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规范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于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语言,板书,组织教学,控制教学状态及安排课上、课下学习活动的配合等等工作就应该受到每一个教师的重视。下面就相关问题提出要求和规范。
一、课堂教学教师基本行为规范
1) 每次上课前要提前五分钟到达教室讲台,检查各种教学用品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包括粉笔、黑板擦、教具等),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开始上课时,教师首先要巡视全班同学,了解并掌握上课状态,这是组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待学生坐好,并做好了上课的准备,注意力已集中起来时再开始讲课。
2) 教师必须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随意出入教室,不喝水,不吃东西,不准使用手机等通信工具。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要求学生举手发言,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起立回答问题。多表扬表现好的同学,不批评或轻批评偶尔犯错误的学生。
3)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朴素大方,注意不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议论,更不能因此而影响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上课时如遇家长进入教室影响正常教学,出现问题留在课间处理避免发生冲突。
二、教师备课,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板书等具体要求
1) 教师要认真备课,为了备好课,要求教师熟悉所授课班级学生名单,了解学生来源及学生入学相关的具体情况,基本掌握学生原有学习的总体水平和程度。每一堂课上课前
准备好教案,要求经得起扴查。备课内客包括课号,课题,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具体安排,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上时间分配及安排课下配合预习、复习、练习等辅助学习内容等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具体安排。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也充分体现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关于如何选择和准备具体教学内容,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强调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
2) 教师的课堂语言(讲课),是传达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直接全方位影响学生的重要形式。因此,要求语言清晰准确,说话要负责任。语气要有“磁性”,要有吸引力,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力求幽默诙谐,要有轻重起伏之分,要能突出重点,并注意与肢体语言的配合。语言表现是能否保证全班同学有高的“收听率”的关键。
3) 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表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记笔记的能力等的培养和影响是很大的。对学生今后书写文字都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充分的考虑,在上课时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所准备:黑板上写什么?写在什么位置上?图画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彩色粉笔?等等。不应该随手写随手擦,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使用黑扳。板书的安排要注意到为学生记笔记提供方便。板书安排要整齐有序,便于学生覌察、思考和做笔记。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要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一般做法,提倡老师调动,学生发挥的教学理念
1)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种集体活动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效果的体观,主要表现在教师组织整个教学及控制教学状态的适度方面。教师除去对自己所述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状态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配合,应该有张有弛,有活跃有严肃。只有掌握好度,才能持续维持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
2) 课堂教学中要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避免把老师教变成知识、方法、内容的传递(传声筒),把学生的学变成被动、不加思索、不动脑的吸取(容器)。这种做法有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的提高,更会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扱性,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教师的行为应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特别是在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上是一种激活。学生应该在教师的调动下,展示个性,发挥才智,挖掘潜能。正确的教学观念及教师的积扱行为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的关键。
3)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堂课,从一开始回顾上一节所讲内容和所留思考问题(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到介绍讲解本节内容,直到下课前的小结和布置作业和课下活动安排,应该是有机协调的一个整体。做得更好的应该把课上内容和课下活动熔为一体,这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
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应该看到对人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影响,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学科优势,我们都应该思考和研究如何利用好,为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