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宁割gē席(《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xīn)1共2园中锄(chú)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3而掷(zhì)4去5之。又尝6同席读书,有乘轩冕7(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8,歆废书出观10。宁割席11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2”。 9【注释】
1.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2.共:一起。
3.捉:拿起来,举起,握。
4.掷:扔。
5.去:抛去。
6.尝:曾经。
7.乘轩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8.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故:原来。
1
9.废书:放下书 。废:停止。
10.观:观望。
11.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12.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翻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2、急不相弃(《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王朗俱1乘船避难(nàn)2,有一人欲依附3,歆辄(zhé)4难nán之5。朗曰:“幸尚6宽,何为不可?”后贼7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8,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9,宁(nìng) 10可以急相弃11邪!”遂携拯(zhěng)12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liè)13。
【注释】
1.俱:一起
2
2.避难: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
3.依附:跟从。
4.辄:就
5.难之:对此事感到为难。
6.尚:还
7.贼:敌人
8.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疑:迟疑;犹豫不决。
9.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10.宁:难道。
11.弃:抛弃。
12.拯:救助。
13. 优劣(liè):好坏。这里指人品高低。
【译文】
3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人品高低。
3、东床坦腹(《世说新语·雅量》)
郗(xī)太傅1在京口2,遣3门生4与5王丞相6书7,求女婿。丞相语(yù)8郗信9:“君往东厢10任意选之。”门生归白11郗曰:“王家诸郎12亦皆可嘉13,闻来觅14婿,咸15自矜(jīn)持16。唯17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18不闻。”郗公云19:“正此20好!”访之,乃21逸少22,因23嫁女与焉24。
【注释】
1.郗太傅:郗鉴,太尉是掌管军政大权的官名。太傅:官名。“太傅”系“太尉”之误。
2.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附近。
3.遣:派。
4.与:通“予”,给予。
5.门生:这里指门客。
4
6.王丞相:晋朝的王导,做过丞相。
7.书:信。
8.语(yù):告诉。
9.信:信使,使者。
10.往东厢:到,去东厢房。东厢:东厢房。
11.白:告诉,禀告。
12.诸郎:众儿郎。
13.可嘉:值得夸奖,值得赞许。
14.觅:找,求。
15.咸:都。
16.矜(jīn)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17.唯:只有。
18.如:好像。
5
19.云:说。
20.此:这样。
21.乃:原来是。
22.逸少: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族子。
23.因:于是。
24.焉:相当于“之”。
【译文】
郗太尉在京口,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郗太傅询问调查他,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4、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1有盛名,为(wéi)2司隶校尉。诣(yì)3门者,皆俊才清称4及中表5亲戚,乃通6。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7亲。”既通8,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9有何亲?”对曰:“昔10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11,是仆与君奕世为(wéi)通好也12。”元礼及宾客莫13不奇14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
6
后至,人以其语(yǔ)15语(yù)16之,韪曰:“小时了了(liǎo)17,大18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19。
【注释】
1.李膺(lǐ yīng,110-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担任。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名誉。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昔:从前、以前。先君: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
7
11.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仲尼:孔子,字为“仲尼”。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2.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3.莫:无。
14.奇(qí):对……感到奇怪。
15.语:名词,话。
16.语:动词,告诉,说。
17.小时了了(liǎoliǎo):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18.大:长大,形容词做动词。
19.大踧踖(cùjí):局促不安。大:非常。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
8
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5、谢公与人围棋(《世说新语·雅量》)
谢公1与人围棋2,俄而3谢玄4淮上5信至。看书竟6,默然无言,徐向局7。客问淮上利害8,答曰:“小儿辈9大破贼。”意色10举止,不异于常11。
【注释】
1.谢公: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2.围棋:下围棋(词类活用,名作动)。
3.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4.谢玄(343-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5.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
6.竟:终了,完毕。
9
7.徐,慢慢地。 向局:面向棋局。
8.厉害:进展,情况。
9.小儿辈:谢公对他手下的称呼,表示谢公与他手下十分亲切。
10.意色:神态,神情,脸色。
11.不异于常:与平常没有两样。
【译文】
谢安(谢太傅)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6、雪夜访戴(《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yóu)1居山阴2。夜大雪,眠觉(jué)3,开室命酌(zhuó)酒4。四望皎(jiǎo)然5,因起彷徨(páng huáng)6,咏左思7《招隐》诗。忽忆戴安道8;时戴在剡9,即便夜乘小船就之10。经宿(xiǔ)方至11,造门不前而返12。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1.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10
2.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3.眠觉:睡醒了。
4.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5.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6.因起彷徨:因:于是。彷徨:徘徊。
7.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8.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9.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州。
10.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即:即刻。之:代词,代剡。
11.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宿:一整夜 。方:才。
12.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
11
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
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4,去后乃至5。 元方6时年七岁,门外戏7。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8?”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9!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0。”元方曰:“君与家君11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12之。元方入门不顾13。
【注释】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5.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6.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12
7.戏:玩耍。
8.不(fǒu):同“否”。
9.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0.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11.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2.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13.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了,您还不到,他已经走了。朋友就生气地说道:“太丘真不是人啊!他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在中午,过了中午您还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7、咏雪(《世说新语·言语》)
13
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zhòu)4,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5曰:“撒盐空中差可拟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7。”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8,左将军王凝之9妻也。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谈论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5.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6.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拟。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成)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未若:不如,不及。因风:乘风。
8.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4
9.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讨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拟。”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 这就是谢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支公好(hào)鹤(《世说新语·言语》)
支公好鹤1。住剡(shàn)东峁(mǎo)山。有人遗(wèi)2其双3鹤,少(shāo)时4翅长欲飞。支意惜5之,乃铩(shā)其翮(hé)6。鹤轩翥(zhù)7不复8能飞,乃反顾9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10曰:“既有凌霄之姿11,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12!”养令翮(hé)成,置13使飞去。
1. 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与谢安,王羲之等交往甚密。好:喜欢。
2. 遗:送,给。
3. 双:一对。
4. 少时:不久。少:同“稍”。
15
5. 惜:舍不得。
6. 乃铩(shā)其翮(hé):于是剪掉鹤翅膀上的羽毛。铩:剪掉,伤残。翮:羽毛中间的英冠,这里用来指翅膀上的羽毛。
7. 轩翥:振翅高飞的样子。
8. 复:再。
9. 顾:回头看。
10. 林:支公字道林,“林”这里指支公。
11. 姿:通“资”,资质,禀赋。
12. 耳目近玩:观赏玩物
13. 置:放
【译文】
支公(支道林)特别喜欢养鹤。他在浙江东部的峁山住的时候,有人送了他一对小鹤。过了一些时候,小鹤渐渐长出羽翼,时时想起飞。支公舍不得鹤飞走,就剪断了鹤的羽根。鹤想举翅高飞却没办法再飞,于是回头看自己的翅膀,然后低下头来,看上去就像人一样沮丧。支道林说:“鹤生来是应该翱翔在天空的,哪里会甘心当人的宠物被眷养玩耍!”经过一段时间调养,等到鹤的羽毛重新长出来,就让它们飞走了。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