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幼萍;朱杨丽;张建民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5 【总页数】8页(P481-487,491)
【关键词】卵巢交界性肿瘤;不典型增生性肿瘤;病理学 【作 者】杨幼萍;朱杨丽;张建民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温岭3175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温岭3175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温岭3175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37.31
卵巢肿瘤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名称不一,其中上皮细胞-间质肿瘤约占2/3,占卵巢恶性肿瘤的90%,故历来是研究的重点。卵巢上皮细胞-间质肿瘤明确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范畴,其中关于交界性肿瘤的概念、术语、病理诊断标准和生物学行为争议较多,至今尚未有统一标准,现将有关观点概括如下。 卵巢肿瘤“交界性”的概念,于1929年首先由Taylor提出“增生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952年Kottemeier提出“半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961年由FIGO提出“有上皮细胞增殖和核异常,但无损毁性生长的浆液性囊腺瘤(低潜能恶性)[1]。此概念由WHO(1973)卵巢肿瘤分类采用但改为“交界恶性肿瘤(低恶
性潜能癌)[tumours of borderlinemalignancy(carcinoma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指的是一些具有部分而非全部癌的形态学特征(组织学上无损毁性间质浸润)而预后显著优于癌的卵巢肿瘤[2]。如浆液性交界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90%,10年生存率也可达75%~90%。但浆液性癌的5年生存率<30%,10年生存率<20%。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85%,10年生存率可达70%,而黏液癌5年生存率为40%~68%,10年生存率约30%。这部分肿瘤约占卵巢上皮细胞-间质性肿瘤的10%~20%。
有部分文献采用半恶性、增生性、不典型性和不典型增生性肿瘤等名称;有学者认为上述这些名词含义相同,可以相互交换使用。然而,Ulbright等[3]主张把增生性肿瘤这一名称,仅用于有上皮过度生长的区域而无任何恶性行为Brenner的瘤和子宫内膜样肿瘤,并指出增生性肿瘤在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方面较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低。Scully认为上述这些名称会误导临床医师,因为这些名称无肿瘤可有腹膜播散或转移的含义。由于文献中关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和诊断标准方面的不一致,导致妇产科医师治疗患者方面的差异。
WHO(1999)卵巢肿瘤分类仍沿用交界恶性肿瘤这一名称,但括号中用的是低度恶性潜能而非低度恶性潜能癌。交界性肿瘤的定义:这类肿瘤是在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明显良性和明显恶性的同类肿瘤之间,且与同样临床分期的卵巢癌相比预后较好,组织学上无明显浸润的卵巢肿瘤[4]。
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组织下,于2003年8月27~2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Bethesda举行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工作会议。按该会议提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可能不应包括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和移行细胞肿瘤[5,6]。
WHO(2003)卵巢肿瘤分类中正式采用“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ur)”这一名称。将交界性肿瘤的定义放在各具体肿瘤中,未提出涵盖整个上皮细胞-间
质肿瘤范畴的交界性肿瘤定义;并指出同义词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而在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特别提出不推荐“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这一名称,因其不利于完全分期,且长期随访证明有些患者并非良性病程。在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增加了“微乳头变异型”,在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明确分为“肠型”和“子宫颈内膜型”[7]。
虽然使用“交界性”或“低度恶性潜能”的名称在形态学上是准确的,但由于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好,伴发进展性病变的比例较小,有人甚至提出不论何种类型均完全取消交界性肿瘤这一名称,代之以“不典型增生肿瘤”[8,9]。当然,有学者认为用不典型增生肿瘤这一名称不合适,因部分肿瘤有恶性潜能,且会影响对肿瘤的临床分期和随访,因此仍应保留交界性这一名称。这些问题均反映在WHO(2014)卵巢肿瘤分类中[10]。
WHO(2014)卵巢肿瘤分类中仅用“交界性肿瘤”这一名称,但在各具体交界性肿瘤的同义词中,均用了“交界性肿瘤/不典型增生性肿瘤”,而在浆液性、黏液性和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中,“低度恶性潜能肿瘤”虽为同义词但不推荐使用[10]。不仅如此,WHO(2014)分类明确将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分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SBT/APST)”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乳头变异型/非浸润性低级别浆液性癌”两类[9]。
其他类型的上皮性肿瘤,包括浆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在内,因尚无取材适当的病例有卵巢外病变或死亡且得到文献证实,似无理由称为交界性,因此均命名不典型增生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二者等同。对黏液性交界性肿瘤而言,现仅指衬覆胃肠型上皮者,将子宫颈内膜型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放入新增加的浆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由于将以往分类中的移行细胞肿瘤改为Brenner瘤,移行细胞交界性肿瘤也改为“交界性Brenner瘤”[10]。
WHO(2014)分类用浆黏液性肿瘤的名称取代以往的混合性上皮性肿瘤,指的是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ullerian上皮,其中一型至少占肿瘤的10%。以往的子宫颈内膜型黏液性交界性肿瘤被不典型增生性/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这一名称取代。实际上浆黏液性肿瘤的概念等同于以往WHO分类中的混合性上皮性肿瘤。然而,WHO(2014)分类中Kurman主编于2015年提出浆黏液性肿瘤这一名称有瑕疵,因其包括的不仅是浆液或黏液性上皮,且黏液性上皮为子宫颈内膜型,而非肠型,还可有子宫内膜样上皮和鳞状上皮等,因此更合适的名称为“混合性Mullerian肿瘤”,包括“混合性Mullerian囊腺瘤”、“不典型增生性/交界性混合性Mullerian肿瘤”和“混合性Mullerian癌”[11]。
关于交界性肿瘤是否为浸润性癌的前驱病变,近年研究表明卵巢癌可分为两类,即Ⅰ型和Ⅱ型。I型肿瘤生长慢,诊断时一般局限于卵巢,由“交界性肿瘤”的前驱病变发展而来,包括微乳头型浆液性癌、黏液性癌、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Ⅱ型肿瘤生长迅速,有高度的侵袭性,其明确的前驱病变尚未被描述。高级别浆液性癌、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和未分化癌属于Ⅱ型卵巢肿瘤,可能从一开始就是癌,而非由交界性肿瘤发展而来[12]。
近年研究表明,低期别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转化为低级别浆液性癌的比例约为5%,而高期别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转化的比例为8%。有的研究表明,高期别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转化为低级别癌的比例可高达75%。这种转化与浸润性种植相关。 在交界性肿瘤中,很少全部瘤组织均为交界性肿瘤,往往会有多少不等的良性囊腺瘤或囊腺纤维瘤或乳头状囊腺瘤。一般在浆液性肿瘤中诊断交界性肿瘤要求符合交界性肿瘤的成分>10%,以往<10%则诊断“不典型囊腺瘤”、“不典型乳头状囊腺瘤”或“囊腺瘤/乳头状囊腺瘤伴局灶性不典型增生/交界性改变”。在黏液性肿瘤中则各家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达1%的交界性肿瘤成分也能诊断,有人认为需达10%以上,有人认为达5%以上即可诊断,现一般认为以10%为界。在其他类型的交界性肿瘤中,这方面的问题文献中极少提及。WHO(2014)分类中对浆液
性和黏液性良性肿瘤中有10%以上达到交界性,可诊断为交界性肿瘤/不典型增生性肿瘤;小于10%的诊断囊腺瘤或腺纤维瘤伴“局灶性上皮增殖”(在浆液性肿瘤中明确说明,在黏液性肿瘤中未明确说明,但可推理之)[10]。 2.1 多中心发生 近年来Russell根据第二Mullerian系统(Secondary Mullerian System)概念,即成年女性腹膜上皮及其下结缔组织仍具有
Mullerian分化潜能,提出大多数交界性肿瘤的腹膜“种植”实系多发性腹膜原发性肿瘤,源于腹膜浆液性上皮包涵囊肿(输卵管内膜异位症)。为此他主张这些肿瘤属增生性常见上皮肿瘤,其含义更接近不典型增生、卵巢上皮内肿瘤或原位腺癌。Scully则强调交界性肿瘤的腹膜病变虽可为多中心发生,但乳头状肿瘤的乳头脱落确可种植。他认为如原发瘤的表面未被肿瘤组织累及,腹膜种植可视为多中心发生;但如原发瘤表面有瘤组织存在,则腹膜病变多为种植性播散。当然这方面的争议,必然会对患者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分期有所影响[4]。然而,近年的WHO分类中并未对此说明。
2.2 淋巴结“转移” 关于盆腔淋巴结中出现无显著核不典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样成分,以往均认为系腹膜上皮内陷和经Mullerian分化在淋巴结中形成的包涵性腺体或微小囊肿(图1、2)。Moor等[13]观察原发性卵巢癌病例中,淋巴结Mullerian上皮包涵囊肿增多,并认为不一定都是良性和偶然发现,可能是良性外观的转移性肿瘤。它们多数发生于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淋巴引流区的淋巴结,因而有时可能代表肿瘤的转移(图3)。McKenney等[14]发现淋巴结中如肿瘤的融合结节>1 mm,其间又无淋巴组织,常伴微乳头模式和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可能为预后因素。Djordvic等[15]发现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患者中同步或其后淋巴结中有低级别浆液性癌。然而,由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有淋巴结转移(甚转移至颈淋巴结)仍可长期生存。因此,许多学者用肿瘤“淋巴结内飘浮”和“淋巴结累及”这类名称,而不直接称之为淋巴结转移。
WHO(2014)分类指出,伴随浆液性交界肿瘤的盆腔淋巴结可含多样病变,如输卵管内膜异位、嗜酸性细胞簇、种植和罕见的情况为低级别浆液性癌[10]。嗜酸性细胞簇被解释为衰老细胞在淋巴窦中对预后无不良影响,在报告中应对它们的存在加以注释,提示其良性行为,不能分类为转移。输卵管内膜异位和非浸润性种植也常出现在淋巴结中,二者均不影响预后。淋巴结实质为低级别浆液性癌取代临床较少见,其发生于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偶也可为卵巢原发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这种情况应称之为低级别浆液性癌[10]。
2.3 种植 由于许多有广泛卵巢外病变的交界性肿瘤患者,虽未治疗或治疗不当仍可存活良好,因此该卵巢外病变称为“种植”而非转移[9]。关于卵巢外“种植”,Bell等[16]把它们分为非浸润性和浸润性。前者肿瘤和间质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又分成上皮性或促纤维组织增生性两种;后者的肿瘤及其间质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情,常有炎症反应和促纤维组织增生反应且预后较差。
2.3.1 非浸润性种植(non-invasive implantation) 种植的肿瘤上皮和间质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常位于表面,预后较好;包括两型:(1)上皮性,肿瘤组织多为乳头状类似交界性肿瘤,披覆复层柱状或立方上皮,种植于腹膜表面,或潜入间皮下,或位于网膜小叶间,与下方或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且较平整,无明显间质反应(图4);(2)促纤维组织增生性,种植的肿瘤组织伴明显的致密纤维组织增生反应,肿瘤呈细胞簇、乳头状或腺样结构散布于其中,仍位于腹膜表面,或潜入间皮下,或位于网膜小叶间,有时可有出血、纤维蛋白渗出和急性炎细胞反应,但与周围界限清楚,如灰泥抹在墙壁上(图5)[16,17]。这种情况中,可有嗜酸性胞质的单个细胞位于下方间质中,但不视为浸润的指征[10]。与浸润性种植相比,纤维组织与腺上皮的比例高。其中腺上皮的细胞异型性一般较低,但偶可较显著,核通常缺如。形成腺结构的细胞与围绕的纤维母细胞之间融合,以致两种细胞难以区分,这与间皮增生有些类似。腺样结构与腹膜表面可平行或垂
直,其形态或与卵巢部位的肿瘤不相似,因此有人认为系原位发生的间皮反应性增生。非浸润性种植与浸润性种植的重要鉴别:前者与下方和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图6),而后者相反。上皮性的非浸润性种植应与输卵管内膜异位鉴别,后者也常见于非微乳头型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表现为腺囊和简单的乳头,细胞轻微不典型性,可有砂粒体,但一般无核象。关于非浸润性种植的机制目前现尚不明确,文献中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也不一致[18,19]。Quddus等[20]认为非浸润性种植中的上皮性种植和增生性上皮性种植,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复发有关,特别是后者尤其是有多灶的增生性上皮性种植。
2.3.2 浸润性种植(invasive implantation) 种植的肿瘤及其间质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犬牙交错不规则,常有促纤维组织增生反应,并可融合为肿块,间质可水肿或黏液样,也可有炎症反应,种植的肿瘤组织毁坏和取代原来的下方组织,上皮细胞簇和巢周围常有透亮空隙(图7~9),与低级别的浸润性腺癌较难鉴别,预后较差[16]。其中腺上皮以融合或筛状的腺结构随机分布于纤维组织中,在浆液性肿瘤中常见微乳头结构和实性细胞巢[15]。交界性肿瘤的浸润性种植中腺细胞一般有轻度的细胞不典型性,可有核,偶可有中度不典型性,但如有重度的异型性应考虑高级别癌[16]。两种类型种植的区别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病理医师应熟悉二者的形态特征(表1)。
近年有扩展浸润性标准的趋势,将浆液性微乳头结构和有空隙围绕的实性细胞巢包括在内,目前尚无大宗病例研究证实。近年鉴别浸润性种植和非浸润性种植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大家均认为交界性肿瘤本身上皮的增生和非浸润性种植对预后影响不大,而浸润性种植则影响预后。有研究表明,经7.4年随访,浸润性种植的存活率为66%,非浸润性种植的存活率为95%[21]。另一研究结果显示浸润性种植有50%进展或死于该疾病,而非浸润性种植仅有10%疾病进展或死于该疾病[22]。
虽然,存在无疑问的浸润是一重要的预后因素,该观点已放入2003年和2014年的WHO卵巢肿瘤分类中。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有些病例仍难确定,特别是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非浸润性种植与浸润性种植的鉴别尤为困难,因二者均有促纤维组织增生反应。Seidman等[8]提出以上皮成分的多少辅助鉴别二者,非浸润性种植的上皮成分少,四周被反应性梭形纤维细胞围绕,纤维化范围远大于上皮腺结构范围,上皮细胞和间质常有融成一片;浸润性种植则有较多上皮细胞成分,显示较复杂的结构或微乳头及小的圆形细胞巢,无规则地分布于间质中,周围常有透亮空隙。Gershensen等[23]认为种植处的间质中,单个或成群上皮细胞达到一定数量则为浸润性种植;种植部位表面或顶端无纤维组织反应,而上皮细胞穿透至下方组织应视为浸润性种植;对广泛纤维化而仅少数上皮细胞位于其内的种植病变,他称为“种植伴早期浸润”。但许多学者以及WHO(2014)分类不同意该观点,认为少量上皮细胞穿透至间皮下,如表浅且界限清楚也可为非浸润性种植[10]。WHO(2014)分类中明确指出单个嗜酸性细胞可存在于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非浸润性种植中,但不是浸润指征[10]。
同样,WHO(2014)分类中提出,虽然存在毫无疑问的浸润是一重要的预后特征,但在有些病例中仍难以确定。有些研究表明虽不浸润下方组织,但种植的细胞具有浸润性种植的细胞学特征,特别是周围有空隙的、小的实性细胞巢、微乳头和(或)筛状结构,在行为上类似明确的浸润性种植。它们与浸润性种植的行为均类似低级别浆液性癌,也应如此命名。所有其他非浸润性的种植均可命名为“种植”[10]。
Michael等[24]则把“种植”分为表浅型或深型,并认为组织学特点与预后无关。然而,该观点未被广泛接受。Gilks等[25]认为小而表浅的活检标本中仅种植部分而无下方组织,可设定为非浸润性种植。这是因为种植易从所附的组织上剥下,说明境界较清楚和规则。在解释大网膜活检标本时,应注意大网膜结构有无破
坏。小的乳头或单个细胞散布于丰富的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中,并不应解释为间质浸润,应考虑为非浸润性促纤维组织增生性种植。
Scully强调广泛取材的重要性,因非浸润性种植与浸润性种植可同时存在,而非浸润性种植的标本往往较小,只取这种小的病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病变的性质;他还指出对交界性肿瘤的腹膜种植,还应注意其细胞核的异型性及是否非整倍体,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估计预后[16],该观点现已成为共识[5]。在难以判断种植为浸润性或非浸润性,或病变为癌或交界性肿瘤时应多取材,并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考虑。一般而言,非浸润性种植的病灶较小,有时为送检的网膜标本中偶然发现。浸润性种植常有肉眼可见的改变,网膜变硬或有大的结节。实在困难又不能确定浸润性种植时,有学者建议诊断为“不能确定性质的种植(indeterminate implans)”[26]。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浆液性癌并非全为浸润性种植,同样可有非浸润性种植。因交界性肿瘤的种植,即使是浸润性种植,瘤细胞的异型性一般不明显,如异型性显著为高级别癌的种植。
少数有交界性肿瘤非浸润性种植的患者,经长期随访证实死亡,其原因一部分为非浸润性种植进展为浸润性种植;以及虽仍为非浸润性种植,但死于肠梗阻或治疗过度。
卵巢内的种植称自体种植,指非浸润性的交界性肿瘤种植于卵巢表面或囊性肿瘤的囊壁,常见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表现为境界清楚的促纤维组织增生性斑块,类似于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非浸润性种植。
2.4 微灶浸润 近年有学者认为若仅有微灶性浸润,虽然是真正的间质浸润或淋巴管浸润,仍诊断为交界性肿瘤[27]。所谓“微灶性浸润”指浸润灶直径在3 mm或以下,近年也有人提出5 mm以下,不一定均为圆形。Scully等将其大小定为面积10mm2或以下,并认为应将之分为两种情况:交界性肿瘤伴微灶性浸
润和交界性肿瘤伴微灶浸润性癌。前者对预后无甚影响,后者为具有恶性形态特征的细胞“损毁性”浸润于间质中,但因病例较少对其意义尚难确定,有研究表明其有高复发危险。WHO(2014)分类中关于微浸润的标准为最大径小于5 mm,未提及面积的大小[10]。
微灶浸润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1)嗜酸细胞型,有较丰富嗜酸性胞质的单个或小簇细胞,其周围间质正常,但常有一空隙(制片中的人为收缩,但最近有人用D2-40标记出许多为淋巴管),邻近肿瘤组织常也有类似细胞(图10)。这是最常见的微灶浸润形式,有时也可有真正的淋巴管浸润。(2)其他不常见形式表现为实性细胞巢、筛状结构、分支乳头和丝状乳头等构型单独可合并存在,有间质反应(图11、12)。有报道显示微灶性浸润常见于妊娠患者,且有文献表明微灶浸润与乳头梗死有显著相关性。现有学者主张将嗜酸细胞型微浸润称为“寻常型微浸润”,而其他类型则为“微浸润性癌”,特别是有间质反应(如促纤维组织增生)者[9,10]。
微灶浸润的细胞一般为轻至中度细胞异型性,Bell等[27]认为如重度异型应称微浸润性癌,特别在肠型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对其生物学行为尚有待进一步分析。Seidman等[12]提出若微灶性浸润的模式如浆液性微乳头癌,则预后不好,他们称之为微癌(microcarcinoma)。该观点在WHO(2014)分类中得到体现[10]。一般认为由胞质嗜酸且较丰富的细胞组成微浸润对预后影响不大,而由实性细胞团或微乳头组成且周围有空隙的微浸润可能为微浸润性癌。Zeppernick等[28]研究发现伴随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的胞质丰富且嗜酸的细胞伴BRAF突变,提示其为衰老改变,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嗜酸性细胞微浸润对预后无不良影响。 由于近年的研究均认为交界性肿瘤伴微灶性浸润,对预后的影响不大,所以仍将其放在交界性肿瘤的范畴中。当然也有研究提示有微灶性浸润的肿瘤,可降低总的存活率,但仍不足以称之为癌[14],并认为微灶浸润与较高的肿瘤双侧性、外生
性生长以及腹膜种植有相关性[29,30](表2)。
2.5 上皮内癌 Scully等[4]提出一交界性肿瘤的变异型,即含有上皮内癌(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的交界性肿瘤,并指出要注明癌的范围,这是一种非浸润性癌,在黏液性肿瘤中尤为重要。在交界性肿瘤中,有灶性区域衬覆上皮细胞有中度(2级)或重度(3级)的核异型性,或层次达4层或4层以上,或有微乳头、腺内桥接或囊内筛状结构,或上述几项合并存在,但无间质浸润(图13~16),应命名为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9,10,31,32]。WHO(2014)分类中强调筛状结构和4层以上、核必须有核异型,否则不属上皮内癌[10](表3)。
上皮内癌较常见于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在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发生率为10%~40%[33],其次为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偶可见于透明细胞、Brenner瘤和浆黏液性交界性肿瘤[9,10]。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很少伴上皮内癌,一般指的是灶性区域内有高级别的上皮细胞上皮内增殖,取代了交界性的上皮细胞,但无间质浸润。然而,Kurman等将微乳头性交界性肿瘤视为上皮内癌。
2.6 交界性肿瘤中的几种乳头状结构 乳头结构为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学的重要特征,除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以子宫内膜腺样结构常可伴鳞化为主要特征(有的病例可有局灶性披覆子宫内膜样腺上皮的乳头)外,其他各类交界性肿瘤均有较特征性的乳头结构。(1)逐级分支的粗乳头:卵巢交界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其中大多数为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这种交界性肿瘤多数表现为由粗乳头分出较细乳头,再分出更细乳头的复杂乳头结构(图17)。乳头表面披覆复层或假复层的浆液性上皮,上皮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有轻~中度核不典型性,胞质少~中等量。有时可夹杂一些胞质丰富且嗜酸的细胞,多见于妊娠患者,现认为是衰老的瘤细胞。乳头有纤维血管中轴。此外,浆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乳头也较粗和复杂,但其披覆浆液性和黏液性两种细胞,且分支较少
和简单。(2)微乳头:是指由粗乳头不经逐级分支发出的细长乳头,其长径:直径大于5倍(图18),中轴仅有极少量的纤维组织。表面披覆的细胞核/质比高,胞质少,核象较多,核虽非高级别,但不典型性大于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的乳头披覆细胞(图19)。WHO(2014)分类中,如这种微乳头融合的区域直径>5 mm,且核不典型性大于交界性/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所允许可诊断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乳头变异型/非浸润性低级别浆液性癌的诊断标准。如肿瘤有较少的微乳头和较轻的不典型性,则分类为交界性/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有局灶微乳头特征[9]。筛状结构等同于微乳头(图20)。(3)短而钝、无或少分支到丝状乳头:该乳头多见于不典型增生性黏液性肿瘤/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乳头为中等细或较细,不分支或分支少,较短钝到丝状,有纤维血管中轴,披覆1~3层有轻至中度核不典型性的黏液柱状细胞(图21)。(4)披覆一种以上上皮的乳头:不典型增生性浆黏液性肿瘤/浆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的乳头形态与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中的乳头有类似,但其分支无后者复杂,乳头的披覆细胞胞质较丰富。一般乳头顶端细胞胞质较丰富,立方或多边形类似有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的瘤细胞,乳头的腰或基底部为1~3层有轻至中度不典型性的柱状黏液细胞(图22)。(5)披覆复层上皮的无或少分支粗乳头:一般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典型增生性(交界性)Brenner瘤或移行细胞肿瘤的粗乳头,另一种是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中较少见的不分支的粗乳头。前者披覆多层多边形移行(尿路上皮样)细胞(图23),后者一般为2~3层胞质中等量的浆液性细胞,排列为花边状(图24)。(6)间质透明变的乳头:见于透明细胞肿瘤,多见于透明细胞癌,而交界性透明细胞肿瘤中则较少。特征为乳头的间质透明变性明显,披覆透明细胞或靴钉样细胞(图25)。(7)间质有较多炎细胞浸润的乳头:最常见于不典型增生性浆黏液性肿瘤,乳头的纤维中轴有中性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肿瘤的囊腔中也常有中性白细胞(图26)。当然其他类型的交界性肿瘤伴感染和炎症时也可
出现该情况。
【相关文献】
[1] No authors.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ofmalignant tumours in the female pelvis[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1971,50(1):1-7.
[2] Serov S F,Scully R E.Histological typing of female genital tract
tumours.International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M]. Geneva:Springer,1973:13-21.
[3] Ulbright TM,Roth LM.Common epithelial tumors of the ovary:proliferating and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J].Semin Diagn Pathol,1985,2(1):2-15.
[4] Scully R E.Histological typing of ovarian tumours[M].2nd ed. Geneva:Springer,1999:p1-10.
[5] Silverberg SG,Bell D A,Kurman R J,et al.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key points and workshop summary[J].Human Pathol,2004,35(8):910-7.
[6] Seidmam JD,Soslow R A,Vang R,et al.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diverse contemporary viewpoints on terminolog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with illustrative images[J].Human Pathol,2004,35(8):918-33.
[7] Tavasoli F A,Devilee P.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 organs[M].3rd ed.Lyon:IARC Press,2003:113-46.
[8] Seidman JD,Kurman R J.Subclassification of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 of the ovary into benign andmalignant type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65 advanced stage cases[J].Am J Surg Pathol,1996,20(11):1331-45.
[9] Seidman JD,Cho K R,Ronnett B M,et al.14 surface epithelial tumors of the ovary.In Blaustein’s pathology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M].6th ed.New York:Springer,2011:701-4.
[10]Kurman R J,Carcangiu M L,Herrington C S,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M].4th ed.Lyon:IARC Press,2014:8-42.
[11]Kurman R J,Shih IM.Seromucinous tumors.What’s in a name[J]?Int JGynecol Pathol,2015,35(1):78-81.
[12]Seidman JD,Cho K R,Ronnett B M,et al.14 surface epithelial tumors of the ovary.In Blaustein’s pathology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M].6th ed.New York:Springer,2011:682-9.
[13]Moore W F,Bentley R C,Berchuck A,et al.Some Mullerian inclusioncysts in lymph nodesmay sometimes be metastases from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 of the ovary[J].Am JSurg Pathol,2000,24(6):710-8.
[14]McKenney JK,Balzer B J,Longacre T A.Lymph node involvement in ovarian serious tumor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borderline tumor)[J].Am JSurg Pathol,2006,30(5):613-24.
[15]Djordvic B,Malpica A.Ovarian serous tumor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with nodal 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J].Am J Surg Pathol,2012,36(7):955-63. [16]Bell D A,Weinstock M A,Scully R E.Peritoneal implants of 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J].Cancer,1988,68(10):2212 -22.
[17]Bell K A,Smith Sehdev A E,Kurman R J.Refin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mplants associated with atypical proliferative serous tumors(borderline)and micro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J].Am JSurg Pathol,2001,25(4):419-32.
[18]Emerson R E,Wang M,Fang L,et al.Molecular genetic evidences of independent origin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implants and lymph node i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serous tumor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J].Int JGynecol Pathol,2007,26(3):387-94.
[19]Sieben N L,Roeman G M,Oosting J,et al.Clonal analysis favours amonoclonalorigin for 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urswith peritoneal implans[J].JPathol,2006,210(4):405-11.
[20]Quddus M R,Sung C J,Zhang C,et al.The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epithelial implants and implants with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may predict a higher risk of recurrence in serous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88 cases[J].Hum Pathol,2012,43(5):747-52.
[21]Seidman JD,Kurman R J.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a critical reviews of the literaturewith the emphasis on prognostic indicators[J].Hum Pathol,2000,31(5):539-57.
[22]Longacre T A,McKenney JK,Tazelaar H D,et al.Ovarian serous tumor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borderline)[J].Am J Surg Pathol,2005,29(7):707-23. [23]Gershensen D M,Silva EG,Levy L,et al.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with invasive peritoneal implants[J].Cancer,1998,82(9):1096-103.
[24]Michael H,Roth L M.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logy of ovarian epithelial tumor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and related neoplasms[J].Pathol Annu,1993,2:1-21.
[25]Gilks C B,Alkushi A,Yue JJ,et al.Advanced stage-serous borderline tumors of the ovary[J].Int J Gynecol Pathol,2003,22(1):29-36.
[26]McKenney JK,Balzer B L,Longacre T A.Patterns of stromal invasions in ovarian serous tumor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J].Am JSurg Pathol,2006,30(11):1209-21.
[27]Bell D A,Scully R E.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 with stromalmicroinvasion
[J].Hum Pathol,1990,21(4):397-403.
[28]Zeppernick F,Ardigbieri L,Hannibal CG,etal.BRAF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c cell typewith features suggestive of senescence in 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atypical proloferative)tumors[J].Am JSurg Pathol,2014,38:1603-11.
[29]McKenney JK,Balzer B J,Longacre TA.Patternsofstromal invasion in ovarian serou tumor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borderline tumor)[J].Am JSurg Pathol,2006,32(10):1209-21.
[30]Prat J,de NicolisM.Serous borderline tumor of the ovary[J].Am JSurg Pathol,2002,26(9):1111-28.
[31]Lee K R,Scully R E.Mucinous tumors of the ovary[J].Am J Surg Pathol,2000,24(12):1447-.
[32]Ronnett B M,Kajdacsy-Balla A,Gilks C B,et al.Mucinous borderine tumors[J].Hum Pathol,2004,35(8):949-60.
[33]Clement P B,Young R H.Atlas of gynecologic surgical pathology[M].3rd ed.London:Saunders,2014:3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