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宁夏统计局农村统计处 张蓓蓓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O年来,农业和农村经 济走过了一条探索、进步、改革、发展的曲折道路, 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的东 风吹绿了宁夏广袤的乡村田野,揭开了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划时代的新篇章;进入新世纪,宁夏农业 和农村发展,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征 亩产63.5公斤;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低, 农村多种经营停滞不前,南部山区8县大多数农户 温饱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生活相当艰苦,城市居民的 肉、禽、蛋、奶等副食供不应求,农业生产长期处在徘 徊状态。 (二)1979—2Ol8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踏上了改 革发展的新征程 程。6O年来,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 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宁夏粮食一直不能 自给,畜牧业也长期徘徊不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随着党的一系列方针的贯彻落实和以家庭 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求实现了 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特色优势农产品人均 占有量全国领先;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产业 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建立健全了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农民拥有了经营土地等生产资料的自主权,成为独 立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从而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 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土地产权”问题,农村生产力得 化转型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 素质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高,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 的历史性跨越。 一、农村改革逐步深化 到了极大,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1979—1984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全面展开。 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基本农业生 产经营制度,压减了粮食征购基数,缩小了农产品统 60年来,在历届自治区、的正确领导 下,全区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宁夏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 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了 农村社会生产力,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 全新时期。 (一)1958—1978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创立、 追求、探索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购派购的品种范围,恢复了农产品议购议销,农产品 价格大幅度提高。自治区制定了灌区“决不放松粮食 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山区“种草种树,兴牧促 农,因地制宜,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具体方针,对山区 还实行免征免购、休养生息的,各项改革的 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农村经 济出现了超常规增长。1979—1984年,全区农林牧 自治区成立之初,宁夏农业农村经济在艰难曲 折中缓慢发展,195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只有2.2 亿元,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粮食产量只有69.6万吨, 统计上佟侪 21 占 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4.7%。 2.1985—1991年,农村改革与发展持续推进。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取消 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大量放开农产品价格由市 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紧紧围绕“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聚焦 “l+4”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强农惠农富农落实,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精品、高端、重 点抓好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布局和经营发展,农业农 村经济稳中有进、活力增强、持续向好。这一时期,全 场调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和农村 经济稳定增长。1985—199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4.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3.8%。 区“三农”工作发生深刻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 3.1992--2002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全面深化。 以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工作顺利 完成,自治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改革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改革农业投资体 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调节基金,建立了粮 速提升,农村经济结构战略眭调整大步推进,农民收 入持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 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还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迈 出实质性步伐、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新突破、农村各 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全区粮食生产 连续5年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农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年增加额连续5年保持在700元以上,2017 年已突破万元大关,年均增速9.6%。 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食专项储备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农村优惠,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1993年粮食总 产量跃上200万吨大关,2002年再上300万吨大 关;1992--200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 长6.1%,高于前一阶段1.8个百分点。 4.2003--2012年,农村改革与发展进人新时 六十年来,宁夏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农业和 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齐心协力,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 历史性成就。 (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 台阶 期。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税 费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全区范围内全部免除了 农牧业税,粮食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强农政 策相继出台。农村金融改革、粮食流通改 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党的十七届三 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 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标志着农业、农村经 1.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快速扩大。自治 区成立6O年来,全区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 大并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1957年全区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仅2.1亿元,1978年也只有4.8亿元,到 1995年跃上5O亿元台阶;进入新世纪以来,2003 年跃上100亿元台阶,2008年跃上200亿元台阶, 2010年跃上300亿元台阶,2013年跃上400亿元 台阶;201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跃上500亿元 台阶,达到51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 1957年和1978年增长17.9倍和10.5倍,年均增长 4.9%和6.2%。 济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宁夏农 业、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快速健 康发展的新阶段。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主要农 产品质量全面提高;2003—201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年均增长7.2%;2012年,全区优势特色产业 产值比重达到84.3%。 5.2O13—2018年,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新跨 越。党的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2.农林牧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基础 地位得到巩固,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改革开放 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 22 统计上锉请 分析报告 得到贯彻和落实。特别是近年来,我区着力推进农科 教联动、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加快农业新品 大批成片的高产稳产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靠天 一吃饭的状况,实现了第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覆 盖。通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落实“一控两 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研发、引进、示范推广 应用步伐,农业科技取得新成效。全区大力实施良种 繁育体系,2017年粮食、奶牛、肉牛、滩羊良种化率 分别达到94%、100%、90%和93%;重点组织实施了 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2017年高效节水灌溉 面积达到301万亩;农业科技园区蓬勃发展,一大批 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区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减三基本”,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1万亩,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 2.农机装备及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我 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强化 农业基础,保证粮食安全和推进现代农业的战略重 点,加大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了农机化的快 速发展。2017年宁夏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605.4万 千瓦,比1978年的66-3万千瓦增长9.1倍。拥有各 种型号的拖拉机21.5万台,比1978年的1.7万台 应用成效显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农业 科技的历史性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2017 年全区农机总动力605.4万千瓦;2016年,农田有效 灌溉面积510.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耕地 面积比重达到39.5%,比1957年的24.1%提高了 增长12.6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6.1万台,增 长13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10.O万部,配 套比达到1:1.7;联合收割机达到9008台。大马力、 多功能、高性能机械大幅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 15.4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14.6亿千瓦时。农业生 产条件的明显改善,极大地提升了全区农业生产的 综合能力和水平,为农林牧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化水平显著 提高 步优化,布局进一步合理。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 水平达到73%,灌区小麦、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水 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在全国率 先实现全程机械化。2017年全区机耕作业面积 141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2%(耕地面积为2016 年年末数),机播面积1104.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 积的57.5%。 1.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斐然。宁夏农业的辉煌源 于长期坚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始终放在 国民经济的首位,注重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因地制 宜,分类指导,分区突破,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 展活力。水土流失、干旱少雨是宁夏农业的致命灾 害,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则是宁夏农业的软肋。6O 年来,我区坚持不懈地大抓以水利为龙头的农业基 本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各级、立足区情水情实际,思想,大 3.设施农业建设提质增效。宁夏的设施农业建 设起步于上世纪8O年代中期,但直到1995年才发 展到2.5万亩。2007年自治区做出“建设设 施农业100万亩”的战略部署,同时加大了和资 金扶持力度,强化了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设施农业 因此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区通过对二代 节能日光温室设施结构的优化,不断提升装备水平, 胆实践,开创了综合治水新局面。北部引黄灌区深入 实施节水改造;中部干旱带以扬水工程为基础,调水 上高原,实现“水往高处流”;南部山区努力推进保水 开源。先后建成万亩以上的灌区24处,中小型水库 加快示范推广。通过集成配套现代设施设备和实用 机械,提升设施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实现标准化生产 和精准化管理,降低劳动用工和强度,大幅提高生产 224座,改良盐碱地21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97万 亩,建设山区旱作农田4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由自 治区成立初的192万亩扩大到765.5万亩,建成了 效率。2017年末实有设施农业占地面积62.7万亩, 全年设施种植面积72.1万亩。设施农业建设的全面 提速,为全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抗旱减 统计上住靖 23 占统Stati计stics与and经Ec济ono 灾、节水增效创造了前提条件。 万吨,年均增产5.2万吨。全区粮食总产量连续实现 新跨越,1974年突破了100万吨,1993年突破了 200万吨,2006年突破了300万吨,2010年突破了 4.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国家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的支持下,以农业生态 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 建设和保护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7年,农业生态 坚持禁牧封育不动摇,落实草原生态补奖面积2599 万亩,天然草原补播改良达到730万亩,草原综合植 被盖度达到53.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0万亩、绿 350万吨大关,2014年粮食产量377.9万吨达到历 史最高水平。近六年来,全区粮食稳定在370万吨左 右。2017年人均占有粮食542.8公斤,居全国前列。 从各个历史阶段看,宁夏粮食生产发展几经起 落。自治区成立初期,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 色防控及统防统治600万亩,完成银北盐碱地农艺 改良60万亩,化肥农药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无害 化处理率达到88%,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3%,农 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0%,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 以上。贺兰县、泾源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畜 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三)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人均占有量 明显提高 1.种植业蓬勃发展。宁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 河富宁夏”的美誉,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已 开始了开渠造田引水灌溉。宁夏耕地资源丰富,种植 业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油料、蔬菜、瓜果等。由于种植 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各 级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种植业生产取得了 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种植业产品产量大幅 度增加,人均占有量明显提高,市场供应充足。 粮食生产:自治区成立6O年来,和制 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的方针和措 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实施科技兴农、 大面积推广新品种和新型适用技术,生产条件逐步 改善,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粮食播种面积逐步扩大,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良种化率不断提高,单产快速提 高,总产成倍增长,宁夏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 提高。近年来,在强有力的扶持下,宁夏粮食生 产实现“十四连丰”,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56.0 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68.2万吨,粮食增加312.2 24 侃彳十上缠许 造成了粮食生产在低谷徘徊的局面,1957—1978年 的20多年里,全区粮食总产量仅增加61万吨,年均 增加0.3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 支持了安徽小岗村农民的生产责任制创举,农村联 产承包责任制随之在全国推开,变革把宁夏广 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出来,此后,粮食生 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粮食人均产量由1957年的 319公斤、1978年的333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 542.8公斤。 从粮食增产因素看,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是自 治区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1957年全区粮食亩产水 平只有55公斤,到2017年全区粮食亩产达到316.5 公斤,比1957年亩产增加261.5公斤,增长5.8倍, 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14.9%。全区粮食亩 产大幅度提高的原因,除了国家宏观鼓励、农民 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投入加大的影响以外,还有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及其大力 推广应用。自治区成立以后,农业科技有了很大发 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优新品种选育推 广,集成组装配套推广水稻大棚工厂化育秧、全膜覆 盖旱作节水、玉米“一增四改”、马铃薯一级种薯推 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机 械化生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到田、 人户。明显增加了全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了粮食单产水平。 从粮食分品种看,宁夏粮食作物有小麦、稻谷、 玉米和马铃薯四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糜子、谷子、 养麦等杂粮作物。在全区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2017 分析报告 潼篓骥 蕺 露毂舞 嚣 年产量居于首位的是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58.4%; 稻谷产量居第二位,占粮食总产量的17.4%;小麦产 量位居第三位。1957年全区稻谷总产量仅为10-3万 战略决策,标志我国正迈向开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在自治区和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 群众克服了风大、高寒、干旱、少雨,树木立地条件 差、不易成活等重重困难,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天然 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 生态林业工程,全面启动“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 吨,1978年达到27.8万吨,2017年已达63.9万吨, 比1957年增长6.2倍,比1978年增长2.3倍。全区 玉米生产发展速度更快,1957—2017年的6O年里, 玉米从无到有,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从 1962年的0.2万吨,到1978年的5.7万吨,2017年 工程(贺兰山东麓百万亩生态防护林、灌区百万亩特 色经济林、沿黄百万亩湿地生态保护林、中部干旱带 达到214.9万吨,增长1000多倍。全区小麦产量 1957年仅为19_3万吨,1978年为47.9万吨,2002 年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6.1万吨,之后小麦产 量不断下降,到2017年降至40.9万吨,比1957年 增长2.1倍。 油料生产:油料作物是宁夏传统的优势经济作 物,主要有胡麻籽和向日葵籽等品种。自治区成立以 来我区油料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中部干旱带和南部 山区的油料总产量占宁夏油料总产量的60%以上, 被誉为宁夏的“油盆”。但由于山区干旱少雨,靠天吃 饭,油料单产一直低而不稳。自治区成立后,油料生 产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油料需求快速增加,油料生产速度逐步加快。1957 年产量3.5万吨,1978年下降为2.6万吨,2010年跃 上2O.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产量逐年下降 2017年降至13.4万吨。60年间,全区油料总产量增 加9.9万吨,平均每年递增2.3%。人均产量由1978 年的7.3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19.8公斤。 2.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林业在国家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 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加快林业发展、加 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同志发出了 “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同志倡导了“全民义 务植树运动”。同志提出了“再造祖国秀美山 川”的宏伟目标。同志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 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 署。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做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百万亩枣树节水经济林、毛乌素沙地百万亩防风固 沙林、六盘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以及防沙治沙综合 示范省区建设项目、湿地保护工程、生态移民迁出区 生态修复,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天然 林保护、禁牧封育、防沙治沙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 精准提升工程,抓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 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绿 网提升、南华山及外围水源涵养林提升和同心(红寺 堡)生态经济林“四大工程”。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 力,我区林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造林面积不断增 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造林数量不断增加,局部生态明显改善。建国 初期,全区森林面积仅有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 不足1%。60年来,宁夏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 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不懈地开展造林绿化活 动,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营造农田林网。五 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宁夏首先在灌区边缘营 造多条大型基干防护林带工程,建起了多条绿色长 廊,有效地阻防了三大沙漠的侵袭。七十年代兴起 了县、乡、村大办林场、苗圃的热潮。特别是从1978 年开始,为加快改善全区生态环境步伐,国家相继 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 程,对生态状况脆弱、生态地位突出的重点地区进 行集中治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区呈现出森林 植被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良好态势。昔日 “荒漠人烟,黄沙滚滚”的景象已不复存在。绿色在 宁夏黄土地上不断拓展延伸,“塞上江南”延伸扩 展、绿意浓浓。2017年全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 17.4 侃计上侄许 25 占统Stati计stics与and经Ec济ono 万亩,补植补造60.7万亩,荒漠化治理90万亩,年 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459.7万亩,森林覆盖率 量从1978年的0.4万吨,发展到2017年的153_3万 吨,增长了383.3倍;人均牛奶占有量从1978年的 1.1公斤,发展到2017年的226.0公斤,增长了 205.5倍。 提高到14%,比建国初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在造 林绿化方面,严把造林质量关,造林质量和效益稳 步提高,人工造林核实率和保存率始终保持在90% 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3.牧业产出能力极大增强。自治区成立以来,宁 牲畜存栏量和出栏量同步增加。2017年全区 猪、牛、羊总存栏达到743.7万头(只),比1957年增 长了3.3倍,比1978年增长1.9倍;出栏792.8万头 (只),比1978年增长15.8倍。分品种看: 夏畜牧业发展全面提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 增强,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年上升,现在 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饮食营养需求 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1957年一1978年的计划经济 阶段,宁夏畜牧业生产方式主要以集体经营,自然放 养为主。牛作为生产资料,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耕作。 居民肉食供应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畜牧业生 产发展极为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陆续进入商 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1979年一1995年),随着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完成了从公有公养 向分户承包私有私养的过渡,畜禽生产开始恢复性 增长,畜产品经营开始从统购统销进入商品化、市场 化生产。畜产品商品化程度快速提高,不仅为城乡居 民提供了充足的畜产品供应,同时大大提高了畜牧 业生产效益。从1996年开始,畜牧业开始进入了产 业化发展阶段,养殖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经过6O年的发展,宁夏畜牧业基础 不断加强,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化布局、规 模化生产逐步完善,生产方式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 本转变,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牲 畜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畜牧业 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均占有量达到新水 平。1978年全区猪肉、牛肉、羊肉总产量仅有1.2万 吨,人均产量仅3.5公斤。经过近40年的发展,尤其 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 全区畜牧业生产进人快速增长阶段。到2017年,全 区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29.7万吨,人均产量43.8 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24.8倍和12.5倍。牛奶产 26 诡计上佟许 (1)生猪2017年末,全区存栏7O.7万头,比 1949年增长3.3倍;2017年全年出栏99.2万头,猪肉 产量7.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8倍和7.8倍。 (2)牛2017年末,全区存栏118-3万头,比1978 年增长6.6倍,比1957年增长5.1倍。2017年全年 出栏71.0万头,牛肉产量10.9万吨,分别比1978年 增长118.3倍和363_3倍。 (3)羊2017年末,全区羊只存栏554.7万只,比 1978年增长87.4%,比1957年增长3.1倍。2017年 全年出栏羊只622.7万只,羊肉产量11.0万吨,分别 比1978年增长26.1倍和55倍。 家禽饲养规模扩大,禽蛋产量大幅度增加。过去 广大农民饲养家禽,主要是为了满足自食所需,家禽 的饲养主要以一家一户为主,因此,商品率低,城市 居民消费只能定量供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 是1985年国家放开畜产品价格以后,广大农民有了 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家禽发展速度迅速加快,家禽专 业户大幅增加,大规模家禽养殖场如雨后春笋地发 展起来。据统计,2017年全区出栏家禽1104.5万只, 生产禽蛋10.6万吨,禽蛋产量比1985年增长9.6 倍。人均禽蛋占有量从1985年的2.8公斤,发展到 2017年的15.6公斤,增长了5.6倍。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集中度显著提升。根据全区 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 构,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目前 我区重点打造五个产业带,加速牛羊肉产业集群和 黄河金岸奶牛一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一是 分析报告 巍 烂 蘩 以银川一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的“奶 牛产业带”;二是以“黄河金岸牛羊肉产业带”;三是 沿盐池一灵武一同心一红寺堡一海原一线,打响“滩 羊之乡”的品牌,使中部干旱带成为全国具有“地理 标识”的滩羊生产基地,形成“滩羊产业带”;四是环 六盘山及中部部分地区的“草畜产业带”;五是卫宁 养殖水面由初期的空白发展到2017年的52.6 万亩,比1978年增长17.5倍,在面积增加的同时, 水产品产量更是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渔 业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改革机遇,渔业始终保持强劲 的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9.1%。长 期高速度发展促使渔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水产品 青隆“现代化养猪产业基地”。截至2017年,奶牛主 产区吴忠市利通区和银川市区奶牛存栏为18.6万 头,占全区奶牛存栏的48.5%,奶牛生产基本实现 “出户人园,规范饲养,机械挤奶,优质优价”;滩羊生 产基地的五县羊存栏量就达到262.2万只,占全区 存栏量的47.3%;生猪产业基地沙坡头区、中宁县、 生产总量大幅度提高,2017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 已达18.1万吨,比1978年增长905倍。 产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凸显。宁夏渔业具有 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渔业生产、 管理、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多年的发 展,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 化,水产品质量持续稳定,专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 提升。如今全区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质量 青铜峡市和隆德县生猪存栏量达到30.6万头,占全 区存栏量的43.4%。 4.水产品生产在西北地区独占鳌头。曾几何时, 人们还把水产品当成餐桌上的奢侈品,改革开放的 保证,价格平稳,而且品种繁多,各种鲜活水产品四 季均衡上市,人均占有量逐年上升,由1978年水产 品人均产量不到0.1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26.7公 斤,居西北地区之首。加之,我区地处我国自然地理 的东西中轴线,是西北内陆西出东进的重要交通节 点,也是西北地区水产品外销的集散地和东中部地 区水产品向西配送的中转地,区位优势显著。随着 今天,水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产品 产量大增,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自治区成立60 年来,宁夏水产养殖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探索前进, 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至今,才迈上健康发展 之路。宁夏渔业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发展 空间广阔。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在保障水产品 安全有效供给、维护水域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地方经 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渔业坚持科学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为目标,围绕现代渔业先导区、适水产业开发区和生 态渔业建设区,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全区渔业经 济保持了强劲发展态势,目前,宁夏水产养殖引领西 部、稳居西北主导地位。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大增。宁夏沿黄 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宁夏空间发展规划》 的深入实施,宁夏渔业发展的物流通道更为便利, 发展外向型渔业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水产品市场 供给充足,70%以上的水产品远销甘、蒙、陕、青、 藏、疆等省区,我区作为西北地区商品鱼生产基地 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水产健康养殖稳步推进,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 强。近年来,我区以“提质、增效、生态、安全”为目标, 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促进水产养殖向高质、 高端、高效方向加速发展,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持续 稳定,品牌高效渔业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坚持科技 创新引领,渔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科学协作机 制逐步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体系 为依托,在水产良种繁育、高效健康养殖、信息化建 设、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湖泊湿地、盐碱滩涂荒地、宁南山区水库塘堰等宜渔 资源较为丰富,水质状况良好,光照资源充足,适宜 发展淡水养殖。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 精品、高端、高效渔业,既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能 促进现代渔业发展。60年来,宁夏渔业由单纯天然 捕捞生产向多品种、集约化、产业化养殖方向发展, 侃计 侄许 27 占统Stati计sitcs与arid经Ec济ono 创建了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初步建立了水产 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推广体系,良种覆盖率达 到70%;引进示范了物联网智能养殖等技术,推动了 现代渔业装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实力 明显增强 农业结构调整、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实现资源综合利 用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加大支持 力度,推进加快发展。基于资源和环境优势,我区盐 池滩羊肉、六盘山牛肉等牛羊肉产品的优质特色已 被国内市场广泛认可;生鲜乳质量在国内领先,成为 主要的黄金奶源基地。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不断深入,促进我区草畜产业加快发展,为增加 1.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优化。自治区成立以来, 种植业结构经历了由以粮食为主到粮食作物与经济 农民经营性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的转变过程,2017年全区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为60.6%,比 1957年提高了42.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结构由以种 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2017 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为62.3%, 比1957年下降23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分 别上升了15.1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2.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城 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战略的实施,2003 年宁夏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 划》,经过几年的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又确立了突出 发展优质粮食、草畜、瓜菜、枸杞、葡萄“1+4”特色优 势产业。在统筹抓好l3个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上,进 一步聚焦发展重点,坚定不移走特色产业、高品质、 高端市场、高效益的“一特三高”发展路子;围绕重点 产业,细化扶持,整合项目资金,着力补齐短板,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我区优势特 色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86.7%;其中,“1+4”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的比重为68.7%。 (1)“1+4”主导产业 优质粮食产业:形成以引黄、扬黄灌区为重点的 优质粮食产业带。2017年种植水稻112.9万亩,生产 优质稻谷63.9万吨;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加工企 业656家。种植小麦198.8万亩,生产优质小麦40.9 万吨,有规模加工企业578家。种植玉米435.5万 亩,玉米产量214.9万吨。 草畜产业:自治区将草食畜牧业发展作为推进 28 充计乌缠许 草畜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 22.3%,比上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 蔬菜产业:近年来,我区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 下”双轮驱动战略,在各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 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活流通,蔬菜产业快速发 展,成为了我区突破干旱制约、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 产业之一。形成了以引黄灌区设施蔬菜、银北脱水蔬 菜、中卫环香山压砂瓜、固原冷凉菜为主的瓜菜产业 带。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201.3万亩,蔬菜总产量 610.8万吨,60%以上销往区外市场;设施蔬菜种植 面积为54.2万亩,设施蔬菜产量170.4万吨。 枸杞产业:形成了以中宁核心产区为“一核”,清 水河流域产业带、银川北部产业带为“两带”,中宁、 同心、海原、原州、平罗、惠农、盐池、沙坡头、红寺堡 和农垦集团为“十产区”的产业布局。2017年,全区 枸杞种植面积56.9万亩,枸杞干果产量11.7万吨, 年产值近25亿元,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生产。全区有 各类枸杞加工企业162家,年加工生产能力l8吨以 上,枸杞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葡萄产业: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 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 一。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 2011年以来,自治区、大力发展葡萄产业。 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酿酒葡萄面积占全国的1/4, 成为全国集中连片最大的产区。2017年全区葡萄种 植面积达到46.9万亩,其中酿酒葡萄36.4万亩;葡 萄鲜果产量19.0万吨,其中酿酒葡萄11.9万吨:已 建成酒庄86个,正在建设113个;年产葡萄酒约1.2 分析报告l 要强囵匮要 疆 鏖 亿瓶。 (2)地方特色板块产业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市场 化进程不断加快 适水产业:形成了以沿“黄河金岸”沙坡头区、青 铜峡市、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大武口区 等县(市区)为主的生产主导区,以银川阅海湖、石嘴 山星海湖、中卫腾格里湖、农垦沙湖等为主的生态建 农业产业化经营深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 平明显提高,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农村经营体 制。推进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国家 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l9家、 设区,以贺兰县、灵武市、青铜峡市等引黄灌区水稻 主产区为主的功能拓展区。2017年,渔业产值达到 366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O家;主要农产品 加工转化率达到64%;集中打造6个区域公用品牌、 18.6亿元。 农作物制种产业:形成了以玉米、瓜菜、马铃薯 繁制种为重点的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农 作物优势种子生产基地。2017年全区农作物制种面 积为63.5万亩。 红枣产业:形成了以红寺堡区、利通区南部、同 心县,沙坡头区、中宁县为主的制干红枣发展区域, 以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市、永宁县等县(市区),品 种以地方特色优势灵武长枣为主的鲜食红枣发展区 域。2017年红枣种植面积为63.7万亩,红枣产量 10.4万吨。 中草药产业:形成了以中部干旱带沙生药材、六 盘山阴湿山区道地药材为主的两个区域产业板块。 201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98.4万亩,中药材产量23.5 万吨。 马铃薯产业:形成了以固原市为重点的晚熟菜 用型马铃薯和淀粉加工型马铃薯产区,以六盘山麓 高海拔冷凉地带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区,以中部干 旱带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为重点的早熟鲜薯外销 区,和以引黄灌区平罗县、灵武,盐池扬黄补灌区为 重点的主食化加工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马铃薯 淀粉加工和种薯生产基地。 优质牧草产业:形成了以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 部干旱区旱作草地、南部山区退耕种草为主的优质 牧草产业带。2017年,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留床 面积581.9万亩,年产苜蓿干草232.8万吨,全区牧 草加工企业104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 20个知名企业品牌、20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累 计培育各类特色优质农业品牌300多个,全区“三品 一标”农产品达到624个,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 到98%。我区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 作,是目前唯一整省域完成确权数据汇交的省区。全 区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19个,在83个城中 村、城郊村稳步推进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全 区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78个,在9个县区开展农村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累计贷款1 1.5亿元。积 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区家庭 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2698家、5918家,农村 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304万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 27.5%。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第三届 中阿博览会农业板块系列活动,中阿技术转移中心 挂牌运行,中国一毛里塔尼亚畜牧示范场、宁~以农 业技术培训中心及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建成运行, 宁一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深化。 (六)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正 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197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5.9元,改革 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态 势,实现了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基本生存型向 温饱生活过渡及温饱向小康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1978--201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10622.1 元,增长92.6倍,年均增长12.3%(注:2013年国家 统计局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2014年以 来的农民人均纯收人为按照新口径计算的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全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 统计 住靖 29 占统Stat计isitcs与and经Ec济ono 支出9982元,比1978年增长l10.1倍,年均增长 12.8%;反映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 年的76.5%下降到2017年的27.1%。据全国第三次 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98.7%的农户拥有 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 税、农林特产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皇 粮国税”的历史;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 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以乡镇机构、农 自己的住房,12.1%的农户拥有商品房,农民家庭每 百户小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彩电、冰箱、电脑和手 村义务教育管理和县乡财政管理改革为主 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针对区域发展不 平衡的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激励性财政 机拥有量分别达到23.6辆、96.5辆、104.1台、81.1 台、13.0台和231.9部。 (七)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农村社会保障 取得全面突破 自治区成立以来,党和一直高度关注农村社 会事业发展,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实行各具特色 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以来,按 照部署,我区把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作为改善 农村民生的重要任务,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社 会保障的投幅度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 业落后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 费保障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 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 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新型城 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实现全覆盖。深入实 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启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实现了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构筑了农民基 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防线。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农 村扶贫发展战略成效显著,按照新的扶贫标准,20 1 7 年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6%。 (八)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由“以农补工”进入“以工补农”的新时代 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实行 “以农补工”,对奠定和发展工业基础做出了重 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并确立了市场经济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来,我区坚持市场化取向 的改革,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机制。农 30 诡计乌缠许 ,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放开粮 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 样化格局初步形成。集体林权制度、农村信用社、供 销合作社、农垦等改革进展顺利。农业和农村经济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 题。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比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更高的要求,为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 题指明了方向。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区顺应全面深化农业农村 改革的新趋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要活力,率先在全国推进 农村“三权”改革、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医疗养老等社 会保障制度,改革红利有效释放,取得历史性成就。 但机制的形成和发挥效用不是一朝一夕、一蹴 而就的,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巩固和完善。一要继续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加快构建城乡公共资 源均衡配置和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二 是要创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激活农 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新动能。三是深化农业生产方 式改革,加快现代循环农业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绿色 发展制度体系,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动能。四是要 加快培育涉农经营l生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社会化 服务体系,深化供销、金融、保险、物流体系建设,完 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2.强素质重创新宽就业。一是实施农民素质提 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适应农业农 分析报告 f’f现代化的新, 农民 建设·艾悔农业、爱农f、『、爱 农K的“= 农~1-作队伍 ¨二址 通过改革干¨Ii 场化 于段吸引㈠ 资本等新型 体投入农业,为符类新 必的农业 主体进入农、l 、从 农业、发 农、Il,、 在脱 条件下实现农、i 农村现代化指fjJJ J 力‘阳 一 方叫受通过十地确极 办 等彤 ‘ 毫包土地的 农 ,埘r:流转自家的瓜包地更JJI1踏 、 』J【J仃信 心,从 推动产、 集聚、 约发眨、规惯 一I 1,挺离农 牝夫农、 提供 饥 是 推动 代农业农村 体 业 、 n质 和效 j一方面,要通过 种捋 的 化发腮, 衅农 第-i,iR,rk" ̄, j 如果把农I 的土 农、『l,社会化服务,为小农 提供现代农,Ikq ̄术、 济 地作为农【 的 一就、Il,空 ,农 剑城镇、刮 农 ,lk就业址第 就、l 空『日J.推动农村一二: ,Ik融 服务,比如说通过托 :代耕,通过购 农,Ikfl,J 会化 服纾,if:符种各样的农、【l, 代装备, &r地运Jl J J、 农 r1的,l , ,从而提高地 资源等条什约 卜的,J、 农厂I 营的“卣产效盗” 4. 进一二 』。:深 合,拓眨农、I 农村发 合发展,发 农村的新产、II,新、l 态,}}:农村 耕地 之外能为农【 创造更多的 问就业机会.就 农十lf发展n勺 购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 等 提供的新就,tk ̄JL会四是发挥 { 联网埘农村乖I1农民 新伞问、 一是以品质- -I, l ̄求为导向,以J :、lI,融合化、 多功能化米推进农、J 结构个嘶优化,提高农、 ·二 ■产融合发展和综合效锍水、 二是以 脱J :前产 中 后、产加销、 :二 产融合,促进农、I 个产、lI,链 '1-广: 活力‘ 的革新、农flf经济模式的 ‘级作Jtt, 激发浙江农村 济发展的内 动力,创新发腮、抢 先发腮. 3.做☆ 小农 与农业农f、f 代化的有机衔接 、 我 人多地少,农、I 资源禀呲“先大小足”,以及山地 丘陵为主的地貌特 ,决定rj 夏在今后村 1 的 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农f1』 体化发腱 i是以“农 业+”的新思路培育发腱农、l 新业态,,Vl*Ji}Ii!进农、Il, 与旅游、II,、健康、教育、艾化等产业的 融合. fI‘II】 中,一一家一 的小农 的 产,将可能是长期存 住的JJj史脱象, 期内小可能完令消除一十儿大报告 生农、 新业态,休 农、 、养牛农业、创意农、I 、 冈 济等新型农业、I 怎.培育农业农flf 济的新增 长.· 、 提m“文观小农 和现代农、 发爬行机衔接”为我I)< ≮免毒十上住坪 .. o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