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来源:九壹网
2006年第8卷第4期

总第79期

巢湖学院学报

ChaohuCollegeJournal

No.4.,Vol.8.2006GeneralSerialNo.79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肖圣龙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摘要: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

际性、主体(观)通性、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主体间交往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6)04-0138-04

相应的社会关系的状况,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现实状况。与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人还不完全具备主体性,属于前主体性阶段;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以人的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未来更高阶段的社会则应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属于主体间性阶段。

主体性的内涵1.2主体、

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各自从自己不同的角度强调了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主体性。儒家学派的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旨,主张以“修身、和管理百姓、治理国家。尽管孔子周游列“礼治”“王道”国,不为诸侯所用,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和)。法家学派相信“法治”“霸道”,这种国家主体性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道家学派则否定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在现实中做出的努力,认为那是“役人道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庄子.大宗师》)。家老庄学派力图超脱纷乱的现实世界,做到“物物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他们认为“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适人之适而又不适其适”(《庄子.骈拇》),是没有自己的主体性的表现。至于“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那种主体已完全虚拟为客体。道家学派在表面上似乎很重视个人的主体性,但他们所追求的主要是一种在精神上超然物外的境界。由于放弃了现实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建构,必须厘清主体性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含义、主体间性的含义、意义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构成要素及关系。

一、主体性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及其建立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它要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因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过程中,必须研究主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及其建立。

1.1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或

阶段的理论

在1857至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阶段的理论。可以说,这一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的理论。人的主体性大体经历了前主体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三个阶段。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

[2](P104)

展起来”。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和与之

收稿日期:2006-01-18

基金项目:2005年度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0503)作者简介:肖圣龙(1964-),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副教授。

138

世界的努力,采取了消极的超脱的态度,因而在实践上又是最少主体性的[3](P5-9)。

在人的主体性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现实的实践的主体作用,自从活动着的人作为主体同活动的对象作为客体分化开来之日起,实际上就有了人的某种主体性。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这种主体既非“生儿育女”的循环过程所给定,亦非这种无限过程所设定,主体的生成不是自然人的自然生成,不是人的自然演化的抽象推演,而是一种社会生成,这种社会生成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4](P37—40)。

主客体关系典型地存在于人与自然客体或客体化社会力量之间,因而这种层面的主体关系近似地说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关系”;主体间关系是多向“为我性”的异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层面的主体关系是主体间的“人伦关系”;主体自我相关性关系则构成主体关系的第三个层面,即自我确认和实现的“身心关系”。诸种层面的主体关系使人成为自然关系的主人、社会关系的主人和人自身的主人。由此可以得出主体性的基本规定:(1)自觉的能动性;(2)社会的文化价值性;(3)自我意识性。

1.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建立

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首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主体地位,具有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学生)的交往。学生主体的建立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社会的文化价值。这包含责任的权利、道德取向等价值向度的文化特性。引导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之期望。人类活动总是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对目标的追求。社会规范制约着人们行为,人们如何做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由此而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自觉的社会责任和权利、道德的善恶取向等等文化特质。社会交往促使人的理想目标的形成,个体目标通过榜样、社会评价取向等而确立,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设计、评估等而确立。理想目标强化着主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内在地强化着主体的社会文化特质。社会价值性体现着主体性的社会指向,它是健全的主体性的物质所在。[5](P37—40)

第二,帮助他们以正确社会的文化价值指导自己行动并增强其自觉的能动性。恩格斯指出,“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

界”,[6](P516“

)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的前进的特征”[7](P516)这种经过思想的、有计划的、有目的之特性即自觉的能动性,它是在劳动、交往、语言乃至思维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的产物。主体的自觉能动性首先体现在主体为“自我”所建构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活动之中,表现为人在其主体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贯注于客观对象的自觉的、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同时对象世界又是主体活动的产物,为“主体”

而存在,是主体人的本质力量之确证。主体的本质力量直接地现实地展现为人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方面的资源。主体的本质力量正是在主体的自觉的社会生成中,在主体间能动的交往活动中通过积极适应特定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过程,通过特定的社会语言学习的浸染和熏陶,通过强制性社会规范的教育和训练而获得、培训和强化的。正是在自觉的能动性的主体活动中,主体的本质力量得以现实化、客观化[8](P37—40)。

第三,帮助他们强化自我意识性。对象性活动、主体间活动及二者基础上的语言和符号的创造活动促使人意识到对象和映象之区分,从而在其意识中进一步把自己提升为主体,促成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意识是主体之为主体的特质所在,它构成主体性的内在的基本根据。人作为主体总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作为主体能够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明确自身的主体资质、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及其实现之途径。这是主体认识自我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成为自觉的社会历史主体的基本条件。主体的自我意识总是处在主体自我认识又与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互为参照的关系中。主体自我意识通过由交往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通性联系来实现,主要包括语言符号、社会认同心理、理解评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指代体系,具备特定的文化特性,它促使自我意识的产生,又强化着主体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研究和规范一个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相互作用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第一个含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从而确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本真的生存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上主客分离的认识模式基础之上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教化,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征服对象。总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的活动,这样就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主体客体化,非人化,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客体(受教育者)对抗中主体的胜利。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育者主体对客体(受教育者)的征服,而是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的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第二个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主体间共同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设备等共同创建教育文本,并以其作为媒介,进行交往,通过彼此的理解、彼此对话(由互识达到共识)、共享(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第三个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交往,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领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139

理论,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知识体系,只有用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地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有最充分的理解、沟通。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学”就有了新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共同媒介及其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要求主体间通过共同的媒介,进行交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与作为受教育者即学生主体的共同媒介的建立非常重要。

3.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共同的媒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共同的媒介是教育者借助语言、文字等教育资料和教学设备手段等客体的中介作用,来塑造一个共同的教育文本,塑造这一教育文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接受,但学生是否认可、接受这一文本,则取决于学生这一主体,教师是为力的,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这一文本的塑造,这一文本才能成为师生的共识,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学生)主体共同塑造并接受这一文本,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学生)主体通过共同塑造的这一文本进行交往。受教育者(学生)主体把这一文本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引起受教育者(学生)主体身心发展变化。这个内化过程,反映了“主我”与“客我”的对立统一。按照乔治.H.米德的说法,“主我”

是有机体我对他人的反映,“客我”是有机体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态度,他人态度构成了有机组织的“客我”,然后有机体作为一个

“主我”对之作出反映。[9](P155“

)客我”作为教育者在文本中提出要求,只有完成了与“主我”的对立统一,才能引发“我”的变化。3.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共同媒介的内涵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的共同媒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借助语言、文字等教育资料和教学设备手段等客体的中介作用,由受教育者(主体)参与而塑造的一个共同的教育文本,这一教育文本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

3.2.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而且与科学文化、身心、创造审美等素质密切联系,对它们起着主导作用。思想素质解决的是人的理想、信念、作风等问题,它所关注的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总体建构,一定的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的最基本的素质,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的方向。

3.2.2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人们所具有的为社会服务的特殊的工作能力。具体表现在人们在业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对青年学生而言,首先,大学生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科技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做到既专

又博。其次,大学生要具有基本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勤奋、踏实,具有严谨的学风,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考能了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有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再次,必须掌握一般的方法,它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创造知识的武器。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对教育者主体而言,除了具备受教育者主体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素质。

3.2.3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地位,它作用于人才整体素质的各个方面,也作用于人们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文化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人们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涵养,它是形成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的依据,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受教育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学习的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积极掌握专业本领,有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培养和加强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3.2.4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地位。其内涵包括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生理素质。身体健康,发育良好,身体各器官功能正常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健全的体魄指的不仅是人们从事各种工作的体能,更重要的是人内在的旺盛的精力、长期从事艰苦工作的耐力和对疾病侵袭的抵御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身体素质是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质、体能等方面的能力,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同时,他们坚持体育锻炼,既可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大学生的灵活和机敏性,增强其毅力、

耐力、适应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指的是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以及人际交往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身心素质好,他们才能够以充沛旺盛的精力,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体能和智能,主动适应、支配和改造环境,从中体会到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交往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人的过程,它要以完成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变化为任务。所以,在总体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

140

育者作为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总体上的主客关系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认识对象,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指导自己的教育活动;第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有目的的作用对象,意欲改变的对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都是为了改变受教育者而发出的有目的的活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客体,他还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不可能通过线性关系来直接塑造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是一个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教育者与受可分为两个环节:认知环节。

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实践环节。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共同的媒介—主体间交往的关系。认知环节是为实践环节做准备的,是起始环节,没有认知过程,实践过程将有很大的盲目性,实践环节是认知环节的目的。

谈话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客体谈话者有一种被动感。独白是个体自我心声的表露。对话是两个以上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相互合作、共生和共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

存,致力于和平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鉴于目前教师中心主义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注意培养自己的对话意识,不能总是以师者的姿态对受教育者耳提面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伙伴,教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者,他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育者的作用是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使它成为受教育着喜闻乐见,诱导受教育者参“激活”

与其中,共同塑造一个“教育文本”,受教育者通过对这一文本的内化,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主体性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受教育者的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相统一,理性启迪与人格直觉相统一。

4.1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节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有个认知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节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主体,必须对客体(受教育者)有充分的了解,这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的状况以及其经济状况等。只有教育者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才能与其交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也有一个对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了解的过程,这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的状况和能力水平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4.2.2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理解的过程,这种理解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它更多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共同媒介的基础上建立的的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要通过“教育文本”

对话,在对话中通过移情体验,在中发现了对教育“你”“我”。文本的理解,不是了解教育文本里面的文字符号是什么,而是指文字符号里话语的意义。教育文本里的文字符号不是纯粹的文字符号及其组成,它保持了主体的灵魂和生命体的复杂意义和信息。因此,理解的对象也不在是用某种文字符号传达的内容,而是一个有能力言语者在用语言诉说。对教育文本的理解,不是死读书的过程,也不是掌握某一局部的知识点,而是我与他人的情感、意识人格力量的沟通。

4.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认知环节是为实践环节做准备的,只有实践环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真正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交往的过程(主体—共同的媒介—主体),主体间交往的过程包括以共同的媒介为基础的对话、理解和共享[10](P26-31)。

4.2.3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融入,生成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有两个方面:主体间互识和主体间共识。主体间互识表明主体间在交往中的差异性,主体间共识表明主体间在交往中的统一性,交往的过程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共识而泯灭个性的过程,相反,真正的交往是以人格的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主体间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由互识达成共识,他们共享这一共识,促进思想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4.2.1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不同于谈话、独白,谈话是建立在主客分离的基础上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语言交流,主体

参考文献:

[1]金元浦,论文学的主体间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3]郭湛,无法消解的主体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可版,2001.6.

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3.[4]张登巧、

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3.[5]张登巧、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3.[8]张登巧、

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9]乔治H米德,心灵、

[1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责任编辑:一平

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