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

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9月 第3卷第3期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Sep.2007 V01.3 No.3 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 翁源昌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 摘要:文章认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原汁原味的海岛饮食风味以及兼融并蓄之特色,其形成主要有舟山地 理位置的独特性,自然资源的丰富性,还有各区域间人文文化的交融性等因素。 关键词:舟山海鲜;形成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19(2007)03—0035—05 On the Factor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oushan’s Seafood WENG Yuan-chang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itme College,Zhoushan 31602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supposes that zhoushan’S seafood culture has the features of Natural diet culture and the lavor fof melting and the factors of their formation are the unique location of Zhoushan,the richn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nd varaious regional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humanities. Key words:Zhoushan’S seafood;form factor;analysis 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之旅中,始终 ~125。00’,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 口渔场,面积约53万km2。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 处于本土的原生态文化与外来的移民文化吸纳交融 之中,它既有原汁原昧的独树一帜海岛饮食风味,又 在本土饮食文化基础上融进了吴越一带特别是宁波 地区饮食习俗,具有兼融并蓄之特色。这种特色。其形 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如有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自然资 源的丰富性,还有各区域问人文文化的交融性等。 1独特的地理位置 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架的组 成部分。水深一般在20m,--40m。自北向南80m等深线 距岸宽280 km~150 km。 舟山渔场地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 流、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泾流每年 平均入海近1万亿m3,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 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暖流高温高 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 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黄海冷水团南下,随暖流 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 舟山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水文条件、生 物资源,是鱼类繁殖生长的“天堂”,也是形成海鲜饮 食文化的自然基础。 舟山渔场位于北纬29。3O’~31。00’,东经121。30’ 作者简介:翁源昌(1962一),男,浙江定海人,中学高级教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 翁源昌: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 2007年第3期 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渔场潮流 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 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 出。渔场水温夏季表层月平均最高28℃ 9℃,冬季8cI= 嗜好。“东方之城,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 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处,美其食。”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舟山人民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利用海 洋,开发海洋 宋代黄震在《岱山书院记》中写道:“居 山者以耕凿为业,濒海者以渔盐为业。”丰富的鱼资源 滋养了舟山的一代代。如乌贼,一直是舟山海域的鱼 资源之一,每年春季,随着东南季候风和暖流,乌 以下。渔场盐度'夕 侧海区月平均29%o ̄34%。,内侧海 区因受泾流影响,变化较大,夏低冬高。 江河泾流源源不断的注入,为渔场带来大量 浮游生物,与海水营养盐类相结合,促使其迅速生长 繁殖。近海渔场的磷、硅含量,分别为30Ⅱl咖 0Ⅱl咖 和2 O00mg/m3 ̄3 O00mg/m 。浅海水域浮游植物有151 种,其中浮游硅藻占90%以上。水体中浮游植物年平 均含量为107xl04个/m ,夏高冬低。浮游动物有123 种,平均年含量87.7mg/m ,夏季最高达1 633mg/m 。fq 2丰富的鱼类物产资源 贼开始作自南而北、自东而西的产卵回游。舟山海域 的庙子湖、青浜、黄兴三块岛附近及外围海域.常年海 水清澄,岩藻茂密,是乌贼索饵产卵的良好处所,是舟 山群岛著名的乌贼产地。舟山渔谚日:“乌贼象小囝, 立夏上山,小满生蛋。”到了农历立夏节(公历5月5 日前后)至小暑节(公历7月8日前后)的乌贼捕捞 季节,来自浙江、福建等省的渔船蜂拥而来。 舟山渔场丰富的鱼类物产资源,是海鲜成为舟山 饮食主角以及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物质 保证。 作家伊凡・亚历山大奇冈察洛夫曾于 1853年11月14日乘坐“巴拉达号”战舰.由日本长 崎开往中国上海。驶经舟山群岛的马鞍列岛(与中街 人类历史早期,对食物的选择,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特别是文化封闭程度高的地区 尤其如此。舟山古代是个地处荒僻海岛,地少涂多, 农业基础差,人们择食更有性,而地理、水文、生 物等优越自然条件,使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成为适 宜多种鱼类繁殖、生长、索饵、越冬的生活栖息地,鱼 自然成为舟山先民饮食的首要选择。河姆渡文化遗 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不仅有飞禽走兽,而且有多种水生 山列岛相邻),冈察洛夫记下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刚 才波谢特唤我出去观看船队。我以为不过是一、二十 只小船而已,便不想跑上跑下,可是出去一看,渔船竟 有五百来只。它们一字儿排开,距我们有三链之远,合 三百俄丈左右。它们在兵舰左侧。右侧可见岛屿,状如 巨形海怪,裸露着平滑黯谈的脊背,既不见森林树木, 也不见丘陵起伏。不过岛屿距兵舰尚有十二海里之 遥……他们的船涂红,状如圆桶,张以蒲席风帆。我们 的海员看着他们熟练的技巧,不禁大为惊叹。看得出 动物,如扬子鳄、乌龟、中华鳖、蚌等,说明当时渔猎是 获得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 山市定海区马岙镇这个滨海的山丘平原地带各墩地 上,发现了面积达14万m2的古文化遗址群。经初步 发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2处,文化层厚60 era--80 cm,出 来,大海就是他们的乐园。他们之间好象并无霸主,来 去飘忽,萍踪浪迹……” 十二年(1923)出版的《定海县志》之“方俗 志”记载:“长涂(岛)东方之庙子湖,为捕捞墨鱼之所, 然壤地窄而烟灶稀,(风俗)不足称焉。”其“渔盐志” 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8处, 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考古工作者认为,马岙古人 中,有《各类渔船数量及产销地概表》,其中“渔帮及渔 船数”栏载:“鄞县张黄村约一千二百号,姜山三百六 十号,东湖百六十号,本帮约五六百号,尽山各岛五百 号”(“鄞县”、“姜山”、“东湖”均为宁波市属地;“本帮” 指舟山群岛渔船:“尽山”即嵊山,当时行政区划不属 舟山群岛;号且p条、艘)。“产地”栏载:“尽山、黄龙、泗 类文化遗址与河姆渡文化遗址是同一时期,早在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舟山先民就在岛上开荒 辟野,繁衍生息,其生活生产已经与海洋密切相关。马 岙古文化遗址群被誉为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海上河 姆渡”。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翁山县前,舟山 先民已有比较丰富的海涂采集经验.并使用简单的工 具,在涂面、礁边、潮间带捕捉鱼虾蟹类。当时鱼类资 源已是满足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来源之一。 礁、青浜、黄星、小板庙子湖、花鸟、洛华”。“渔盐志”中 的《渔船号数出入及产销地表》记载,共计有墨鱼船 2 720 ̄2 820条。每船3人驾驶.计渔民8 000 ̄9 000 人。表中还附注了每条墨鱼船的容量为500kg ̄l O00kg 之间不等。可见当时舟山海域墨鱼资源极其丰富。 《皇帝内经・素问》指出:由于地域不同,其地理环 境、气候不同,则人们选择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饮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3期 翁源昌: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 37 康熙年间编修的《定海县志》“鱼之属”篇载有石 首鱼(黄鱼)、鲈、比目鱼、鳗、鲳、带鱼等21种,“介之 属”篇载有蝤蛑、螃蟹、蚌、螺等16种。 境内各岛屿周围有10 Ill等深线以内浅海水域377.4 万亩,其中可供海带、紫菜、贻贝等养殖的水域有23.78 万亩,可供养殖蛏子、蚶子和围建养虾塘、养鱼塘的海 涂有3万亩。有多种生物自然栖息生长,藻类的主要 种类有浒苔、江蓠、紫菜、石花菜、羊栖菜、海萝、裙带 陈国伦先生《金塘洋面撩海蜇》一文,讲述了上世 纪舟山海域海蜇资源的一些情况。文章说:“上世纪 的70年代前,张捕海蜇曾是舟山近洋渔业项目之一。 ……菜等;软体动物主要经济品种有厚壳贻贝、泥螺、缢 蛏、毛蚶、牡蛎、彩虹明樱蛤、蛸,以及近年发现的典型 金塘洋周边的农民则利用出门是海的区域条件, 每年的夏秋季,把撩海蜇作为一条主要副业门路。作 暖水性珍珠贝、斑节对虾等。通过人工移殖,海带、紫 业区从螺头门、西堠门,直至甬江口、靠慈溪的西霍山 贻贝、中国对虾、尼罗罗非鱼、皱纹鲍、海湾扇贝等海 附近。镇海农民纷纷把捻河泥的小舢板抬出来加盟, 水生物均能在舟山海域生长。 方圆数十公里的洋面上‘海蜇舢板’多时达数百条,甚 如蛏子,清康熙《定海县志》曾载:“顺母涂广产蚶 为壮观。”“1949年秋,金塘岛对岸的大榭岛和镇海都 蛤,皆镇海昆亭民聚族为业,世擅其利。”2o年 已。金塘和舟山本岛还是统治区。由于国 (1931),当地渔民在顺母涂养蛏万亩,产蛏500 t。 民党飞机、军舰封禁金塘洋面,满洋大发的海蜇无人 初期,舟山年养蛏约300亩~500亩,产量30余t。 去撩,多得成‘灾’。南风习习,金塘岛南边的海涂里一 1959年增至4 016亩,产量810 t。80年代后时起时 米深水处就能伸手捧上海蜇,伸出海岸的山嘴岩石周 落,1988年,全市养251亩,产量85 t。 围更是海蜇‘聚会’。海边人家闻讯后倾巢而出,大人 对虾,中国对虾原产黄、渤海。上世纪七十年代, 捞撩,小人观赏,煞是热闹。”回 引进虾苗试养成功后,在舟山全面推广,养殖面积和 《舟山渔志》(1989年版)记载:东海鱼类品种总 产量均不断增加。1986年,地区水产研究所在六横台 数达500种以上,分布在浙东近海的约有300余种, 门港用网箱试养对虾,产虾45.2 kg。1987年继续试 而在舟山渔场常见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品种,就 养,产虾303 kg。1988年,全市放养对虾39 068.5亩, 有100余种之多。《舟山市志)(1992年版)记载:舟山 产虾2 975.3 t,成为舟山主要养殖品种和出口换汇 渔场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365种。其中属暖水性 产品。 鱼类占49.3%,暖温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 近十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舟山海域鱼类资源 3.2%;虾类6o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 锐减,但外洋捕捞及浅海养殖的发展,渔业经济仍然 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舟山渔场水产品种类之 占据当地社会经济重要的位置,舟山海鲜品牌依然响 繁多,尤其是食用价值、经济价值高的鱼虾蟹贝藻类 亮。2006年1 月份,国内捕捞累计总产量为367 850t, 品种之多,产量之高,不仅在国内渔场甚至在世界渔 总产值达212 806万元。(引自“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场中间也屈指可数。主要捕捞对象,鱼类有大黄鱼、小 网”)另据《舟山年鉴(1989—1994))统计:浅海养殖,其 黄鱼、带鱼、鳓鱼(鲞鱼)、银鲳(鲳扁鱼)、海鳗(鳗鱼)、 中海带和紫菜,1994年养殖1570亩,产3126 t。滩涂 蓝点马鲛(马鲛鱼)、兢鱼、黄姑鱼(黄婆鸡)、棘头梅童 养殖传统品种为蛏子、蚶子、蛤类,近年来试养泥螺, (大头梅童)、石斑鱼、鲐鱼(青鲇)、沙丁鱼、龙头鱼(虾 1992年养殖399亩,产量15 t,1993年养殖3 137亩,产 潺)、白斑星鲨、双髻鱼、扁鲨、犁头鳐、黄缸、弹涂鱼等 量91 t,1994年养殖5 413亩,产量139 t。围塘养殖 31种。甲壳类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滑皮虾)、 水产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虾(俗称草 鹰爪虾(厚壳虾)、葛氏长臂虾(红虾)、中华管鞭虾(大 虾)等,贝类有蛏子、蚶子、文蛤、蛤子、海湾扇贝;鱼类 脚黄蜂)、中国毛虾(糯米饭虾、小白虾)、日本对虾(竹 有鲈鱼、兢状黄姑鱼、中华乌塘鳢:蟹类有梭子蟹、青 节虾)、细鳌虾(麦杆虾)、鲜明鼓虾(强盗虾)等。头足 蟹等。养殖科学化、规模化、基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类有曼氏无针乌贼(墨鱼)、中国乌贼(踞贡)、太平 除定海、普陀、岱山的对虾养殖基地外,在嵊山、枸杞、 洋褶柔鱼(鱿鱼)等。腔肠类有海蜇。爬行类有海龟、 六横、桃花、东极、朱家尖、沈家门等地,形成了贝、藻、 棱皮龟。哺乳类有海豚(拜港猪)。 鱼、蟹和海珍品等养殖基地、育苗基地、鲜活海水产品 除了以上这些鱼类资源外,舟山海岛还有优质的 出口暂养基地。《舟山年鉴(2005年)》统计:2005年全 可供水产养殖的水域、海涂。据《舟山市志》有关资料, 市渔业总产量124.08万t,渔业总产出72.17亿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8 翁源昌: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 2007年第3期 3饮食文化发散地“渔港沈家门” 格局,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避风良港,并成 天然渔港沈家门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沈家门也成为舟山海鲜饮食文 化重要发散地,成为中国海鲜之城。 沈家门位于舟山本岛的东南部,并由鲁家峙、马 峙、小干等岛组成。它所形成的渔都风情。既具 为世界三大渔港之一。清朝中期沈家门已形成了街 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 有‘‘/J、上海”、“活水码头”之美誉。这里常年万船穿梭。 每逢渔汛,沿海十几个省市的几十万渔民云集港内, 桅樯林立,鱼山虾海。常年汇集着各地的鲜活鱼、蟹、 风韵,又有海岛特色。它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 虾、贝、海水产品,是中国海鲜的集散地。如今沈家门 卡亚俄港合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经济渔港。沈家门,是 舟山渔场的中心渔港,系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 及客货运输的综合性港口,为全国最大的渔港。渔汛 季节,全国沿海省市的渔船及各地商贾云集于此,这 不仅直接有助于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对外影响。也使得 舟山海鲜饮食文化能够不断地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在 日益更新中发展。 探求沈家门渔港形成的历史,大约有400多年岁 月。据浙江省图书馆藏《宝庆图》(1225-1227)记载,沈 家门地貌在宋时尚未形成港地,还处于渔村时期。北 宋宣和五年(1123),使者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 记载:至沈家门抛泊时,看到“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 势连亘”,“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大姓名 之”。南宋史浩《留题宝陀禅寺碑碣》载:“绍兴戊辰 (1148)--"月望,由沈家门泛舟,遇风挂席,俄倾至此”。 明成祖永乐七年(14o9)朝廷颁旨设立沈家门水 寨,驻水师防御倭寇。沈家门水寨又称半升洞水寨. 当在沈家门港东端。清光绪《重修富都乡鼓吹里马鸣 隍庙功德碑》记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N ̄湾塘成, 千户聚居多业渔航”,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条海塘,塘外 是海域。15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沈家门港是军港。 为明代及清初东南沿海军事要塞。半升洞及荷叶湾 为水兵舰船防区,司湾塘以内及墩头一带有业渔航的 居民千户,约四五千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朝廷 “展复”定海县建制,知县缪燧“召民垦耕”,开始大规 模筑造海塘围地。据清《定海厅志?名宦》记载:“缪燧 在康熙三十四年任定海知县。筑塘碘百余处,增田数 万亩”。把西起东港浦东至天打岩的旧塘规顺筑成 “万丈塘”。据康熙《定海县志》记载有关沈家门的几条 海塘:(1)墩头塘,西起天打岩,东至伏虎山,长783 丈,旁有小禊。(2)西横塘,长190丈。(3)东横塘,长 255丈,均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知事缪燧发银 修建。 沈家门有记录的第一次园塘在1548年,第二次 园塘在1709年。此后陆续园塘扩地,形成了现在港区 的渔都夜排档,已是远近闻名,海内外游客来沈家门 品尝海鲜,扩大了舟山海鲜饮食文化的知名度。21304 年,沈家门共接待旅游者149.14万人次。旅游经济收 入达9.59亿元;2005年,沈家门共接待旅游者184.65 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2.O8亿元;2006年,沈家门 共接待旅游者217.3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3.18 亿元。 4地域文化交流 人口迁移,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使得舟山海鲜饮 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文化因 素。舟山地处海岛,在1000多年以前,人口流动极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外来 文化因子影响较弱,海岛地域文化还是很具有本土化 原始的主体风貌。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的海岛“地方 性”。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翁山县后,舟山人口不 断增加,各区域问的文化开始通融。清光绪《定海厅 志》记载,宋宋政和六年(1116),已有主户6 695 户,21 933人;客户4 718户,13 253人。明清时期, 由于实行海禁,两度徙民,人口锐减。据《舟山市志》 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只有547户,8 805人。康 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后,不仅原舟山居民极 其后裔纷纷重返故土。也有不少浙东地区、福建等地 人员来舟山定居。特别是大黄鱼汛期,“江南、浙江、福 建沿海诸郡渔船毕集于此,大小船至数千……停泊晒 鲞,殆无虚地”,其中不少以后就定居于舟山各岛,从 事渔业劳作。《嵊泗县志》(1989年版)记载:“嵊泗原 是荒僻的海岛。人们因渔捞,常季节性来嵊各岛临时 居住,后陆续定居,繁衍生息。绝大部分是从宁波、温 州、台州、岱山一带迁入。”《普陀县志》(1991年版)记 载:“境内居民多为清初海禁开放后迁入。主要来源: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置定海县后。居民迁普陀 落户;乾隆起,随普陀山寺院筑塘围涂,引农民屯 垦;太平天国,福建、温州居民避乱至此……”《岱 山县志》(1994年版)记载:“据对5 000人以上1O个 姓氏来历调查,岱山早期居民多系清康熙展复后,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3期 翁源昌: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 39 续从镇海、余姚、慈溪、鄞县、绍兴等地迁入,少数迁自 省以及上海市的渔船,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 的一部分渔船也一度来舟山渔场捕捞。十九世纪60 70年代,集结在嵊山渔场捕冬季带鱼的渔船,旺汛高 江西、安徽、省。”外来移民不仅带来了人气,带来 了许多渔业生产技艺,也毫无疑问带来了各自家乡的 饮食观念和烹饪技艺,使舟山海鲜烹饪、制作不断地 得以改良丰富。从明清时期一些烹饪著作对海鲜烹 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杭州等地海鲜品种繁 峰时渔船达l万艘、渔民在l5万人以上。“只要有人 际往来,便有文化的交流;食文化因其核心与基础是 关乎人们养生活命的基本物质需要.即以食物能食的 实用性为全体人类所需要,因而便天然具有不同文化 多,用料讲究,人们对海鲜的烹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 水准。而作为具有极其丰富海鲜资源的舟山,海鲜烹 饪技巧、饮食习惯也必将会影响其他地方特别是东南 一带。如明代刘基所撰《多能鄙事》中记载的“蛏鲜”、 “蛤蜊酱”、“玉钩虾鲜”、“清凉虾鲜”等;清代顾仲编著 的《养小录》收有“臊于蛤蜊”、“淡菜”、“鲞粉”、“海 蜇”、“醉虾”等近四十个河海鲜菜品,袁枚的《随园食 单》、无名氏的《调鼎集》等专著中记载的海鲜菜肴,有 一些明显有舟山海鲜饮食文化的影子。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交通的便利.舟山与外地的 交流日益频繁,舟山当地文化包括海鲜饮食文化也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而且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 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不仅有浙江、江苏、福建 区域间的通融性。”翻舟山渔场这种“海纳百川”的广 阔胸怀,使得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在不断地吸取外来饮 食文化精粹之上,始终处于创新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章风池,等.舟山市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2】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等.文史天地[M】.北京: 北京文津出版社.2o03.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