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移动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 2.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解析:第1题,人口的空间移动,除人口迁移外,还包括人口流动,A项错误;赴美留学属人口迁移,而旅游则属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没有具体的距离划分。第2题,人口迁移对迂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各有利弊,要全面分析,故D项正确。 答案:1.B 2.D
读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回答3~4题。
年龄段(岁) 男性人口(万人) 女性人口(万人) 0~14 5.04 3.84 15~29 25.14 37.10 30~44 14.68 11.63 45~59 4.94 4.01 ≥60 1.76 1.78 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由表中材料分析可知:该市迁入人口女性多于男性,该市原有的人口年龄构成与迁入人口的年龄构成相比,老年人口比重高,青壮年人口比重低,所以①④两种说法是错误的。第4题,从题中提供的选项看,迁入人口对城市的影响有:迁入人口会加剧当地就
业紧张的局面,但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迁入使该市劳动力增加,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迁入人口中老人、小孩占一定比例,会增加被抚养的人口;大量的外来人口必然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答案:3.B 4.C
读人口迁移率随年龄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丙所代表的人群正确的是(  ) A.劳动力  C.少年儿童
B.总迁移 D.老年人
6.乙和丁群体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C.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曲线的迁移率最大,应为总迁移量;乙曲线表示的年龄段主要为少年儿童;丙曲线表示的主要为劳动力人口;丁为老年人口。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和丁分别表示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迁移率,则迁移的主要因素是随父母或子女的迁移而迁移,所以是家庭因素,属于社会文化方面,故D项正确。 答案:5.A 6.D
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7~8题。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
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8.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主要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第7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人口主要是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因而与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与战后人口迁移无关。第8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向东部地区的规模比流向西部地区的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多。 答案:7.B 8.C
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回答9~10题。
9.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10.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C.社会经济
B.国家 D.气候
解析:第9题,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模式主要是由乡村到城市,即对应图中的曲线①。第10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许多,但目前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
答案:9.A 10.C
读1980~2005年我国人口迁出、迁入重心演化轨迹图,回答11~12题。
11.由图可知(  )
A.迁出重心的位移变化比迁入重心明显 B.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主要表现在东西方向 C.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一直迁往东南方向 D.两重心位移在南北方向上始终保持同向变化
12.2000~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的移动,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D.东北传统工业区振兴
解析:第11题,据图可知,不论是南北方向还是东西方向,迁出重心的位移变化不如迁入重心明显;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整体上有向东南迁移的趋势,但并非一直迁往东南方向;分析两轨迹图可知,不同时间段内两重心位移在南北方向上始终保持同向变化。第12题,2000~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结合经纬度判断C项正确。 答案:11.D 12.C 二、非选择题
13.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2010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北京市 河南省 自然增长率/% -0.015 0.5 总增长率/% 5.292 0.562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中国总体的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并且总体上人口还是增加的。 答案:(1)高 外来人口增加 (2)低 人口迁出 (3)增加 经济因素
(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
14.读关于中国人口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报告称,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45亿,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
(1)材料一反映我国人口变化有何特点?说明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总量仍在逐年增长。第(2)题,受经济、就业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
答案:(1)总人口数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总人口数逐年增加,其原因是中国人
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降低是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2)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机会优于人口流出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