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2
·临床监护·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的效果
李灵改
(河南洛阳精神卫生中心,河南洛阳)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突行为的效果。方法 抽取收治的1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选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关键词:精神疾病;暴力行为;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6.62.206
0 引言
暴力行为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较为多见,可能会对病人以
及他人造成身体伤害,不利于康复[1]
。针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分析,按照其暴力行为特点,实施预见性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抽取收治的1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分析,按照住院时间进行分组,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6例病人为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18例,年龄20-66岁。抽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9例精神病人为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19例,年龄20-68岁。通过对比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具有临床对比性。两组病人均满足1.2 护理方法
《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要求[2]。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选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具
体内容如下:
1.2.1 创建优质病房环境
保持病区与病房内清洁卫生,安静舒适,光线与通风条件良好,防止吵闹、拥挤等因素刺激病人,不利于病情的缓解。严格监管病房内危险物品,如剪刀、玻璃制品等,彻底清理病房可成为暴力攻击工具的物品。保证病区门窗完整,同时做好防护,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1.2.2 熟悉暴力先兆
病人住院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与病人进行交流,选择切入点,科用交流方法,与病人建立良好的相处模式。在沟通过程中,熟悉病人的性格特征,在一级、重点病人监测表进行详细记录,为了确保病人以及他人生命安全,须与其他病人间隔相对的距离,确保病房环境舒适、安全,按时实施安全检查,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自我防护意识,保证病人及自身安全。
1.2.3 确定控制方法,预防暴力行为
①根据具体症状实施针对性护理:幻觉妄想丰富者禁止接触其病理体验,躁狂状态者防止其参与竞争性活动;对有操纵行为病人不争论、不说理,不轻易迁就,护理人员要保持端正的态度;对怀疑行为或活动较多病人避免与其争执,不关注他们的怀疑或过分活动的现象。②对于有暴力倾向的病人,加强注意接触方式,选用语言与非语言护理指导,语言与行为禁止刺激病人,须维持一个公平合作的模式,缓解其激动程度以及减少攻击性;在冲动初期对其实施心理疏导,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对病人进行恰当的心理支持与糖果奖励,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与护理依从性;应用隔离治疗与开放治疗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使病人保持放松与安全,护理人员应对病人暴力行为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发生暴力行为后,应保持冷静,坚定勇敢的态度进行处理,快速应用保护性约束方法,采用分散注意力等措施,防止病人暴力行为,缓和紧张状况。
投稿邮箱:sjzxyx7@163.com
1.2.4 进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
实施生活护理与常规护理工作,主要分为饮食干预,服药护理,心理指导、生活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确保病人正常生理需要,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添加娱乐与生活功能康复的护理内容,通过健身操,手工艺品活动等康复练习,改善病人心智,1.3 效果评价
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
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1.4 统计学方法
/总例数×100%。
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以P<0.05为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暴力行为发生率等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暴力行为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出院后暴力对照组6613(19.7)31(47)22(33.3)44(66.7)36(54.5)观察组69
28(40.6)35(50.7)
6(8.7)63(91.3)12(17.4)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时期发生的暴力冲动行为,须制
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预见性护理即为在事情发生前即通过有效的方式,防止事情的发生或严重化[3]。通过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病人出现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影响,语言刺激以及无显著刺激三种方式;大部分病人发生暴力行为前具有一定先兆,通过密切监测病人神态能够发现,无征兆
而突发暴力行为相比较少[4]
。所以,
精神疾病患者不仅需要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同时也必须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心理干预进而控制病情,防止发生暴力行为,危害自身与他人生命安全。
该报告结果显示,通过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出院后暴力行为等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对有暴力倾向精神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暴力行为的出现。参考文献
[1] 赵滨,徐开丽,赵玲.情商培养在护士培养中的作用与方法[J].河北医
科大学学报,2015,33(10):1238-1240.[2] 尤红,刘春梅,刘艳菊,等.连续性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治疗依从性及其
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2(8):962-9.[3] 周醇,张荣飞.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14,28(11):1712-1713.[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