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西医综合A1型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6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男性,46岁,发热伴咳嗽、咳痰3天,右侧胸痛2天,既往有“关节炎”病史,查体:T 38.7℃,右下肺呼吸音减低,可闻见少许湿?音,胸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胸水检查:白细胞15000×106/L, 单核10%,pH 6.9,LDH 986 U/L,ADA 90 U/L。胸腔积液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结核性胸膜炎 B.肺癌
C.类风湿关节炎 D.脓胸
正确答案:D 解析:患者胸腔积液诊断明确,有感染的临床表现,胸水白细胞15000×106/L,超过脓胸白细胞10000×106/L的诊断标准,且以多核细胞为主,pH降低、LDH增高以及ADA增高均符合脓胸的胸水特征。其他原因所致胸腔积液虽然可以出现胸水pH降低、LDH增高及ADA增高,但胸水白细胞不会增高达到脓胸的标准。
2. 男性,45岁,因甲状腺癌行左叶甲状腺全切术。术后出现饮水呛咳,但发音正常。首先考虑的原因是
A.喉返神经损伤 B.交感神经损伤 C.喉上神经外支损伤 D.喉上神经内支损伤
正确答案:D
解析: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出现饮水呛咳,但发音正常,是损伤了喉上神经内支的表现。喉上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其走行与甲状腺上动静脉贴近并平行,在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时易误伤,应紧贴甲状腺上极结扎切断甲状腺上动静脉。喉上神经分内、外两支,内支分布于喉黏膜,损伤后喉黏膜感觉丧失,进食特别是饮水时易误咽发生呛咳。外支支配环甲肌使声带紧张,如损伤则环甲肌瘫痪,声带松弛,音调降低。
3. 女性,23岁。头晕、乏力、低热、腰痛、恶心5天来诊,有肝炎病史1年。查体:T37.5℃,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3cm。化验尿色深,镜下未见红细胞,尿胆原(+),尿胆红素(-),血TBil44.2μmol/L,DBil 5.2μ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B.胆囊炎
C.急性胰腺炎
D.溶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D
解析:①胆囊炎很少出现黄疸、脾肿大,故可首先排除答案B。急性胰腺炎多表现为高热、左上腹持续性剧痛、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缓解为其特点,与本例不符,故可排除C。②溶血性黄疸常表现为结合胆红素(DBil)轻度升高,未结合胆红素(IBil)明显升高(即以IBil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DBil/TBil)<0.2。肝细胞性黄疸常表现为DBil中度升高,IBil中度升高,IBil/TBil0.2~0.5。患者以腰痛,脾肿大,黄疸为主要症状,DBil/TBil=5.2/44.2=0.12,应考虑溶血性黄疸而不是肝细胞性黄疸,故答案为D而不是A。DBil、IBil、TBil为过去老的叫法,现已分别更改为CB、UCB、STB。
4. 下列情况下,可使肾小球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的是 A.发生中毒性休克 B.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C.快速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 D.发生肾盂或输尿管结石
正确答案:C
解析:①在一根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部位的有效滤过压是不同的,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越大。这是因为,当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端流向出球小动脉端时,由于不断生成超滤液,而蛋白质不能滤过,因此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就逐渐升高,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故滤过阻力也就逐渐增大,有效滤过压就逐渐减小。当滤过阻力升高到等于滤过动力时,有效滤过压降低到0,滤过就停止,这种情况称为滤过平衡。②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滤过平衡点而非有效滤过压来实现的。快速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可使肾血浆流量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减缓,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使有效滤过面积增大,故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对)。③发生中毒性休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时,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导致阻力明、显增加,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滤过平衡点向入球小动脉端移动,肾小球滤过率降低(AB)。④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肾小球囊内压升高,从而使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D)。
5.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的原因是 A.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增强 B.ATP合成增加
C.ATP-ADP转位酶活性降低
D.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
正确答案:A
解析:甲状腺激素可诱导细胞膜上Na+-K+-ATP酶的生成,使ATP加速分解为ADP和Pi,ADP增多促进氧化磷酸化。而且T3可诱导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引起物质氧化释能和产热比率均增加,ATP合成减少,导致机体耗氧和产热同时增加,所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
6. 肌肉中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A.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
B.谷氨酰胺酶参与的脱氨基作用 C.转氨基作用
D.嘌呤核苷酸循环
正确答案:D 解析:①氨基酸可通过多种方式脱去氨基,包括转氨基与谷氨酸氧化脱氨基的联合作用、嘌呤核苷酸循环等,其中联合脱氨基是体内脱氨基的主要方式。肝肾等组织由于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高,主要以联合脱氨基方式进行。肌肉组织(骨骼肌和心肌)由于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低,不能将L-谷氨酸氧化脱氨成α-酮戊二酸,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方式脱去氨基(D)。②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仅使谷氨酸的氨基脱落。谷氨酰胺酶并不参与脱氨基,而是参与氨的转运。转氨基作用仅有氨基的转移,并没有氨基的真正脱落。
7. 符合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是 A.血管内膜增厚 B.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C.血管周围洋葱皮样改变 D.急性小动脉炎
正确答案:D 解析:①器官移植后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本质上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病理改变以广泛分布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为特征(D对)。②“血管内膜增厚、纤维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点。“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细胞型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点。 “血管周围洋葱皮样改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脏的病理特点。
8. 下列选项中,能促进胃排空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是 A.迷走-迷走反射 B.肠-胃反射 C.胃酸
D.促胰液素
正确答案:A
解析: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胃排空的速率通常与胃内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胃内食物量大,对胃壁的扩张刺激就强,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A),可使胃的运动加强,从而促进胃排空。②进入小肠内的胃酸(C)、脂肪、脂肪酸及食糜本身等,均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化学、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B)抑制胃的运动,而减缓胃排空。③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可引起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D)、缩胆囊素、抑胃肽等,抑制冒的运动,延缓胃排空。
9. 下列关于生长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长骨生长 B.增大内脏器官 C.促进脑的发育 D.促进肌肉的生长
正确答案:C
解析:①生长激素是促进生长发育的最重要激素,但不能促进神经系统(脑)的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②生长激素可促进长骨的生长发育。若幼年缺乏生长激素,可导致侏儒症。③生长激素可促进机体各器官组织的发育,特别是对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作用更为显著。
10.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评价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最小的是 A.心律变异性 B.心律失常类型 C.心律失常性质 D.心律失常病因
正确答案:D
解析: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使用一种小型便携式记录器,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的心电图。这项检查便于了解监测期间心律变异情况、心律失常类型、心律失常性质、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等,但对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价值不大。
11. “不同蛋白质有不同的空间构象”所指的含义是 A.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B.多肽链的折叠机制 C.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 D.结合蛋白质有多种辅基
正确答案:C
12. 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是 A.骨纤维肉瘤 B.尤文肉瘤 C.软骨肉瘤 D.骨肉瘤
正确答案:D
13. (2005年第4题)下列选项中,能有效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浆含量增加的是
A.缺O2 B.CO2滞留 C.雌激素
D.肾脏疾患E.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确答案:A
解析:肾是产生EPO的主要部位。肾皮质肾小管周罔的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可产生EPO。与一般内分泌细胞不同的是,肾内没有EPO的储存。缺氧可迅速引起EPO基因表达增加,从而使EPO的合成和分泌增多。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任何引起肾氧供不足的因素,如贫血、缺氧或肾血流减少,均可促进EPO的合成与分泌,使血浆EPO含量增加。因此,
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脏病患者常因缺乏EPO而发生肾性贫血。 知识模块:血液
14. (2013年第5题)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激活因子ⅩⅢ B.分解因子Ⅰ C.活化血小板 D.激活因子Ⅷ
正确答案:B
解析:凝血酶的最主要功能是分解纤维蛋白原(FⅠ)转变为纤维蛋白;同时还可以激活FⅤ、Ⅷ、Ⅺ、ⅩⅢ和血小板;正反馈促进凝血;与内皮细胞上的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而激活蛋白质C。分解纤维蛋白原(FI)转变为纤维蛋白为其最主要功能。 知识模块:血液
15. (2009年第6题)心房和心室收缩在时间上不重叠,后者必定落在前者完毕后的原因是
A.窦房结到心房距离近,而到心室距离远 B.心房肌传导速度快,心室肌传导速度慢 C.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而形成房-室延搁
D.窦房结分别通过不同传导通路到达心房和心室
正确答案:C 解析:通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播到整个右心房和左心房,再沿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到房室交界区,经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到浦肯野纤维网,引起心室兴奋。由于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速度很慢,其中又以结区为最慢(0.02m/s),且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需经一个时间延搁,这一现象称为房一室延搁。房一室延搁可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因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在时间上不会发生重叠,这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是十分重要的。 知识模块:血液循环
16. (2010年第6题)下列关于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内流进行性增强 B.K+外流进行性衰减
C.Ca2+内流进行性增强 D.Cl-勾流进行性衰减
正确答案:D 解析:在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4期存在许多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其自动去极化的离子机制在于外向电流减弱(K+外流)和内向电流增强(Na+和Ca2+内流)。凡能影响这三种离子电流的因素都能影响窦房结P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 知识模块:血液循环
17. (2010年第11题)下列关于胃液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头期分泌主要是体液调节 B.胃期分泌兼有神经和体液调节 C.肠期分泌主要是神经调节
D.头期、胃期和肠期分泌都有自身调节
正确答案:B 解析:胃液分泌的调节可根据消化道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三个时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它们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但头期主要接受神经调节,胃期兼有神经和体液调节,而肠期主要以体液调节为主。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18. (2012年第15题)在近球小管中滤出的HCO3-被重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A.H2CO3 B.(NH2)2CO C.CO2 D.HCO3-
正确答案:C
解析:滤过的HCO3-几乎全部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其中80%由近端小管重吸收。进入小管液的H+与HCO3-结合生成H2CO3,很快生成CO2和H2O,这一反应由上皮细胞顶端膜表面的碳酸酐酶催化。CO2为高度脂溶性,很快以单纯扩散方式进入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CO2和水又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形成H2CO3,后者很快离解成H+和HCO3-。H+则通过顶端膜上的Na+一H+逆向转运进入小管液,再次与HCO3-结合形成H2O3。由此可见,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碳酸酐酶在HCO3-重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可抑制H+的
分泌,进而影响HCO3-的重吸收。 知识模块:尿的生成和排出
19. (2005年第17题)声波传入内耳最主要的途径是 A.颅骨→颞骨中耳蜗内淋巴
B.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 C.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圆窗膜→耳蜗
D.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耳蜗E.外耳道→鼓膜→颞骨中耳蜗内淋巴
正确答案:B
解析:(1)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与骨传导两种途径传入内耳的。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气传导途径为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气传导还包括鼓膜→鼓室→圆窗膜→耳蜗,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只是当听骨链运动障碍时方可发挥一定的传音作用。(2)骨传导途径为颅骨→耳蜗内淋巴振动。骨传导的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因此在引起正常听觉中的作用甚微。但当鼓膜或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时,气传导明显受损,而骨传导却不受影响,甚至相对增强。 知识模块:神经系统
20. (2011年第19题)下列关于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效应器为同一关节的拮抗肌 D.为多突触反射
正确答案:A
解析: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这个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可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和梭外肌收缩,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因此不表现为多突触反射的特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损害或中断;而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有病变,因为牵张反射受高位中枢的调节。 知识模块:神经系统
21. (2007年第156题)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糖的储存和利用 B.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
C.抑胃肽对胰岛素的分泌有调节作用 D.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和利用
正确答案:D
解析:胰岛素是促进物质合成代谢,维持血糖水平稳态的关键激素。胰岛素对三大物质代谢的生理作用表现如下(1)对糖代谢:增加糖的去路与减少糖的来源,降低血糖。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血中的葡萄糖.并加速葡萄糖在细胞中的氧化、利用;②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的分解;③抑制糖异生;④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并储存于脂肪组织。(2)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①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组织,合成脂肪;②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体内脂肪的分解;③促进肝合成脂肪酸,并转运到脂肪细胞中贮存。(3)对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①使氨基酸经膜转运入细胞的过程加速:②使细胞核中核酸生成过程加快;③使核糖体的翻译过程加速。许多内分泌激素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CCK)和抑胃肽(GIP)均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其中GIP的刺激作用属于生理性调节,而其余胃肠激素的作用都是通过升高血糖而间接实现的。 知识模块: 内分泌
22. (2002年第19题)在280nm波长附近具有最大光吸收峰的氨基酸是 A.天冬氨酸 B.丝氨酸 C.苯丙氨酸
D.色氨酸E.赖氨酸
正确答案:D
解析:色氨酸、酪氨酸含有共轭双键,最大吸收峰在280nm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知识模块: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23. (2007年第27题)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均起作用的酶是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甘油酸激酶 C.果糖二磷酸酶 D.丙酮酸激酶
正确答案:B
解析:(1)在糖酵解反应中,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与3-磷酸甘油酸互变,反应可逆,因此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均起作用。(2)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和果糖二磷酸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这些酶催化的反应均不可逆,不可能同时在糖的分解和异生中起作用。 知识模块: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24. (2010年第33题)从头合成嘌呤的直接原料是 A.谷氨酸 B.甘氨酸 C.天冬酰胺
D.氨基甲酰磷酸
正确答案:B
解析: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原料有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嘧啶从头合成的原料为天冬氨酸、谷氨酰胺及CO2。 知识模块: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25. (2007年第166题)真核细胞中主要的复制酶是 A.DNA pol α B.DNA polβ C.DNA pol γ D.DNA polδ
正确答案:D
解析:真核细胞中DNA复制的酶包括DNA polα、β、γ、δ、ε5种,其中DNA polα的作用是起始引发,具有引物酶活性;DNA pol β的功能是修复;DNA pol γ的功能是线粒体DNA复制;DNApolδ是延长子链的主要酶,具有解螺旋酶活性;DNApolε的功能是填补空隙,切除修复和重组。因此真核细胞
中主要的复制酶应该是DNA pol δ。 知识模块:基因信息的传递
26. (2014年第37题)反密码子摆动性的生物学意义是 A.维持生物表型稳定 B.有利于遗传变异 C.生物通用性 D.遗传特异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摆动性是指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时,出现的不严格遵守的碱基配对规律的现象。若反密码子的第一位为稀有碱基Ⅰ,其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可以是A、C、U。这是因为tRNA的稀有碱基含量非常丰富,约有70余种。每个tRNA分子至少含有2~19个稀有碱基,多数分布在非配对区,特别是在反密码子3'端邻近部位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为嘌呤核苷酸。这对于维持生物表型的稳定性及密码子、反密码子之间的配对是很重要的。 知识模块:基因信息的传递
27. (2001年第33题)关于脂肪变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中毒时,脂肪变性首先累及肝小叶的细胞 B.肝淤血时,脂肪变性首先累及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 C.肾远曲小管容易发生脂肪变性
D.严重贫血时,心脏乳头肌可呈虎斑状
正确答案:D
解析: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中为脂肪性变。磷中毒时,脂肪变性先累及肝小叶的周边。肝淤血时,脂肪性变先累及肝小叶的部。肾病综合征时,肾近曲小管先发生脂肪变性,严重者可在远曲小管易发现脂肪变性。严重贫血、中毒、营养不良等心肌脂肪变性,呈红黄相间,又名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不会严重影响心功能,但心肌脂肪浸润严重时可能出现心肌破裂。 知识模块:细胞、组织的损伤
28. (2010年第44题)异物肉芽肿中,最主要的炎症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正确答案:D
解析:(1)肉芽肿性炎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其中最典型的细
胞为多核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均来源于巨噬细胞。(2)中性粒细胞主要见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淋巴细胞多见于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则主要见于过敏性炎症。 知识模块:炎症
29. (2014年第49题)对红斑狼疮性肾炎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A.系膜增生 B.基底膜增厚 C.苏木素小体
D.免疫复合物沉积
正确答案:C
解析:约60%的SLE患者出现以狼疮性肾炎为主要表现的肾损害。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各种组织学类型在狼疮性肾炎时均可出现,其中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中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苏木素小
体的出现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肾衰竭是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知识模块:免疫病理
30. (2001年第39题)甲状腺髓样癌是一种 A.交界性肿瘤 B.鳞癌
C.未分化癌
D.迷离瘤E.神经内分泌肿瘤
正确答案:E
解析:甲状腺髓样癌又称C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属于APUD瘤,来源于甲状腺旁细胞.可分泌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甲状腺球蛋白阴性但是降钙素阳性。交界性肿瘤是介于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鳞癌为鳞状上皮或者其他上皮细胞化生后产生的癌症。未分化癌恶性型比较差。迷离瘤为正常体内组织误位于异常的部位。 知识模块:内分泌
31. (2005年第48题)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最重要的依据是 A.癌细胞核明显异型 B.癌细胞有大量核象 C.癌细胞核明显深染
D.癌细胞核有粗大核仁E.癌细胞核呈毛玻璃状
正确答案:E
解析: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青少年女性多见,肿瘤生长慢,恶性程度较低,愈后较好,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镜下乳头分支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核染色质少,常呈现透明或毛玻璃状,最具诊断意义。 知识模块:内分泌
32. (2008年第56题)恶性程度最高的甲状腺肿瘤是 A.滤泡癌 B.乳头状癌 C.未分化癌 D.髓样癌
正确答案:C
解析: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关于甲状腺癌的恶性度,未分化癌最高,预后差;乳头状癌最低;滤泡癌居中;
髓样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分化有关。 知识模块:内分泌
33. (2002年第51题)下列哪项不是反映心肌梗死的指标 A.血清肌凝蛋白轻链降低 B.血清肌凝蛋白重链增高 C.肌钙蛋白I增高
D.肌红蛋白增高E.肌酸激酶增高
正确答案:A
解析:(1)心肌凝蛋白轻链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的肌浆中,是肌原纤维收缩蛋白的结构成分。当心肌受损时,肌凝蛋白解离,心肌凝蛋白轻链分子量小容易向细胞外逸脱,使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升高。(2)肌凝蛋白重链(MHC)是肌节重丝的主要成分,骨骼肌、心肌的肌凝蛋白重链成分决定它的收缩速度。当心肌受损时,肌凝蛋白重链进入血中,造成血清肌凝蛋白重链增高。(3)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在心肌梗死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4)血清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5)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
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范围,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知识模块:循环系统
34. (2007年第53题)下列关于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起病可急也可缓
B.可在成年人任何年龄发病 C.一般不发生血栓栓塞 D.可早期发生全心扩大
正确答案:B
解析:扩张型心肌病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多见为30~50岁,体检心脏可不增大或仅有轻度左心室扩大。临床主要表现为活动时呼吸困难和活动耐量下降,后期显示全心扩大。多数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发生血栓栓塞,表现为相应器官受累症状。 知识模块:循环系统
35. (2013年第59题)下列临床上常见出现脉压减小的病变,不正确的是
A.心包积液 B.心力衰竭
C.主动脉瓣狭窄
D.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正确答案:D 解析: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不影响左心室心搏量,一般不会导致脉压减小。心包积液导致心脏舒张受限,右心室充盈不足,左心室收缩搏血量减少,使收缩压下降;心力衰竭及主动脉瓣狭窄同样由于心搏量减少,导致收缩压下降,因此临床可显示脉压减小。 知识模块:循环系统
36. (2007年第65题)对高度怀疑肠结核的病例中,下列最有利于临床诊断的是
A.抗结核治疗2~6周有效 B.PPD试验阳性 C.有肠外结核
D.有腹痛、腹泻、右下腹压痛
正确答案:A
解析:肠结核的患者如病理活检发现干酪性肉芽肿,具有确诊意义。对高度
怀疑肠结核的病例中,如抗结核治疗2~6周有效,可作出肠结核的临床诊断。 知识模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37. (2003年第题)隐性肝性脑病病人的临床特点是 A.轻度性格改变 B.轻度行为改变
C.应答尚准确,但吐字稍缓慢
D.可有扑翼样震颤E.无任何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E
解析:隐性肝性脑病即轻微肝性脑病期,此期起病隐匿,无行为、性格的异常,无神经系统病理征,脑电图正常,心理智力测试、诱发电位和临界视觉闪烁频率有轻微异常。 知识模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38. (2003年第66题)好发于中老年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是 A.微小病变型肾病
B.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D.膜性肾病E.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正确答案:D 解析:好发于中老年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是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好发于儿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
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青少年。 知识模块:泌尿系统疾病
39. (2015年第69题)下列患无症状细菌尿的病人中,不需要治疗的是 A.学龄前儿童 B.老年人 C.妊娠妇女 D.肾移植后
正确答案:B 解析:无症状细菌尿是一种隐匿型尿路感染,即患者有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一般有下述情况者应予治疗:①妊娠期无症状性菌尿;②学龄前儿童;③曾出现有症状感染者;④肾移植、尿路梗阻及其他尿路有复杂情况者。老年人无症状性细菌尿可不予以治疗,因为治疗与否与寿命无关。 知识模块:泌尿系统疾病
40. (2007年第70题)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表面标志,除CD5(+)外,还应有
A.CD3(+) B.CD4(+) C.CD20(+) D.CD30(+)
正确答案:C
解析:套细胞淋巴瘤来源于滤泡外套CD5+的B淋巴细胞,其表面标志除CD5(+)外,还有CD20(+)。CD3(+)和CD4(+)为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CD30(+)
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表面标志。 知识模块:血液系统疾病
41. (2003年第74题)下列与SLE病情活动性无关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清C3、C4下降
B.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C.抗dsDNA抗体升高
D.抗Sm抗体升高E.血沉加快
正确答案:D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处于活动期时,补体C3、C4和总补体活性减低。在SLE活动期时常会导致血液系统异常和肾脏损伤等,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血沉增快等。抗dsDNA抗体多出现在SLE的活动期,抗dsDNA抗体的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抗Sm抗体属于抗ENA抗体一种,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具有诊断意义,但
与疾病的活动无关。 知识模块: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42. (2001年第70题)一般留置导尿管3、4天后,细菌尿的发生率达 A.50% B.60% C.70%
D.80%E.90%以上
正确答案:E
解析:据文献报道,即使严格消毒,单次导尿后,尿路感染发生率约为1~2%,留置导尿一天感染率约为50%,超过3天者.感染发生率可达90%以上。 知识模块:外科总论
43. (2004年第75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局部麻醉的是 A.表面麻醉 B.局部浸润麻醉 C.区域阻滞
D.骶管阻滞E.神经阻滞
正确答案:D
解析:局麻的方法包括:①表面麻醉;②局部浸润麻醉;③区域阻滞;④神经阻滞。其中神经阻滞包括臂神经丛阻滞、颈神经丛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和指(趾)神经阻滞。 知识模块:外科总论
44. (2014年第87题)男性,75岁。因腹股沟斜疝嵌顿2天急诊手术。术中见疝囊内有大团小肠,仍有活力,并有少量淡黄色渗出液,松解疝环,将小肠还纳腹腔并作疝修补术。术后第2天,患者觉腹痛较前加重,T 38.8℃,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WBC 18×109/L。最可能的原因是
A.术中腹腔感染 B.术中损伤肠管 C.缺血性肠病发作 D.遗漏腹中坏死肠袢
正确答案:D 解析:该老年患者因腹股沟斜疝嵌顿行急诊手术,术后出现发热、腹痛加剧、腹膜刺激征阳性,且白细胞明显升高,提示病情恶化,其最可能的原因是术中没能仔细探查肠管,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故在行嵌顿疝紧急手术时,嵌顿的肠袢较多(如疝囊内有大团小肠),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袢的活力,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袢是否坏死,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知识模块:普通外科
45. (2006年第94题)下列哪项不是腹部损伤后手术探查的可靠指征 A.腹痛
B.肠鸣音消失 C.膈下有游离气体
D.血压有下降趋势E.脉搏增快,体温升高
正确答案:A
解析:腹部损伤后剖腹探查指征:(1)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有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扩大者;(2)肠蠕动音逐渐减弱、消失或出现明显腹胀者;(3)全身情况有恶化
趋势,出现口渴、烦躁、脉率增快或体温及白细胞计数上升者:(4)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者,血压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甚至下降者;(5)膈下有游离气体,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或者出现移动性浊音;(6)胃肠出血者;(7)积极救治休克而情况不见好转或继续恶化者。 知识模块:普通外科
46. (2007年第92题)男性,30岁,由5米高处跌下2小时,腹痛来院,BP 100/70mmHg,P 120次/分,腹膜刺激征(+),血红蛋白100g/L,X线片示右膈升高。初步诊断是
A.肝破裂 B.脾破裂 C.胃破裂
D.腹膜后血肿
正确答案:A
解析:该患者有外伤史,出现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腹腔空腔脏器损伤;另外血压稍低,心率增快,提示实质脏器损伤。患者出现实质性和空腔脏器损伤双重表现,且右膈升高,首先应考虑诊断肝破裂。而脾破裂和腹膜后血肿都是典型实质脏器损伤表现,胃破裂是典型空腔脏器损伤表现。 知识模块:普通外科
47. (2001年第88题)肝癌实验室检查项目中,诊断意义最大的是 A.癌胚抗原
B.γ一谷氨酰转肽酶 C.甲胎蛋白
D.碱性磷酸酶E.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正确答案:C
解析:肝癌的诊断中,血清AFP≥400ug/L,持续性升高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胚源性肿瘤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临床上约30%
的肝癌病人AFP不升高,此时应检测AFP异质体。如为阳性,则有助于诊断。 知识模块:普通外科
48. (2007年第103题)下列选项中,提示骨肿瘤为恶性的X线表现是 A.界限清楚
B.三角形骨膜反应 C.骨皮质膨胀变薄
D.病灶周围硬化反应骨
正确答案:B
解析:1)良性骨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界限清楚,肿瘤影局限,形状规则,密度均匀;多为膨胀性病损或者外生性生长,骨皮质膨胀变薄;病灶周围有硬化性反应骨;通常无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内有骨化影;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不侵及邻近正常组织,但可压迫使之移位、畸形或者破坏。(2)恶性骨肿瘤生长快,有骨膜反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密度不均,病灶多不规则,
呈虫蚀样或筛孔样;可见三角形骨膜反应,即Codman三角(多见骨肉瘤)、葱皮现象(多见尤文肉瘤)、可表现为“日光射线”形态:还表现为溶骨性缺损,骨质破坏。 知识模块:骨折
49. 蛋白质生物合成时具体GTP酶活性的物质是 A.23S rRNA B.EF—G C.EF一Tu D.RF一2
正确答案:C
解析:在原核生物翻译过程中,EF—Tu可促进氨基酰一tRNA进入A位,结合并分解GTP。23SrRNA组成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大亚基。EF—G有转位酶活性,促进mRNA一肽酰一tRNA由A位移至P位,促进tRNA卸载与释放。RF一2可特异识别UAA、UGA,诱导转肽酶转变为酯酶。
50. 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窦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胆汗反流
B.口服非甾体抗炎药 C.幽门螺杆菌感染 D.自身免疫性抗体
正确答案:C 解析: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窦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炎症可波及胃体。慢性胃体胃炎多与自身免疫有关,病变主要累及胃体和胃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