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来源:九壹网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平均年限法(基于入账原值和入账预计使用期间):

该方法是一种静态直线折旧法,固定资产每期折旧额是根据建立卡片时的入账原值、入账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期间计算的。公式计算没有考虑入账前的累计折旧及已提折旧期间数的影响。在以后使用期间,折旧要素的变动也不会影响各月计提的折旧金额。该折旧方法计算简单,能够保证月折旧额一直保持不变,但如果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内发生了折旧要素的调整,需要同时将折旧公式调整为动态平均年限法。

2、平均年限法(基于入账净值和入账剩余使用期间):

与方法一相同,区别是该公式计算折旧时是基于入账净值和入账剩余使用期间考虑的。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原值等折旧要素的调整,并且希望相应的调整各月折旧额,请在变动的同时选择平均年限法。

3、年数总和法:

一种加速折旧法,该折旧法以年为计算基础。 4、双倍余额递减法:

一种加速折旧法,该折旧法以年为计算基础。5、动态平均年限法:

该折旧法考虑了固定资产变动时折旧要素的影响,其目的是当折旧要素变动后,折旧金额会自动按调整后因素计算。例如:有一台设备原值调整增加10000元,则以后各期折旧金额会相应调整,以保证在折旧期间内把增加的金额提完。并且这种直线法符合会计制度,推荐用户选用。

6、动态双倍余额法:

1 / 4

该折旧法考虑了固定资产变动时折旧要素的影响,其目的是当折旧要素变动后,折旧金额会自动按调整后要素继续使用双倍余额法计算。

7、动态年数总和法:

该折旧法考虑了固定资产变动时折旧要素的影响,其目的是当折旧要素变动后,折旧金额会自动按调整后要素继续使用年数总和法计算。

8、工作量法:

该折旧法考虑了固定资产变动时折旧要素的影响,其目的是当折旧要素变动后,折旧金额会自动按调整后要素继续使用工作量法计算。

1.平均年限法(基于原值和预计使用期间)

公式:每期折旧额=(入账原值-入账预计净残值)/入账预计使用期间 2.平均年限法(基于净值和剩余使用期间)

公式:每期折旧额=(入账原值-入账累计折旧-入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入账预计净残值)/(入账预计使用期间-入账已使用期间)

3.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的折旧计算是要先计算各年折旧率/额,再计算年内各个会计期间的折旧率/额。其折旧计算公式是:折旧率(年)=(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折旧率(月)=折旧率(年)/12

某年折旧额=该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入账原值-入账净残值) 月折旧额=该年折旧额/12

2 / 4

4.双倍余额递减法

1)在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到期的两年前: 年折旧率= 2/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期折旧率=年折旧率/一年中的会计期间数 各年折旧额=年折旧率×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各年每期折旧额=各年折旧额/一年中的会计期间数2)在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到期的两年内(含两年)改用直线法:

每年折旧额=(到期两年的年初净值-预计净残值)/2每期折旧额=每年折旧额/一年中的会计期间数

1-4种折旧方法是静态折旧法,折旧要素的变动不会影响月折旧金额。 5.动态平均年限法 变动前,公式同2 变动后公式:

月折旧额=(调整后原值-调整后累计折旧-调整后减值准备-调整后净残值)/调整后剩余使用期间 6.动态双倍余额法 变动前,公式同4 变动后公式:

年折旧率=2/调整后预计使用年限×100%;

3 / 4

月折旧额=(调整后账面净值-调整后减值准备)×年折旧率/12;

最后两年月折旧额=(调整后原值-调整后累计折旧-调整后预计净残值-调整后减值准备)/2/12;

7.动态年数总和法 变动前,公式同3 变动后公式:

年折旧率=(调整后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调整后预计使用年限+1)×调整后预计使用年限/2】

月折旧额=(调整后原值-调整后净残值-调整后减值准备)×年折旧率/12 8工作量法 变动前公式:

月折旧额=(入账原值-入账累计折旧-入账减值准备-入账净残值)/(入账工作总量-入账已使用工作量)×本月工作量

变动后公式:

月折旧额=(调整后原值-调整后的累计折旧-调整后的减值准备-调整后的净残值)/调整后剩余工作总量×本月工作量;

5-8种折旧法是动态折旧法,当折旧要素变动后,折旧金额会自动按调整后的因素计算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