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i j 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教师居高临下一言堂,加 上课堂纪律的约束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的过分 严格,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既缺乏师生之 德育课开放性 间的双向交流,更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不利于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第三,教学 手段单一、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德育课教学也 和其它课程一样,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授课方案 教学浅谈 囊 口马丽萍 德育课的理论相对比较抽象深奥,此时,如 果老师再一味满堂说教,学生容易感到内容枯 燥。实践证明,只有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开 放性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真知,提高认 识,培养能力。 一、德育课开放性教学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 是在课堂中实现的。然而,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 的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越来越受到挑战。 德育课的教学要想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发 展,就必须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实现从教学理 念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 首当其冲的是德育课教师,要率先实现从传统 的封闭式的教学观念到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观 念的转变。 传统的德育课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第 一,在价值取向上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的思想 比较严重。对学生的教育,要么是重视理论知识 的单向灌输,要么就是要求学生思想觉悟高,政 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优良,过分强调对学生教 育的外在的社会价值,而忽略教育对学生内在 的自我价值方面的教育(如人格、情感、创新), 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念。第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管理过于 死板。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 活动,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决 定性因素。但是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强调以 (22)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7期 和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加之教学手段基本上 就是“黑板加粉笔”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 奇、千篇一律,教学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得不到应 有的体现,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许多丰富 的感性材料得不到及时的呈现与展示,这样的 教学难以使师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碰 撞,因而也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封闭性的课堂教 学形态,努力建构一种开放性的课堂,使课堂教 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师生互动和谐统一;使学 生在教学中既能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 人文关怀,实现自我发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 到实实在在的“享受学习”。 二、德育课课堂开放性教学的特征 第一,教学结构和内容的开放。在教学的程 序上,课堂教学不再刻意追求教学程序的严密 和教学过程的完整,而是要更加关注教学过程 的实效,注重学生多方面的收获与素质的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教学程序,适 时调节教学环节,不必墨守“预设教案一执行教 案一完成教案”的陈规。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活 动”成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形式,为此教学内 容不能按照教材的内容固定不变,可以根据课 堂活动和所实现目标的需要做出多方面的选 择。 但无论是教材的取舍、教学事例的选择、教 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都要充分注重理论与社会 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的关怀 外更要关注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需要和 个性差异等方面的需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最 合适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 第二,教学方法和课堂权利的开放。教学方 蓦 薯誊 . 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既规定着学生 如何学习,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方 法的开放,就是要改变过去“传授式”教学方法 和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代之以“探究 式”、“合作式”、“发现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学习。教师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 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最 时要查阅许多资料,平时还注意搜集社会生活 中典型事例,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总以为所有知 识要全部讲完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心里才觉安 慰,才对得起学生。但令人不解的是:老师在上 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现 在我认识到,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能 以教师教了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 为标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 适宜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 学活动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想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课堂权利的 开放,要减少对学生不必要的制约与,给学 生以更多的充分发展的自由与权利,如自主学 习的权利、思维的权利,教师不能把学生作 为被动学习的机器,而应该把学生作为真正的 人来看待,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时空的开放。对于学生来讲,社 会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对 教学时空的开放,一方面是指教学时间从课内 延伸到课外,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学校之外,走向 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就课堂内的时空的开放来 说,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让 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开放 性必然引起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评价标准不再 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它更加重视学生的行为习 惯、学习方法的考查;重视结论,但更重视整个 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个 性的发挥;不但考查学生的现在,更重视了解学 生自身的前后变化。 德育课教学的开放性是教师教学的开放性 和学生学习的开放性的统一。从本质上说,是教 师通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来实现学生学习 方式的转变,并以此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 开放的世界意识,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开放性教学的策略要求 第一,教学内容向.学生开放,课堂上把时间 留给学生。以前我和其他许多老师一样,在备课 出发,改变教学观念,将教学内容向学生开放, 对于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可以不讲;例如,在讲 授“正确看待理想”一节时我就把理想内容(生 活、职业、道德、社会理想)只是在四者关系的层 次上做了以下提示: 社会理想 社会 高 //f J, 1 生活 职业道德 个人 低 这部分内容就由学生自学完成。对于学生 难以理解的内容精讲;对于需要举例分析的内 容,让学生尝试完成。从而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 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 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上课睡觉,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 老师,是因为老师没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 学方法,所以尽管老师辛苦,但学生仍不“领 情”。 教学内容的开放还表现在不拘于教材本身 的内容上,要充分利用一切社会条件和手段,理 论结合实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二,教学形式向学生开放,思维上把空间 留给学生。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 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 少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营造民主愉 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 教“活”,使学生学“活”,只有学“活”,才能“活” 用。 对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知识,或由于一 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学生在认识上容易产 - 譬 。董 生片面性,特别是对某些知识的片面理解,使得 学生在思想上常常出现一些偏差,让学生产生 困惑的结论。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些偏差就 讲赛等形式。在采用这些形式进行教学时,教师 要布置好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收 集事例,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可能会埋在学生心底,造成一错再错,这不仅不 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更不利于学生的心 培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辩论和讨论中,教师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各抒己见。教 理健康的培养及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而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症结”所在,才 能合理施教,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课堂 师在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议, 学生才能体会深刻,进而才能求得真知。 第三,教学问题向学生开放,把学习乐趣带 必须要向学生开放。 例在讲授“人生价值”时,组织学生观看录 像片《人生与道德》,以片中徐效钢的感人事迹 教育感染学生,并引发学生思考:徐效钢负伤后 面临几种人生选择?感性的教学材料、开放的思 维空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旦学生的积极 性被调动起来,其结果有时甚至会出乎意外。学 生提出了四种选择:坐享其成,依靠国家供养; 克服困难,要为国家贡献;生不如死,趁早结束 生命;醉生梦死,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我只想到 了前两种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因势利导,让 学生展开了进一步讨论:你认为哪种选择更能 体现人生价值,同时自己也更幸福?为什么?如 果是你,你将如何选择?为什么?通过师生、生生 之间较为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顺理成章 的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还是索取”问题 上达成共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 献。现代人要敢于提倡追求物质享受,实现自我 价值,但更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在对 社会贡献的基础上的索取才是合理的,也只有 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 值,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因此,对社会贡献越多,自我价值也越大,自我 幸福感自豪感越强烈。 在讲授完“理想”一章后,我以“我的理想、 我的人生、我的价值”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 讲比赛。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引发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开放教学还可以采用辩论会、讨论会及演 I2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7期 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解决开 放性问题,是政治课教学走向开放性的有效途 径之一。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根 据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特长寻求答案和解决途 径。当然,在评价方法上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 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个性的发挥。在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极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例如,在讲授“正确看待人生理想”时,我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的时候你曾经有过怎样 的理想(梦想)?现在的你还有理想吗?是什么样 的理想?当前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最想做最 愿意做什么?为什么?你现在每天都在做些什 么?为什么?比较一下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有 什么不同?人生有理想、无理想有无区别?理想 高低、远近有何区别?有无理想和理想高低性质 相同吗?为什么?你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理 想?为什么?并给学生以下图示,让学生自己去 思考,理解人生正确的“三步曲”和因失去理想 或丧失信心不再奋斗的危险眭。 少年理想(梦幻)一青年理想(科学)一现实(理想实现) \/ 现实 这样开放性的学习,不再是生搬硬套一味 说教,而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于学生的理想 教育十分有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自 己大了丢掉幻想不谈理想不是成长,理想科学、 目标坚定、勇于实践才是真正的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