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王允赴死曹操兴师读后感

王允赴死曹操兴师读后感

来源:九壹网


王允赴死曹操兴师读后感

王允在貂蝉天衣无缝的配合下,巧使连环计,成功地离间了董卓、吕布之间的父子情义,假吕布之手诛杀了凶暴的董卓。按说,有了如此天高地厚之功,王允的政治舞台应该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有一个功德的结局。然而,老天似乎是有意要与王允开个玩笑,除掉董卓后不久,就让他死在了董卓的旧将李傕、郭汜之手。许多人读《三国演义》至此,多以贬意的立场来看待王允之死。说他的死是咎由自取,认为他自诛除董卓后,骄傲武断,缺乏机动灵活的谋略,不能控制错综复杂的局面,最终落下了悲惨的下场。但我以为,这其实是对王允之死的一种误读。持上述观点的人,大约是这样认为的:不顾众议杀蔡邕,是他骄傲武断的表现;不懂得变通,逼反郭、李,是自取灭亡的直接诱因;乱军近逼天子,王允控制不住错综复杂的局面,只得从城楼上跳下。那么,我们一一来解读这些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

先说蔡邕之死。从当时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认定,王允起初没有杀死蔡邕的意图。当时王允听说有人在哭董卓,便命人抓来,一看却是朝野都为之尊崇的蔡邕,于是就痛斥了蔡邕一番。胆小怕死的蔡邕生怕王允一怒之下杀了他,赶忙请求免死,希望能够“黠首刖足”、“续成汉史”,来将功赎罪。蔡邕想学司马迁,这让王允不能接受,于是不顾众人的请求,缢死了蔡邕。从这里我们得知,王允杀蔡邕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他“执笔于幼主左右”,在他看来,“方经国运衰弱,朝政错乱”,蔡邕如果像司马迁那样忠实地记录下了那一段历史,必然会令幼小的天子遭受到诽谤和诬蔑,还会使他们这些大臣蒙受批评和指责!由此,我们已经看出,王允缢杀蔡邕,实际上是在维护封建士大夫阶层,也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为尊者讳”,即维护皇帝的尊严。所以,骄傲武断、一意孤行是他给人留下的错觉。杀董卓,是为了不使皇权遭受亵渎;杀蔡邕,是为了保全皇帝的颜面。不赦郭、李等人的原因很明显,“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常怀王霸之心,郭、李等人难辞其咎,削夺他们的兵权,给其以惩罚也是必要的。而事实上,

郭、李作乱的真正目的和董卓是一样的,“杀天子谋大事”的倾向明显。青少年时代就被誉为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对此不可能没有警觉。所以,“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是有他自己道理的。遗憾的是,东汉这棵大树已遍体腐朽,在乱臣贼子卷起的狂风巨浪面前,不堪一击。

再来看王允之死。当时,外城已破,贼兵已入城,守将多战死,郭、李二人陈兵内庭之外,情况十分危急,侍臣们只好请天子登上宣平门与郭、李二人对话,盼望着能够用天子之威来止住叛乱。面对天子,郭、李二人说:“只要杀了王允,我们就退兵。”王允见形势危急,便慷慨辞君,从容地自城楼上跳下,被郭、李二人手起刀落,砍倒在地。此前,王允是完全可以逃生的。《三国演义》中写到,李傕、郭汜兵进长安,吕布抵挡不住,于是要王允和他一起逃跑,王允却没有答应,吕布独自带人投袁术去了。那么,有人要说,不跳也行啊,可以坚持到最后嘛,何必要主动去赴死呢?我们来看当时的情形。别看当时对话的一方是天子,一方是臣下,看似优势在天子,但实际上占上风的是臣下。一旦谈崩,手提重兵的郭、李二人就会督军猛攻,乱军之中,必然危及皇帝性命,闹不好就会玉石俱焚。早对形势了然于胸的王允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事实上,王允对于自己必死的结局是有清醒认识的。前面说过,吕布逃走之前,曾再三要求王允和他一起走,王允说:“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现在,是他实现诺言为国家“奉身以死”的时候了,李傕、郭汜,你们不是说只要我死了你们就退兵吗?那我来了!只要用我的死,能够换取皇上的周全,值!于是,高高的宣平门楼上,大义凛然的王允纵身一跃,成就了大义的瞬间!王允主动赴死,除了换取皇上暂时周全的考虑以外,还含有为诸侯勤王争取时间的意思。郭、李二人用他的人头泄了愤,又在皇帝那儿得到了想得到的权势,便可能有一段时间的停顿。而在此期间,各地勤王之兵便将陆续开进,以郭、李二人的智谋与能力,必败无疑。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上面的解读分析,我们知道了王允是一个典型的大脑充满浓郁的“尊天子”、“卑诸侯”、“抑大夫”思想的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为了自己尊崇的思想,背上骂名却毫不在乎;搭上性命也在所不辞。在王允看来,自己的死,是为忠君之义,是大节是大义。在当时社会,以王允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春秋》中所彰显的“尊天子”、“黜霸”、“卑诸侯”、“抑大夫”。在罗贯中的演义中,一度好读《春秋》的关羽被神化为“义绝”。而在《三国演义》中,真正将《春秋》大义尊崇到极致的,只有王允一人。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舍得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人。王允用自己的生命,为延续东汉王朝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尽管那生命延续得不是很长,但结果并未影响王允成为英雄。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他的精神属于个人财富只为自己持有,而当他做出牺牲以后,他的精神就覆盖整个民族,为全民所有。数百年来,我们或因阅读肤浅,或因阶级立场,或因价值取向,将意蕴深含的王允之死误读了,这是王允的不幸,也是我们的悲哀。因为误读的不仅仅是王允之死,更重要的是误读了那些特定时代的英雄精神。

研读《三国演义》,我发现罗贯中对王允之死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写缢杀蔡邕,让人觉得他骄傲武断、一意孤行,一抑;写他逼反李傕、郭汜,让人认为他缺乏机动灵活的谋略,二抑;写他危急关头纵身跳楼,让人感觉到他控制不住错综复杂的局面而只好求死,三抑。到最后,话锋却猛然一转,录下史官的赞诗:“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这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罗贯中还是十分欣赏和支持王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