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考生都非常清楚,作文在高考中可以说是占得了半壁江上,大有得作文者得天下之势,但是很多学生在拿到题目时无从下手,打不开思路。同时,近几年高考很多的命题作文出现,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审题意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譬如 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等;2008年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目《品味时
尚》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活》等等;而针对这些作文题目,不少考生又会构思出议论文来,所以我想据此对命题作文中议论文体材审题立意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发表自
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笔者认为,要想使考生审题到位,训练考生的审题思维尤为重要。就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训练来说,最要紧的是培养两项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 一、求“多”——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广阔性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大千世界的事物是复杂的,思维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考生的思维常呈现单一直线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考生议论文写作的一道难关:思路闭塞,不得其门。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于训练多角度、多方位辩证地观察、联想、分析,打开思路。这种多角度分析在我们平时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时经常用到。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它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它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它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
生活是多彩的,认识是多元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和成长的过程中,你也许有类似小爬山虎的见闻或感受。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生的观点及立论依据有如下情况:
1. 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的重要性);2. 要实现人生目标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来源于对材料中“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 。分析这段话,“美丽的风景”可以理解为“目标”,有目标才有向上爬的动力,要实现目标,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3. 有自己的目标,不受外界的干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4. 付出必有收获。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来源于对材料中“墙角的竹笋嘲笑它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它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它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分析这段话,小爬山虎在向上爬的过程中,既遭遇到嘲笑和讽刺,也得到了羡慕和鼓励,但无论如何它爬上了屋顶,将小爬山虎的经历对应到我们的人生,得出3和4的观点。
5. 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6. 奉献美于收获。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来源于对材料中“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
1
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分析这段话,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却发现屋顶的风景并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不免失望和怅惘,这让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人们经常会提及的人生哲理: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或者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孩子的称赞,让失望的小爬山虎“心里甜甜的”,不禁又让我们思考:在人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益及他人,而这种惠及他人,往往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与价值感,奉献往往美于收获。 按照材料的叙述顺序对材料进行分层,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材料,得出的结论比盲目对材料进行单向的整体思考显然更妙,思路更易深入。这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形式之一——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审题立意训练,有利于考生发现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对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同时,多角度地思考,也避免了作文在立意方面的雷同,体现思维的新颖性。 二、求“深”——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如果说广阔性是思维训练的突破口,那么,深刻性就是思维训练的终极目标。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初写议论文的一个通病是肤浅。由肤浅到深刻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施教之功在于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求深”之法。 (一)通过写作提纲搭建起说理的框架
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展开说理,而是有没有事实性的材料;构思过程中,不是主要运用充分而又深刻的说理来论证,而是用例子来搪塞敷衍;举例不是遵守典型而有针对性的原则,而是在议论文中讲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很容易写成“观点+两个事例+结论”的简陋型议论文,用事例代替说理,文章显示不出说理文逻辑的魅力和说理的深度。议论文写作提纲的训练是有效地提升说理深度之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行文之前先切合论点,搭建起完整的说理框架,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深入论证。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与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与彼此联系更加频繁,改变了传统“足不出户”的格局。在当代的中国,各种“民工潮”成为特有景观。在当代青年中,流行着“北漂一族”和“南漂一族”。出门在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会到“漂”的喜怒哀乐,在“漂”中,正在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漂文化”。
请以“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请看《说“漂”》的提纲:“漂”:漂泊
漂泊是一种磨练,收获的是坚强;(独自面对,生活能力) 漂泊是一种体验,收获的是阅历;(艰苦创业,积累经验) 漂泊是一种别离,收获的是珍惜;(离开亲人,珍惜亲情) 漂泊是一种洒脱,收获的是视野。(独自闯荡,见多识广)
这个提纲从四个层面阐释漂泊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有了这个提纲后,写作者就有了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清晰的整体构思,写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从而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能有效避免简陋型议论文的产生。 (二)通过有效地开掘事例达到说理的深度
考生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围城里,往往是事例与结论的简单相加,缺乏基本的分析,事例与道理论证油水分离,这是万万不行的。议论文要显示出说理的深度,议论的过程中对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进行道理层面的深度开掘非常重要。归结起来,还是有法可循的:
假设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标志性词语有假如、如果、试想、倘若等。如:
2
自信,但不能盲目。(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论据)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利的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分析)——选自《自信,但不能盲目》
探因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标志性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如:
自信,但不能盲目。(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论据)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分析) ——选自《自信,但不能盲目》
意义分析法。就是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从而有力地证明观点、突出主题。如是正面事例,就分析其闪光点;如是反面事例,则指出其危害。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论点)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论据一)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论据二)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分析)
——选自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审题训练实战范例:
2010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先看所给的标题:“绿色生活”。这个题目可理解为“绿色的生活”或“绿色地生活”,中心语“生活”可理解为名词“生活”,也可看作动词“生活”。这样的作文题写作重点一般在修饰语上,也就是说此题的写作重点应在“绿色”上。当然,也不可偏离中心语“生活”。
如此,首先就要准确理解把握并深入挖掘“绿色”的含义。如何挖掘呢?导语/材料给了我们方向。“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绿色生活”即生机勃勃的生活,充满激情的生
3
活,每一天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都在成长的生活;“绿色”又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活”即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绿色”,便有“健康”之意,“绿色生活”即健康生活,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行为上的;“绿色”象征“和平”,而和平生活又可以令人展开无限思绪;“绿色”有“准许行动”的意思,我们在十字路口每天所见的绿灯就代表了“可通行”,“绿色生活”即公德、社会所允准的生活;“绿色”也代表“友善和谐、善于倾听”,如果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一定能写出相对深透的内容。“绿色生活”,还可以是理想中的生活。今人在希冀,古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在思考,世人也都在追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难道不是孔夫子渴望的“绿色生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不就是孟老先生一生追求的“绿色生活”?至此,我们当然也就理解了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向世人揭示的“绿色生活”的真谛。总之,“绿色生活”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们的一种生命的理念、生活的方式和宁静的心灵。
至此,我们便可从三个角度打开思路:一是围绕“是什么”展开,重点揭示“绿色生活”的内涵;二是围绕“为什么”展开,重点揭示“绿色生活”的意义;三是围绕“怎么样”展开,重点阐释如何才能“绿色生活”。
当然,对议论文的论据进行道理开掘的方法有多种,还有对比分析、类喻分析、条件分析等,(这应该是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应着重把握的),在此不一一介绍。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其次,笔者觉得,不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时,都要在这几点上做足功夫:1.界定概念,2分析具体,3写出自己。
一.界定概念 界定概念是学生在审题时的一种析“题”的过程,它是避免跑题的
最关键点。主要方法是:
方法一:界定内涵:即分析话题(题目)的内涵(包括哪些义项)其中有: ①字面义: 字典里的意思。
②深刻义:比喻、象征以及临时的意义
方法二:使用范围:涉及的内容、场合、褒贬等。达到作者确立的新概念要能与旧概念互换。同时要注意命题指向
在此基础上,再选定论证的义项,作为论证的主要概念。
题例1:08浙江卷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斧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审题和立意:
1、界定概念:触摸”,《汉语词典上》说,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着,抚摸着感受,①受到(影响),接受;②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前后一组合,充满了诗性。
4
2、注意一个“或”字,它是捕捉命题意图的钥匙。 不能把“或”字误写成“与”字。有人 写成了《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的 作文。
3、“触摸城市”显然是写“乡下人进城”的,而“感受乡村”则无疑该写“城里人下乡”。只是无论你怎么“或”,这观察的基点与观察的对象,都只能落在“城”与“乡”之间。 要写出“反差”, 城乡有别,就体现在“触摸”与“感受”上了。“触摸”该意味着结果的“新奇”与过程的“小心”,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感受”则隐含着地位的纡尊与角度的俯视,
只写城市的如何繁荣,或者只写乡村的如何恬静,则无论藻饰得如何华丽,都可能不会有什么深的意蕴可言,因此也就算不得是上乘的文章。作文在命题说明中,还特意强调“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 要求要贴近生活,文中有我, 要有真情实感。
触摸城市(节选)
如果我是一个异乡人,那么城市是我的梦。梦里的世界是神仙的世界,太阳不再是关注的对象,因为城市里有的是太阳,而且永远不会落下山去。星星则变化而成一盏盏路灯,一个个窗口射出的灯光。
可是,来到了城市,我不再是异乡人。我看到的是水泥钢筋的森林,坚硬地挡住了我们渴望的阳光;汹涌的人流从这端流向那端,又从那端流向了这端,而我则被裹挟着,常常不知道应该流向哪里。
圣经里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相信追求客观的生活,那么人与人的生活是差不多的,而且自古皆然。其实,人赖以为生的东西不多,就是吃个饱,穿个暖,晚上睡个安稳的觉。但是,我确信,生活不是这样的。我知道,我是我,我之前这个世界里没有我,我之后这个世界里也没有我。我在城市,必须让这个城市成为我的城市。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就喜欢用我的眼睛去触摸这个世界,我的眼睛与红绿灯一起读秒,跳动;我的眼睛也与一个个街名目光交融,读出街名就像读出爱人的名字一样。
在城市,我把每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传奇人物,我读他们,从他们的长相到眼神;从他们的举止到他们的声音。我的城市是一个人的海洋,我努力学习在人海里游泳,我习惯了这里的潮汐和风景。
我读出了城市的灵魂,城市坚硬外壳之下的柔软的灵魂。城市的声音和色彩,用爱去听,用爱去看,那么就是不朽的交响乐。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二. 分析具体。
关于这一点我想通过具体的作文题目来谈一谈。 【题例1】以“俗”为题:
思维顺序:面对世俗:不能只说他冲破了世俗,而要说他冲破了怎样的世俗。要将概念具体化。
主要思路:
世俗是什么,他是这样对待世俗的。你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他这样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按照顺序写。
【题例2】海淀区08年4月“一模”作文题: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是诗人陆游的诗句。不论是作茧,还是破茧都会引起我们的联想或感悟。请你根据自己读这几句诗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分析具体化—— 顺序:
1、破茧的“茧”指的是什么(指出比喻的本体) 2、怎么“破茧”(体现)的
5
3、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题例2】海淀区08年一模作文(节选):内容——作茧自缚
“作茧”,即给自己造一个“藏心之处”,盈缩之壳,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主旨句)好似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内容隐晦,故意将自己的心灵遮蔽。然而,人生中更需要的是“破茧”,“破茧”成蝶,也就是冲破了自己精神上的束缚,用心感悟人生。(过渡句)梭罗的“茧”是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他亲手制造的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茧”,带给了他无限的静谧,将自己浮华的心藏了起来,而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梭罗找到了他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探寻到了人生的奥秘,这使他从心灵的窗口破茧而出,进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我国残疾作家史铁生,在他患病之初,为自己造了一个茧——怨恨、自暴自弃,也许地坛就是他作茧之地。然而,通过自己的母亲,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最终他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用文字解读自己的心灵,他用淳厚的文笔,抒写着自己的心灵轨迹,一篇《秋天的怀念》,给人们灵魂以深刻的震颤。(材料句)
这些作家,“作茧”并没有“自缚”,而是通过灵魂的升华,使自己“破茧”而出,从而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分析句)
三、写出自己。
即要谈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不要对某些社会现象平铺。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在任何天才的作品中,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声音”。 优秀的作文应该是跳动着的生命!作文是自己的成长档案,是记录自己成长心路历程的心灵史。
文从己出,言由心生。把作文的材料与“自己”的生活嫁接起来。这里的“自己”既包括自己生活的实践,更包含自己阅读其他材料的感受。因为考生生活枯燥,借他人材料为己用,也许是实用有效的策略。
作文要打上“我”的烙印。因为最佳立意有着鲜明的“我”的色彩。要写出凝聚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内容。如果见到作文题,就分析说理举例论证之,或编个故事图解之。这是每个考生稍加“努力”即可以做到的,这样做的结果,一定会造成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一点儿也不会拽动他的眼球儿,又谈何得高分呢?
文章中要打上“我”的印记,就要注意积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确立文章的立意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因为好的文章实际上同美丽的女子是一样的,它要自然、清新、质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写作者内心情感思想的自然流露。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议论文的立意过程中做到以三点: 1、要针对着社会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 2、要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 3、要写出自己的真情。
如果我们的广大考生真的能在备考阶段针对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做好以上几点,那么就肯定能为议论文的进一步写作以及写作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