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来源:九壹网
第14卷 第3期2009年5月20日

JournalofHebeiRadio&TVUniversity

Vol.14No.3May20,2009

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杨 欣,李晓华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Ξ

摘 要: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角度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主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09)03-0102-03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

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其出现后很快便进入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也开始逐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问题。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模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习是相互发生的,并不是两个过程的简单叠加。一部分教育者认为,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就会不同程度地削弱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同时受教育者本身是不成熟的,一旦确认其主体地位,他们可能会泛用主体性,不便于教育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当代西方主体间性哲学的崛起,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模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最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随后延续并发展了主体间性理论,以对话主义为代表的马丁・布伯和提出交往行为理论的哈贝马斯等人补充并完善了主题间性理论。他们认为,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了单主体说,可以是双主体或多主体,同时也超越了双主体学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同时,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交流理解等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我国学者张耀灿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界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

一、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的关系定位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教育者主客体关系说、单主体说、主导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等多种见解。其中主客体关系说、单主体说、主导主体说已经受到严重的批驳,原因是这些学说大都将教育者置于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看作是被改造的对象,把教育活动理解为一种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对象化过程,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仍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双主体学说”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授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种学说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确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但是它却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有机的整体开来,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授和学

Ξ收稿日期:2009-03-11

作者简介:杨欣(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第3期杨 欣,李晓华: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103

[1]

政治教育。”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共同存在、相互依赖的主体,教育资料则作为双方共同的客体,表现为“:主体(教师)———客体(教育教学内容)———主体(学生)”的模式。教育者不再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受教育者也不再是完全服从和依赖,双方通过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提升,从而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不仅有助于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体的关系,消除主体间的矛盾,而且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平等性原则

的问题,形成个人的想法、性格、理想和生活态度,这一切都是在沟通理解过程中实现的。在主体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把对方看作可以改变的对象,而是看作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中的“你”。师生之间是一种同伴的“参与———合作”关系。沟通和理解使师生作为的精神主体而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交谈中另一个“你”,双方都亲临在场,引起精神上的共鸣,在交流对话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3.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原则,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交往来体现,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相互关系”,不是教师单纯的传递信息,而是通过交流思想、需求等,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积累知识和经验。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不是“我———它”关系。“我———你”关系是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与你之间活生生的精神上的“相遇”关系。只有这种真正的“我———你”关系才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相互性等特点。通过交往互动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学生通过消化和解读教学内容体现出自身的主体性,呈现出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理解、交往、融合,体现出交互性特点。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交往使得交往双方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

平等性原则,就是把受教育者看成与教育者一样平等的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通过主体间对教育内容的学习和相互理解,使交往双方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平等的交往和对话。真正平等的主体间性应体现为交往中的平等的“我———你”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与活动的自主性上是平等的。每一个教育主体都应该是作为完整的、平等的主体在

参加教育活动,而且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主体也应

情感和观点。因此,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该是平等的。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情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交互发展,成长的不仅只是感世界,把他们完全当成一个自主、自由发展

学生,而是师生双方。的人,引导他们进行对话交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

见解,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即“革除一

三、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

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

的发展方向

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

1.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从“管理”转向“服务”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简言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

[2]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主,以权利,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听话”为评价标准,学生的主体性无从发挥,2.沟通理解原则

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用主体间性理沟通理解原则,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沟通

的方式达成共识,相互倾听、言说的理解过程。海论指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平等观

念,从“管理”转向“服务”。以平等为前提,通过引德格尔认为,个体理解是一个对话行动,是一个指

涉他人的精神交往行为,其向度不仅包括古今之人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师生之的对话,而且还有在世的多极主体之间的对话[3]。间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特个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哈贝马斯从交往行为理论出发,用沟通概念作为了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让他们从内心主动接受思想政“合理化理论”的理论基础。双方交流思想、感兴趣治教育,与教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让

104第14卷

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切实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教育者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认识和尊重受教

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体现了教育要尊重人、3.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从“单向灌输”到“交关心人、发展人的“以人为本”原则,从“管理”转向往实践”“服务”,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理念,培养学生的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停留在“你说我趣,引导和启发学生。设立学生服务组织,如自管听”“、你打我通”的单向灌输的模式上,使思想政治会、生活咨询室、专业课堂和学生服务队等。开展教育缺乏交互性。教师将大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育者由板着面孔的教育者、“容器”,相对教师的满堂灌来说,大学生就成为“接管理者、改造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启发者、辅导者、服务者的角色。

2.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从“独白”转向“对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直接体现在教师的填鸭式“独奏”,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作为主体的学生仅仅是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很难进行深入的对话和有效的交流。雅斯贝尔斯从交往视界出发,提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4]。

主体间性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学生的兴趣,既可以来自自身的认识和觉悟,也可以来自外部的培养和激发。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师生双方共同积极参与的,通过对话使要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师生互相分享对方的理解与经验,教师适时加以方向性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从“独白”转向“对话”,不但可以消除教育者对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依赖,以及受教育者对书本知识和教师权威的依赖,而且能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开展对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师生双方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

受者”,往往只是把书本的内容、教师的讲授奉为金科玉律,一并吸收。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进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很难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交往实践”通过“主体(教师)———客体(教育教学内容)———主体(学生)”的模式互动,表现出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特性,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达成认同和共识。由此可见,建立在交往实践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才能获得完美的建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

[5]

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通过“交往实践”的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就要求教育者积极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参观教育基地等,使受教育者由静态学习变为动态学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意识、个人素质等。总之,符合当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主体间思想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简单“独白”式的说教。只有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主体,以教育资料为联系两个主体的中介,双方通过交往实践达成对话和理解,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相处的氛围,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于学友.主体间性: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4,(19).[3]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欧阳文,赵晓玲.雅斯贝尔斯交往视界中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责任编辑 宋 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