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当代文学复习题

现当代文学复习题

来源:九壹网
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民众戏剧社

民众戏剧社中国学术研究团体。1921年春成立于上海。发起者是汪优游,主要成员有沈雁冰、欧阳予倩、郑振铎、陈大悲、徐半梅、熊佛西、张聿光、沈冰血等13人。剧社“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于同年5月创办了中国较早的戏剧刊物《戏剧》,共出6期,集中阐述了该社的戏剧主张。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诞生的民众戏剧社,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在戏剧领域内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建设。它的主要贡献在于: ①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在“民众戏剧社宣言”中声称:“‘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剧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明确提出:“我们的责任有两重:一重是改造戏剧,一重是改造社会。” ②提出“民众戏剧”的口号,倡导建立“民众戏剧院”。他们以法国R.罗兰为榜样,要求戏剧为“劳工们”服务,认为“民众戏剧院”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能力、知识。 ③以鲜明的立场,批判旧剧和文明戏的弊端。他们认为,中国旧戏思想上已与“时代精神相背驰”,而文明戏由于受到“旧社会恶毒势力”的控制,已经堕落到“没有立足在现代戏剧界中的价值”。 ④他们提倡组织“爱美的”剧团(“爱美的”是英语amateur的译音,意为非职业的、业余的),认为这是创造戏剧的“光明运动”,是改变文明戏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和教育作用的关键。 民众戏剧社的这些主张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对当时出现的话剧团体,如戏剧协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兴起制造了。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选集》第二卷。

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1.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是什么?

答: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以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以不同类型的作家的创作。 2、中国现代小说在三个发展阶段各自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是什么?这些主题和特点在不同的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说明了什么?

答:要点:第一个十年即1917年至1927年。现代小说突出的思想主题:摧毁封建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艺术上,白话文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普遍的语言形式,多是短篇,以某个社会生活的侧影或某一人生片断为题材,以白描或人物对话为重要描写方式或写实或抒情,自由灵活,各成一体。如叶圣陶小说的纯正的白描,冰心小说轻松地揉叙事与议论为一体,郁达夫小说的散文化结构、主观抒情的色彩及“自叙传”的写法,都是开风气之先河的。鲁迅的作品更是一篇一个风格,圆熟老到,妙笔生花。

第二个十年即1927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明显倾于多重性,虽然出现了许多直接反映社会斗争的作品。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幻灭、动摇与追求,是这个时期小说创作更为普遍的思想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力图以一种全景性、多侧面的视角来揭示社会发展的某种必然趋势,或是表明一种执着的人生信念,展示一种独特的人生图景。艺术上,风格各异的小说流派纷纷出台,中长篇小说剧增,小说作家的个性风采愈显鲜明,艺术风格更趋稳定和成熟。京派、海派、乡土小说、市民小说、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等创作流派更是以群体的风格各显特色。现代小说多样化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加强。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在强化作家主观个性的能动作用、艺术语言的反复锤炼、环境与心境的有机融合、艺术气氛的精心营造、快节奏多变幻的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意识流心理刻画的加强、以及地方色彩民风民俗的刻意展示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第三个十年即1937年至1949年。抗战前期,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小说创作集中反映了在抗战中我们民族遭受的灾难以及誓死不屈的性格,同时也有不少作品反映抗战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斗争。在沦陷区与国统区,出现了描写人性变异的小说,但更多的是讽刺、批判社会黑暗,反映底层民众疾苦的作品。在民族战争与战争背景下反思我们民族的性格,成为这些小说更为内在的思想主题。在区,反映劳动民众的斗争生活,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艺术方面:一方面在以往形成的艺术风格上寻求突破与深化,另一方面则力求建立崭新的具有民族风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一大批作家的创作在艺术上炉火纯青,雅俗共赏,达到了文学大师的艺术境地。

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证明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写真,是中国现代作家苦苦思考民族及人类命运的心路印证,也是中国现代作家在艺术探索的漫长道路上留下的智慧与辛劳的足迹。暗示着从“五四”起步的中国现代小说已经羽翼丰满,具备了向更高更广的境界腾飞的条件。

3、与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小说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答:要点:与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小说是顺应时代发展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的文学体式。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和多种艺术技法,也吸收、融解和消化了外来文学的丰富营养。同时自觉地担负起了展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反映现代国人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任。时代所赋予的中国现代小说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总之,中国现代小说是一个全新的创造与开端,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继承与吸取,因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4、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主题 答:要点:《狂人日记》从一个患了“狂”精神病的人道主义者的视点,通过对野蛮的“吃人”现象与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之间共存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揭示,有力地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5、《呐喊》和《彷徨》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革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要点:在叙事方式上的革新大致表现在叙事样式、叙事手段、叙事线索、叙事身份和叙事次序几个方面。写实是两部小说集的重要叙事样式,但也有例外,如《狂人日记》运用的是借人抒怀的叙事样式。《长明灯》则是象征法与写实法使用传统小说不大常用的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并借鉴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画眼结合的作品。叙事手段上,既善于使用传统小说常用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又善于睛”的艺术,重点描摹最能传达人物内在精神、性格特点的语言、行为和神态。对于环境描写十分注意省俭笔墨。在叙事线索方面,超越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是以事件和人物为叙事线索的局限,创立了以对话、场面和内心活动为叙事线索的叙事方式,在有的小说中,还巧妙地通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一条叙事线索,描叙了两个相对的故事。如《药》在叙事身份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只用故事外叙事的局限,大量采用了故事内叙事的叙事方式。叙事次序也打破了传统小说只按情节发展的自然顺序叙事的局限,引进了西方倒叙和套叙的叙事方式。

6、简析《故事新编》“借古喻今”的创作特色。

答:要点:《补天》赞美自然人,讽刺和鞭挞封建文化人。《奔月》主旨就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表现先驱者的悲凉处境和心境。《铸剑》与“3-18”惨案有关。时间的流逝、烈士的鲜血被人渐渐淡忘,鲁迅复仇的怒火一直在胸中燃烧。小说使人认识到血债必须用物偿还。《采薇》无疑是批判儒家的伦理思想的。《出关》批判老子“无为”与“不争”哲学。《起死》暴露庄子相对主义的荒谬性。《非攻》是肯定墨家学说与赞扬墨子的人格精神的。《理水》一方面赞美大禹式的忘我地为民除害兴利的精神,一方面批判那些“大员”们的和文人学者的无耻。

7、结合作品,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要点: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来。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住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为饥寒所迫、曾参与过盗窃活动。他的性格有不少矛盾之处,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他曾经仇视,后来又拥护,严于“男女之大妨”,又贸然向吴妈求爱,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地服膺异己的封建伦理文化,二是本能地适应异己的吃人的社会现实。他盲目地接受“古圣贤”的道德说教,因而很正统,认为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对“男女之大妨”历来非常严,也跟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他不只是盲目服膺个别的封建伦理教条,对于整个以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他在理性上都是认同的。所以,赵太爷、假洋鬼子打他,他从未想到要反抗。在审讯时,不自觉地就要跪下。所以,直至被杀头,还不能觉悟。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精神胜利法。脱离现实,盲目自尊,敏感忌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得到满足。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挨打后,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被王胡打了,想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又以凌辱小尼姑出气,通过精神胜利法,暂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到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鲁迅以辛亥来描绘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式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的巨大思想障碍。阿Q为摆脱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反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所以,阿Q的悲剧不仅揭示了辛亥前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

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

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一种人类普通弱点的代表。

8、试析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鲁迅之所以要塑造阿Q这一典型,之所以要抨击“精神胜利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发展缓慢,到了近代,已经严重落后。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洋洋炮打上门来,中国一下子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我们民族经历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打击和失败,精神状态和心理结构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和痛苦。这样,原来的民族自大便相应转变成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虚幻的胜利,来掩盖、安慰现实中实际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存在于封建统治者身上,而且也蔓延到普通民众那里,成为整个民族的一个病态的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把它浓缩到一个具体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之中。这样,阿Q也就成为整个一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病态缺陷乃至国民性弱点的典型形象,暴露了国民性弱点,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9、简述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

答:要点: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是:(!)淡化情节,强烈的主观抒情,以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组织篇章,在叙事结构上散文化。(2)明显的自叙传性质。大胆的自我暴露,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挖掘的状况。(3)大胆揭示病态心理、忧郁感伤的抒情格调,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有着严重抑郁症的“零余者”,小说充满了感伤、颓废之气。

10、如何理解郁达夫作品中显现的反传统道德的病态人格和苦闷心理?它与时代有何联系?

答:郁达夫小说中显现病态人格和性苦闷心理,是一种反传统道德的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的闪击,“使他们感受着做假的困难”。抒写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痛苦,抨击陈腐的封建制度、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人性,个性的时代精神。 11、《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痛苦的生活和质朴的情感。作者主观上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对劳苦大众的一种感情关注,而客观上作品显示了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有着共同的命运。

12、简要分析吴荪甫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吴荪甫是茅盾长篇小说《子夜》里的中心人物,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首先小说提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的英雄

形象。作家成功地刻画了吴荪甫不是一般的都市里的资本家,而是留过学且有一套欧洲资本主义管理方法的新型实业家。他自信果敢、沉着干练,兼并小厂、处理益中信托公司,似乎为民族工业振兴带来了希望。但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面临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直接压迫,无论是办实业还是投机公债市场,他都屡遭失败,性格上又暴露出虚弱、悲观,乃至企图自杀等弱点。吴荪甫再有魄力和才能,也摆脱不了当时多重社会矛盾的挟制。这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

其次,吴荪甫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身上多重的思想性格特征:一方面具有竭力发展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不满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具有对工农阶级和武装极端恐惧和仇视的反动性;一方面具有对统治阶级的制度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的性,另一方面具有依靠反动势力工人农动的凶残性。吴荪甫的性格刻画,将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的生存、抗争予以生动地展示。吴荪甫被买办资本家所压迫使人同情怜悯,有胆识地开创民族工业使人敬佩,但他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仇视农民则使人憎恨。这一形象包容了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13、为什么说《子夜》是将社会精密的剖析与现实小说的艺术描写出色融合的优秀小说? 答:《子夜》中作家用社会科学观察社会,通过吴荪甫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这一理想破灭的过程,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极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及阶级矛盾。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剖示中国社会性质,揭示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不能发展的社会现实。艺术上结构宏大,多条线索同时展开,情节交错发展,而又层次脉络清晰,以吴老太爷办丧事引出了全书的重要人物和多条矛盾线索。然后采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以吴公馆、交易所、裕华丝厂三个空间为情节聚焦点,展开了多种矛盾冲突的描写,宏大的结构艺术大大扩大了小说表现时代社会生活的容量。在人物刻画上,注重人物所处的外在世界,展示复杂的社会关系,多层的阶级关系和人伦关系,显示人物的文化教养和身世经历,并通过精雕细镂,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的深刻社会历史内容。

14、巴金小说在创作选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鲜明的特征?

答:前期创作主要有两大题材:一是以《灭亡》为起点的探索青年道路的题材;二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题材。在后阶段,前期的两大题材都有继续表现,但社会题材越来越少,而对家庭题材越来越表示关心。人物塑造方面,前期创作多是探索道路,献身社会的青年英雄,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献身精神,闪耀要着理想光彩。后期多是没有英雄色彩的凡人小事,写普通人物的甜酸苦辣,小人物平庸、懦弱,毫无动人的灵光,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善良人。

15、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巴金小说风格特点显示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1)由早期的情绪外泄到后期的愤懑内蕴,由充满烂漫的激情到冷隽的写实。早期小说是青春的乐章,是炽情燃烧的至情文学,作者充满了激情。后期开始向比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节制情感,把感情藏在字里行间。(2)发掘人物的内心冲突,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前期的英雄人物显然也充满了矛盾,大致是抽象性的矛盾冲突。而后期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化、生活化、有立体感。(3)后期作品更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无技巧的艺术,完全

达到了不资炉制,自然天成的艺术水平。没有任何人为的紧张情节,一切都是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连缀。

16、老舍的《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作品通过祥子的生活理想的破灭和美好性格丧失的悲剧的描写,揭示了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祥子的悲剧深刻说明在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处于社会底层的任何人若想逃避政治倾轧和经济掠夺的厄运,实现个人奋斗的理想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改变了谋生方式,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农村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这种封闭的思想意识和盲目的个人奋斗是走不通的。祥子的悲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的普通遭遇。因此,作品也揭示了下层贫民在不公道社会中的窘迫境遇,有力地控诉了那个黑暗的社会。

17、简析虎妞形象的性格特点。

答:虎妞是畸形文化的受害者与体现者。三十七八岁还守着“女儿寡”,是因为“土混混”出身的父亲刘四爷自私凶狠,宁肯耽误女儿终身,也不想失去生意上的帮手。以封建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坚决反对“臭拉车的”成为自己的女婿。虎妞对祥子是真心相爱的,自主地许配祥子,并为此敢于与父亲对立。但虎妞也深受下九流文化的侵害与侵染。她以“女地痞”的做派诱骗祥子,婚后更像猫叼住小鼠般地支配他,并用扭曲的方式表达对丈夫的疼爱。正是畸形世俗的心态,导致了虎妞对善恶美丑的混淆,对自己正常与病态要求的无力把握。 18、《四世同堂》有何艺术特色?

答:第一,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布局匀称。

全书洋洋百万言,时跨八年整,以祁老人一家为中心,以小羊圈胡同十几户人家为北平沦陷区的缩影。伸发开去,展开了规模广阔的生活描写,既写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狡诈,也写了北平人民的痛苦挣扎与觉醒反抗。所有描写组成了一幅血泪斑斑的北平市民苦难生活图画,真实记录了那段惨痛历史,令人触目惊心,意味深长。

第二,人物众多,而个性鲜明突出。

这篇涉及人物达100多个,其中作家着力刻画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也有几十个。人物不仅具有鲜明个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祁瑞宣,就是一个有着时代性和思想深度的典型。他既是忠心于国,却又不能不为长者尽孝,为子女尽责,因忠孝不能两全而苦闷、自责。作者善于从时代变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祁瑞宣最终从惶惑,偷生中觉醒,投身抗日的实际工作,主要是受时代朝流的冲击。此外,钱默吟、尤桐芳、祁老人、小文夫妇的性格变化也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作品刻画人物中,还善于区分一些出身或处境相类似的人物个性,并揭示了不同个性形成的内在根源,如李四大妈善良、忠厚,钱太太刚烈、坚毅。祁太太体弱多病,悲伤忧郁,却识大体。又如祁氏三兄弟,家庭出身相同,性格各异。

第三,语言通俗,具有讽刺性与个性化特点。

对北京方言的提炼,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语言通俗化而又艺术化。人物语言个性化,如钱默吟的语言体现出爱国者的气节。金三爷语言简洁、干脆、利落,体现他的豪爽侠义;祁瑞宣的语言有时刚正明快,有时敷衍含糊,体现他复杂的个性与矛盾的心理。对于侵略者尤其是那些汉奸的丑态和卑劣心灵则用尖刻讽刺或愤怒的语言来写。对于市民群众身上的弱点,有时也通过善意的讽刺语言加以揭示。

19、简析《边城》思想主题。

答:作者本意并不在描写爱情的曲折过程和人事纠葛,而是力图围绕湘西茶峒的翠翠与傩送的恋爱故事,讴歌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情美和人性爱,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以美与爱重铸民族性格的审美理想。

20、简述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翠翠是沈从文理想中爱和美的化身与象征。

这是一个天真乖巧纯洁美丽的山村少女,终日与清澈透明的碧溪咀、豁达仁厚的外祖父为伴,养成了活泼机灵善良诚实的性情,她对爱情怀有美好憧憬忠贞不渝的操守。虽然命运并未给她任何许诺,但她仍一往情深地期待着等候着,充分表现出对爱情的坚贞。作者通过对翠翠形象的塑造,礼赞了一种最美好最纯洁高尚的人类感情,体现了他对质朴自然人性美的热烈追求。

21、谈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风格。 答:(1)以情感为主导的抒情体式。

艺术描写的重点不是叙事写实而是抒情释怀。从抒情出发,艺术地描述自己亲身经历过体味过的人生形式和生活形态,真切地传达自我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有对自然的人性的赞美又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生活、生命的苦苦思索与追寻。

(2)在湘西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故事性和情节结构的淡化倾向。

不刻意追求小说特有的展示故事过程和人物性格发展经历的双重完整,而每每注重于情绪氛围的营造和情感体验的抒写,更多地进入人的心灵,以简单的线索、松散的结构来保证和强化抒情效果的布局运思。

(3)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沈从文一向不太讲究人物的个性刻画。他笔下活起来的那群“乡下人”,相当程度上属于作者主观情绪的载体,性格单纯明晰而又极为相似,更多地带有类型化特征。从《三三》中的三三,到《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都是那么天真乖巧而又勤劳淳朴,那么机灵活泼而又善良俊秀。

(4)采用寓含式的抒情方法,注重意境的创造和氛围的渲染。

沈从文在感受和思考乡土人生形态时,大多将自我情绪溶解在对人事风物自然形态的艺术描绘中,而力避文字表面的热情。意境是一种在特定心理状态下的主客观统一、物我无间的艺术境界。物景与情景交融,是实境与虚境相生,达到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境界。

(5)富有自然美的主题意象和淡泊简朴、从容舒放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的主体意象多是“边城”、“橘园”、“碧涧”、“白塔”、“虹桥”、“云霓”、“龙舟”、“翠竹”、“绿草”等优美动人的自然物象,以及富有人情美人性爱的天真孩童、纯洁少女、善良老人等乡下人形象。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行文语气平静舒缓,娓娓而谈,句式简洁单纯,文字朴讷利索,不贵五彩,不事渲染,降低了情绪刺激的强度,避免了直露;语句中多有空白,控制了情感的节奏,又留下了使读者想象飞翔的空间,显示出淡泊简朴、委婉含蓄、从容自然的风格特点。

22、蒋光慈的小说如何体现了初期文学创作的长处与不足?

答:站在鲜明的立场上,反映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斗争题材,将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历史人物引进了小说创作领域,探索新的实验、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主题,但艺术上较粗糙、豪放的热情代替了精细的艺术描写,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而流于概念化,情节带有“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缺乏厚实的生活基础。作品带有编造的痕迹。 23、《二月》中的萧涧秋的人生道路具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答:萧涧秋的形象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他虽然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有着积极进取和变革社会的愿望,但却没有真正投身到时代大潮中去,而是始终与社会洪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没有摆正“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的位置。因此,他始终没能正确的认识道路,没能成为时代的进击者。

24、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有什么独特性?

答:张天翼得心应手地运用一支泼辣的语言彩笔勾勒出狰狞、伪善、卑下、猥琐的活的人物,他的作品突出艺术特色是讽刺、幽默、夸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注重写人,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人物丰厚的性格史(2)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习惯性的动作与用语。(3)抓住人物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4)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善用片段性结构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性张力的小说形式。

25、沙汀与艾芜小说的风格特色有哪些异同之处? 答:(详见教材235页,答案从略)

26、萧红小说的散文化文体的特色是什么?

答:要点:(1)萧红的作品没有惯常的结构,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

(2) 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人生片断和一幅幅生活场景,不

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精心选择故事片段和细节来做某些方面的突出描写(3)注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

(4)描写语言常常饱含着诗意,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27、〈〈牛车上〉〉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要点:首先在构思上颇具匠心。采用小女孩“我”和五云嫂双重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舒展有致,擒纵自如。其次是朴实、清新,让人读后印象深刻,能抓住细节描写,给人强烈的生活质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8、什么是“新感觉派”小说?

答: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0世纪20年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其小说主要有如下特色:

一,在快速的节奏中描写现代都市生活;

二,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

三,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表现二重人格。

29、施蛰存小说有何创作特色?

答:要点:施蛰存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现人物的意识与无意识,描写二重人格。

30、穆时英小说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要点:一、描写畸形的洋场生活中的二重人格。

二、善于捕捉外在世界给人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是描写对象经过主观渗透和改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

三、大量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强化感觉和印象,并显示其多重复合的性质。

四、为了适合表现繁华、喧闹、复杂、快速节奏的都市生活,大量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画面与情节。从而使不同的画面和情节之间产生连贯、呼应、烘托、对比、暗示等艺术效果。

31、什么是李颉人的“大河小说”? 答:“大河小说”指李颉人于1935年开始至1937年所完成的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上、中、下)。这三篇依时间顺序,囊括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社会自甲午战争到辛亥这10余年间的人间悲欢、思潮演进和政治风云,形象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变革,可以称得上一部

20世纪初叶四川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式的巨著,被称之为“大河小说”。

32、电影艺术对《上海狐步舞》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

答:要点:《上海狐步舞》没有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只是截取了若干生活片断,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组接在一起,表现主题:

(1) 这种片断连缀式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是一些故事片断通过剪辑、组接,彼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作品的叙述视点和叙述者的观察点有意模仿电影镜头。 (3) 语言注重色彩,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作者经常使用词或词组单独成句,造成快速、跳跃的节奏感。

33、赵树理与孙犁小说在民族化风格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又体现了哪些不同的审美追求?

答:要点:从主题和题材上看,两位作者都是以农民为描写对象,都是写新时代、新农村中的新型农民。但赵树理写的题材与主题往往来自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及时被人们发现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问题,一方面批判农民身上的某些落后因素。另一方面又挖掘出其内在的美好品德。而孙犁着力表现战争年代人民的美好心理、坚强品质和高贵情操。尤其是通过对新时代妇女的描写,展现根据地人民的美好心灵。

艺术方面来讲,都以浓郁的民族特色见长。赵树理创造了具有异常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的新评书体小说。这种小说的特点:(1)重故事,重复人物行动,让人物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性格。(2)借鉴了传统评书的结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情节连贯性,首尾呼应,适应群众欣赏习惯。(3)采用风趣幽默的农民语言,大量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家叙述语言也是口语化的。总之,赵树理的作品是融艺术性与大众性于一炉,创造出了通俗化的民族形式。而孙犁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式的抒情结构。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表现了真善美的极致。艺术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不大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而是以散文笔法来构造小说。善于穿插与人物性格相关的一些生活片断,使人物命运、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抒情议论轻轻揉为一体。往往以平静开头,淡

泊悠远的意境结尾。纯朴而绚丽的景物描写更增添了诗意美。语言自然、凝练、简洁,显示出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常用一些富于生活哲理的语句作点睛之笔。收到了以朴素动人的效果。

34、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在同样表现土改斗争伟大意义的思想主题时,各有什么样不同的描写侧重点?

答:要点: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全过程,都描写了农民与地主之间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没有把这一矛盾简单化、概念化,而是着力描写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按照实际生活的状态,充分地写出了农村各阶级阶层之间相互渗透,盘根错节,微妙复杂的往来关系,依次写出了土改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而《暴风骤雨》把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写成了唯一的矛盾,双方阵线分明,在揭露恶霸地主韩老六为非作歹罪恶累累的同时,写出了一个个渗透着农民的血与泪、仇与恨的悲惨故事,着重表现了土改斗争的尖锐性、激烈性。

在写人物方面,丁玲着重写出土改斗争中人物的内心矛盾冲突、变化的心理历程。所以,不是简单地歌颂他们的觉醒,在写他们的斗争精神、美好品质的同时,也写出他们在斗争中的内心矛盾和顾虑,以此揭示出农民只有在斗争中不断克服自身思想上的缺点和局限,才能不断觉悟,逐渐成长。真正翻身做主人,而周立波笔下人物形象表现出典型化、理想化的特点。地主是典型的恶霸地主,农民英雄是理想化了的农民英雄。如赵玉林、郭全海等。大公无私、英勇无畏,迅速成为无产阶级战士,性格较单纯。性格真正复杂丰满的只有老孙头。

《暴风骤雨》写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尤其是富于农民情趣的幽默活泼的生活细节。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缺乏这样具体可观的场面、细节,而侧重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和复杂性格的描写。 35、“七月派”是一个怎样的文学流派?试总结这一流派的总体风格。 答:(详细见教材第298页第四自然段,从略) 36、《围城》的主题意蕴是什么?

答:要点:《围城》的主题意蕴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比较浮面的。如该书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具体讲,就是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包括对内地农村原始、落后、闭塞状况的揭示,对教育界、知识界现象的讽刺。

第二个意蕴层面,即“文化反省层面”。《围城》是从“反英雄”角度写知识分子主人公的。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弱点,或探求知识者的道路,而企图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文化层次去把握民族的精神危机,逼使人去思索、去寻找传统文化的弊病。

第三层面是“哲理思考意蕴”。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无非就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

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然后又进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人生终究不可能达到自己原来的意愿,往往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终非你所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寻梦”。表现了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

37、试分析《金锁记》的思想主题。 答:《金锁记》写的是麻油店女子曹七巧嫁给富户姜家残废的二儿子,以青春为代价分到一小部分家产。有了这“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赶走了自己曾经爱过的老三季泽,狠心地破坏子女的婚姻幸福,自己没有得到的也绝不让他人得到。金钱的腐蚀使她丧失妻性、母性、人性,心理变态,成了可怕的畸形人。

作品写出了人性在金钱扭曲下的疯狂、变态,以至丧失,令人感到只要存在人性、情欲、金钱的冲突,悲剧还会上演。

38、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新诗分明是以“白话”和“外国形式”为主要武器的,但它注定是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传统诗歌的美学意境,古典诗人的审美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感时忧民、愤世嫉俗的传统精神,更是在很深的层次上对现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巨大影响。所以,中国现代新诗虽然是在背叛传统中产生,而实际上是在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

39、怎样评价《女神》的思想价值及在新诗史上的贡献?

答:要点:(1)《女神》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品格、全新的风貌为中国新诗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女神》表现出来那种敢于荡涤一切旧的,敢于创造一切新的狂飙突进精神。既是属于诗人自己的,也是“五四的时代精神。 (2)《女神》中塑造了一个充满浪漫理想与激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抒情主人公总是大胆地向一切恶的、旧的、陈腐的思想宣战。在焚旧的同时,对未来、对理想充满了信心,对新社会充满向往,勇于追求,敢于创造一切新的东西。

(3) 这个抒情主人公不仅敢于藐视黑暗埋葬旧我,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肯定自我,希望自我价值能够被认可,被看重的新人。这种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既是向传统思想宣战,也是对个性思想的有力张扬。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破天荒的。

(4)讴歌宇宙万物,呼唤和表现新时代所需要的“动”与“力”。宇宙中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是流动着青春活力,饱含五四时代精神的意象群体。 40、《女神》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是什么?

答:要点:《女神》始终弥漫着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这种浓浓的浪漫主义情调又总是与全诗所传达的焚旧铸新,追求光明,讴歌新生的全新主题是完全协调一致的。

首先,《女神》中大多数作品,构思宏伟。诗人思路跳跃迅疾,这使作品始终贯通着一种与昂扬奋进情感主旋律相协调一致的狂飙突进式的气势。

其次,想象异常丰富、绮丽、夸张异常大胆奇特。这使作品具有浓烈的色彩与情调。

再次,《女神》的浪漫色彩还体现在诗的外形自由多样,语言运用无拘无束,自如洒脱。〈女神〉中的每一首诗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没有定法,诗人几乎是依着感情变化的起伏,依着抒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组织他的诗篇。另外,诗的外形也丰富多样。诗节的划分、诗句的长短、诗的韵律变化都没有一定。

41、湖畔派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1922年4月,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4个青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了湖畔诗社。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社。

湖畔派诗歌都是从心底喷涌而出。所以,诗歌流畅,毫不做作,传达出真情实感。其特点是:(1)题材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以纯洁的心灵、热情的彩笔,吟咏自由的爱情,情诗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因而真切动人。(2)赞美自然,借物寄情。往往以一颗天真的心面对自然。所以大都写得清丽雅致,极得自然之生趣。艺术上各有特点,潘漠华稳定、缜密,汪静之平正,冯雪峰自然、流利,应修人轻倩真朴

42、简述冯至20年代诗歌的创作和40年代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

答:要点,冯至20年代的诗歌创作,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情,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捕捉诗意。还善于把来自生活的真切体验同新颖含蓄的意象绵密地糅合在一起,产生婉约深沉的韵味。40年代冯至的诗是“沉思的诗”在日常生活现象中,诗人有着生命体验的哲理沉思。艺术形式和自然并不严格遵守十四行诗的传统格律。在诗意境和抒情形象、方式和语言上,又能借鉴和吸收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益的成分。

43、以李金发为例,分析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特色。

答:要点:象征派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鲜明特点。

第一, 运用一种象征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觉和印象。

第二, 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由于对想象力的强调,象征诗派中经常表现出观念联络的奇特性。即“通感”方法的运用。

第三, 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

第四, 第四, 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法,也称为“经济”的观念联络。

44、新月派的理论主张及历史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要点:为了和“以理性驾驶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的美学原则相适用,新月派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新格律诗理论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应该是“和谐”和“均齐”,突出体现在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音乐美”(强调有音乐、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韵的均齐)、“绘画美”(强调中国诗画相通的观点),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它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文化的弱点,使新诗精练集中,既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地位、同时也使新诗进入自觉创造的时期。

45、结合《死水》,谈一谈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答:要点:爱国主义的思想是闻一多诗歌一以贯之的主题。但《死水》中表现出来,诗人已由原来的赞美文明古国转变到咀咒黑暗的现实。反映了诗人由历史转向现实的认识深化。《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显示其诗作的基本风格,诗节匀称,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有节奏感。诗沉郁深厚、典丽凝重,较为出色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46、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闻一多在清华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1920年至1922年),表达了诗人对“金钱底买卖” 的厌恶,而渴求永恒的真善美的世界。诗中弥漫着唯美的、感伤的、神秘的色彩。诗行也较散漫,缺乏一种节制能力。

第二时期是诗人留学美国时期(1922年至1925年)。本时期诗作表露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袒露诗人一片赤子之情。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的,采用的是自由体诗。

第三个时期是诗人归国之后(1925年至928年)。诗人的爱国情怀已由的赞美文明古国转变到诅咒黑暗的现实。此时,诗歌倾向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格律诗是主体,诗风沉郁深厚、典丽凝重,

47、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几个时期的特点。

答:要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期间的创作(1921年至1922年秋),此时期的诗歌是描写康桥景色表现爱情与人生理想的诗歌。诗风格调清新、情绪高昂。

第二个时期是1922年回国至1925年的诗作,仍带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如前一时期激情澎湃。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诗歌总的倾向是格调明朗,积极进取的。诗行变化多样。

第三个时期是徐志摩诗创作的转折期。对黑暗现实越来越不满。生活的挫折使他“流入怀疑与颓废”,大部分诗篇散发一种抑郁、失望和逃避现实的悲观感情。而爱情、风景、殉恋、诅咒生活赞颂死亡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题材。诗风由于受闻一多影响越来越注重技巧,导致了

一种淡极的外形与圆熟的外形的奇妙结合。

第四个时期,以《猛虎集》和《云游》为代表的诗歌则充斥着残破和幻灭的意象。许多诗歌宣扬出世思想,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诗风飘逸、洒脱、从容隽舒。

48、结合《再别康桥》谈谈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答:要点:徐志摩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潇洒个性及不羁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他特有的潇洒飘逸的艺术风格。如在《再别康桥》这首诗里,徐志摩以无限的眷恋之情,描绘了“康桥”的美丽和清幽,书写了他告别“英国梦”的无奈:“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好个一往情深!康桥的云彩也是值得招手作别的。诗人别具才情地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不无伤感的情态。但又是那样洒脱,一种生命复归平静的淡淡喜悦与淡淡忧伤。其次是独舒性灵,诗人执着追求“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契合。在不经意之中,在灵感袭来的刹那间就抓住了契合点,常出现令人惊叹的神来之笔,情景交融,意象优美。如诗人描绘了康桥景物的迷人,心头“荡漾”起一阵阵不可抑止的柔情,竟使诗人想化作“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与梦幻,虚实相间,空灵、轻快、清新、含蓄,情随景出,出神入化。再次,诗有“三美”:诗人能抓住每一首诗的特有的“诗意”,找到相应的诗律。《再别康桥》格调轻盈柔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49、谈谈现代派诗人的艺术追求。

答:要点,一、表现“现代生活”中的现代诗情。有的是幻灭中追寻,有的是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理性意识。有的是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心态。

二、向内转的诗歌倾向。从传统写实主义的外在客观世界与传统浪漫主义的个人浅露情感转为细致、深蕴的内在主观情感。

三、对西方诗艺的学习借鉴与中西传统的融合。在有限的具体的意象之中表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丰富复杂、矛盾曲折的内心情感。给读者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在诗意的表达上,暗示性传达手法的运用,暗示性传达也常常借助于语言的奇特的组接和语法缺省的跳跃和没有逻辑关联内容的独特组接;注重在西方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中寻找契合点,把中国传统诗歌中浑然整一的意境与西方 象征的意象与意义完美地契合,使结构更为复杂、内涵大大地扩展。

50、简要介绍戴望舒的创作历程。

答:戴望舒的创作大体可为为三个时期。

一、 早期创作。在中学和震旦法文班学习期间,这一时期的诗歌主体是那些抒写诗人初恋的温馨与烦扰的爱情诗。开始了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贯通和创新。1927年,《雨巷》发表,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

二、 兴盛期。1929年到1937年间,是诗人现代派诗艺确立期和兴盛期。1929《我的记忆》发表,标志着诗人诗艺发展的新阶段。是诗人对当时流行诗歌审美观念的反叛:第一,以日常生活的新鲜意象入诗,代替远离生活的传统的浪漫意象。第二,以诗情自然流动的口语韵律代替均齐、匀称的音乐形式美。1935年—1937年间,随着诗人思想和诗艺的进一步成熟,诗歌表现的情绪更得到了深入的拓展。

抗战爆发后可看作是戴诗创作的后期。这个时期诗人为抗战而奔走呼喊。诗境变化扩大,个人的感伤抑郁让位于关注现实的激情。即使写个人生活,象征的朦胧荫蔽也有时消逝,而代之以更为明朗隽永的风格。

51、分析戴望舒的《雨巷》。

答:详见教材第397页。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诗的意象内涵;②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传达了诗人忧愁迷惘的心态;③象征的艺术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意象的涵义,带来了主题的多义性;④诗的形式给人造成的朦胧美感和无穷韵味。

52、卞之琳的“新智慧诗”有哪些特点?

答:要点:卞之琳自觉地把“化欧”与“化古”作为他诗歌创作的重心,达到了新诗创作的新境界。①追求“理性”,使诗由“主情”向“主智”转变,象征的意象中闪现出哲理的光芒。②“诗的非个人化”,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正是卞诗哲理性增强的结果。③破除从单一的,固定的角度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诗人对日常生活现象做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和开掘,人人惯见的平淡生活中,发现了一个个全新的诗的意境。

53、你如何理解艾青“诗歌散文化美”的艺术追求?

答: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的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54、艾青的诗歌创作有哪些特点?

答:要点:第一、深挚的情感。艾青诗中的情感深沉、真挚感人,而且这情感不是他个人的。在情感背后,我们能感到艾青博大的胸怀和人格的力量;第二、沉郁与明快的风格,抗战前的诗篇风格是沉郁的,成熟期的诗作,沉吟于与明快并存;第三、境界的广阔和意象繁复形象新鲜,蕴涵丰富;第四、强调自由诗体与诗歌语言的散文美。

55、中国诗歌会的主要政治主张是什么? 答:要点:中国诗歌会主张诗歌创作要抓住现实,歌唱反帝抗日的民众的高涨情绪,提出“诗歌大众化”的口号。1935年,基于形势需要,提出了“国防诗歌”的口号。

56、殷夫的诗歌有着怎样的风格特色?

答“殷夫的诗歌多是政治鼓动诗。这些诗直接歌唱,充满了斗争激情和无畏的献身精神,诗句式整齐,讲究押韵,炼字,有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的某些影响。后期的诗情绪乐观豪迈、描写、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及形象化语言,显示出他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作精神。

57、为什么说田间是“时代的鼓手”?他的诗歌创作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答:田间的诗语言通俗流畅,节奏急促响亮,句子短小精炼,描写、叙述相结合色彩浓烈,热情激昂,极富鼓动性,被闻一多先生称之为“时代的鼓手”。田间的诗主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生活,对人民的抗战情绪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形式上十分自由,又有鼓点式的节奏,对抗战时期诗歌散文化,民间化倾向无疑是一个新的创造与推动。

58、简介李季、阮章竞叙事诗的艺术特点。

答: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吸收了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和说唱文学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借用民歌体,熟练的运用了“信天游“的比兴手法,两句一节,一比一兴,节奏鲜明,腔调灵活。阮章竞的叙事诗除了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外,还善于借景抒情,以烘托人物的情绪。诗体用民歌,把漳河两岸的民间小曲加工改造,根据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巧妙运用,统一和谐又富于变化,音韵流畅,语言也是大众化的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9、新诗派的兴起受到了哪几方面诗歌传统的影响?

答:要点:中国新诗派的诗人,半数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西南联大的政治气氛与现代诗歌氛围,非常强烈地影响着联大青年诗人的成长;新诗派诗都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尽最大程度去拥抱西方现代派诗歌。20 世纪前期的艾略特、叶慈、里尔克、奥登等,在新诗派诗人身上显示了不同的影响;中国新诗派诗人也对新诗传统有所继承和超越,同时也受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

60、新诗派的诗歌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要点:新诗派从“新诗现代化”的目标出发,进行了诗学观念的调整,强调现代诗歌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必须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倡“新诗戏剧化”、“思想知觉化”、重思辩色彩。在诗歌语言上,引进现代语汇、句法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喻。对社会现实的冷峻的解剖,理智的批判,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忧患,和对自我深层心理的探索,是他们诗歌的共同的主题意向。

61、简述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要点:穆旦诗歌在思想主题上,表现了对传统的叛逆,展示了灵和肉的冲突,也展示了一种亘在的暴力的二元对立,并以理性之光来透视人性,揭示人存在的荒诞感和绝望感,并勇敢地介入现实,关注历史传统与显示社会对自由生命的扭曲与损害。

艺术方面,针对传统语言形式,进行“陌生化”的艺术更新,避用陈词滥调,炼出了一种明亮的、灵活的,能适应他的不断变化的情绪的语言。诗的内在结构也不是平衡的、和谐的,而是多声部的,多层次的,呈现出互相冲突,互相否定,互相纠缠的复杂状态。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业练习题(答案略)

一、填空题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年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于 年 月发表在《 》杂志上,使用笔名是 。

3、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 》收历史小说8篇。

4、鲁迅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 , 。

5、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之作,是中国小说 的卓越开端。

6、冰心的第一篇小说是( )。

7、庐隐的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反映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

8、许地山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 )。

9、叶绍钧的长篇小说 反映了辛亥到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称其为“扛鼎之作”。

10、郁达夫的处女作是 。1921年结集出版的小说集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11、茅盾于是927、1928年间创作了《 》三部曲,包括《 》、

《 》和《 》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反映“青年在壮潮中经过的三个时期”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12、茅盾写于日本的长篇小说《 》塑造了一个具有“五四”新女性强烈个性的主人公 的形象。

13、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 》、《 》和《 》三个短篇。是反映30年代“ ”的不合理现实和农民觉醒反抗的力作。

14、茅盾的长篇小说《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仍旧是 社会,而且更加 。

15、在长篇小说《子夜》中,作家塑造了一个吴荪甫对方的形象 ,他是

的代表。

16、抗日战争日期茅盾创作了“心理分析”长篇小说《 》其主人公是女特务。

17、巴金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 》,它塑造了一个病态家

的形象,这个形象表明了巴金前期创作深受 影响。

18、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由《 》、《 》、《 》组成。

19、《 》是《灭亡》的续篇,着重刻画了杜大心的朋友 的成长道路。

20、巴金反映工人生活的中篇小说有《 》原名《 》。

21、巴金抗战时期创作了系列中篇小说《火》三部曲,也称《 》。

2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 》、《 》和《 》三篇小说。

23、40年代巴金创作了中篇小说《 》、《 》,并完成了他前的压卷之作《 》。

24、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包括《 》、《 》和《 》三部小说,寄托着作者的亡国之恨。

25、沈从文的《 》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的牧歌。

26、丁玲进入区以后,以新的视角、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了《 》、《 》和《 》等著名短篇小说。

27、张天翼描写小市民卑琐心理的作品中,以《 》开拓得最深刻。抗战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短篇讽刺小说《 》,作品突出地刻划了一个

抗战官僚形象。

28、艾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是《 》,40年代完成了三部著名的长篇《 》、《 》、《山野》。

29、沙汀抗战期间著名短篇讽刺小说是《 》,1941-1946年间他创作了《 》、《 》和《 》三篇小说。

30、区“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是( )。

31、《小二黑结婚》写了两个落后的农民形象,他们是( )和( )。

32、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是( )和( )。

33、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是诗集 ,该诗集的代表诗篇是 。

34、 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念祖国的情绪”的 是诗人对祖国的恋歌。

35、 是“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是 、 、 、 。

36、闻一多是 的代表诗人,他提出了新诗格律理论,讲究诗的“三美”,即 、 和 。

37、徐志摩有 、 、 和 四个新诗集,其中

和 中的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

38、中国早期象征派代表人是 ,他有诗集 、 、 、

等三部诗集。

39、艾青抗战前主要诗集是《 》,抗战时期的主要诗集有《 》、抒情长诗《 》、《 》等。

40、穆旦在40年代出版了( )、( )( )三部诗集。

二、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

2、乡土小说

3、浪漫抒情小说

4、新格律诗

5、早期象征诗

6、社会剖析小说

7、左联

8、左联五烈士

9、现代诗派

10、新感觉派小说

11、东北作家群

12、京派

13、中国诗歌会

14、文协

15、七月诗派

16、新诗派

17、孤岛文学

18、信天游

三、简答与议述题

1、简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

2、简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3、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

4、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5、以《狂》为例,说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分析阿Q性格。

7、为什么说《呐喊》、《彷徨》开创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8、分析《呐喊》、《彷徨》的艺术特点。

9、分析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点。

10、 分析《沉沦》的思想和艺术。

11、简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

12、简析《子夜》的主题。

13、简析《子夜》的结构艺术。

14、简析《子夜》中赵伯韬形象。

15、分析吴荪甫典型性格。

16、分析《子夜》艺术特点。

17、简析《天亡》中杜大心形象。

18、简析《家》的主题。

19、简析《家》中觉慧形象。

20、分析《家》中觉新性格的复杂性。

21、简析《寒夜》中曾树生形象。

22、从《灭亡》、《家》到《寒夜》巴金创作风格有何发展变化。

23、简析《离婚》中张大哥形象。

24、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

25、分析老舍创作的基本特色。

26、分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形象。

27、分析老舍小说创作“京味儿”的特点。

28、简析《边城》“走马路——要渡船——、走车路——要碾坊”两组意象的文化内涵。

29、简析《边城》中翠翠形象。

30、分析沈从文小说所描写的“湘西世界”。

31、简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32、简析《围城》中方鸿渐形象。

33、简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

34、简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35、分析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特点。

36、简析《小二黑结婚》的主题。

37、比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

38、简析《凤凰涅磐》的象征主题。

39、为什么说《女神》开一代新诗风。

40、简析闻一多《死水》“三美”的艺术特点。

41、简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

42、简析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特点。

43、简析《老马》的思想和艺术。

44、简析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点。

45、简析现代诗派独特的诗情内涵。

46、戴望舒《我的记忆》对当时流行的诗歌审美观念的反叛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7、简析艾青《堰河——我的保姆》的主题。

48、简析艾青的《手推车》。

49、简析艾青诗中的意象。

50、为什么说艾青的诗歌创作是新诗在继郭沫若之后的又一高峰?

51、分析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52、简析《王贵与李香香》的主题。

53、比较《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

54、分析新诗派的艺术特点。

55、简析《出发》的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与传统旧文学的深深( )和与外国文学的猛烈( )中诞生的。

2、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描写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

3、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是( ),庐隐的代表作是中篇( )。

4、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 )、( )和《追求》。 5、《家》所描写的三个悲剧女性分别是( )、( )、( )。

6、老舍1932年创作的( ),是一部寓言体讽刺小说。

7、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是( )和( )。

8、郭沫若在《女神》之后,又结成诗集( )、( )和《瓶》、《恢复》。

9、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 ),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 )。

10、第三个十年出现的重要诗派是( )和( )。

二、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的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作品,曾收入鲁迅《呐喊》的是 ( )

A、《铸剑》 B、《补天》 C、《非攻》 D、《理水》

2、下列作家中,他的小说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作家是 ( )

A、冰心 B、叶绍钧 C、王统照 D、许地山

3、下列作品中,描写了浙东一带“冥婚”风俗的小说是 ( )

A、《柚子》 B、《黄金》 C、《菊英的出嫁》 D、《乡下》

4、下列作家中,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小说形式的作家是 ( )

A、庐隐 B、王统照 C、郁达夫 D、郑伯奇

5、最初显示出老舍幽默才能的作品是 ( )

A、《骆驼祥子》 B、《老张的哲学》 C、《四世同堂》 D、《月牙儿》

6、鲁迅称赞其“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小说是 ( )

A、萧红的《生死场》 B、叶紫的《丰收》

C、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D、沙汀的《淘金记》

7、被朱自清指出“专心致志做情诗”的社团是 ( )

A、湖畔诗社 B、新月诗社 C、沉钟社 D、创造社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出自诗篇( )

A、《向太阳》 B、《我爱这土地》 C、《吹号者》 D、《火把》

9、下列诗人中,有“雨巷诗人”之称的是 ( )

A、艾青 B、臧克家 C、田间 D、戴望舒

10、熟练地运用陕北“信天游”形式的诗篇是 ( )

A、《漳河水》 B、《死不着》 C、《王九诉苦》 D、《王贵与李香香》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1、社会剖析小说 2、孤岛文学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析《子夜》的结构艺术。

2、简析《家》中觉慧形象。

3、简析《小二黑结婚》的主题。

4、简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与古典小说比,《呐喊》、《彷徨》在叙事方式上有何革新?

2、抗战爆发以后,艾青的诗歌创作有何主要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一)参

一、填空题

1、断裂、碰撞 2、《狂人日记》、《伤逝》 3、《梦珂》、《海滨故人》 4、《幻灭》、《动摇》

5、鸣凤、梅、瑞珏 6、《猫城记》

7、《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8、《星空》、《前茅》

9、冯至、田间 10、七月诗派,新诗派(九叶诗人)

二、单选题

1、B 2、B 3、C 4、C 5、B

6、A 7、A 8、B 9、D 10、D

三、名词解释

1、见P132 2、P300

四、简答题

1、参看P135 2、参看P157

3、参看P283 4、参看P371

五、论述题

1、参看P34-36

2、参看P416-418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 ),《孤独者》中的主人公是( )。

2、冰心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讨论人生问题的( ),冰心思想的核心是( )。

3、郁达夫的《沉沦》所收的三个短篇是( )、( )和《南迁》。 4、《春蚕》刻画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是( ),新一代农民形象是( )。

5、巴金《灭亡》的主人公是( ),《家》刻画的非常感人的婢女形象是( )。

6、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 )与( )美丽的爱情故事。

7、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他的代表作是( )。

8、闻一多创作的两部诗集是( )和( )。

9、在艾青诗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两组意象是( )和( )。

10、第一个十年中的三个诗歌流派是( )、( )和象征诗派。

二、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 ( )

A、《狂人日记》 B、《祝福》 C、《补天》 D、《孔乙己》

2、五四时期以“教育小说”著称的作家是 ( )

A、冰心 B、许地山 C、叶绍钧 D、王统照 3、《漂流三部曲》的作者是 ( )

A、郭沫若 B、郁达夫 C、庐隐 D、冰心

4、下列作家中深受无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是 ( )

A、老舍 B、茅盾 C、巴金 D、沈从文

5、小说对湘西社会历史的“常”与“变”作了真实生动的描写的作家是 ( )

A、老舍 B、丁玲 C、张天翼 D、沈从文

6、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是 ( )

A、新感觉派 B、浪漫抒情小说 C、七月派小说 D、社会剖析小说

7、被誉为“区文艺代表之作”的小说是 ( )

A、《小二黑结婚》 B、《李有才板话》 C、《荷花淀》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8、享有“雨巷诗人”美称的诗人是 ( )

A、臧克家 B、卞之琳 C、殷夫 D、戴望舒

9、诗歌创作注重“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的诗派是 ( )

A、七月诗派 B、新诗派(九叶诗派) C、现代诗派 D、新月诗派

10、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是 ( )

A、穆旦 B、田间 C、戴望舒 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1、新诗派(九叶诗派) 2、东北作家群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析《寒夜》中曾树生形象。

2、简析《围城》的多层思想意蕴。

3、简析《老马》的思想和艺术。

4、简析《死水》的“三美”的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任选2题)

1、为什么说《女神》开一代新诗风?

2、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

3、分析老舍小说创作“京味儿”的特点。

、艾青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二)参

一、填空题

1、吕纬甫、魏连殳 2、《超人》、博爱 3、《银灰色之死》、《沉沦》 4、老通宝、多多头

5、杜大心、鸣凤 6、悴悴、傩送

7、李金发、《弃妇》 8、《红烛》、《死水》

9、太阳、土地 10、自由体诗、新格律诗

二、单选题

1、A 2、C 3、A 4、C 5、D

6、A 7、B 8、D 9、B 10、D

三、名词解释

1、参看P446-447 2、参见P236

四、简答题

1、参看P165 2、参看P305

3、参看P429 4、参看P366和网络授课

五、论述题

1、参看P322-326

2、参看P46-49

3、参看P177-178和网络授课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揭露封建科学制弊害的小说有( )和( )。

2、冰心的小诗集有( )和( )。

3、郭沫若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是( ),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张资平的( )。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 )、( )和《残冬》。

5、巴金《灭亡》的续集是( ),它采用( )体裁形式。

6、老舍《四世同堂》包括( )、( )和《饥荒》。

7、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是中篇( )和长篇( )。

8、李劼人“大河小说”包括( )、( )和《大波》。 9、“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的诗句出自诗人( )的( )一诗。 10、( )和( )创办,被认为是“新诗派”这一诗歌流派形成的标志。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 ( )

A、《狂人日记》 B、《怀旧》 C、《伤逝》 D、《阿Q正传》 2、《女神》中表现“眷念祖国的情绪”的诗篇是 ( )

A、《天狗》 B、《匪徒颂》 C、《晨安》 D、《炉中煤》

3、被称作“中国资产阶级开山的也是末代的诗人”的是 ( )

A、徐志摩 B、闻一多 C、胡适 D、朱湘 4、《四世同堂》里,既想“尽忠”,又想“尽孝”,集中了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的人物是 ( )

A、祁老者 B、祁天佑 C、祁瑞宣 D、祁瑞全

5、巴金小说中塑造的反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形象是 ( )

A、琴 B、淑英 C、淑华 D、曾树生

6、沈从文用人性描绘的瑰丽温馨、充满爱与美的作品是 ( )

A、《丈夫》 B、《柏子》 C、《长河》 D、《边城》

7、下列作家中,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 )

A、吴组缃 B、凌叔华 C、刘呐鸥 D

8、20世纪40年代,上海当时最走红的女作家是

A、萧红 B、张爱玲 C、丁玲 D

9、下列诗人中,被誉为“农民诗人”的是

A、田间 B、臧克家 C、艾青 D

10、有“新《儒林外史》”之称的小说是

A、《财主的儿女们》 B、《家》 C、《八骏图》

三、名称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1、问题小说 2、现代诗派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基本特征。

2、简析郭沫若《凤凰涅槃》的象征主题。

3、简析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点。 4、《上海的狐步舞》在哪些方面借鉴了电影艺术。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任选2题。)

、萧乾 ( ) 、苏青 ( ) 、戴望舒 ( ) 、《围城》 D 1、以《狂人日记》为例,说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2、分析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

3、分析《家》觉新性格的复杂性。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三)参

一、填空题 1、《孔乙己》、《白光》 2 3、《残春》、《冲积期化石》 4 5、《新生》、“日记” 6 7、《边城》、《长河》 8

9、闻一多、《发现》 10

二、单选题

1、B 2、D 3、A 4

6、D 7、C 8、B 9

三、名词解释

1、参看P84 2

四、简答题

1、参看P104-106 2

3、参看P386-386和网络教学 4

五、论述题

1、参看P30和网络教学

2、参看P383-384

、《繁星》、《春水》 、《春蚕》《秋收》 、《惶惑》、《偷生》 、《暴风雨前》、《死水微润》 、《诗创造》、《中国新诗》 、C 5、D 、B 10、D 、参看P378-379 、参看P323和网络教学 、参看P270 3、参看P157-158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四)

一、 填空(20%)

1、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发表的( )的白话小说( ),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正式起步。

2、冰心是较早的“问题小说”的作家,她的作品多歌颂( )、( )和大自然。 3、“五四”时期的许地山受宗教影响很深,体现其命运观念的典型作品是( )。但他后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如1934年发表的( ),就表现了主人公与命运的积极抗争。 4、鲁彦是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的( )写了浙东一带的“冥婚”的风俗,( )则通过如史伯伯家庭的中落写出了陈四桥地方的世态炎凉。

5、倪贻德的小说主要收集在( )和( )两个集子里。

6、1932年12月,茅盾写成了《春蚕》,接着又写了( )、( ),构成了以“丰收成灾”为主题的“农村三部曲”;

7、1922年4月,( )、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4个青年人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了( ),这是中国现代诗坛最早的诗社。 8、( )的诗集(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的象征主义影响到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最早标志。

9、新格律诗理论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应该是“和谐”与“均齐”,突出体现在闻一多提出的( )、( )、绘画美的“三美”主张。

10、诗体架构由单声部向多声部转换,是现代派诗歌兴起的一个主要标志,它发展到极点便是史诗的出现,穆旦的( )、( )、《隐现》均直接采用了诗剧的形式。

二、 选择(单项选择,多选无分,10%)

1、政治讽刺诗《追赶时间的人》出自( )的手笔。

A、袁水拍 B、臧克家 C、杜运燮 D、袁可嘉 2、《给战斗者》一诗,是( )写于1937年的诗篇。

A、艾青 B、田间 C、殷夫 D、蒲风 3、“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诗句出自艾青的( )诗。 A、《北方》 B、《我爱这土地》 C、《手推车》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4、下列诗人中,不是现代派的诗人是( )。

A、何其芳 B、废名 C、林庚 D、绿原

5、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人物是( )。

A、郭素娥 B、金素痕 C、白流苏 D、姜季泽 E、苏文纨

6、1925年,老舍完成第一篇小说( )。 A、《骆驼祥子》 B、《老张的哲学》 C、《赵子曰》 D、《二马》

7、下列作品中,不是出自京派作家之手的作品是( )。 A、《竹林的故事》 B、《篱下》 C、《终条山的传说》 D、《田野的风》

8、下列作品,与《为奴隶的母亲》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的作品是( )。 A、《丰收》 B、《二月》 C、《到莫斯科去》 D、《华威先生》

9、下列小说流派中,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 )。

A、新感觉派 B、浪漫抒情小说 C、乡土小说 D、京派

10、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属于“三部曲”的第一部,揭开了历史转折序幕的作品是( )。 A、《大波》 B、《死水微澜》 C、《暴风雨前》

三、 解释(8%)

1、中国诗歌会

2、问题小说

四、 简答(32%)

1、简述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

2、简述《骆驼祥子》的悲剧意义。

3、简析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4、新诗派的诗歌理论包括那些方面?

五、 论述(30%) 1、《女神》开一代诗风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

2、赵树理与孙犁小说在民族风格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又体现出哪些不同的审美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四)参

一、 填空:

1、鲁迅,《狂人日记》 2、母亲,童心 3、《缀网劳蛛》,《春桃》 4、《菊英的出嫁》,《黄金》 5、《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 6、《秋收》,《残冬》 7、汪静之,湖畔诗社 8、李金发,《微雨》

9、音乐美,建筑美 10、《神魔之争》,《森林之魅》

二、 选择:

1、C 2、B 3、C 4、D 5、D 6、B 7、D 8、B 9、A 10、B

三、 解释:

1、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扬骚、任均等,总会机关刊物为《新诗歌》,该会主张诗歌创作抓住现实,歌唱反帝抗日的民众的高涨情绪,提出“诗歌大众化”的口号。1935年,基于形势,提出“国防诗歌”的口号,抗战爆发后中国诗歌会自动解散。

2、 问题小说: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这段时间,文坛上出现了一股问题小说的创作热潮,以小说来讨论与解答社会与人生问题,重要作品有胡适的《一个问题》、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

四、 简答:

1、答:要点: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是:(!)淡化情节,强烈的主观抒情,以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组织篇章,在叙事结构上散文化。(2)明显的自叙传性质。大胆的自我暴露,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挖掘的状况。(3)大胆揭示病态心理,忧郁感伤的抒情格调。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有着严重抑郁症的“零余者”,小说充满了感伤、颓废之气。

2、答:作品通过祥子的生活理想的破灭和美好性格丧失的悲剧的描写,揭示了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祥子的悲剧深刻说明在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处于社会底层的任何人若想逃避政治倾轧和经济掠夺的厄运,实现个人奋斗的理想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改变了谋生方式,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农村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这种封闭的思想意识和盲目的个人奋斗是走不通的。祥子的悲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的普通遭遇。因此,作品也揭示了下层贫民在不公道社会中的窘迫境遇,有力地控诉了那个黑暗的社会。

3、答:要点:(1)萧红的作品没有惯常的结构,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

(2)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人生片断和一幅幅生活场景,不

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精心选择故事片段和细节来做某些方面的突出描写

(3)注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

(4)描写语言常常饱含着诗意,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4、答:要点:新诗派从“新诗现代化”的目标出发,进行了诗学观念的调整,强调现代诗歌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必须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倡“新诗戏剧化”、“思想知觉化”、重思辩色彩。在诗歌语言上,引进现代语汇、句法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喻。对社会现实的冷峻的解剖,理智的批判,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忧患,和对自我深层心理的探索,是他们诗歌的共同的主题意向。

五、 论述:

1、答:要点:《女神》始终弥漫着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这种浓浓的浪漫主义情调又总是与全诗所传达的焚旧铸新,追求光明,讴歌新生的全新主题是完全协调一致的。

首先,《女神》中大多数作品,构思宏伟。诗人思路跳跃迅疾,这使作品始终贯通着一种与昂扬奋进情感主旋律相协调一致的狂飙突进式的气势。

其次,想象异常丰富、绮丽、夸张异常大胆奇特。这使作品具有浓烈的色彩与情调。

再次,《女神》的浪漫色彩还体现在诗的外形自由多样,语言运用无拘无束,自如洒脱。〈女神〉中的每一首诗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没有定法,诗人几乎是依着感情变化的起伏,依着抒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组织他的诗篇。另外,诗的外形也丰富多样。诗节的划分、诗句的长短、诗的韵律变化都没有一定。

(说明:本题答案只提供了要点,答题中,应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论述,可参见教材第326页至328页。)

2、答:要点:赵树理和孙犁都是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代表作家,从主题和题材上看,两位作者都是以农民为描写对象,都是写新时代、新农村中的新型农民。但赵树理写的题材与主题往往来自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及时被人们发现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问题,一方面批判农民身上的某些落后因素。另一方面又挖掘出其内在的美好品德。而孙犁着力表现战争年代人民的美好心理、坚强品质和高贵情操,展现农民内在的人情美、人性美,并以此来歌颂,是孙犁小说的总主题,尤其是通过对新时代妇女的描写,展现根据地人民的美好心灵。

艺术方面来讲,都以浓郁的民族特色见长。赵树理创造了具有异常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的新评书体小说。这种小说的特点:(1)重故事,重复人物行动,让人物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性格。(2)借鉴了传统评书的结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情节连贯性,首尾呼应,适应群众欣赏习惯。(3)采用风趣幽默的农民语言,大量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家叙述语言也是口语化的。总之,赵树理的作品是融艺术性与大众性于一炉,创造出了通俗化的民族形式。而孙犁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式的抒情结构。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表现了真善美的极致。艺术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不大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而是以散文笔法来构造小说。善于穿插与人物性格相关的一些生活片断,使人物命运、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抒情议论轻轻揉为一体。往往以平静开头,淡泊悠远的意境结尾。纯朴而绚丽的景物描写更增添了诗意美。语言自然、凝练、简洁,显示出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常用一些富于生活哲理的语句作点睛之笔。收到了以朴素动人的效果。

(说明:本题答案只提供了要点,要适当结合作品作答,参见教材288页至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五)

一、 填空(20%)

1、中国现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创作流派与作家,如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就有现实主义与( ),双峰并峙的( )与郁达夫。

2、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鲁迅的( ),其主题在于( )。

3、在“五四”时期王统照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以( )来解决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的思想,如( )。

4、湖南籍作家( )也是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他的代表作( )围绕着豀镇两家豪绅为一宗肉猪买卖而展开的明争暗斗,反映了农村豪绅称霸乡里的现实。

5、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出现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的( )。 6、( )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虽然比胡适的( )晚了一年多,但它为中国的新诗创作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7、汪静之是( )的代表,“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的诗句就出自他的代表作( )。

8、1926年,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 ),标志着新格律诗派——( )开始形成。

9、1927年,戴望舒发表了( ),开始表现出现代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1929年他的( )以完全现代的诗意内涵及艺术表达确立了现代诗派的基本创作倾向。

10、1944年至1948年,袁水拍以( )为笔名,创作了300多首政治抒情诗,出版了( )和《沸腾的岁月》等诗集。

二、 选择(单项选择,多选无分,10%)

1、下面诗人中,属于七月派的诗人是( )。

A、臧克家 B、蒲风 C、穆旦 D、绿原 E、陈敬容

2、长诗《罪恶的黑手》出自( )的手笔。

A、艾青 B、臧克家 C、田间 D、殷夫 E、穆旦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句出自( )之手。

A、李广田 B、戴望舒 C、卞之琳 D、何其芳 E穆旦 4、《猛虎集》是诗人( )的诗集。

A、冯至 B、徐志摩 C、殷夫 D、蒲风

5、下列人物形象,出自七月派作家笔下的人物是( )。

A、方鸿渐 B、郭全海 C、蒋纯祖 D、张裕民 E、汪文宣

6、在老舍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近似散文诗的笔法,将意境、象征和简洁利落的语言融合,

使作品的抒情气氛十分浓厚的小说是( )。 A、《离婚》 B、《骆驼祥子》 C、《月牙儿》 D、《断魂》

7、蒋光赤的下列作品,最早正面表现党所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的作品是( )。 A、《少年漂泊者》 B、《短裤党》 C、《冲出云围的月亮》 D、《田野的风》

8、下列作品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创作但也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创作的作品是( )。 A、《叶萝提之墓》 B、《梅雨之夕》 C、《夜总会的五个人》 D、《春风沉醉的晚上》

9、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批判老子的“无为”与“不争”哲学的作品是( )。 A、《采薇》 B、《出关》 C、《起死》 D、《理水》 E、《非攻》

10、在《商人妇》中,作者肯定了主人公坚强性格与乐观处世原则,这个作者是( )。

A、冰心 B、庐隐 C、许地山 D、王统照 E、叶绍钧

三、 解释(8%)

a) 现代诗派

b) 新感觉派小说

四、 简答(32%)

a) 简述《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及典型意义。

b) 巴金小说创作在题材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何鲜明特色。

c) 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d) 简述早期象征派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 论述(30%)

1、艾青诗歌创作有哪些特点? 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各有什么样不同的描写侧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五)参

一、 填空:

1、浪漫主义,鲁迅 2、《狂人日记》,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 3、“爱”和“美”,《微笑》 4、彭家煌,《怂恿》 5、郁达夫,《沉沦》 6、《女神》,《尝试集》 7、湖畔诗社,《蕙的风》 8、《诗镌》,新月派 9、《雨巷》,《我的记忆》 10、马凡陀,《马凡陀的山歌》

二、 选择:

1、D 2、B 3、C 4、B 5、C 6、C 7、B 8、A 9、B 10、C

三、 解释:

1、现代诗派: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20年代创作象征诗和新月诗起步的一批年轻诗人,由于艺术上纷纷成熟,先后发生了新诗创作转向走入了现代诗派的行列,现代派诗产生初期以其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艺发生变化为发生发展的标志。1932年5月,戴望舒与施蛰存、杜衡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施蛰存在《现代》上说“现代中的诗是纯然的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实际上是现代诗派的宣言。《现代》是现代诗派与成熟的园地,1937年,现代诗派进入极盛期,其诗既借鉴法国象征派诗的表现手法,也吸收古典诗词的意境,形式上主张自由诗。代表诗人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蛰存、卞之琳、何其芳、废名、林庚、金克木等。

2、新感觉派小说: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凤等,这个流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下形成的,强调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新的感受方法,大胆进行小说文体和技巧的革新,用快速节奏来表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极力捕捉新奇感觉、印象,把人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新感觉派创办了《无轨列车》、《新文艺》等刊物。

四、 简答:

1、答:吴荪甫是茅盾长篇小说《子夜》里的中心人物,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首先小说提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作家成功地刻画了吴荪甫不是一般的都市里的资本家,而是留过学且有一套欧洲资本主义管理方法的新型实业家。他自信果敢、沉着干练,兼并小厂、处理益中信托公司,似乎为民族工业振兴带来了希望。但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面临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直接压迫,无论是办实业还是投机公债市场,他都屡遭失败,性格上又暴露出虚弱、悲观,

乃至企图自杀等弱点。吴荪甫再有魄力和才能,也摆脱不了当时多重社会矛盾的挟制。这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

其次,吴荪甫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身上多重的思想性格特征:一方面具有竭力发展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不满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具有对工农阶级和武装极端恐惧和仇视的反动性;一方面具有对统治阶级的制度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的性,另一方面具有依靠反动势力工人农动的凶残性。吴荪甫的性格刻画,将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的生存、抗争予以生动地展示。吴荪甫被买办资本家所压迫使人同情怜悯,有胆识地开创民族工业使人敬佩,但他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仇视农民则使人憎恨。这一形象包容了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2、答:前期创作主要有两大题材:一是以《灭亡》为起点的探索青年道路的题材;二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题材。在后阶段,前期的两大题材都有继续表现,但社会题材越来越少,而对家庭题材越来越表示关心。人物塑造方面,前期创作多是探索道路,献身社会的青年英雄,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献身精神,闪耀要着理想光彩。后期多是没有英雄色彩的凡人小事,写普通人物的甜酸苦辣,小人物平庸、懦弱,毫无动人的灵光,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善良人。

3、答:尽管现代新诗分明是以“白话”和“外国形式”为主要武器的,但它注定是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传统诗歌的美学意境,古典诗人的审美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感时忧民、愤世嫉俗的传统精神,更是在很深的层次上对现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巨大影响。所以,中国现代新诗虽然是在背叛传统中产生,而实际上是在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

4、答:要点:象征派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鲜明特点。

第一、 用一种象征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觉和印象。

第二、 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由于对想象力的强调,象征诗派中经常表现出观念联络的奇特性。即“通感”方法的运用。

第三、 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

第四、 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法,也称为“经济”的观念联络。

五、 论述:(注:论述题参只提供了主要观点,应自己结合作品实际作分析说明)

1、答:要点:第一、深挚的情感。艾青诗中的情感深沉、真挚感人,而且这情感不是他个人的。在情感背后,我们能感到艾青博大的胸怀和人格的力量;第二、沉郁与明快的风格,抗战前的诗篇风格是沉郁的,成熟期的诗作,沉吟于与明快并存;第三、境界的广阔和意象繁复形象新鲜,蕴涵丰富;第四、强调自由诗体与诗歌语言的散文美。

2、答:要点: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全过程,都描写了农民与地主之间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没有把这一矛盾简单化、概念化,而是着力描写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按照实际生活的状态,充分地写出了农村各阶级阶层之间相互渗透,盘根错节,微妙复杂的往来关系,依次写出了土改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而《暴风骤雨》把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写成了唯一的矛盾,双方阵线分明,在揭露恶霸地主韩老六为非作歹罪恶累累的同时,写出了一个个渗透着农民的血与泪、仇与恨的悲惨故事,着重表现了土改斗争的尖锐性、激烈性。

在写人物方面,丁玲着重写出土改斗争中人物的内心矛盾冲突、变化的心理历程。所以,不是简单地歌颂他们的觉醒,在写他们的斗争精神、美好品质的同时,也写出他们在斗争中的内心矛盾和顾虑,以此揭示出农民只有在斗争中不断克服自身思想上的缺点和局限,才能不断觉悟,逐渐成长。真正翻身做主人,而周立波笔下人物形象表现出典型化、理想化的特点。地主是典型的恶霸地主,农民英雄是理想化了的农民英雄。如赵玉林、郭全海等。大公无私、英勇无畏,迅速成为无产阶级战士,性格较单纯。性格真正复杂丰满的只有老孙头。

《暴风骤雨》写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尤其是富于农民情趣的幽默活泼的生活细节。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缺乏这样具体可观的场面、细节,而侧重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和复杂性格的描写。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六)

一、 填空(20%)

1、最早进行“问题小说”创作的是( ),他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的短篇小说。

2、叶绍钧是最早的文学社团( )的发起人之一,他于1925年发表的(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苟且偷安、目光短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校长的形象。

3、郭沫若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一系列自叙性的抒情小说,《漂流三部曲》以三个连续的短篇( )、( )、《十字架》构成。

4、茅盾194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以“皖南事变”前后的重庆为背景,以女特务( )为主人公,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特务统治的罪恶以及他们反人民,投降的路线。

5、1927年,巴金写出了中篇小说《灭亡》,其主人公( )是一个充满着矛盾,有着沉郁病态性格的青年。《灭亡》之后,1932年巴金完成了它的续集( )。 6、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以( )为代表的象征诗派,他的第一本诗集( )于1925年出版。

7、1931年8月,上海新月书店出版了由( )编辑的18位新月派诗人的诗合集( ),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新月派诗人的风采。

8、30年代,在创作上最早也是最多进行“新智慧诗”探索的是( ),这一时期,他的诗集有( )、《音尘集》、《鱼目集》。

9、20世纪40年代后期,( )和( )的创办,被认为是“新诗派”这一诗歌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

10、穆旦在40年代出版的诗集有( )、( )、《旗》三部。

二、 选择(单项选择,多选无分,10%)

1、下列诗人中,被誉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 )。

A、戴望舒 B、艾青 C、田间 D、穆旦 E、鲁藜

2、中国现代诗坛上最早的诗歌社团是( )。

A、中国诗歌会 B、湖畔诗社 C、新月诗派 D、七月诗派

3、戴望舒对当时流行的诗歌审美观念进行反叛的第一首诗是( )。 A、《雨巷》 B、《我的记忆》 C、《寻梦者》 D、《我用残损的手掌》

4、下列诗人中,不属于新月诗派的诗人是( )。

A、朱湘 B、陈梦家 C、林徽音 D、卞之琳

5、巴金反映封建家族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是中篇小说是( )。 A、《死去的太阳》 B、《茅四病室》 C、《憩园》 D、《寒夜》 6、沈从文的下列作品,不是反映湘西生活而是表现现代文明对人性压抑的作品是( A、《柏子》 B、《萧萧》 C、《八骏图》 D、《丈夫》 E、《月下小景》

7、下列作品中与茅盾的《春蚕》题材类似,主题相近的作品是( )。

A、叶紫《丰收》 B、沈从文《菜园》 C、萧军《八月的乡村》 D、艾芜《丰饶的原野》

8、下列乡土小说中,主要不是表现封建陋俗的作品是( )。

)。 A、《赌徒吉顺》 B、《水葬》 C、《菊英的出嫁》 D、《怂恿》

9、下列作品中,( )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A、郁达夫《沉沦》 B、老舍《老张的哲学》 C、张资平《冲击期化石》 D、叶绍钧《倪焕之》

10、下列作品中,与冰心的《超人》类似,同样是以“爱”与“美”来解决社会问题与人性问题的小说是( )。

A、许地山《缀网劳蛛》 B、王统照《微笑》 C、庐隐《海滨故人》 D、鲁彦《黄金》

三、 解释(8%)

a) 乡土小说

b) 七月派

四、 简答(32%)

a) 简述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

b)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有何独特性?

c) 卞之琳的“新智慧诗”有何特点?

d) 简述艾青诗歌的散文化的艺术追求。

五、 论述(30%)

1、结合《再别康桥》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结合作品,论述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六)参

一、 填空:

1、胡适,《一个问题》 2、文学研究会,《潘先生在难中》 3、《歧路》,《炼狱》 4、《腐蚀》,赵慧明 5、杜大心,《新生》 6、李金发,《微雨》

7、陈梦家,《新月诗选》 8、卞之琳,《数行诗》 9、《诗创造》,《中国新诗》 10、《探险队》,《穆旦诗集》

二、 选择:

1、C 2、B 3、B 4、D 5、C 6、C 7、A 8、D 9、C 10、B

三、 解释:

1、所谓“乡土小说”,是指以故乡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小说。乡土小说出现在20年代中期,在鲁迅的直接影响下,加上文学研究会的理论倡导,大批来自农村乡镇的青年破土而出,如蹇先艾、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表现乡土题材,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的衰败,封建旧俗的野蛮愚昧,使中国广大农村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反映。

2、 七月派是国统区著名的文学团体,名字源自胡风在抗战时创办的《七月》杂志,在胡风的努力号召和团结下形成了以《七月》为中心的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充满探索精神和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一代人的心理状态,重视描写心理活动与冲突。诗歌成就最为显著,代表性的诗人如艾青、田

间、阿垅、鲁藜、绿原、冀汸、邹荻帆、牛汉等。诗歌散文化特征明显,形式自由,感情丰富。小说形象饱满,格调沉重,往往在描写现实生活苦难的同时,交织进作家雄强甚至狂燥的情感,“力压到美”大量高强度的心理描写是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主要作家有路翎、丘东平、彭柏山等。

四、 简答:

1、答:要点:翠翠是沈从文理想中爱和美的化身与象征。

这是一个天真乖巧纯洁美丽的山村少女,终日与清澈透明的碧溪咀、豁达仁厚的外祖父为伴,养成了活泼机灵善良诚实的性情,她对爱情怀有美好憧憬忠贞不渝的操守。虽然命运并未给她任何许诺,但她仍一往情深地期待着等候着,充分表现出对爱情的坚贞。作者通过对翠翠形象的塑造,礼赞了一种最美好最纯洁高尚的人类感情,体现了他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的热烈追求。

2、答:要点:张天翼得心应手地运用一支泼辣的语言彩笔勾勒出狰狞、伪善、卑下、猥琐的活的人物,他的作品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讽刺、幽默、夸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注重写人,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人物丰厚的性格史。(2)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习惯性的动作与用语。(3)抓住人物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4)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善用片段性结构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性张力的小说形式。

3、答:要点:卞之琳自觉地把“化欧”与“化古”作为他诗歌创作的重心,达到了新诗创作的新境界。①追求“理性”,使诗由“主情”向“主智”转变,象征的意象中闪现出哲理的光

芒。②“诗的非个人化”,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正是卞诗哲理性增强的结果。③破除从单一的,固定的角度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诗人对日常生活现象做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和开掘,在人人惯见的平淡生活中,发现了一个个全新的诗的意境。

4、答:要点: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五、 论述:

1、答:要点:徐志摩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潇洒个性及不羁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他特有的潇洒飘逸的艺术风格。如在《再别康桥》这首诗里,徐志摩以无限的眷恋之情,描绘了“康桥”的美丽和清幽,书写了他告别“英国梦”的无奈:“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好个一往情深!康桥的云彩也是值得招手作别的。诗人别具才情地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不无伤感的情态。但又是那样洒脱,一种生命复归平静的淡淡喜悦与淡淡忧伤。其次是独舒性灵,诗人执着追求“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契合。在不经意之中,在灵感袭来的刹那间就抓住了契合点,常出现令人惊叹的神来之笔,情景交融,意象优美。如诗人描绘了康桥景物的迷人,心头“荡漾”起一阵阵不可抑止的柔情,竟使诗人想化作“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与梦幻,虚实相间,空灵、轻快、清新、含蓄,情随景出,出神入化。再次,诗有“三美”:诗人能抓住每一首诗的特有的“诗意”,找到相应的诗律。《再别康桥》格调轻盈柔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2、答:要点: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来。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住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为饥寒所迫、曾参与过盗窃活动。他的性格有不少矛盾之处,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他曾经仇视,后来又拥护,严于“男女之大妨”,又贸然向吴妈求爱,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地服膺异己的封建伦理文化,二是本能地适应异己的吃人的社会现实。他盲目地接受“古圣贤”的道德说教,因而很正统,认为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对“男女之大妨”历来非常严,也跟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他不只是盲目服膺个别的封建伦理教条,对于整个以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他在理性上都是认同的。所以,赵太爷、假洋鬼子打他,他从未想到要反抗。在审讯时,不自觉地就要跪下。所以,直至被杀头,还不能觉悟。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精神胜利法。脱离现实,盲目自尊,敏感忌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得到满足。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挨打后,说一声:

“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被王胡打了,想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又以凌辱小尼姑出气,通过精神胜利法,暂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到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鲁迅以辛亥来描绘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式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的巨大思想障碍。阿Q为摆脱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反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所以,阿Q的悲剧不仅揭示了辛亥前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

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一种人类普通弱点的代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