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曹学俭与闽中才子交游考 陈 超 摘要:曹学俭是晚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他一生三仕两隐,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山 林之中,他都结交了不少朋友,是晚明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考察曹学俭-9闽中才子邓原岳、徐爝、谢肇 涮和徐煳的交游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曹学俭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还可以为我们进一 步了解晚明闽派诗风新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曹学俭;闽中才子;交游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6—0171—06 曹学俭(1574—1646年),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侯官县洪塘乡(今福 州市区)人。万历进士,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天启间,官广西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 忠贤党,被劾削职。唐王即位闽中,授礼部尚书。清兵入闽,自缢于西峰里府第,留下“生前一 管笔,死后一条绳”的遗言。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谥“忠节”,后人称他为“曹忠节公”, 《明史》为其立传。曹学俭先后两次罢职,家居20年,一生勤于著述。曾谓:佛家有佛藏,道家 有道藏,儒家岂可独无,决心修儒藏与之鼎立。于是,采撷四库书,分类编纂,历时10余年,未 完稿而明亡。其一生著书多达30多种,诗文总名《石仓全集》,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收录福 州文人遗诗甚多,清代被编入《四库全书》。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有关曹学俭的记载或语焉不 详,或略有所乖,再加上乾隆年间曹氏著作遭到禁毁直接导致了有关其历史资料的存世极少, 使这位生前颇有名望的历史人物鲜为人知。时至今El,虽然曹学俭已经渐入学者们的视野,一 些专家在曹学俭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以载其作品评叙多,而论及其他方面少,从 思想交流的角度来讨论曹学俭的文章更是阙如。稽考曹学俭的交游活动,对进一步了解曹学 俭的人生历程以及对深化晚明社会的政治与文学研究,颇多裨益。 曹学俭性格旷达,学识博雅,尤喜交游。从他的《石仓诗稿》和《石仓文稿》及其与当时文 人雅士之间往还的书信来看,他曾经交往过的人物达200多人。由于地缘文化的深厚渊源关 系,与其往来最为密切者当为晚明闽中才子邓原岳、徐燧、谢肇涮和徐煳。 邓原岳(1555--1604年),字汝高,号翠屏,闽县竹屿乡(今福州郊区台江镇竹屿村)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督察浙江省,又奉命主持广东考试,升任云南按察佥 事,领提学道,亲为诸生讲课,注萧统《文选》为教材,刊刻发行。以功升湖广参政,兴利除弊, 于屯田、盐政、水利,凡百一新;兼管数道,治绩皆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以督饷抵淮,积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地方文化名人研究”(批准号:JA08231S)的成果。 作者简介:陈超,历史学博士,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 《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劳成疾。翌年,事毕过福州,抵家十余日,擢为湖广按察副使,命未达已病卒。原岳工诗,初学 郑善夫、后学“七子”,既而一意摹仿唐人,晚年更为宏肆,有《西楼集》十八卷,《四库总目》传 于世。 曹学俭与邓原岳早年相识。在曹学俭人仕前,就曾与邓原岳、徐煺、徐煳、谢肇涮、林宏衍、 陈荐夫等人到邓原岳的家乡竹屿结社吟咏。竹屿位于福州东门外,今属晋安区岳峰镇。这里 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早在宋代就建有“东竹林书院”,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到明万历年间 又建有“犹画”书院,由翁正春(状元)、叶向高(宰相)主讲,闻名遐迩。后来,邓原岳把竹林书 院遗址,改建为“竹林精舍”,并邀请好友到此诗酒唱和,此七子被人称为“竹林后七贤”。 万历二十年(1592年),邓原岳中进士到北京为官,曹学俭以《送邓汝高之京》赠之。诗 云:“问君此去欲何之,江北江南各一涯。南北即从今日别,销魂不在渡江时。” 三年后,学俭 也及第授官于京,这样两位故友同仕京城,友情愈深。邓原岳诗云:“与君三载客长安,共守闲 曹耐岁寒。”(长安,京城,指北京)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曹学俭从北京调任南京为官,邓 原岳作《送曹能始调留都二首》以寄慨。其一云:“汝更移官去,高才世共怜。青山宜吏隐,绿 鬓即神仙。五月鲥鱼美,三茅宝石妍。由来歌舞地,佳丽忆当年。”其二:“吾真怜小友,人或妒 狂生。偃蹇甘违俗,牢骚不挫名。花明江上渡,柳覆石头城。别后劳相忆,中宵有雁声。”⑨诗 人为好友被贬而伤感,因宦海无常而慨叹,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惜别情思。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上已日(农历三月三),曹学俭、邓原岳、徐魉、徐煳兄弟、谢肇濡J、 林宏衍、陈荐夫等人在福州金鸡山下的桑溪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修禊活动:“盘开漾轻凫, 杯行杂游鳞”。他们仿效流觞韵事,每人赋四、五言诗各一章。徐煳《桑溪禊饮序》日:“万历己 亥,祓除之日,和风初扇,晴旭咋开,遂集诸贤,禊饮其上。泉声宗铮,石势盘曲……浮觞无算, 临流、砒笔,酒载诗成。以咏以游,穷日而返。”④ 曹邓交好,除了基于地缘因素外,更基于相同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曹邓皆工诗,曹学 俭的诗,神韵超绝,清新自然。钱谦益《列朝诗集》云:曹学俭“为诗以清丽为宗”。@汪端尤其 推重曹学俭诗,云:“忠节诗秀骨清声,霞标玉映,其辞丽以则,其思深以远,才气少让陈忠裕 (子龙)而温婉过之。” 陈田亦云:“忠节诗,不矜才气,音在弦外,其兴到之作,有羚羊挂角,香 象渡河之妙。”④邓原岳的诗,音节俊爽,诗文清丽,与曹学俭的诗风相似。其《西湖棹歌》名闻 遐迩:“湖上西风吹鬓寒,澄澜阁外雪初残。扁舟暂威梅花岛,缥缈瑶台十二阑。”“漾漾波光荡 绮霞,满天风露冷仙槎。夜深爽气侵入骨,齐傍菇芦看月华。”柳湄诗传云:“原岳身长玉立,人 皆惮其方峻。其诗与曹谢安陈二徐并著,时称七子(七子诗以陈荐夫、徐魉、曹学俭为最,邓原 岳、安国贤次之,谢肇潮、徐煳又次之)。”⑧《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云:“与谢在杭并称诗于闽。 在杭推之,以为国初有十才子,弘正有郑善夫,而嘉隆之后汝高为之冠”。作为闽中诗派风雅 复振的先声,邓原岳以他的诗论《闽诗正声》为闽中风雅复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闽诗正声》 编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之间,它录林鸿、唐泰至袁表、邵傅(外有 女流二人)闽中诗人51家,计268首。正德间,择取郑善夫、林春泽、龚用卿、张经诸家,而摈弃 高激等,可见编选的严谨。叶向高在《中顺大夫湖广按察司副使翠屏邓公墓志铭》中云:“吾郡 在国初林子羽、王孟 辈以诗名,号称‘十子’,翩翩然有大雅之音矣。其后则有郑吏部少谷。 自吏部没,而称诗者遂少。年来才士尉起,复修明其业,观察翠屏邓公为之于喁鼓舞于其间,雅 道大振,海内之求词人于三山几若县圃之玉,邓林之材,乃公尤其连城合抱者也。”⑨充分肯定 了邓原岳在万历中复振风雅的作用。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邓原岳去世,时年49岁。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都会勾起曹学俭 《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对他的不尽思念。《梦邓汝高》云:“夜深吴苑梦,独切楚臣魂。语笑宛如昨,亭台依旧存。清 霜覆余柳,明月照孤猿。坐此伤离绪,唯添双泪痕。”∞当曹学俭重游福州东郊竹屿时,不禁触 景生情作《竹屿看梅怀邓汝高》。诗云:“小桥深涧响潺潺,路入寒林复几湾。竹里梅花标素 质,烟中石鼓润孤鬟。荆门人隔层波外,岳岭云归深树间。此日诗成乃寄远,一枝珍重为君 攀。”⑩ 徐燧(1561--1599年),字惟和,别字调侯,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举于乡,十余年不第。“燧好客,所居户外履常满客”, 家不富却好周济,有“穷孟尝”之 称。万历年间,徐魉与其弟徐煳在福州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以藏书。 曹学俭与徐煺私交甚笃,曹、徐本是世家通好。两人少时就常在一起赋诗、游玩,曹学俭 说:“少年时,同徐惟和辈登九仙山。”@长大后,学俭又常与徐魉、徐蚴、陈惟秦、王粹夫、陈幼孺 等友人集于福州乌山高贤祠治酒征歌,分韵赋诗,唱和赠答,诗风相互影响。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曹学俭有潞河之役,徐姬到京城会试,落第后顺道去看望了他。握别之际,曹学俭作 《送徐惟和下第还闽二首》。其一云:“薄言追有客,信宿且徘徊。默默当谁识,悠悠使我哀。 眷兹分手去,勉矣嗣音来。后夜怀伊阻,兼葭宛溯洄。”又作《舟中再送惟和》:“驾言以出游,送 子潞河舟。不展追权乐,终烦寤寐求。劳劳腹里转,泛泛水中浮。此际真成别,方看有泪 流。” 江边依依惜别,友人乘舟运去,一种匆遽而无奈之情跃然纸上。徐j通亦以诗《潞河别曹 能始》相赠。诗云:“悲歌燕市筑,归兴潞河船。作客有何意,还山仍种田。穷猿投散木,饥鹘 倦遥天。以我空囊故,怜君捐俸钱。” 此诗流露出诗人因落第而伤感的情绪,并抒发了诗人坎 廪失志,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徐魉奔竞于科举,因十年三上春官三下第,于是集毕生精力于文学。徐j通的诗歌创作成就 很高,其诗诸体兼长,尽弃晚明浮习,近体胜于古体,七言优于五言,七绝工于七律。朱彝尊、沈 德潜论晚明诗,极重煺诗。《静志居诗话》卷十六云:“惟和力以唐人为圭臬,七绝原本王江宁, 声谐调畅,情至之语,诵之荡气回肠。”沈德潜以为“惟和近体宗法唐人,在诗道冗杂时遇之,如 沙砾得简珠也。七言尤能作情至语,在李庶子、郑都官之间。”又评云:“词不必丽,意不必深, 而婉转关生,觉一种至情余于意言之外。” 所以在《明诗别裁集》中,他选录了七篇徐魉的诗 作。谢肇涮也认为,徐髓“才情婉至,风骨遒整,绝世之技”。 徐煺诗文结为《幔亭集)20卷,l7 卷之后为曹学俭选定。 除诗歌外,徐髓还编有《晋安风雅》12卷,录明初洪、永至万历闽中诗人264家诗,此编虽 以高榛《唐诗品汇》为范本,然而已不同于高榛的以盛唐为宗,而广至三唐,惟于晚唐不取;且 编者眼光又上溯于汉、魏,也与洪、永时期的林鸿诗派不同。《明史・文苑传》云万历中年,闽 中复振风雅诸诗人,并不及:li匝。张献翼《幔亭集序》云:“闽中一时诸子昆弟咸追述大雅,取裁 风人,作者响臻,同好景附,真足驰骋海内,而惟和则独步当时矣。”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徐煺病逝,年仅39岁。虽然徐燧英年早逝,但他却为闽诗风雅复 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诗友给予了高度评价。燧卒后,邓原岳《祭徐孝廉惟和文》云:“举世 嘈嘈,谁知正声?东海徐生,超超玄著,蚤岁登坛,千言立吐,雅言丈夫,不朽为期。尚论古人, 如亲见之。翩翩吾党,匪朝伊夕,立挽颓波。牛耳递执,乃驰赤帜。”凹谢肇涮《小草斋诗话》云: “郡中似当以徐惟和为冠。才情声调,伯仲高季迪。” 曹学俭更是推许徐ji匝,其《祭徐惟和文》 云:“子虽在地下兮,实不忘乎风雅”。 谢肇涮(1567--1624年),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长乐县江田人,后 随父居福州。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湖州推官、东昌司理、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 《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奉命治理河流,一 年大功告成,并写成《北河纪略》,记载河流本末和历代治河利弊。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 按察使,升广西右布政使。亲理政事,力革积弊;在边境,置官增兵,防止外患;能较好处理少数 ;整顿盐政,活跃经济,人民生活随之好转。谢肇涮博学多才,一生勤于著述,写作大 量笔记小品。所著《五杂俎》,多记掌故风物,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另著有《文海 披波》、《滇略》、《小草斋诗话》、《小草斋集》、《太姥山志》等;还助修《福州府志》和《永福县 志》。 谢肇涮是曹学俭故友,交契殊深。入仕前,他们就常常招集同好,结社赋诗,文酒谈宴。谢 肇浏极其推重曹学俭的诗,其《小草斋诗话》称:“曹能始诗,以浅淡情至为工”。@可见谢曹的 诗论相契,都推崇融汇性情,自然妙悟且有学力的诗作。肇涮诗律极细,清圆俊朗,值得称道, 如《题吴兴海天阁》:“飞阁接天都,珠宫控太湖。山光围百雉,野色入三吴。木落禽声尽,云崩 塔势孤。东南多王气,回首起栖乌。”据《明三十家诗选》,第六句为时人传诵。《明诗评选》录 此,评日:“或取之大,大不诞;或取之细,细不纤。”其《赋得新柳送别》诗,神韵清摇,称得上《小 草斋集》的佳作,庶几接近诗人“无色无着”、“淡语胜浓”的追求。作为是闽中诗派的“眉目”, 谢肇涮复振闽中风雅的功绩主要在于他的诗论——《小草斋诗话》。谢肇涮论闽诗上宗林鸿、 高楝,中尚郑善夫,近推徐燧、徐煳兄弟和曹学俭等,他论诗力主唐音,却反对过分摹拟,在充分 肯定闽派重要诗人的同时,亦能看到闽诗派的诸多弊端,并加以批评,所以在复振风雅的过程 中,促进了闽中诗派的健康发展。 入仕后,虽然曹学俭与谢肇涮各宦一方,却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但凡回闽省亲, 两人都积极组织诗社,与友人赓唱迭和,切磋诗艺。而且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嗜书 成癖、爱书如命。谢肇涮曾有“读未曾见之书,历未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味,一段奇快,难 以语人”固之句,是国内著名藏书家之一。他们经常聚集在彼此的藏书楼,切磋、交流藏书经 验。每得一秘本,不但互相传看,研讨书之异同,还要吟诗作赋。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谢 肇涮擢南京刑部主事,此时的曹学俭也在南京为官。同仕南京,他们朝夕同处,抵掌促膝。政 事之暇,一起登临怀古,耽酒赋诗,漫游山水,流连光景。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曹学俭调任四川,肇涮闻讯作《闻能始参蜀藩有寄》。在荒蛮的 蜀地生活中,同知交好友的遥相唱和,成了曹学俭精神慰藉的重要方式。从曹学俭的《寄谢在 杭》和谢肇涮的《得曹能始书却寄》就可真切地看出两人的深厚友谊。 天启元年(1621年),谢肇涮升任广西按察使。天启三年(1623年),曹学俭也起任广西右 参议,两人再次为官一处,喜不自禁,“但得同官时载酒,岂妨留滞在天涯”。固天启四年(1624 年),谢肇涮提调省试。是年冬人觐。曹学俭《送谢在杭方伯入觐》云:“昔年同调结婚姻,近岁 同官复比邻。每恨在家犹少会,却怜之粤得相亲。三年计最应殊擢,荒服粗安赖至仁。老我滞 留烟瘴地,何时西上遂游秦。” ‘昔年同调结婚姻”指的是,曹学俭的长子曹孟嘉娶了谢肇涮长 女为妻,所以他俩是儿女亲家,有姻亲之谊。当谢肇涮行至江西萍乡时,却病逝于官舍,终年 58岁。曹学俭作《明通奉大夫广西方伯武林谢公墓志铭》以吊之。崇祯四年(1631年)曹学俭 为谢肇涮的《史熊》刊本作序。 徐煳(1570—1642年),字惟起,一字兴公,徐魉弟。年青时即举秀才,后又随冠就试,但见 唱名拥挤,便心生厌烦,放弃举子业,终身不再求功名,而专心致志地藏书、读书、编r书目;吟诗、 作词、著文章,此外还练习书法与绘画。徐煳著有《红雨楼集》、《闽画记》、《闽中海错疏》、《荔 枝谱》、《榕阴新检》、《笔精》、《鳌峰诗集》等约50种,又重修《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 《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榕城三山志》等,这些著述为今人了解和研究明末福建社会的经济、文化、艺术、藏书、民俗、 人物及藏书理论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福建文化的宝贵遗产。 徐蚴生性恬淡,不求闻达,“生平游交广,足迹所至遍揽四方豪杰,简札往来无虚岁”,固但 他与曹学俭的交谊最为深厚,两人相濡以沫的投契之感,也最令人羡慕。在曹学俭与徐煳数十 年的交往中,彼此之间写有几十首唱和诗,这些赠答送别之作有诗歌创作的切磋,亦有娶妻生 子的祝贺,有藏书心得的交流,亦有冷热病丧的关怀。梳理二人的交游,或许能找到曹徐生平 活动的一些线索。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曹学俭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徐煳作《送曹能始进士赴阙》分享朋 友获骊探珠的喜悦。诗云:“年少风流汉署郎,邺中词赋动君王。九重仙仗烟光暖,五夜钟声 月色凉。驰道乱花苍玉佩,御河垂柳紫丝缰。朝不用含鸡舌苟,令生来自有余香。”田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南京任职的曹学俭回闽休假,徐煳高兴之余作《喜曹能始到 家》。当学俭返回南京时,徐煳又作《送曹能始使还留都二首》,其一云:“我也居林泽,当君乞 假还。无诗不参订,有事定相关。共被眠云壑,联锿看海山。从兹稀胜侣,长日闭门闲。”其二 云:“秣陵眇天末,此去驿程遥。梦隔云边马,魂消月下桥。闭曹归棘寺,远别负花朝。知尔重 归日,黄金带在腰。” 万历三十一年(1603)曹学俭和徐煳、谢肇涮、陈惟秦、陈价夫、赵世显、林光宇等人结芝 社。徐煳诗风清新,神骨俊异,与兄徐煺风格相近。其《旅次石头岸》云:“缥缈孤城见石头,长 淮云水自悠悠。孤村柳色连荒驿,两岸芦花隐钓舟。列月微钟京口夜,澹烟疏雨秣陵秋。客中 不尽怀乡感,南雁一声双泪流。”汪端盛赞此诗,以为“绝妙好词”,固并将二徐并论。徐煳还 “以彰吾郡文物之盛”固编选《闽中诗选》,旁搜博采,辑闽中遗编200馀家。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曹学俭在四川任上得罪权势,被削官三级放归闽地。回闽后,曹学俭扩建石仓园, 徐煳与友人日集园中,酬唱赓和,不拘一格,各极其才,致使万历闽中文坛出现彬彬之盛,俊才 云蒸的生动局面。《列朝诗集小传》云:“(徐煳)万历间与曹能始狎,主闽中词盟,后进皆称兴 公诗派”。国王鸿绪《明史・曹学俭》亦云:“闽中之风,明初为盛,至万历中再盛,自学俭倡 之。”@花甲之后的曹学俭和徐煳更是形影不离,友情老而弥笃。正如徐煳在《石仓园与曹能始 宿别次韵》诗中所云:“……世态谁青眼,交情已白头。曹园赓和者,若个比应刘。”固曹学俭的 《西峰集》和徐煳的《鳌峰集》都详尽地记录了他们晚年一起结社、酬唱、藏书、登山、郊游、访亲 等情景。曹学俭《赠徐兴公》云:“天将成就聘君贤,游道难兮考室便。但有好缘俱赞叹,更无 名士不周旋。诗歌七月为衣始,郡仰高峰下榻前。老眼看书真不厌,竹窗灯火尚苍然。” 崇祯十年(1637年),曹学俭与徐煳、董应举、陈惟秦等人组织三山耆社,当时徐煳已68 岁,最小的曹学俭也已是63岁的人了。随着时局的日益动荡,曹学俭和徐煳的诗风也在不知 不觉中起了某些变化,出现了较多反映万历中后期民生疾苦的作品。 曹学俭和徐煳两人都雅好藏书,皆有“耽书之癖”。徐煳是“可无衣,可无食,不可无书”。 他们常在一起讨论经史疑义,并将所藏秘籍,相与校雠。徐煳一得到《文心雕龙》第四十《隐 秀》篇,就立即抄录给曹学俭,而曹学俭也经常给徐煳寄赠书籍,彼此互通有无。曹学俭至晚年 庋藏丰富,聚书到万卷。徐煳藏书七万余卷,所收图书既有特色,种类又多。其中有不少的宋 元秘本和海内孤本。其藏书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广泛,是同时代的福州藏书家所少有。 徐煳建有“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宛羽楼等藏书楼,其中宛羽楼便是曹学俭资助营建的。 徐煳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lO月13日去世。曹学俭以《挽徐兴公(壬午冬)》一诗来追悼这 位相交了50余年的诗友:“词场领袖失三山,所恨存亡一水间”。独抱玄真归洞府,空余大翮 《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落人寰。平安两日无书至,恸哭千秋有梦还。老泪可如冬节涧,只将呜咽当潺滠。” 悲痛之 情溢于言表。 综上观之,曹学俭与邓原岳、徐燧、谢肇涮、徐蚴均为闽中才子,时有“前五子”(陈椿、赵世 显、邓原岳、陈荐夫、徐:I通)和“后五子”(陈鸣鹤、陈宏已、陈价夫、徐蚴、曹学俭)之目,又有“七 子”(邓原岳、曹学俭、谢肇涮、安国贤、陈荐夫和徐燧、徐蚴)之名,此五子之间的交往,不仅标 示着他们在闽中文坛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也蕴含着一段同气相求的真情。虽然五人各具面 目,气质相异,如曹学俭儒雅旷达,邓原岳奇伟倜傥,徐煺放任戾世,谢肇涮刚气诤骨,徐煳恬淡 率性,但相同的文学旨归和道德、气节锻铸了彼此深厚的友谊。值得肯定的是,在明诗渐趋卑 下,荡失雅正之时,曹学俭、邓原岳、谢肇涮、徐蚴(徐燧早逝)作为晚明闽中诗派的核心人物起 而救弊,复兴雅道。他们开坛结社,品评诗文,切磋诗艺,交流见解,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以自身 的诗歌创作共同推毂了晚明闽中诗坛的风雅思潮,为明诗谱就了辉煌的殿末之章。正如《明 史》所云:自明初林鸿之后,闽中文苑久无闻人,“迨万历中年,曹学俭、徐煳辈继起,谢肇潮、邓 原岳和之,风雅复振焉”。固 注释: ①(明)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十六,三联书店影印本1989年版. ②③⑩(明)邓原岳:《西楼集》卷二,卷四,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④(清)鲁曾煜:《福州府志》卷十七,乾隆甲戌修,线装本。 ⑤④(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⑥③(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二集七下,二集卷七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⑦(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⑧(清)郭柏苍:《全闽明诗传》卷三十三,光绪十五年闽山沁泉山馆刊本。 ⑨(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⑩⑨⑩④①⑦(明)曹学俭:《石仓诗稿》卷二《金陵集》,卷十三《天柱篇》,卷十七《潞河集》,卷二十九《桂林集》,卷二十 九《桂林集》,卷三十三《西峰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⑥⑤(清)陈寿祺:《福建通志》卷六,清道光九年修同治七年刊本。 ⑩①(明)曹学俭:《曹大理诗文集・石仓文稿》,明末刻本。 ⑩(明)徐荫匝:《幔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⑩(明)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⑥⑩③(明)谢肇涮:《小草斋文集》卷二十四《徐惟和诗卷跋》,《小草斋诗话》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 1997年版。 ②(明)谢肇涮:《五杂俎・事部》,上海书店20o1年版。 ③⑤②(明)徐 勃:《鳌峰集》卷十四,卷十,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书店2oo2年版。 ④(明)徐煳:《重编红雨楼题跋》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清)王鸿绪:《明史稿》,清雍正刻本。 @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页。 ④(清)张廷玉:《明史・文苑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