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一学生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二教师导学内容:指导学生背诵,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三学生达标检测:检测本节课的重点。 【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同时创设富有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课堂。据此,本案在设计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拟采用以读为基准,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会背诵课文。

2、深入理解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描绘的优美境界。 3、结合作者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

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苏轼的有关资料,如苏轼简介、作品介绍、苏轼的思想。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苏轼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语文早班车(后面附有材料)

具体做法是:每天由两位同学推荐两篇美文,每班各一篇,课前五分钟展示,由推荐的同学介绍推荐理由,朗读短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再由其他的同学从修辞等角度赏析短文 二、情境导入,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明确本节所学任务。 (课件显示) 三、讨论交流,解难质疑

1、通过自学,抢答下列问题:(课件显示) (1)本文选自《 》,作者苏轼是 朝人。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欣然起行 ( ) 月色入户( ) 遂至承天寺( ) 盖竹柏影也 ( ) 相与步于中庭(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文章“记叙”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4)朗读课文,给课文分层。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 ②作者的心境: 。

2、不会的问题,小组讨论。(课件显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心情如何?通过哪些句子体现出来的。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本体是什

么?喻体是什么?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欣赏景物的心情如何?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闲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板书展示,研讨深化。

具体做法是: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随机抽取上面设计的任何一个问题,黑板展示学习成果,黑板板示的内容都是有疑问的问题答案,都是关键的知识。

各组展示任务分配表(课件显示) 五、讲析点评,引领提升。

具体做法是:在这一环节里,由这6个组各派一位同学讲解本组黑板展示的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讲解要有深度,要讲透知识点,学生要设计上下题的过渡语,每组根据自己的问题展示课文的朗读,朗读的形式多样。学生讲不出来的知识点,老师及时点拨、引领、提升。

1、各组讲解任务分配表(课件显示) 2、教师及时点拨,引领提升并形成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悠 闲

闲—— 闲 趣 ——豁达乐观

闲 愁

六:目标检测,积累巩固(课件显示) 1、背诵课文。

2、从你积累的古诗中,背诵关于月亮的诗句 语文早班车材料 苏轼简介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正是苏轼入朝为官之时,也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我们学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正是此时所做。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4年任密州太守四年。初中课本九年级上册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正是此时所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qíng) 苍,锦帽貂裘 (diāoqiú),千骑 (jì) 卷 (juǎn) 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还有八年级下册将要学到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是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空余时间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的复杂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