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表格式+文本式(共2篇)
22 读不完的大书
1.会认“仅、麻”等8个生字,会写“读、昆”等10个字,会写“昆虫、蚂蚁”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了解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体会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体会生动的语言。
1.词语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仅、麻”等8个生字,会写“读、昆”等10个字,会写“昆虫、蚂蚁”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板块一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题目:我们今天学习第22课《读不完的大书》,看老师写课文题目。
2.指导写字:“读”左窄右宽,左边言字旁,右边“卖”字下半部分的“头”字的横画要穿插到言字旁空白处,撇、点要写得舒展。
3.读题质疑: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书是读不完的呢?这本大书是什么样的?里面写了些什么?
4.引导读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再读课文题目,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
设计意图:
“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生疑、质疑,体现了以疑促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引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
2.检查生字词语。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
不仅 麻雀 盘旋 敬佩 ....春笋 几寸 一副 秋高气爽 ....
(1)指名认读加点的生字。提示:“笋、寸”是平舌音,“爽”是翘舌音。 (2)读词卡“麻雀”。
①引导识记:你是怎么记住“麻”字的? 预设:加一加:广+林 猜谜语:广州城内林子多
②用“麻”字组词:肉麻、亚麻、芝麻;麻绳、麻布、麻袋;麻醉、麻药、麻烦。
③指导写“麻”:半包围结构,左上包右下,“广”要写大些,第三笔“撇”要舒展,包住“林”。 (3)读词卡“春笋”。
①课件出示“笋”的字源演变图。 课件出示:
解说:“笋”的古体字上面形状像竹叶,表示笋是竹子的嫩芽;“旬”的意思是十天,表示笋生长迅速。
②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
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4)读词卡“几寸”。
①引导:你们知道一寸大约有多长吗?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比一比。 ②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课件出示“寸”的古体字:
点拨:上面是手的形状,在手的下面加一横,表示由手掌后退一寸。这个位置叫作“寸口”。我们摸一摸,有脉搏跳动的感觉。
③指导写“寸”:“寸”的字形偏长,第一笔横稍长,竖钩写在横画上偏右的位置,点靠里、靠上。
(5)读词卡“一副”。
①引导:你是怎样记住“副”字的?(幅、富、福——副) ②指名填空:一副( )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一副样子 一副面孔 一副笑脸 一副对联 一副手套 一副眼镜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1)指名交流。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2)全班齐读。教师板书:看不完读不完 设计意图:
依据生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并在识字的过程中,扩展学生的词汇,渗透汉字文化,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教师配乐朗读全文,给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感基调,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初步理解“大书”的意思。
板块三 朗读课文,感知“好玩”
1.引导:这本看不完的大画册、这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呢?请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3.学生交流。
课件相机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地上的走兽昆虫,林间的花草树木,水里的虾蟹游鱼……
(1)提问:作者列举了哪些好玩的事物?这些事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2)指名交流,齐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浮云飞鸟 走兽昆虫 花草树木 虾蟹游鱼
(3)理解省略号。引导:读不完的大书里只有这些好玩的东西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用了省略号)课文哪个词概括了所有好玩的东西?(板书:世界万物)
4.引读第1自然段:教师读第一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5.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教师引导: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大自然真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呀!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接读。 课件出示: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
趣。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的总起段落,引导学生提炼和概括文本信息,紧扣关键词语及标点符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题目中“读不完”的意思,在回环呼应的朗读中,初步感悟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特点。
板块四 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齐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词语中的会写字标红) 课件出示:
读书 昆虫 麻雀 蚂蚁 梨树 几寸 温柔 池塘 画册
2.指导书写。
(1)自主观察字形。出示田字格中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①出示“梨、柔”,引导: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点拨:下面的木字底要写得稍宽,撇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部分,让字站稳。 ②指导写“塘”:左窄右宽,“唐”的撇要穿插到提土旁的下面。
③指导写“册”:最后一笔是横,靠近横中线,写得稍长,像一根线,把左右两个部件串起来。 3.学生练习写字,展示评价。
4.布置作业:抄写“昆虫、蚂蚁、画册”等词语。 设计意图:
在随文识字写字的基础上,本教学板块安排了集中写字。从字形结构入手,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教师再有的放矢地重点指导,提高了写字教学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2.了解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体会生动的语言。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浮云飞鸟 走兽昆虫 花草树木 虾蟹游鱼 高空盘旋 千姿百态 雨后春笋 超凡脱俗 秋高气爽
2.引读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2)齐读第6自然段。
3.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本读不完的大书,去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认读词语,既复习巩固了生字,又积累了本课独特的语言;引读课文,既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又为后面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做了铺垫。
板块二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读课文。
(1)引导:“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课文哪些段落对此进行了具体描写? 预设:第2~5自然段。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请联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或第1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板书:飞鸟 昆虫 花草 树木) 2.学习写飞鸟的语段。
(1)引导: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好玩的飞鸟?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
◎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 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3)麻雀和老鹰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预设:
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活泼快乐)
老鹰——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雄健勇猛)
(4)引导:飞鸟如此有趣、好玩,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动作)谁来演一演老鹰的这三个动作?
(5)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麻雀的活泼,老鹰的勇猛!(指名读,师生评价) 3.学习写昆虫的语段。
(1)引导:作者写了什么昆虫?是怎么写的?(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2)提问:文中写到了哪两种情形?(蚂蚁搬家两军对垒) (3)引导:蚂蚁搬家时是怎样的? “井然有序”是什么意思?
(4)想象:蚂蚁搬家,井然有序是怎样的画面?(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序地搬运货物。) (5)提问:“两军对垒”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蚂蚁“两军对垒”的情形吗?(指名交流)作者用哪个词来描述蚂蚁这种精神?(勇敢忠贞)
(6)指导朗读。引导:两军对垒,攻守有序,小小的蚂蚁竟然如此勇敢忠贞,真令人敬佩!请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4.学习写花草树木的语段。
(1)引导:飞鸟、昆虫是如此好玩,那花草树木又是怎样有趣呢?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思考:(1)这一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句子。(2)花草树木是怎样有趣?用横线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
(2)根据学生交流,品读相关句子。 预设1:品读中心句。 课件出示:
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①提问:“暑寒荣枯”是什么意思?(季节不断变化,草木有荣有枯。)
②点拨: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有着——(不同的趣味);花草树木的一荣一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③齐读句子。
预设2:品读写花草的句子。 课件出示写花草的句子。 课件出示:
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①指名朗读。
②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花儿的有趣的?(颜色多、形状多)能用两个词语概括吗?(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③引导:作者又是怎样写草的有趣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形态各不相同)
④教师引读:花儿颜色有——(学生接读),形状有——(学生接读),草的叶子各不相同——(学生接读)。
⑤学生合作朗读:女生读写花的句子;男生读写草的句子。 预设3:品读写树木的句子。
过渡:作者写了哪些树木?你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有趣?课件出示写竹子的句子。 课件出示:
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
①指名读。
②提问:哪些画面很有趣?作者是怎么写的?(先用作比较的方法写雨后春笋长得快,再用打比方的方法写竹叶的沙沙声。)
③指导朗读:读前面一句要突出强调竹子长得快,读后面一句要读得轻而温柔。(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写棕榈树的句子。
课件出示:
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①指名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棕榈树的有趣?(风吹树叶、鱼戏倒影) ②引导:“超凡脱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棕榈树的这副样子是超凡脱俗的? ③“倒映”和“倒影”各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画,让学生指出倒影。) ④引导想象:棕榈树在水中的倒影是怎样的?鱼在倒影间游玩是怎样的情景呢?
⑤指名读写棕榈树的句子。
⑥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总起句,女生读写竹子的句子,男生读写棕榈树的句子。 设计意图:
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圈画文中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和体会语言、形象、情感之美。
板块三 整体回顾,感悟写法
1.质疑引读。
(1)引导:这部大书读到这儿读完了吗?这本读不完的大书里还会有些什么呢?(指名交流) (2)课件播放大自然中好玩的画面。 (3)课件出示中心句,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
趣。
2.梳理结构。
(1)引导: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各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预设:总(第1自然段)——分(第2~5自然段)——总(第6自然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预设:
从第1自然段发现:寻找、沉思、遐想。(观察自然,留心生活)
4.小练笔: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读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本教学板块通过回读课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方法和作者的观察方法,并引导学生迁移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1.品读语言,感受生动。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向着这个核心目标出发、着力、落脚。在了解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交流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获得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
感受生动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读”。通过配乐朗读、合作读、接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文中生动的语言,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受,体现读与想象、思维训练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课文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在多读、美读中根植于学生心田。
2.建构方法,形成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凭着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教师将“教方法”作为暗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1)阅读方法。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强调借助关键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在方法的实践运用中自我构建新的认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2)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文“总—分—总”的篇章结构以及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在大自然中读到的奥秘和感受到的乐趣,让学生经历阅读输入到表达输出的学习运用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言语经验,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观察方法。在课文结尾部分,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提取关键词“寻找、沉思、遐想”,旨在告诉学生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来读大自然这部“大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2 读不完的大书 课题 读不完的大书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1会读“仅、麻”等8个字,会写“读、昆”等10个字,会写“昆虫、蚂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重点 教学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具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 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1.同学们,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猜一猜,分别是什的好奇心,学生么?【出示课件3】 出示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初步感受情感,让学生猜。 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 )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分钟 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2.作者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读不完的大书) 二、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了解作者,有助朱维之(1905-1999)浙江苍南人。党员、民盟成员。1930年于学生理解课赴日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学习、进修,回国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文,感受真情。 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曾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调 任南开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 文系主任等职,并当选为天津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天津比较文学研究 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朱先生是 新课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园,著作等身, 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教学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字、理解词语,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分钟 来解决生字词。 主体性、主动性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和自觉性,可以(1)学生试读课文。 提高自学能力,(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培养学生爱写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字、主动理解词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语的兴趣,教会(3)【出示课件7、8】 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正确的写字 (第一行含有会认字的,第二行含有会写字的新词): 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不仅 麻雀 盘旋 敬佩 春笋 几寸 秋高气爽 一副 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不完 昆虫 蚂蚁 梨树 温柔 池塘 画册 打下基础。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笋、寸、册”为平舌音,“爽、 柔”为翘舌音; 前鼻音“仅、旋、昆”,后鼻音“爽、塘”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4)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出示课件9】 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 合? 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出示课件10】 ① 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或旋绕飞行。( ) ②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 ) ③超出常人,脱离凡俗。 ( ) ④ 悠远地想象,无拘无束的联想;指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 ( ) ⑤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 (5)生字我会写 (出示课件11、12 :生字田字格课件) 读 昆 麻 蚂 蚁 梨 寸 柔 塘 册 ① 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出示课件13】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副、蚂、蚁、梨、塘”。 加一加:“讠+卖=读”“日+比=昆”“广+林=麻”。 ②说说本单元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4】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写时要上宽下窄。 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出示课件15】 “读、蚂、蚁、塘”——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柔、册”,学生练写。 “柔”上面是“矛”,不要少写一撇。 “册”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横,长,横穿整个字,左右露头。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出示课件16】 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 这一特点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认读、识写。 ⑤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四、再读感知,理清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出示课件17】 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出示课件18】 第一自然段:写从小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第二自然段:大自然中的飞鸟非常好玩。 第三自然段:大自然中花、草非常美。 第四自然段:我家院子里的果树结的果子味道鲜美。 第五自然段:介绍“我”家屋后的竹子和棕榈树。 第六自然段:总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五、课堂总结,再读课文【出示课件19】 再读课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语文素养,培养展延伸内容。 学生对语文的爱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好。 ( )2.再读课文。 分钟 课堂作业新设计【出示课件20、21、22】 一、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竹笋(sǔn shǔn) 秋高气爽(suǎng shuǎng) ..一副(fù fú) 画册(chè cè) ..二、组词语 仅( )麻( ) 旋( )寸( )副( ) 反( )床( ) 放( )才 ( ) 幅( ) 三、填空。(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浮云() 走兽() 花草() 虾蟹() ()有序 ()姿()态 答案: 一、笋(sǔn ) 爽(shuǎng) 副(fù) 册(cè) 二、仅(不仅) 麻(麻雀 ) 旋(盘旋 )寸(几寸 )副(一副 ) 反(反正 )床(木床 ) 放(放学 )才 (才有 ) 幅(几幅 ) 三、浮云(飞鸟) 走兽(昆虫) 花草(树木) 虾蟹(游鱼) (井然)有序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 2. 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复习检查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1.检查朗读情况。 接,又是让学生回忆课文,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的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准备。 本文写了大自然哪些好玩的东西?【出示课件24】 (板书: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分钟 3.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快到书中去看看吧。 二、读中感悟,体验新知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 【出示课件25】课件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一)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作者又觉得大自然哪好看,哪好玩呢?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 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 西?(第2~5自然段) (2) 【出示课件26-30:第2~5自然段】 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选择一处或几处你喜欢的景物,小组内学。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出示课件31】 预设: (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3.选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A.【出示课件32】:“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1)大自然中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B.【出示课件33】:“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美好的景象? 【出示课件34】预设:辽阔的天空,浮云朵朵飞鸟翱翔,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满山的果树,竹林生机勃勃,高大的棕榈树…… (2)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大自然太美了如诗如画。 【出示课件35】(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1:“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运用了拟人是手法,展现了竹林的美丽温柔。 【出示课件36】预设2:我从“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这句话中,“挺拔、超凡脱俗”读出棕榈树的高大威武,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非常生动。 4.小结,齐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 (小朋友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朗读时,根据内容想像画面,会读得更美) (二)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出示课件37: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出示课件38】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联系课文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查漏补缺,互帮互助,有助于共同提高。 教师点拨引导分析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传授方法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出示课件39】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 课堂小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结及拓1.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展延伸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0】 ( ) 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还有分钟 哪些奥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出示课件41】 总结全文,并再次强调“议论文”的概念,背诵课文和警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读不完的大书 板书内容 动物:飞鸟、蚂蚁 花:花草、鲜花、 树:果树、竹林、棕榈树 课堂作业新设计【出示课件42、43、44】 1.文章为什么把大自然比做“读不完的大书”(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那三部分来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加括号的“雨后竹笋”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用它的比喻义,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浩的河流,繁茂的花草、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昆虫,水中的游鱼等等,有说不完的好玩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遐想和实验。) 2. (动物,树,花) 3. 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好的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体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 2.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之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3.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从初读课文,了解注意内容,到精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学,小组合作,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效果不错。 三、不足之处 由于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有些锻炼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的活动,完成得不够到位。 四、改进措施 1.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应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后,谈感受,再把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2.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想象,然后再学会领悟语言,细细品味语言,生发感情,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