产业及金融业迅速发展,其中信息产业、金融业、能源产业已经出现融合萌芽,但产业融合还未成为主要发展潮流,其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要比经济发达国家多。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从产业融合的内涵、产业融合的识别、产业融合的动因、产业融合的过程、产业融合的影响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进展及其焦点问题,最后指出了产业融合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融合内涵的著述非常多,或侧重于研究市场/产业的边界变化,或侧重于研究产业

收稿日期:2009211225

(07R204)基金项目:青岛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基于产业融合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创新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张建刚(19742),男,河北满城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74

第12卷第1期

2010年2月Vol.12No.1Feb.2010

融合的类型,或侧重于研究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或侧重于研究融合环境下的公司战略,但大多只是现象分析,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表述。下面从产业融合的概念和分类两个方面分述之。

1.产业融合概念的界定

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是从技术视角展开的,美国学者Rosenberg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的研究中

[1]

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此后,Gaines、Fa和Tunzel2

mann、Lind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均沿用了Rosenberg的技术融合的思路[2][3]141[4]。DavidB.Yoffie则从产品

[5]3视角出发,将产业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产品的整合”。也有学者从产业视角展开研

究,如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放宽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

[6]24关系。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则称“产业融合是技术网络平台、市场和产业联盟与合并三个角度的融

合”;该定义的出现使得产业融合的内涵得到了拓展性的表述,加上“绿皮书”中对相关产业融合管制问题的

[7]提及,也使得产业融合这一定义更加有意义和具有综合性。

国内学者周振华较早对产业融合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产业融合这一概念的界定上,他认为

[8]

“产业融合就是以数字融合为基础,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厉无畏等从产业

发展的角度,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

[9]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特征在于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等融合的结果出现。马健试图

将以上视角综合起来,将产业融合的定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经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导致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

[10]4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创新视角[11]、模块理论[12]、产业分离与融合的关系[13]41、系统自组织理论[14]47

等方面定义产业融合。2.产业融合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学者们对产业融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划分。从市场角度分类可以分为供给方面融

①技术融合又可进一步分为技术替合和需求方面融合,供给方面主要是技术融合,需求方面主要是产品融合。

代融合与技术整合或补充融合[15]。从产品视角可以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16]13以及结合型融合[17]。

[10]45247

国内马健根据产业融合的程度和市场效果,将产业融合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聂

子龙、李浩提出产业融合有四种主要形式: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18]

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胡汉辉和邢华将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形[19]式。胡永佳从产业融合的方向上,分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结果上可分为吸收[13]52253型融合和扩展型融合。

由此可见,国外主要是从技术与产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类,并通过引进替代与互补两种作用机制,从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视角解释了产业融合的产生;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产业视角来进行分类,从宏观层面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描述。

二、产业融合的识别和分析工具

在产业融合的内涵和外延尚未有统一界定的情况下,一些学者试图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识别和衡量产业融合的存在性和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外学者利用专利、并购与战略联盟、销售额、业务利润等

①NilsStieglitz.IndustrialConvergence:theevolutionofthehandheldcomputersmarket[A]∥JensFroslevChristensen,PeterMaskeu(ed.).

Theindustrialdynamicsofthenewdigitaleconomy.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2003.

张建刚,等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

 75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

数据对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及其相互关系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Gambardella和Torrisi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度量电子信息产业中企业的不同业务的融合程度,对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或产业融合

[20]

之间的关系、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Danowski和Choi通[21]过对1981—1986年中信息产业中的网络结构的变化来对信息产业的融合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Fai和

Tunzelmann通过对1930—1990年间美国32家具有专利活动记录的公司进行产业归类,分别检验两两产业

间的专利份额的相关系数,对不同产业大规模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融合过程以及技术多元化、路径依赖于不

[3]1512171同产业的技术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现有文献看,赫芬达尔指数法、熵指数法以及网络分析方法是经常用到的识别与衡量产业融合程度的主要方法。其中,赫芬达尔指数法的优点是数据处理过程简单方便,而且相应的数据也容易获得,但不足之处是无法解决多元化线性回归时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熵指数与HI指数类似,而且熵的可分解特性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元化回归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用熵指数来识别产业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网络分析方法能够对结构是否变化作出很好的判断,适合于企业融合或业务融合的存在性及融合程度的识别,但在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比较复杂,难度也较大。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专利、联盟与并购等数据库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也影响了我国学者开展对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马健概括了产业融合识别的三个原则:产业之间是否存在着共同的技术基础,是否完成了产业融合的全过程,以及是否导致了产业界限的模糊化,并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业务融合程度及效应进行了实[10]48249

证检验。胡金星选择了1999—2005年间33家样本企业对我国三网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14]1352148果发现我国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内容的企业融合程度较高。

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关于产业融合的动因,多数学者归于技术进步与管制的放松。如Lei认为,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

[22]术基础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首先发生技术融合,才能够发生产业融合。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源[6]24于技术进步和规制的放松。欧洲委员会绿皮书也强调技术和放松规制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基本原因。

Yoffie认为,半导体、数字通信技术发展,放松规制以及管理创新是信息产业融合的三个最主要驱动力,

[5]7并强调在三者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才得以发生。

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它方面,如TheAustralianConvergenceReview指出,产生融合的必要条件是数字技术。国内张磊也指出,技术进步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信业的放松管制两者都未能导致融合,由于实业界清醒地认识了多以失败告终的

电话和电视的纵向一体化融合这一“死尸的融合”的现象,进而创新了传统经营观念,将管理创造性与技术进

[16]15步和放松管制相结合,使得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诸产业的边界处的融合成为现实。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多因素共同驱动是导致产业融合出现的原因。于刃刚等认为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是

[23]技术创新、放松经济性规制、企业跨产业并购、组建战略联盟以及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陈柳钦认为,[24]69270产业融合的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技术创新、竞争合作的压力、公司的发展以及放松管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产业融合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等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有全球化与自由化、产业管制的放松、消费需求变化等,内在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或战略联盟、企业基本组织原则的变革(模块化)等。

四、产业融合的演进过程

产业创新研究的权威Freeman认为,产业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

 76

第12卷第1期

2010年2月Vol.12No.1Feb.2010

①受此启发,Alfonso和Salvatore提出产业融合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场创新等阶段。业务与管理融合、市

场融合三个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这几个阶段前后相互衔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进的。

[25]

但如果只有技术融合,而无业务融合特别是市场融合,产业融合就不会实现。

Stieglitz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特点,指出产业融合,无论是技术融合还是产品融合,都是一个包含三个具

体阶段的动态化过程。第一阶段存在两个从供给到需求都不相关的产业,融合的过程由外部因素(如新的技术发明、管制放松)所激发;第二阶段意味着市场结构和公司行为开始变化的产业发生融合;进入到第三

②阶段,这两个产业从技术或产品市场的角度看具有相关性,并且市场发展趋于稳定化。

[10]728[26]

国内学者基本接受了产业融合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的观点。何

立胜、李世新认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

[27]

溶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18]消失的现象。

也有一些学者从其它视角研究产业融合的过程,Collis等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分析认为,产业融合的过程就是传统纵向产业结构向横向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如传统的电话、电视和计算机产业的融合就是这三个

③Hooper认为,产业融合包括了基础技术融产业的纵向结构分解及形成的五个水平化产业部门的过程。

[28]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五个维度的内容,而不是一个“一维空间”的概念。胡金星认

为产业融合的产生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在开放系统中,不同产业企业主体之间非线性竞争与非线性协同相互作用打破了原有系统的线性关系而引起产业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即导致新兴产业出现与发展的

[14]47245过程。

现有文献均认为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等阶段。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考虑到单个因素(如技术、产品等)而没有深入挖掘这些因素背后的影响因素,而且现有文献多是定性的描述,没有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影响到理论的解释力与影响力。

五、产业融合的影响和经济效应

国外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于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上。Malhotra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美国商业银行对商业投资银行业融合的战略反应调查》中,利用1987—1997年美国95家最大商业银行的数据,针对商业银行面临产业融合挑战所做出的战略反应进行了

④系统的阐述,认为“融合多元化”和“产业内收购”是企业对产业融合做出的两种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反应。

Estabrooks分析了许多公司对规制和技术变化做出的战略反应,这些公司涉足计算机、通信、媒体、娱乐业

和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并重点描述了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些企业做出的跨产业融合的多元化战略反应。Broring和Stefanie以制药业和营养保健食品业的产业融合为例,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不同产业背景

⑤的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

①FreemanC.,SoeteL..Theeconomicofindustrialinnovation[M].3rded.,London:PrinterPublishers,1997.②NilsStieglitz.IndustrialConvergence:theevolutionofthehandheldcomputersmarket[A]∥JensFroslevChristensen,PeterMaskeu

(ed.).Theindustrialdynamicsofthenewdigitaleconomy.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2003.

③DavidJ,Collis,PWilliamBane,StephenP.Bradley.Winnersandlosers:industrystructureintheconvergingworldoftelecommuni2cations,computing,andentertainment[A]∥DavidB,1997.

④MalhotraA.Firmstrategyinconvergingindustries:aninvestigationofUScommercialbankresponsestoUScommercialinvestment

bankingconvergence[D].DoctorialthesisofMarylandUniversity,2001.

⑤Broring,Stefanie.Innovationstrategiesinconvergingindustries:aresource2basedperspective[R].ResearchPaper,Universityof

Muenster,Institut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2003.

张建刚,等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

 77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

国内学者中,马健认为产业融合不仅从微观上改变了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而且从宏观上改变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能够改善产业绩效,减少企业成本;产业融合是传统产业创新的

[10]182

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利于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提高一国产业竞争力。胡永佳认为,产业融合从企

业的微观层面上能够带来成本节约效应,即产业融合能够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节约交易成本;从产业组织的中观层面上能够产生竞争合作效应,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新型市场结构;从经济社会的宏观层面上有

[13]1712208利于产品和产业创新并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陈柳钦认为产业融合具有六大

效应: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能力效应和区域效

[24]71273应。

总体来看,产业融合使现有产业间资源重新整合利用,通过类似于化学反应的多层次融合产生了1+1>2的经济效应,提高了产业绩效。以此类推,整个国民经济中众多的产业融合交织所产生的融合经济效应

将是巨大的乘数效应。

六、结束语

产业融合理论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即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足以解析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和产业而产生的。其核心的理论依据,就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产业背景下新生产要素的不断涌现,包括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在内的新生产要素不断地弥补传统资源的不足,或是相当程度地减轻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导致新理论的突破与发展。应当看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对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讲,关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上述的研究也大多是在观察到某些行业的技术融合、市场融合,或是传统三次产业结构外的新行业现象的基础上,从而对产业融合理论进行的探讨。

产业融合实践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以及目前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我们对产业融合现象作更加深入、系统的探究。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对经济的突破带动作用的研究刚刚兴起,在许多方面还要深入研究,如综合利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融合型新型产业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自组织理论方法、经济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中外高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用数量模型来建立我国融合型新型产业同其他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其对我国经济的突破带动作用,从而探求出高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

[1]RosenbergN.Technologicalchangeinthemachinetoolindustry:184021910[J].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1963,23(2):4142446.

[2]GainesBR.Thelearningcurves:underlyingconvergence[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1998,57:7234.[3]FaiF,TunzelmannVN.Industry2specificcompetenciesandconvergingtechnologicalsystems:evidencefrompatents[J].

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1(12).

[4]LindJ.Convergence:Historyoftermusageandlessonsforfirmstrategies[R].StockholmSchoolofEconomics,Centerfor

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Research,2004.

[5]YoffieDB.Introduction:chessandcompetingintheageofdigitalconvergence[C]∥YoffieDB(ed.).Competingintheageofdigitalconvergence.Boston,1997.

[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7]EuropeanCommission.Greenpaperontheconvergenceoftelecommunications,mediaandinformationtechnologysectors,andtheimplicationsforregulation[R].http:∥www.ispo.ece.be,1997.

 78

[8]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12214.[9]厉无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5211.[10]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卷第1期

2010年2月Vol.12No.1Feb.2010

[11]何立胜.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12.[12]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24231.[13]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4]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5]GreensteinS,KhannaT.Whatdoesindustryconvergencemean?[A]∥YoffieD(ed.).Competingintheageofdigital

convergence.Boston,1997:2012226.

[16]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7]周振华.论信息化中的产业融合类型[J].上海经济研究,2004(2):11217.[18]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2):80283.

[19]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229.

[20]Gambardella,Alfonso,Torrisi,Salvatore.Doestechnologicalconvergenceimplyconvergenceinmarkets?Evidencefrom

theelectronicsindustry[J].ResearchPolicy,1998,27(5):4452463.

[21]JamesA,Danowski,Jun2HoChoi.Convergenceintheinformationindustries:telecommunications,broadcasting,andda2

ta2processing2198121996[C]∥Harmeet2sawhney(ed.).Progressincommunicationsciences.AblexPublishingCorpora2tion,1998:1252148.

[22]Lei,D.T.Industryevolutionandcompetencedevelopment:theimperativesoftechnologicalconverg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2000,19(728):726.

[23]于刃刚,李玉红,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72.

[24]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5]AlfonsoG,SalvatoreT.Doestechnologicalconvergenceimplyconvergenceinmarkets?evidencefromtheelectronicsin2

dustry[J].ResearchPolicy,1998:4452463.

[26]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理论创新的新范式[J].江汉论坛,2003(2):10213.

[27]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3):81284.[28]RichardH.ConvergenceandRegulation[R].Melbourne:TIOConference,2003:3.

(责任编辑:于凤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