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欧洲中世纪雕塑流派及其影响

欧洲中世纪雕塑流派及其影响

来源:九壹网


欧洲中世纪雕塑流派及其影响

欧洲中世纪雕塑

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中东地区,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罗马帝国的严酷,但它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到313年,罗马皇帝不得不承认教的合法地位,并将其定为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从这时起到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有近一千年的时间,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中世纪。

欧洲的中世纪,教的影响占据了统治地位,艺术成为传播宗教信仰和神学理念的工具,因此这个时代的艺术可以被称为教艺术。

教起源于中东地区,因而教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的气息,古罗马帝国在接受教文化的同时将自身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融入其中,教在地中海地区确立地位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一些新的样式。直到10世纪前后才形成相对统一的教艺术风格。因此教艺术的来源有三部分: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蛮族文化。

第一节早期教雕塑

拜占庭雕塑

在10世纪的破坏圣像运动后,雕刻在拜占庭艺术中已不占据重要地位,圆雕作品几乎完全消失了。雕刻主要存在于建筑装饰雕刻和石棺雕刻中。而装饰雕刻在拜占庭式教堂中,仅仅被用于柱头、门窗上楣和石制祭坛的屏饰等处。值得一提的是柱头,在圣索菲亚

教堂和圣维塔莱教堂,出现了一种花篮似的斗形柱头。这种柱头从科林斯式发展而来,但科林斯式的立体叶簇已变成了花蔓连翩的镂空透雕。在这里,正如绘画向二维平面发展,雕刻也由团块式转向平面化。圆雕消失了,浮雕也仅仅保留在诸如双连版(两翼可开合、能随身携带的轻便小祭坛)之类的小型携带品上,更接近绘画。

蛮族雕塑

蛮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艺术家擅长于各种手工艺品制作,他们创作的工艺品上雕刻着各种以变形了的动物形象为母题的繁复精美的装饰图案,但这些雕刻是平面化的,没有立体感。蛮族雕塑家也曾将他们熟练地运用于工艺品上的雕刻应用到建筑装饰雕刻中。7世纪蛮族人的一支伦巴第人在意大利北部建国,在接受了教信仰后,他们建立了一些教堂,并在教堂建筑上作了大量装饰雕刻,这些雕刻也是平面化的,表现的多是动物和花草为主的装饰图案,但也有一些有人物形象的教题材的浮雕作品,如现藏意大利奇维达莱圣约翰教堂的祭坛装饰浮雕《光轮中的》。这类浮雕作品显示出拜占庭艺术的影响。在西班牙的哥特人的教堂中也有大量装饰雕刻,这些雕刻十分精美,但也主要是平面化的各种华丽的装饰纹样。

加洛林王朝雕塑

8世纪,法兰克王国查理曼是一位著名的国王,他统一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力图恢复古罗马的繁荣,在文化上复兴罗马的传统,鼓励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查理曼大帝热衷于用雕塑布置教堂和宫殿。他专门购买了意大利雕塑杰作作为楷模,如亚琛王宫教堂的云石柱头和青铜的狄奥多里克骑马像等。

查理曼时代的雕塑模仿了古罗马式的自然主义的手法。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一件

高24厘米的青铜圆雕国王骑马像,约作于810年,塑造的可能是查理曼本人的形象,这件雕像明显是按照《马可·奥里略骑马像》一类的雕刻创作的。所不同的仅是这件骑马像塑造的是一位狂热好战的国王,而不是一位罗马式的古代英雄。

奥托时代的雕塑

查理曼死后加洛林王朝随之完结,但它在文化艺术上影响巨大。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王朝继承了加洛林王朝的传统,并发展为一种肃穆宏大的风格,在雕刻方面发展了圆雕的形式,十分注重对人物情绪的表现。可以这样说,奥托王朝的雕塑具有纪念碑的气魄。

奥托王朝的金属雕刻有较高的水平,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这对大门的浮雕被划分成八个水平方格,这些浮雕都以人物群像为主,都是取材于《圣经》的哑剧。在那幅《堕落后的亚当与夏娃》中,上帝指责亚当,亚当指责夏娃,夏娃指责地上的蛇,人类原罪的起始一目了然。罪恶中人的肉体也被塑造成萎缩笨拙的样子,肉体的完美对于中世纪的人们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节罗马式雕塑

罗马式雕塑水平并不高,常常做为建筑的附属物,人体拉长,变形,带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在法国欧坦大教堂的拱角板上雕刻的《最后的审判》,耶酥的形象最大,坐在,形体有点变形、拉长,在他背后围绕着一个圣光圆圈,圆圈外边是审判的情景。右边一些天使们正在忙碌着,在衡量人们的善恶,有善行的人可以堂,有罪的人要被赶下地狱。周围这些人物面部怪异,形象奇特,到处弥漫着恐怖的气氛。这是典型的中世纪教堂雕刻,系公元12世纪的作品,当时正是教会势力到处横行的年代。在比埃尔教堂

正门的柱子上雕刻了不少圣徒的肖像,也是公元12世纪的作品。它综合了建筑功能、形式美感和宗教精神多种因素。先知的人体比例拉长了,双腿不自然地交叉着,好像在舞蹈,头部后转。整个扭曲的形象呈S形,衣纹层层平迭,创造出一种律动的节奏感。他的灵魂仿佛受到上帝的感召如火焰般颤动着。对曲线的热衷通过爱尔兰-萨克逊风格的手抄本流传下来,成为北方民族的嗜好。

罗马式雕刻各具特色,而总体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性。作者的想象力几乎是恣肆的,他们继承了希腊罗马之外的非地中海艺术传统,灵活自如地运用了线刻的而并非造型的,平面的而非立体的、抽象变形的而非模拟再现的形式语言。在这类处于宗教迷狂中的变形人物浮雕之外,古典风格作为艺术家抒发个性的凭借物出现在法国北部列日城(现比利时)的洗礼盆上,雕刻的是受洗,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这位作者的经历可能和拜占庭或罗马有关。在罗马式时期,古典风格雕刻的保护者非意大利莫属。

安泰拉米(活动于1178-1196),是意大利罗马式时期的代表性雕刻家,曾雕过《大卫像》。他的大卫像接近圆雕,似乎欲从建筑上的石龛里走出来。在这儿,雕刻已迈出走向的第一步,而这一步的回声却来自下一个世纪的北方。

第三节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前期的雕塑仍然像罗马式一样,和建筑结合在一起,缺乏动态,形象呆板。中期以后,哥特式的雕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行会的发展,雕塑艺术逐渐从僧侣手中转到城市艺匠手里,从而使雕塑带有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情趣。中、后期雕塑逐渐离开建筑而,人体也变得饱满、活泼起来,有些人物塑像表现得很有内心感情。法国沙特尔教堂西侧大门上的雕像属于早期哥特式的作品,人像还未离开柱子,把身子拉长像柱子一样,缺乏动感。在这个教堂的人口处旁廊的一些立像创作时间较晚,这些作品给人的

印象是:风格正在起变化,人物已存在,面部的表情也丰富起来了。这个教堂里的祭坛雕像更为活泼生动,说明这个时期的艺术工匠又开始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古代希腊、罗马的传统。

哥特式中的古典风范在兰斯主教堂表现得最充分。《圣母往见》(约1225—1245)再现的是圣母产前拜防圣伊丽莎白的情景。在圣母宽大、多褶纹的披风下,能感到她实实在在的身体。用富有韵味的衣褶来暗示人体的结构和体量,这令人想到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圣母和伊丽莎白之间,仿佛在交流什么,她们身上洋溢着罗马式雕刻从未有过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该组雕刻旁边是《圣母领报》(约1225-1245),同样是写实性的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圣母十分瘦削,衣褶笔直下垂,在转折处成尖角。比起前面那位温柔的圣母,她给人的感觉是硬朗、简洁而空灵,肉体依附着精神而存在,和哥特式建筑更谐调。一旁微笑的天使,

可以说体现了哥特式美术宗教性与世俗市民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其纤弱、优雅的动态是后期哥特式圣母像的先声。

兰斯主教堂的这几件雕刻表明,艺术家们都在追求完美的形式。这种造型趋势渐渐使娇柔精巧的圣母子像风靡一时,那过分优雅的姿态和精心设计的衣纹博得了宫廷的喜爱,逐渐形成了宫廷风格。

整个哥特式时期是多产的。在德国的瑙姆堡教堂,极富个性的《捐助人像》(约1250—1260)会让人误以为他们是真人的肖像,德国的写实风格更接近视觉真实。但如果人们没有忘记《杰罗十字架》的话,一定会想到德国表现性风格的传统。14世纪私人收藏的《哀悼》(14世纪初,图)比以前的任何作品都令人震惊。局部的写实和整体的夸张变形相结合的手法,使风格多样的哥特式雕刻更丰富了。

在法国和德国之外,意大利人独自玩味他们的传统。那里的艺术家最早得到社会承认。13世纪的雕刻家皮萨诺父子就属于载入史册的人物。老皮萨诺(Nicola Pisano,活动于1258-1278)受古典文化熏陶,很快响应北方的写实风格。他塑造的人物结实强壮,安祥平和。而其子小皮萨诺(Giovanni Pisano,约1250-1314)却受哥特式建筑的影响,注意浮雕中人物空间关系的处理。相对于他父亲,他的人物轻盈灵活,富有动势。小皮萨诺和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家们在风格上相距不远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