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械化采摘茶树树冠培育制度研究进展

机械化采摘茶树树冠培育制度研究进展

来源:九壹网
第41卷第3期 茶叶通讯 Vo1.41,No.3 2014年9月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September,2014 机械化采摘茶树树冠培育制度研究进展 邱涛涛,毛世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茶园实现高效优质机械化采摘,树冠的构成状况是关键环节之一。综述了茶树树冠培育制度中茶树品种、 修剪方式、施肥方式、采摘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茶树;树冠;培育制度;机械化采摘 中图分类号:¥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5X(2014)03—12.04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ea Tree Top after Machinery Tea Plucking QIU Tao-tao,MAO Shi—hong (Tongren Vocational and Techinical College,Tongren 554300,China) Abstract:The tea top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realize machinery tea plucking.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tea cultivars, plucking method,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d and plucking method in the cultivation of hte top of tea tree.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htis field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Camellia sinessis,tree top,cultivation,machinery plucking 当前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较快,然而依靠大 构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索建立出相应的数学模 量劳动力支撑的茶叶生产,尤其是名优茶生产 型,可为机采树冠结构的培育提供快速、科学的 发展均因鲜叶原料采摘劳动力不足而受制约, 方法。2000年,罗军武等【 研究发现福鼎大白茶 机械化采摘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和槠叶齐两品种1~6年生的树冠结构指标变 机械化采茶是一项牵涉面广、技术难度大、各方 化较大;茶树在7~14年生期间,树冠结构指标 面条件要求高的农业系统工程,塑造良好的树 的变化幅度小,此阶段主要是协调芽叶密度和 冠结构又是其关键环节之一,保持平整的采摘 百芽重的矛盾,尽量延缓树冠结构的衰老;茶树 面,芽叶生长茁壮匀齐,才能保证机采鲜叶的产 l4年生以后,与茶叶品质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 量与品质。 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单叶面积和 一1树冠形成规律 芽三叶长度均明显下降。2008年,张明霞【 】用 差分方程、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等方法,对不同树 机采质量的把握与茶树树冠变化规律有着 龄的福鼎大白茶和槠叶齐的树冠结构的动态变 十分密切的关系,芽叶节间的生长速度,展叶的 化进行了数学建模和预测,实现下一个年度两 角度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因素变化的各种生产 个茶树品种树冠结构数据预测,且结果比较理 措施,都会影响机采结果。通过研究茶树冠面结 想。2013年,余海云等【3】对茶树树冠不同冠层叶 收稿日期:2014—07—23 修订日期:2014・08—25 作者简介:邱涛涛(1982.),男,广西桂林人,讲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茶树栽培的研究工作。 第3期 邱涛涛等:机械化采摘茶树树冠培育制度研究进展 l3 片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提出可通过合理的栽 培技术,进而调节树冠叶片分布以提高茶树群 体光合能力值,促进茶树生长。 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增加节间生长长度,能有 效控制破碎率的增加,有利于机采;春季鱼叶展 后15 d,秋季鱼叶展后12 d处于一芽二叶至一 芽三叶展叶交叉时间,有利于名优茶机采;浙 农139展叶角最大,更适合进行名优茶原料的 2树冠特征 茶树树冠的高低、大小、形状等结构,直接 机采。 影响机械采摘产量和品质。1981年,孟庆恩[4】对 3.2培育制度 茶树不同树冠形状的采摘面上芽梢分布及产量 3.2.1树冠培育修剪方式 构成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树冠形状对采摘面 茶树修剪是培养采摘树冠,促进茶芽萌发 上芽数及产量分布的比例没有明显影响,而对 的重要技术措施,也是实施机械化采茶作业的 单位面积内的芽密度和芽梢重量有一定影响; 前提。2000年,王开荣等【u】对25~30年生单条 采摘面上不同部位芽数的变化大于芽重的变 栽鸠坑种茶园于春茶结束后进行季周期树冠培 异,产量变异与单位面积内芽数的变动大致相 育技术的效果观察,结果显示8月修剪带来的 同,芽数是构成产量主导因素;60%的产量来自 树冠促成效果要明显好于10月修剪,树冠幅宽 树冠中心至40cm范围的采摘面上。1988年,王 增加5~lOcm,分枝级数分别增加1级,但分枝 秀铿等[5]分析得出机采茶树树冠要有一个平整 粗不如lO月修剪;修剪离地高度控制在35~ 划一的采摘面,同时要求树冠有一特定的、规格 ’40cm较好。2011年,李华海[12】采用8~lOcm的 化的形状,才能适宜机采。2000年,崔晓明 修剪深度,比12~15cm修剪深度机采时间能提 通过对茶树群体和个体树势结构与茶叶产量的 前4.5d开采,比3~5cm修剪深度的鲜叶组成 相关性研究,提出常规茶园的树冠高度与茶叶 降低老叶老梗3个百分点,芽叶率提高4.6个 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茶叶产量实质与树冠的覆 百分点,确定适应机采的最佳修剪深度为8~ 盖度呈正相关。黄仲先等【7】和石元值等[8】先后总 lOcm。2013年,徐奕鼎【l3】通过分析提出机采茶 结提出适宜机采的茶树行距为1.5~1.8m,树高 园的轻修剪时间宜选择在秋冬季或早春;深修 在0.7~0.9m,行距1.5m的其树幅在1.3m,行 剪可安排在秋茶后,到翌年春茶萌发前再用修 距1.8m的其树幅在1.5m。 剪机整理冠面,可得到较适宜机采的茶树树冠。 3树冠培育 3.2.2树冠培育施肥制度 机采对茶树采摘的强度增大,发芽的密度 3.1品种选择 会增加,茶树消耗的养分更多,质量有所下降, 茶叶采摘机械不具备有选择功能,茶树品 采茶批次降低,对茶树树势带来一定的影响,要 种的适采性是茶树机械化采摘的前提条件。对 保证稳产和高产,科学的茶园树冠肥培管理是 于适宜机械采摘的茶树品种的研究不能以茶树 不可或缺的。2001年,明平生[141通过试验得出机 的某一生育阶段树冠的分枝结构(包括树高、覆 采茶园春、夏、秋茶3次施肥后,才能保证当年 盖度、叶面积指数、叶层厚度、芽叶密度等)与茶 的茶叶产量和品质。2013年,陈娟等【l51对不同采 叶产量的关系进行确定,必须完成不同树龄茶 摘方式和施肥措施对茶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进 树自身树冠结构的变化规律系统性研究,确定 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优质芽 该茶树品种的适采性。胡华健【 】研究提出机械化 叶的百分比上升,在同一施肥水平下,机采比手 采摘茶树品种宜选择发芽整齐、采摘嫩度要求 采后优质芽叶的百分比提高。李华海等【16】总结 较高、种性较纯的品种茶园。2006年,骆耀平等[10】 出机械采茶的茶园实施机采前1年秋末对茶园 对浙农ll3、龙井43、浙农139茶树品种新梢节 进行1次重修剪,结合深翻改土,每667m 施腐 间与展叶角度生长变化及对名优茶机采的影响 熟菜籽饼lOOkg和尿素25kg;每机采1次要对 14 茶叶通讯 第41卷 茶园增施肥1次,数量按每生产100kg鲜叶增 施纯氮3" ̄4kg,配合施人磷钾肥,氮、磷、钾的 比例为3:1:1。 3.3树冠培育机械采摘制度 泽、芽梢长短、容重等逐一转变成数据入库,通 过电脑的遴选演绎指挥机械的采茶过程,已有 研究通过设计的混合图像分割算法实现了龙井 茶叶嫩芽从茶叶图像中的成功提取,利用提取 机械采摘方式与茶树分枝系统的构成息息 相关,分枝结构直接决定茶树的生产率;另外, 开采期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品质 出的茶叶嫩芽的特征信息训练支持向量机对嫩 芽进行分类识别,取得良好的识别效果[23,24】。在 茶叶加工方面,研制智能化鲜叶分级机以提高 和经济效益。2008年,石元值等【”】对中茶102、 机采茶叶加工中茶青原料的质量,改革传统茶 龙井43、薮北种等五个茶树品种进行绿茶机械 化采摘的适应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茶树树冠 面上的一芽一、二叶比例约占70%、芽叶平均高 度约为4cm时进行机械化采茶,机采叶的鲜叶 质量较好。2010年,石元值 】对双人采茶机 在名优绿茶原料采摘时的参数进行研究,总结 出双人采茶机采摘时应浮贴于茶树蓬面,采摘 速度0.5m/s,刀片与新梢保持垂直,鲜叶完整率 较高。201 1年,石元值等[19]用茶树树冠面上覆网 孔连线长3.5cm的胶网对名优茶机采效果有一 定的提升作用。2013年,段学艺等 采用单人 采茶机对一芽二叶茶青机采适期进行研究,结 果表明贵州黔北茶区春茶机采标准芽叶的间隔 期约12d;夏季第一与二、二与三、三与四次机 采间隔期分别为13、21、15d;秋季机采间隔期 为17d。春季第1次机采适期为一芽二叶展开 第3d,夏、秋季第1次机采适期分别为鱼叶展 开第22d和15d。2013年袁自春[2l】等通过试验 比较了不同型号采茶机和茶树修剪机在茶园的 适用性。 4树冠培育研究趋势 茶园的生产管理必将进入机械化和信息化 时代,茶园管理方面利用不同茶树品种的树冠 结构、大小、叶片绿色程度和成熟度等方面的差 异,表现出独特的光谱特征,根据树冠显现的特 征,选择优良茶树品种,制定合理培育制度,培 养合适的树形和树冠。同时将灰色系统理论中 的GM(1,1)建模方法用于时间序列差分方程模 型预测不同茶树品种树冠未来的生长状况,能 更好地指导茶园管理t 。茶叶采摘上开展相应 智能化机械研究,将人工选择的各种知觉如色 叶加工工艺技术,使机械化采茶和机械化加工 相互适应,综合改进和提高茶叶制成品的品质 和风格[25】。 5结束语 通过茶树树冠结构形成规律的基础研究, 选择适宜机械采摘茶树品种,制定合理的修剪、 施肥、采摘制度能培育出理想的茶树树冠结构, 适应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 本,同时改变传统茶叶加工形式,形成新的产品 风格,能在复杂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我 国茶叶的持续优势,并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茶树树冠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 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6(6):463.466. 【2]张明霞.茶树树冠结构数学模型的研究[D].长沙:湖南 农业大学,2008. 【3]余海云,石元值,马立锋,等.茶树树冠不同冠层叶片光合 作用特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2013,33(6):505—51 1. 【4]孟庆恩.茶树不同树冠形状的采摘面上芽梢分布及产量 构成【J].中国茶叶,1982(3):29. [5]王秀铿,黄仲先,朱树林.机械采摘茶园的农艺工程技术 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88(1):55-60. [6]崔晓明.中小叶种丰产茶园树冠群体结构的研究[J].贵 州农业科学,2000,28(1):6.9. [7】黄仲先,朱树林,机械采茶的效果与关键技术【J],中国 茶叶,1990(2):2.4. [8】石元值,徐献辉.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注意事项【J].中国 茶叶,2006(3):28—29. f9】胡华健.贵州茶叶机采技术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J】.贵 州农业科学,2009,37(7):191—192. [1 O】LUO Yao-ping,SONG Ting—ting,WEN Dong-hua,et a1. Effect of intemode length and blade angle of newly-formed (下转第33页) 第3期 孟涛:中国黑茶企业微营销现状与发展趋势 33 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工 信息内容上创新,从消费者(顾客)的角度出发 作。这样不仅在短期能解企业“燃眉之急”,长远 编辑材料,减少信息接受群体的抵触性,提高阅 来看,企业也能做到应对新科技浪潮的准备。 读率;第三,善于将公益性、时政性信息与企业 对于任何一项新理念、新方法,首先是企业 需要释放的信息相结合,为企业积累口碑;第 领导的重视,其次是中间层的管理与执行。任何 四,将基于新媒体的微营销与传统媒体的营销 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在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充 模式相结合。 分理解微营销的概念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 在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微营销已 该定期组织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微营销知识的培 经成为企业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正确认识 训,重点培训微营销的使用方法;营销部有意识 与运用微营销手段,将为黑茶企业带来创造更 的对业务单位传递企业微营销的理念,促使业 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带大巨大的社会效益。 务单位共同参与;这样形成企业内部员工与外 部业务单位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全员微营销”。 参考文献 3.3微营销策略创新 【l】王荷琴.微博的营销价值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 微营销仅仅只是销售的手段,如何借助微 报,2012,(3):4—7. 平台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提高品牌知名 【2】常宁.微博时代的企业微营销以“新浪微博”为例【J].科 度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才是关键。笔者认为,作 技传播,2011,(2):243.244. 【3】周合强.微博营销现状与发展态势初探[J].新闻世界, 为广大黑茶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 201 1,(4):100・101. 创新:第一,把握时效性,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 [4】张态娴. 企业微博营销SWOT分析及营销策略探究 微平台模式,掌握最新的微营销工具;第二,在 [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0):67—69. (上接第14页) tea shoots on machine-plucking performance of hi【gh quality 机械化采摘的适应性比较[J].中国茶叶,2010(11):8-11. tea.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yt(Agrie‘&Life Sci’), 【l81石元值,吕闰强,阮建云等.双人采茶机在名优绿茶机械 2009,35(4):420-424. 化采摘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茶叶,2010(6):19.20. [11】王开荣,陈洋珠,林伟平,等.季周期树冠培育技术的效果 [19】石元值,吕闰强. 茶树树冠面覆网对提升名优茶机采效 观察[J】.茶叶机械杂志,2000(2):24-25. 果初报[J1.中国茶叶,2011(2):9一10. [12】李华海,康成,刘汉平,等.适应茶园机采的修剪技术与效 [20]段学艺,胡华健,朱强,等.福鼎大白茶l芽2叶茶青机采 益分析【J].茶业通报,201 1.33(4):163—165. 适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4):145-147. [13】徐奕鼎,汪海泉,王烨军,等.茶树系列修剪技术及其合理 [2l】袁自春,黄建琴,王文杰,等.茶园机采.机剪及综合配套 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7):7439—7441,7453. 管理技术[J].中国茶叶加工,2013,(3):41-43,48. [14】李华海,洪善存,王军,等.机采茶园效益研究与分析 [22】傅冬和,周铁军,张明霞,等.基于灰色系统的茶树树冠结 [J】.中国茶叶,2009(4):26—27. 构差分方程建模[J】.中国茶叶,2010(1):22-23. 【l5】明平生.机采茶园不同施肥次数试验初报【J】.茶叶通 【23】郑乃辉,王文建,王振康,等.福建省机械化采茶的发展现 讯,2002(3):36-37. 状与思路[J】.福建茶叶,2011(1):5—9. 【161陈娟,段学艺,王家伦,等.不同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对茶 [241邵明.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龙井茶叶嫩芽识别方法研究 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 [D】.中国计量学院,2013. 12797.12799. [25]唐小林.机械化采茶的利弊分析及发展前景[J].中国茶 [17】石元值,吕闰强,方乾勇,等.不同茶树品种实行优质绿茶 叶加工,2008,(4):1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